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香港方物志》系香港《大公报》(副刊)专栏文章结集成书,第一版于1958年在香港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叶灵凤,祖籍江苏南京,曾在上海主编《戈壁》《幻洲》及《现代小说》等文艺刊物,1938年南来香港,先后主编《星岛日报》《立报》文艺副刊,著作丰硕,是创造社著名作家。
《香港方物志》记述香港的鸟兽虫木、风土民俗,每篇博物小品千余字,共112篇。兼具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诚为上乘佳作。本刊“温故知新”栏目,特选载部分,以飨读者。
香港的麻鹰
本地人称鹰为麻鹰,上海人则称老鹰,有些地方又称鹞鹰、苍鹰,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在香港天空,乃至在内地到处所见的在高空盘旋着的,都是这种鹰。它们喜欢在城市附近有人住的地方觅食,所以我们到处抬头都可以见得到。
严格地说,它们其实并不是鹰,应该称为鸢,同鹰一样都是属于隼目的猛禽,古人所说的“鸢飞戾天”,就是指它们。因了平日最常见,从许多时候以来,它们早已成为鹰的代表了。
香港的麻鹰,喜欢在山中大树顶上做巢,很少结巢在悬崖峭壁之上,这是它们与海鹰、鱼鹰不同的地方。在内地,寺院里的宝塔是老鹰最喜做巢的地方。春天是老鹰产卵孵雏的季节,它们为了防护被人探巢取卵,上到塔顶上的游人时常会受到意外的袭击。
麻鹰不仅目力好,飞行的技术也极高明。终日盘旋高空,有时凝然不动,好像停在空中似的,然后翅膀一斜,便能从空中滑翔下来。它们猎食的范围很广,从鼠雀鸡雏、海中的鱼、草丛中的小蛇,而至垃圾堆中的鱼肠腑脏等,都是它们在空中注意的对象。它们从高空突然翻身下来猎食的迅速和准确程度,实在令人佩服。我们时常看见麻鹰像一阵黑影似的从海面掠过,随即攫到一条鱼飞走了。
麻鹰的巢很大。若是旧巢,由于每年修补整理,往往愈来愈大。有人在青山顶上发现一座鹰巢,从上至下足足有六尺厚。底下是用树枝搭成的,里面铺着干草树叶破布烂纸等,什么古怪的东西都有。最有趣的是,其中发现了许多空纸烟盒。这种用马粪纸做成的纸烟盒,被麻鹰认为是理想的铺垫材料。郊外路旁随处都有被游人信手抛弃的空烟盒,于是,麻鹰的筑巢材料也就取用不尽了。
麻鹰虽然时常许多只一起在天空兜圈子,但是它们彼此之间的友谊实在不是很好,一发现了食物便要争夺追逐。它们的叫声很特别,尖锐刺耳,一听就知道这是鹰叫。在争夺食物或在交尾的时候,它们便发出这样的叫声。鹰的交尾是在空中飞行时进行的。起初是互相追扑飞掠,然后一上一下突然合在一起,一面继续飞着,一面发出怪叫。
香港岛上的马己仙峡以及海中的昂船洲上空,都是每天时常可以见到大批麻鹰盘旋的地方。
枸杞和枸杞子
枸杞古称仙人杖,又名西王母杖,据说久服轻身明目,可以长寿。这功效是否可靠,我不知道。香港枸杞上市的时候很便宜,鸭蛋也便宜,买两只鸭蛋,一束枸杞,滚一大碗枸杞蛋汤,不要用味精,不必用上汤,吃起来自然清香开胃,又便宜又可口。能够时常喝这样的汤,纵然不会长寿,我想大约总不致短命了。
香港出产的枸杞很肥壮,普通摘下来卖的,连枝总有一尺多长。枸杞本是小灌木,若是野生的,可以像九里香等花木一样,高至丈余。但是市上所售充食用的枸杞,都是每年在园地里栽种出来的,至多只有一二尺高,因为目的是要它的枝叶多,可以摘了一批又长一批。
