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进入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我们终于看到期盼已久的曙光,迎来蓬勃绽放的春天。”在中国百货零售业峰会开幕式上,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范君在致辞中表示,过去三年,在重重压力下,中国百货零售业打了一场极其艰难的长周期疫情阻击战。如今,在政策的支持下,百货行业终于迎来了筑底回升的时刻。
过去三年的疫情给中国零售业带来巨大冲击,其中2022年是疫情三年中受冲击最严重的一年。作为体验式时尚消费业态,百货和购物中心首当其冲,经历了极为艰难的时刻。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和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的联合调查显示,在2022年受访的百货零售企业中,85.9%的企业销售额下降;其中,下降幅度在10%以内的占26.3%,下降幅度在10%-20%的企业占31.3%,下降幅度超过20%的企业占28.3%。与此同时,企业的盈利情况也不乐观,调查显示,2022年86.6%的受访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下降幅度在10%以内的企业占比27.8%,下降幅度在10%至20%之间的占比15.5%,下降幅度超过20%的占比为43.3%,其中有32%的企业下降幅度超过30%。
“疫情的突降让我们真切地感知到了市场的变化无常,我们遗憾地看到去年多家经营超过10年的老百货闭店沦为了‘时代的眼泪。”范君表示,近年来,随着市场供给过剩、同质化竞争以及电商不断挤压,百货零售业本就面临多重挑战,而持续的疫情则使得部分竞争力不强的百货店更加难以在市场上立足。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开放的消费环境日渐回归常态,线下消费场景加快全面恢复。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与上年相比增长12.2%,与2019年春节假期相比年均提高12.4%,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另外,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春节百货商圈销售和客流普遍比2022年春节有明显增长,大型商圈尤其明显,因其聚客能力更强,增幅平均在10%以上。
“这些数据都向我们透露出,沉寂多时的线下消费迎来持续复苏。”范君表示,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与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的联合调查显示,85.7%的受访企业预计2023年销售额有望实现增长。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赵涛在中国百货零售业峰会上也表示,今年以来零售市场回暖的势头比较明显。首先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國商品零售额达6.86万亿元,同比增长2.9%。从总体上看,市场发展的趋势较平稳,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其次,当前市场人气显著回暖。据商务部大数据平台监测,今年1-2月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商圈的客流量较上年同期增长25.4%,销售额同比增长10.8%。特别是进入3月,市场人气更是加速恢复。3月1日至14日客流同比增长89.9%,到3月27日同比增幅达到152.9%。另据有关机构公布的数据,今年2月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主要购物中心日均客流量同比增长2.2%,增速比1月提高4.6个百分点。进入3月以后,3月1日-4日同比增幅达到26.7%,3月1日-27日增幅达到51%。
“我们发现多数零售业态持续向好,特别是线下实体店开始有所增长。”赵涛表示,据商务部大数据平台监测,1-2月专卖店、超市、便利店销售额同比增长4.4%、3.5%、3.4%,专业店和购物中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3%和2.8%。“相信随着二季度小阳春的到来,线下店的销售业态将继续向好。”
今年以来,在零售业持续向好的同时,政府在政策层面也进一步加大了对行业的支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商务部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将采取切实措施,着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积极恢复和扩大消费。”赵涛表示,受居民消费预期不稳、消费意愿不强等因素影响,消费恢复动力仍显不足,也有一些企业存在“旺丁不旺财”“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因此,商务部将今年定为“消费提振年”,将联合有关部门,调动各地方、行业协会、企业力量,组织开展“6+12+52+N”系列促消费活动,即通过举办迎春消费季、消费促进月等六大主题活动,依托进博会等12个重点展会,指导各地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老字号嘉年华、中华美食荟等特色消费活动,实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展会、周周有场景”,确保全年消费活动不断、精彩纷呈,形成波浪式的消费热潮。
赵涛表示, 商务部将深化县域商业建设,促进农村消费。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商务部将深入实施“县域商业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改造升级一批“乡镇大集”、农村新型便利店,健全县乡村商业网点和物流配送体系,推广即时零售、共同配送等新模式,大力发展直播电商,培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带动农产品上行和农民增收,优化农村商品和服务供给。
