汤文丽
成本核算最早是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衍生出的概念,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就是指将高校组织开展职业化教育活动、新建校内基础设施、采买办公用品、教职员工培训等一系列科教文卫支出性质的经营活动耗费,按照一定对象的分配原则进行归集与分配。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会计管理的层面来看,高职院校成本核算的基本作用是根据单位成本的计划管理活动,对实际成本的发生性质、发生用途以及发生时间进行核对纠偏。成本核算以经济货币作为成本支出的基础计量单位,通过对业务环节的教育、经营与管理三个方面的费用用途进行统筹规划,并与高校预算管理计划目标进行对比参照,查看高校的实际成本支出活动是否合理、经费预算的执行任务是否正确。成本核算的分析报告与预测数据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高职院校内部经营管理制度的先进程度和完善程度。
二是从高职院校单位的经营管理决策层面来看,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高校资金配置合理性的优化作用上。以高职院校正确的成本数据为基础,可以借助一系列与成本业务执行相关的计划考核活动,来促进高校提高费用支出分配活动的管理水平。成本核算实质上是将已经发生的资金费用信息,按照一定原则进行汇集与再加工的过程,例如在“低消耗、高积累”的资金管理目标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成本核算来盘活闲置资产,削减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最终达到理想化的财务运作效果。
成本费用归集的界定衡量不精确 从高职院校的资金经费使用实际情况来看,按成本管理对象可以分为如下两类,一是由科研教学活动、校内基建项目以及教具采买等直接服务于成本对象所发生的成本支出内容;二是以院校教职人才培训、教学器具与实验室的折旧、设施维护费用、水电费、薪资报酬、办公用品采购等高职院校业务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成本费用,需要经过会计人员归集整理分配后,再统一计入间接成本内。尽管不同高职院校的成本管理对象与管理要素存在一定相似性,但具体划分至每一类成本管理对象以及归集分类时,却会出现较大的分歧差异。例如不同专业学科的教学设施投入,一部分是直接用于开展高职院校教务活动的刚需性教学物质资源,自然要计入直接成本的管理类别。但另外一部分则是用于提升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或用于扩大招生优势,因此,很难界定其具体归属于直接投用教学资源所产生的直接成本,还是服务于高校教务活动或其他业务的间接成本。
存在“重预算、轻决算”的问题 高职院校成本管理工作还存在着成本费用信息归集困难的问题。实际在收集整理成本费用信息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来处理基础的会计核算信息。但相比于较为繁琐的成本管理需求来说,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为之匹配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导致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工作还仅仅停留在“计算财务核算数据的合计数”这种简单层面上。这样的问题使得高校更愿意将管理精力投入到运行成本的预算环节,而缺少了可靠详尽的成本管理数据,不仅无法为高职院校的成本执行设计出规范化的具体操作流程,更难以形成统观全成本的管理视角,十分不利于高校合理化成本配置决策的形成。
按照成本使用需求确定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成本核算活动的最终载体,只有明确成本對象,才能够客观全面地计算出成本费用的实际效益。因此在成本核算信息的归集过程中,成本对象必须要始终与成本信息的应用需求保持一致,简单理解就是,需要加工处理谁的成本信息就以谁为成本核算对象。因此,在具体划分成本对象时,除了要区分好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类成本性质以外,还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在教学服务、科研事业、公共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不同职能活动特点,由不同的科研项目、教学活动以及管理部门或机构共同确认。
例如,高校创收部门开展成本核算时,需要区分出不同教学批次与专业的成本信息,再分别按照教学资源投入所产生的直接费用与间接摊销费用来确定具体的成本对象。由此可知,高职院校成本对象的划分并非越细、越多越好,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来看,高职院校成本对象划分的细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相关会计信息的提取归集难度与资源耗费情况。对于经济盈利目标弱化的高职院校来说,若盲目追求成本对象细化程度,可能导致成本核算管理的资源投入超过管理效益。因此,高校全成本管理体系中,成本对象必须要随着高校在不同时期的业务经营发展而不断变化调整,在此基础上加工形成与高校成本管理需求所匹配的成本信息。
提高对专业大类预算环节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成本控制水平,应该增强零基预算落实意识。开展专业零基预算工作时,无需参照高校的历史支出数据,从而减少不合理因素给预算编制带来的不良影响,不仅让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得到保证,还有利于减少不合理支出。高校还应该针对财政部门拨付的资金做好合理配置,盘活存量资金,以防出现资金闲置等容易引发资源浪费问题的情况。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清理历史因素引发的资金沉淀,同时做好结余资金的科学配置,在此基础上,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对于一些非必要性、非刚性支出应该予以压减,包含公用经费、会议费、差旅费等。如果有项目入库需求,相关职能部门需全面落实自身职能、责任,只有完成预算安排的项目才能正常启动。
明确资产调剂及使用流程 成本控制机制、成本统计机制是开展各项工作时不可或缺的基础依据,高校应该增强财务分析意识,减少学校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为成本控制提供充足的财务信息,使得高校的预算管理、绩效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工作内容得到有效衔接,进而达到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的目的,不断提高资金统筹分配的实效性,合理调剂高校的内部资产。因此,高校的资产部门需提高对自身岗位工作的重视,明确资产调剂、使用流程,确保开展各项工作时物资供应的及时性。此外,加强成本控制制度建设,针对一些常用的设备,可以适当延长报废期,如台式计算机、复印机等,在保证设备能够维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年限标准。
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现代化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很多行业、领域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提高成本控制效率,高校应该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强化成本控制与先进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强成本控制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在学校的不同区域内,包含宿舍楼、行政楼等,安装合适数量的电表和水表,同时构建网络预约系统,要求学生和教师在使用实验室和运动场馆之前进行预约,将水费、电费的支出管理落实到学院。此外,强化多种系统的衔接,如人事系统、预算系统、学工系统、财务系统等,搭建一体化财务信息平台,学校可以针对报销前置环节构建高效的资产管理系统,简化资产管理、采招管理、设备购置等流程,从而达到节约部门运行成本、办公成本的目的。
总之,高职院校成本核算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因此需要从界定成本对象、明确成本核算范围、提高费用摊销灵活度以及建立成本管理原则四个方面,促进高职院校的成本管理能效提升,将“专业大类应省尽省”视为成本核算的最终效益目标,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成本费用信息的归集与配置水平。
作者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