上海人称枸杞为枸杞头或枸杞菜。虽然也有菜园里栽种出来的,但市上卖的总是从野生的枸杞树上摘下来的嫩叶居多,所以称为枸杞头。这本是春夏之交有名的野菜之一。除了枸杞头之外,还有马兰头、荠菜、金花菜,都是江南原野里有名的野菜。虽然市上尽有得卖,但是一般人家总是喜欢乘春天郊游之便,自己动手到郊外去找。纵然采得的仅是一小撮,回来炒了吃起来,总觉得特别有滋味。
枸杞不仅叶可吃,就是一粒粒朱红色的枸杞子也可以吃。这也是中国药材中常用的药品之一。香港食物店里所出售的炖品,总喜欢放进一些枸杞子同炖,称为淮杞,如淮水鱼、淮杞乳鸽之类,汤里的那一粒粒红色的东西,便是枸杞子了。
枸杞别名仙人杖、西王母杖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药学家相信枸杞有许多玄妙的医药功效,近于仙草的缘故。相传枸杞的根,年代多了,能变为犬状出现,吃了可以成仙,称为瑞犬。这当然是传说,但枸杞的老根,年岁多了,長得古拙盘曲可爱,倒是真的事实。因此,枸杞根也是中国园艺家所爱蓄的盆栽之一。一棵古老苍劲的枸杞根,抽出几枝嫩叶,到了秋天时结出累累的朱红色的枸杞子,实在是极可玩赏的盆景,不下于天目松和广东的水横枝。
香港的野兰
香港的岩石树根和阴湿的山坡上有很多野兰花。据已经被人发现了的来说,这些野兰共有三十九科七十五种之多。一九三七年,曾有人用英文写过本薄薄的小册子,将其中的二十种加以介绍。香港的野兰,都是属于被保护的野花之列。如果想采集了来作标本或研究,是要先得到园林署的书面许可的。
野兰花大约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像普通花草一样,直接生长在泥土上的;另一种则攀附在其他的树根或岩石上面;再有一种则是寄生在朽木上的。属于前两种的野兰最多,第三种很少见。香港所见的野兰多是第二种,因为热带生长的野兰花,多数是这样攀附在岩石或其他植物上的。
野兰花在植物界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由植物学家分类著录者已有七千五百种之多,但据他们说这个数字距完备两字尚远,因为世界上几个出产野兰最多的地方,还未仔细去搜索研究过。据说,新几内亚、爪哇、菲律宾群岛、美洲中部,都是盛产野兰的地方。新几内亚三十万方里的地面,共有野兰二千二百种之多。菲律宾群岛的地面,也有七百二十三种之多。香港地区出产的种类,若依据土地的面积比例来说,也不算少。因为香港地区仅有三百九十方里的地面,但是已经找到有野兰七十五种之多,所以很可骄傲。至少,香港地区出产的野兰,若依据土地面积比例来说,已经多过英伦三岛不知若干倍。因为英国本国的土地,仅生产野兰五十种而已。
据有过实地搜集香港野兰标本的人说,野兰花在香港分布的地域非常广泛,只要懂得去寻找,几乎随地可以找到许多种。凡是多草背日的山坡,以及大树根下、岩石的脚下、瀑布山涧的两旁,都是盛产野兰的地方。不过,生长在这些地方的野兰,都是常见和花朵小的。若是要找稀觏和花朵大的野兰,那就要向人迹罕到的悬崖峭壁和山顶上去寻。香港三千二百六十一尺高的马鞍山顶,就是一个出产野兰著名的地点。只要你爬上去,每年的任何时间,都可以有机会见到一两种野兰在开着花。此外,大帽山顶,扯旗山北面的峭壁,赤柱面海的懸崖上,都是盛产野兰的地点。
香港最常见的野兰,是一种开粉红花的竹兰,每年七八月间开花。另有两种常见的美丽野兰,则是本地人称为的石仙桃和鹤顶兰。后一种花朵很大,外白内黄,每一朵可以有四寸阔。
香港的龟与鳖
太平山下的乌龟很多,可以见到的有海龟两种、水龟六种、泥龟三种,还有一种长尾尖嘴的大水龟,俗称大头龟,即所谓“呃倒大头龟”者是也。