商务部还将提升城市商业体系,促进城市消费,指导各地推进已有步行街设施改造和业态升级,开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示范创建,打造更多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形成以步行街为引领、以智慧商圈为支撑、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保障的城市商业体系,打造分层分类的城市消费载体。“特别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这项工作既是扩内需、保民生、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载体,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赵涛说,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商务部先后指导80个试点城市建设便民生活圈1400多个,带动社会投资260多亿元,服务社区居民3200多万人,不少地方结合实际给予财政支持。他表示,今年起,商务部将全面推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三年行动,发挥生活圈的消费载体作用,培育邻里中心、商业中心等专业化运营商,支持连锁企业进社区,发展“一店一早”、补齐“一菜一修”、服务好“一老一小”,更好促进消费和保障民生。
与此同时,3月1日,国家发改委236号文,即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规范高效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第一次在文件中提到要优化支持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项目,保障基本民生的社区商业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
“我们百货商场的名字能再次出现在国家部委的文件之中,令我们这些一直坚守在百货行业战线的同仁们感到振奋和激动,这是疫后三年来国家给我们百货行业最强最有力的信心。”范君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商务部确定2023年为“消费提振年”,进一步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这些均为2023年的零售业发展确定了基调。
经历了整整三年疫情,我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百货零售业的扩张速度也明显放慢,行业整体进入存量时代。在本届中国百货业峰会上,存量时代如何破局成为与会者探讨的热点。
“存量改造有很多种玩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做这样一个项目的改造有三大要点:第一定位规划肯定要做,第二动线规划必不可少,第三改造要提升自己的空间环境。”上海其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吴琦表示,后疫情时代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存量商业的一些高能玩家的核心优势是通过对业态、品牌的汇聚升级,提供更加优质的空间环境服务打造场景话题亮点,更多吸引消费者,成为线下流量的集合地。以该公司去年年底接手打造的邯郸新世纪中心升级改造项目为例,这个标准的传统老百货改造之前单体约为15万平方米,全面升级亮相后,立即吸引了业内广泛的关注。数据显示,今年元旦前开业的邯郸新世纪中心一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带动整个商场新会员增长了49%,客流增长19%,仅高化区域销售同比就增长了48%,在整场还有20%的品牌没有开业的情况下,带动商场销售同比增长5%。
上海张园历史文化街区是上海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歷时四年精心打造的存量改造项目,也是上海市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的标杆性项目。该项目改造秉承“以文化为魂、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高度还原历史建筑肌理的同时,注入本地特色和国际时尚元素,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以该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茂名北路为例,每逢周末以及国定假日,茂名北路就成为全时段的步行街,品牌和步行街两边的商家在步行街阶段都获得了更多的外摆衍生商业空间。“自从去年9月设立之后,每当周末的时候整个区域客流增加了60%,两侧的商家营业收入增加了40%。”在3月29日的中国百货业峰会主论坛上,上海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时筠仑表示,步行街的设立以及围绕步行街相关的活动其实是给整个商圈带来了极大的人流提升,而且整体人流的年龄层不断下降,如今在周末或者节假日主流的客群中,20岁左右的客群占比达到40%左右,变化非常明显。与此同时,多种艺术活动也不断提升整个街区的影响力。
上海豫园商城通过对存量项目的创新升级也收获不菲的成效。例如,今年豫园商城做了52天的灯会,其间一共吸引了400万的客流,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以上,基本上达到了2019年的水准。在没有奢侈品的情况下,豫园商城这52天销售接近5亿元,坪效产出比去年增长了42%,也基本达到2019年的水准。“大量的零售店铺在整装‘焕新以后,结合山海奇遇记这样一个场景做足了生意。”上海豫园旅游商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倪强表示,经过三年疫情的考验,豫园商城在经营上做了很多的调改,使得客群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年轻客群占比超出了预期。“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人、货、场。将东方生活美学落地的八个关键词是传统初心、中西融合。必定出于传统但是不拘泥于传统,一定是具有国际化和当代化的表达,但是中学为启,西学为用。”倪强表示,在豫园商城18个老字号以及更多产品品牌经营中都运用了上述东方美学原则。
“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国百货零售业又步入一轮新的变革。”范君表示,唤醒线下消费热情,破局重生,面向未来,考验的是企业适应变革的能力和坚守初心的韧性。加快经营转型,推进跨界融合,提高供应链效能,促进降本增效,以数字化驱动企业业务增长,以场景化增强线下体验优势,以精细化提高运营管理效率,以商品力、服务力构筑核心竞争力,通过持续的演化迭代,破局进阶,中国百货零售业必将重现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