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子阳
坚定不移跟党干一辈子革命。
“今后即使是组织上入了党,也只能看作一个新起点,要坚定不移,跟党干一辈子革命!” 2022 年7 月1 日,老党员李俊清登上中国船舶七二二所“我的入党故事”分享台,精神矍铄,神采奕奕。重温入党志愿书时,他掷地有声,一如当年那个热血青年。回望一路走来的历程,他历经风雨磨砺,践行了自己的庄严承诺。
“哈军工”铸就红色信仰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63级学子,李俊清对母校充满感念:“我有一些称得上好的习惯,都是在哈军工养成的。比如,守时守纪,答应别人9点到,绝不会迟到1 分钟。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教育子女的。”
然而,哈军工并非李俊清最初的选择。“当时年轻气盛嘛,第一、第二志愿都报的清华。”结果在高中毕业前,哈军工来学校招生,如果政治条件过关,就有资格报考,成绩好就可以进。“还是很愿意去这个学校的,哪个理工男没有军工梦呢?”最终,政审过关、成绩优异的他,顺利进入了这所“军中清华”。
李俊清就此走上了军工之路,于他而言,这也是一条无悔的道路:“当时的年轻人普遍要求进步,尤其是63年号召学雷锋,对我们年轻人的影响很大。那个时候虽然经历了自然灾害,日子很苦,但老百姓的精神追求很崇高的。因此,在国家军事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上军工,攻尖端’,报效祖国,我们责无旁贷。”
入学后,学校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每天早上要叠方块被、出早操,不准谈恋爱、考试不合格就会被退学……但李俊清和同学们没有打退堂鼓。
国家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学员们的学习、生活提供相对优越的条件。“吃穿不愁,每月还有津贴。”李俊清明白这殊为不易,因此他怀着强烈的感恩心态学习,“过去都说,培养一名飞行员要花费和他身体一样重的金子。其实培养军工人才也不容易。我们在校园里,深感党和国家寄予的厚望。”除了物质层面的关怀,多位领导人莅临学校视察、发表讲话,这更加激励着他军工报国的使命感。
在哈军工浓厚红色氛围下,李俊清锻造出坚毅的品质,早早就有了向党组织靠拢的意识。他做事勇于担当,获得 “三好学员”等多项荣誉,并积极递交入党申请书,“听说当时组织已经有考虑(批准入党)了”。然而因“文革”的影响,李俊清的入党之路戛然而止,再次申请入党,已是十余年后——那时他已在七二二所工作多年。
难忘二两面条和夜晚灯光
大学毕业后,李俊清被分配到黑龙江某部队农场锻炼了一年多时间,于1970年进入鹤岗市革委会工作。而他与七二二所的缘分也在此时悄悄结下。彼时的七二二所刚成立不久,正缺乏技术人员,于是前往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寻求人才。然而,此时的海军工程系正准备扩建为学院(即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也处在急需人手的阶段,难以成人之美。经推荐,七二二所负责人向部分已毕业的哈军工优秀学员发出“求贤令”,李俊清便在其中。
1970年12月,李俊清加入七二二所第二研究室。他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参与某重点国防项目研制。“时间有限,研发条件也有限,咋办?唯有加班加点干,两三天连轴转是常事。”回忆刚入所的时光,最让他念念不忘的,是每晚加班时“会下二两面条,随便配点菜吃”。在那寒冷的冬夜,研发人员嘴里呼出的白气、铁锅升腾出的热气、空气中弥漫的面条香味,共同氤氲成一幅动人的图景。
由于年轻体力好,李俊清还承担了很多出差任务。李俊清在一次出差途中患病,回到单位后坚持工作,被传为佳话。提及此事,他十分谦虚:“该加班还得加,人手就那么多。我们这一辈人在这方面对自己的要求都比较高。”
除了身体层面的考验,还要迎接知识储备上的挑战。李俊清就读于航空控制专业,来到七二二所后转为研究通信。当时任务重、形势急,不允许他去慢慢适应新领域。好强的他暗自下决心,除了在工作中主动请教前辈,更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补齐知识短板。
他像一块海绵,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恶补”:“所里办了英文学习班,我积极参与——那时国家很多领域的研究刚起步,相关资料很少,而且很多是英文,不学不行。后来我还申请去武大上专业课,包括一些研究生课程。”
谈到学习,李俊清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在那个年代,吃完晚饭后散个步,你会看到图书馆、办公室的灯都是亮的。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在学习。”
点点灯光中,有属于李俊清的一盏。勤于求知的态度,也为他带来了切实的提升。以英语为例,大学主修俄语的他,在近乎“零基础”的条件下,凭借上学习班和长期自学,在所内组织的出国人员英语考试中名列第一。
李俊清至今贯彻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只要能让自己进步、对工作有帮助,就要主动去学。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厚积薄发彰显党员本色
“文革”结束后,李俊清的入党意愿愈加强烈,他重新开始撰写入党申请书。由于平时工作任劳任怨、表现突出,他在1978 年2 月顺利成为预备党员,是“文革”后所里最早一批入党的职工之一。
“入党是组织对我过去表现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的鞭策。”入党后,李俊清更加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工作时冲锋在第一线。为了追踪某国防前沿科技,他和同事们收集、翻译国外材料,最后摞起来达到一米多高。
21世纪初,某重点项目正处于关键评审阶段,评审会召开在即,前方团队突然传回消息:该项目电磁兼容部分需补充更多的重要材料——这关系到项目能否上馬。李俊清时任第八研究室主任,前期他带领同事们做了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他们有备无患,在两天内就汇总出了所需材料。“党员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这就需要将功夫做在平时。”复盘当时的情景,李俊清认为“厚积薄发”才是关键。
风起云涌千帆竞、筚路蓝缕启新航。我国海军近年逐步走向深蓝,航母等大国重器陆续下水,李俊清对此兴奋不已:“我们当年就心怀航母梦,进行了不懈探索。如今海军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十分欣慰和自豪!”——这何尝不是一种历史接力棒的传递,一种更大意义上的“厚积薄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李俊清寄语七二二所年轻党员:“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老一辈艰苦朴素、甘于奉献的作风,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船舶七二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