鳖也属于龟一类。鳖与龟最大的区别,是鳖的头上有一层光滑的薄皮,龟的头上则是蒙着鳞甲的。海龟如玳瑁等的脚则成了鳍状,它们角质的嘴有时弯而尖,形如鹰嘴。
海龟在七八月间要爬到沙滩上来产卵,它们就是所谓绿头龟,身体非常庞大,有时一只可以重至四百磅。母龟总是在夜里上岸来产卵的,人们向来认为会作怪的千年癞头鼋,可能就是它们的同宗。本港南丫岛的沙滩,就经常有海龟在月夜上岸来产卵。香港市上时常陈列着等候“善长仁翁”买去放生的大乌龟,也就是它们。绿龟的卵和肉的滋味都是非常鲜美。英国和美国都有一种罐头的绿龟汤,价钱很贵,是老饕的珍品。这种大龟在南太平洋的海里最多,它们不过偶然会出现在香港地区附近的海中而已。
另一种较小的鹰嘴海龟,就是所谓玳瑁,这是广东特产,自雷州半岛直至海南岛都有。它们的甲壳可以制成各种装饰品,从前中国妇人最爱用玳瑁簪和玳瑁梳。
市上所卖的较小的淡水龟,都是生活在河边或是泥塘里的,这就是所谓金钱龟。肉的滋味不下于水鱼,这是富人的食品,许多人只是将它当药吃,平时是很少吃龟肉的。他们相信金钱龟肉能解毒,患花柳病的人就要吃龟苓膏。正因为这样,不仅做乌龟是一件不名誉的事,连吃乌龟也是不名誉的了。其实乌龟肉是很好吃的。
本地人呼鳖为水鱼,外江人则叫甲鱼或圆菜,都是水龟的一种。只是头上和甲壳上都有一层薄皮,脚趾上也有蹼。香港市上所卖的水鱼,都是小小的“金钱鳖”,全从广东运来;另有较大的称为“山瑞”,则是从广西来的。“凤足山瑞”和“清炖水鱼”是冬季的著名补品。
我说太平山下多乌龟,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因为除了海洋生物学家在香港所著录的十二种龟类以外,香港还有一只乌龟,非常有名,它的行动简直同整个香港的生存有关。因为本地人传说香港海中有一只“神龟”,在海底沿了香港岛的山脚缓缓地爬着,香港岛是浮在水上的,如果这只“神龟”环岛爬满了一圈,香港岛便要“啯嘟”一声沉到海底去了——这个神话使我想到香港近来对于填海工程进行的积极,或者至少有一点用处,那就是这工程最少也可以阻碍或延缓了“神龟”的爬行。
香港的大蜗牛
在香港的山边和花园里,甚至在路边上,时常可以见到一种很大的尖壳蜗牛。每逢雨后或是夜晚所见的更多。这种蜗牛是尖长形的,身体很大,每只起码有三寸多长,大的有时更可以长至四寸。它们最喜欢在黑夜爬出来,时常在路上给行人或车辆辗踏得粉碎。就是孩子们也喜欢将它们一脚连壳踏碎来玩。可是无论怎样摧残,总不能阻碍它们到处活动。
这是一种繁殖力极强的蜗牛,它们的原产地是非洲。本港有这种蜗牛出现,不过是近二十几年间的事,以前是没有的。据本港“园林署”所出版的关于这种大蜗牛的调查记录,本港第一次发现这种蜗牛,是一九四一年四月,地点是跑马地的山上。当时对海新界连一只都没有,可是过了不过十余年,它们的踪迹已经遍及港九新界,繁殖得已不可胜数。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七年之间,“园林署”曾发动园丁农人加以捉捕,在短短的期间内,就捉到二十三万六千余只,重量达一万六千余磅。
这种蜗牛在本港繁殖得这样迅速的原因,据说与日寇侵略有关。原因在一九四一年春天第一次在本港发现这种蜗牛时,因为数量不多,并未加以重大的注意,接着就发生战争,于是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沦陷期中,谁还会顾到蜗牛,便造成了它们绝对有利的繁殖机会。等到战后发现它们已经成了花木和农作物的祸害时,早已无法扑灭了。
这种非洲蜗牛,据说可以有十二年的寿命,一年以上就能产卵。它们是雌雄同体的,所以繁殖力特别强。每一只蜗牛一年能产卵三百枚,可以持续十年不断。它们在夏天雨季的食欲特别强,常能在一夜吃光一片园地的全部新鲜嫩苗。
非洲蜗牛的繁殖路线很有趣,约在一个世纪以前,它们借印度洋的毛里西亚岛作跳板,从非洲传到印度,后来从锡兰又传到新加坡,这是一九二〇年的事。到了一九三一年,连福建厦门也有了它们的踪迹。它们大都是由蜗牛卵附在各种植物上传入的。
可怕的银脚带
香港出产的毒蛇共有六种,其中最毒的一种,俗名银脚带。全身黑白相间,自头至尾皆是如此,白色有时略带浅黄,腹部也是略带浅黄的白色。银脚带是一种毒性非常可怕的毒蛇,据专家实验的统计,银脚带的毒,比一般眼镜蛇要毒两倍,比它们同类金脚带更要毒过二十八倍。
银脚带原产印度,所以印度最多。据约瑟·法莱尔爵士说,曾有四个人打赌,说不怕这种蛇咬,于是他们特地用竹竿去拨弄一条银脚带,使它发威向各人轮流咬了一口。其时是在夜晚,结果第一个被咬者当夜就死去,第二第三人在次日清晨死去,第四人则经过一度垂危之后幸告无恙。第四人之所以不死,大约因为一口气连咬四人,毒液已逐渐稀薄减少的缘故。
银脚带在香港有咬死人的记录,据香港医官的记载,一九三二年正月曾发生过一宗。被咬死者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他在九龙钻石山捉到一条蛇,年少无知,根本不知道所捉的乃是一条最可怕的毒蛇银脚带,竟将它带回家中去玩弄,将蛇放进袖管里去玩。结果给蛇在手腕咬了一口,当天便死去。后来这条蛇被家人打死了,由警方送到香港大学生物学系去辨认,才知道是可怕的银脚带。计长三尺三寸。这长度是少见的,因为普通在香港被发现的银脚带,大都是一尺半到二尺半之间。印度记载的所发现的最长的一条,也不过四尺二寸。
银脚带是昼伏夜出的,白天几乎不能视物,非经十二分的挑拨激怒,它是不会轻易咬人的。上述的那一条忽然在少年的袖中噬了他一口的原因,大约就因为袖内光线黑暗,它便生猛起来了。
香港岛上的柏架山、九龙的荔枝角、海中的昂船洲,过去都曾被人发现过银脚带,发现的地点包括自海滨至山顶。所幸区域虽广,这种蛇并不繁殖,因此难得遇见。但它究竟太可怕了,在香港若是见了全身黑白相间的小蛇,千万不要冒失地去逗弄。
大南蛇
《楚辞·天问篇》说:“灵蛇吞象,厥大何如?”俗话也有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蛇能吞象,这不过是文学上的一种想象。但非洲和印度的大蟒蛇,能够吞小牛和猪鹿,却是事实。
这种大蟒蛇,香港也有,不过没有非洲出产的那样粗大。有一年春天,沙田曾发现一条大蟒蛇,香港方面有许多人结伴去捉,没有捉到。后来给当地的村人捉到了,据说长九英尺,重三十几磅。本地人称呼这种大蟒蛇为大南蛇,因为是南方出产的。又因为蛇的皮可以制乐器,所以又称琴蛇。京胡、二胡和三弦上所蒙的那一块蛇皮,便是南蛇皮。现在更有人用它们来制造银包、女人的手袋和皮鞋。香港、九龙便有好几家商店专门出售这类蛇皮的制品,并在橱窗里挂着整张的蛇皮。这些都是大蟒蛇的皮,不过它们并非本地所产,而是从暹罗等处运来的。在那些地方,豢养大南蛇取皮,已经同养鳄鱼一样,成了一种新兴产业。
蟒蛇在内地的分布区域,从华中以下,沿浙江、福建以至两广、云贵都有,其中以福建和广西最多,而且所产的蟒蛇也最大。从前上海亚洲文物会的博物院里陈列着一条大蟒蛇的标本,长二十英尺,就是从福建获得的。
南蛇并没有毒,它们的武器是运用粗大的身体紧紧地将对手箍紧,使其气绝而死。人类有时也会给它们缠得窒息死去的。它们对待较大的动物都是这样。若是蛙、兔等小东西,它们直接张开大嘴一口吞下去便完事。蟒蛇吞下了较大的捕获物后,便要在半睡眠的状态中盘起来休息,静待胃中食物的消化。
南蛇旧称蚺蛇,关于它有许多古怪不经的传说。邝露的《赤雅》说,琼崖的黎族人捉捕蚺蛇,惯将红色的妇人亵衣去引它,蛇见了便蟠伏不动。又说蚺蛇身上共有三种胆:旱胆能疗目疾;水胆止泻;另有一种护身胆,能在身内随处走动,防护外来的打击。这些话都未必可靠。
香港的蛇店里也有南蛇出售。它们大都被关在铁丝笼里,蟠伏着不动,将一只铁丝笼塞得满满的。
缘木可求的海狗鱼
在香港专卖海鲜的大酒家门口,不时可以见到有一种怪鱼,养在木盆或特制的喷水鱼柜里,多数同山瑞等养在一起,它的形状像大鳗鱼和乌鱼,周身有滑涎,可是有四只脚,像是一条小鳄鱼或是蛤蚧蛇。酒家称它们为海狗鱼,认为是很美味滋补的东西。
海狗鱼是两栖类,喜欢栖息在浅水滨或山边的溪水沟里,头部大而扁,两只眼睛很细小,前脚四趾,后脚五趾,全身乌黑色,有一条尾巴。那样子与其说是像小鳄鱼,不如说是像一条大蝌蚪。海狗鱼普通有二三尺长,大的可以长至五尺,形状实在很丑恶。香港、新界和大屿山的山涧里,也偶然可以捉得到海狗鱼,不过香港酒家出售的多来自内地。广东、广西、福建的山岭地带都出产海狗鱼,上海的黄浦滩和苏州河里也有。海狗鱼在内地的栖息区域分布很广,从山西西南部、四川、扬子江流域,以至贵州都曾经发现过,闽广一带更不用说了。
海狗鱼在中国方物志书上被著录得很早,旧时称它们为“魶”,为“鲵”,俗称孩儿鱼或娃娃鱼,认为是一种很神异的东西。《尔雅》释鱼说:“鲵,大者谓之。”注说:“今鲵鱼似鲇,四脚,前似猕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八九尺。”
《水经注》说:“鲵鱼声如小儿,有四足。”郭璞注《山海经》,又称它们为“”,说是声啼如小儿,故呼为“”。但说得最详细可靠的是《益州方物略》,作者宋祁记四川所出产的这种“魶”鱼说:“出西山溪谷及鸦江,状似鲵,有足,能缘木,其声如儿啼,蜀人养之。”又说:“有足若鲵,大首长尾,其啼如婴,缘木弗坠。”
将这类的描写用今日所见的海狗鱼来对证,大都符合,可见从前人所认为怪物的魶或鲵,其实就是海狗鱼。甚至“啼声如小儿”,也不是杜撰的,因为将海狗鱼捉在手里时,它往往能发出“呀呀”的叫声。
在中世纪的欧洲,海狗鱼也被认为是一种怪物,称它们为“火蛇”(The Giant Salamander),说是能咬人致死,并且能避火。这是因为它身上有滑涎,对于小火确是不怕。身上又能排泄一种毒液,使一般的动物不致咬它,但并不能杀人。
海狗鱼有脚,能从水边爬上树捕食树蛙,所以,你有时可以在树上捉到海狗鱼。孟子认为不可能的“缘木而求鱼”,给这事实推翻了。
蚬与
香港春天多雾,又多南风。南风一起,天气就“回南”,这时就潮湿得令人浑身不舒服。有时天空又降下浓雾,白茫茫的一片,似烟似雨,不仅模糊了视线,就是呼吸好像也被阻塞了似的。这是沿海一带春天常有的天气,海滨渔民称这种天气为“落蚬天”,因为他们相信海边所产的蚬,乃是在雾中从天空降下的。《广东新语》云:
白蚬多生于雾。每年春暖,白雾弥空,蒙蒙霂霂之中,土人知为白蚬落也,名落蚬天。白蚬者雾之屑也,雾白者曰南雾,南风之雾也。白蚬以春雾而生,以冬南风而熟,皆宜暄暖,若天盛寒则瘦矣。
《广东通志》也说:
番禺海中有白蚬塘,自狮子塔至西江口,凡二百余里,皆产白蚬。岁二三月,南风起,雾气蔽空,辄有白蚬子飞落,微细如尘。然落田中辄死,落海中得咸潮之力乃生,秋长冬肥,积至数丈乃捞取。
蚬有黄、白、黑三种,生在海中的色白,生在沙里的色黄,生在河泥里的色黑。黄蚬就是农历过年时所卖的“发財大蚬”,又名黄沙蚬。黑蚬最贱。味道最好的是白蚬,它的壳薄而且白,所以称为白蚬。连壳用油炒,加一点辣椒酱,吃起来味道非常鲜美。
蚬的样子像是小的蛤蜊,又像宁波人爱吃的毛蚶,不过毛蚶壳上有高低的瓦楞纹,蚬壳则是扁圆光滑的。香港海边到处有蚬。从前九龙城海边未曾扩充为飞机场时,那边有一片很浅的泥沙滩,从宋王台脚下一直伸至海中。每当傍晚潮退时,附近田家的孩子们总喜欢赤了脚到泥滩上去摸蚬。
蚬是穷人的食品,所以你在酒楼上是吃不到蚬的。海边居民和水上人家,差不多将蚬当作主要的肉食,因为他们有时连小鱼也吃不起。
渔民相信春天下雾落蚬的原因,我想乃是由于潮湿而燠暖的雾气在春天宜于许多生物的滋长,因此蚬有了雾气便容易繁殖。广东乡下人有句谚语:“饥螺饱蚬”,说是海边和河里螺多则荒年,若是蚬多则收成一定好。可见如果这年春天多雾,不仅白蚬会繁殖,就是农作物和其他东西也会繁殖的。
蚬又有咸淡水之分。它们也像蚝一样,有一定集中繁殖的地点,称为蚬塘。从前广东的地主们就视海滨和河边的蚬塘为自己的财产之一,每年重价佃给人家取蚬图利。
蚬的盛产季节,除了剥取蚬肉供食用以外,因为价廉,广东乡下人还用它来喂鸭和充蔗田的肥料。秋冬之交,海边有一种野鸭,专以蚬为食料,非常肥美,被称为蚬鸭。
除了白蚬、黄沙蚬之外,广东海中还出产一种有名的蚬,名金铰蚬,又名金口蚬。据说在南汉时代曾被刘列为御食,禁止民间采集。又有一种无耳蚬,出在韦涌,则是同南宋末年的小皇帝有关的。相传陆秀夫奉了帝昺来到韦涌,当地渔人进蚬。帝昺食而美之曰:“惜不令其无耳。”于是韦涌出产的蚬从此便无耳。后来那个进蚬的渔人封了官,死后配祀将作大匠梁公庙中,称为蚬子丈人云云。这是传说,未必可靠。因为帝昺就是后来陆秀夫负在背上在崖门一同投海的那个小皇帝,他不过是个襁褓小儿,未必会懂得吃蚬的。因了这个南宋小皇帝曾在九龙大屿山以及广东滨海一带流亡过,所以,这些地方关于他的传说特别多。
广东还出产一种比蚬略大的介类,本地人称之为,据说闻雷则生,所以称为。同蚬蚝一样,都可以种的。种的海滨地方名为田,番禺一带最多,在冬天最肥。采的人在泥滩上用脚向泥中摸索,碰到有就拾起来,谓之踢。
广东人吃喜欢先将肉起出来,同其他的配料着在一起,然后再酿入壳内,蒸熟了吃,称为酿。这是乡土食品,据说以新会最有名。以前香港就有一家小食品商店,有特制的家乡风味的酿出售。除此以外,蚬肉也可用这方法起出来制成酿蚬。
与蚬相似的蚶,被宁波人视为珍味的,广东人则很少吃。近来香港上海店里出售的蚶子,号称宁波毛蚶,其实是从潮汕近地运来的,所以价钱不贵。蚶子是用滚水一烫就生吃的。不知怎样,广东食家可以吃鱼生,对于鲜血淋漓的蚶子却不感兴趣。其实,惠潮一带有蚶田,出产蚶子很多,旧时称为天脔,因为可以生吃不必烹调,滋味很甘,所以称为蚶子。可见广东有些地方也是喜欢吃蚶的。
蚬蚶一类的东西,在滨海一带地方多而价廉,味道却鲜美,可说是穷人的口福,但旧时连这样贱价的东西也吃不起的人尽有。广东从前有名的清官何经有一个笑话。据说他罢官乡居,门前有卖蚬的经过,偶思食蚬,可是探囊无钱。夫人嘲之曰,何不书“清”字售之,何大笑而止。
啄木鸟
据说全世界的啄木鸟共有二百五十种之多。中国内地可以见到十八种,有十二种是独有的,马来亚可以见到的也有二十五种。但是香港岛所能见到的啄木鸟仅有一种,是属于福建区域特产的野鸟,被称为“福建青灰啄木鸟”。它们只栖息在新界屏山林村谷一带多树木的地方,不常飞到香港岛上来。这种啄木鸟是青灰色的,雄的头上有一撮红毛,雌的没有。多数的啄木鸟都是头上或两颊有红毛的,有的尾下也是红的,这是它们的特色之一。
啄木鸟是一种古怪而有趣的小鸟。它的生活方式最特别,喜欢攀在树干上用它的铁嘴将树身啄得发响,一连串“啪啪”的响声。你在树林中如果听到这种像是木匠敲木板的响声,循这声音去找,很容易就可以在树干上见到它。尤其是头上的那一块红色容易惹人注意。它会全身贴在树干上,“啪啪”地啄一阵,然后向上爬几步,有时又会向下倒退。
啄木鸟就靠这方法,从树皮的下面和枯朽的树芯里,找昆虫和昆虫的幼蛹来维持生活。因为要靠一张嘴来生活,它的嘴生得特别长而利,是锥形的,所以能啄开树皮。它的舌头也很长,尖端还有倒刺,可以从树身的裂缝里将昆虫钩出来。为了适应这特殊的生活方式,啄木鸟的颈部也生得强劲有力,以便可以灵活地接连啄树而不疲倦。它的脚上仅有四趾,攀在树上时两趾在前,两趾在后,可以非常平稳。它的尾羽是像鹅鸭的翅羽那样有弹性的,攀在树上时便用这种有力的尾巴抵着树干,借以维持平衡。
中国古称啄木鸟为?,又名断木。说它会画符咒,所以能够吃到树里面的蠹虫。《博物志》云:“此鸟能以嘴画字,令虫自出,今闽广人巫家收其符字以收惊疗疮毒。”又说它会在地上以爪画符印,树穴自开。小偷就模仿它所画的符印去偷启人家的锁钥。这些传说虽然很有趣,可惜是无中生有,而且抹杀了啄木鸟攀在树上逐处找虫吃的辛苦。更荒唐的是因为啄木鸟能够啄树取虫,旧时走江湖的郎中,更用它烧灰来医治人家的牙痛,说是能治牙中的蛀虫。
另有一种与啄木鸟相似的小鸟,也喜欢攀在树干上,时常侧着头像是倾听什么似的,因此俗名“歪脖”。其实它并不啄食树里面的其他昆虫,而只是啄食树干上的蚂蚁。
香港的海鲜
香港的海鲜是有名的。对于吃海鲜,香港人有两句俗语:欲吃海上鲜,莫计腰中钱。这是说海鲜的时价不同,随了气候节令,海鲜的大小和捕获的地点,以及“生猛”的程度而异,因此代价是无法预算的。
本来,所谓海鲜,应该包括鱼虾蟹介,凡是可吃的海产都可以称为海鲜,但现在本地人提起海鲜,大都是指鱼虾,甚至仅指鱼而言。譬如酒家在报上所刊的酒菜广告,其中有一项便是“原条海鲜,足一斤十两”,这就简直将海鲜两字作为鱼的代名词。而這里所说的鱼,又往往仅是指石斑而言。
石斑可说是香港海鲜的代表,是香港出产的咸水鱼之中最享盛名的一种,那模样颇与江浙有名的“桃花流水鳜鱼肥”的鳜鱼相似,因此在外江人眼中看来也不陌生,也对它有了好感。这益发造成了石斑的地位。凡是初到香港来的外江人,一定会自动地或被朋友请去试一试香港的著名海鲜滋味,而所尝到的第一样往往总是石斑鱼。于是石斑自然就成为香港海鲜的代表了。
其实,石斑在本港的海鲜之中,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上品。香港人吃鱼,有一句经验之谈的口诀:第一,第二,第三马家郎。马家郎是指马头鱼。这都是认为味道好的家常吃的咸水鱼,其中并未提到石斑。至于真正上品的海鲜,有人认为应推比目鱼类的龙脷、“七日鲜”等。卖鱼的行家和吃鱼的行家都是这样说,它们平时在鱼枱上的价格也比石斑高。海鲜的首席根本轮不到石斑。
据酒楼中人解释,造成石斑鱼这样有名而畅销的原因,是因为石斑肉多刺少,味道也不错,而且产量多,四季皆有,并且性长耐活,养在鱼池里多天还很生猛,同时价钱又不太贵,对于卖家和吃客方面都合算,所以,一般人吃起海鲜来总是来一条清蒸石斑了。
就石斑鱼本身来说,它们也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在香港仔的海鲜艇上,艇家会指着养在鱼笼里的石斑告诉你说:“这是红斑,那是花狗斑,另一条是苏鼠斑,又有七星斑、泥斑、黄钉斑,还有闻名难得见面最名贵的老鼠斑……”名目很多,使你眼花缭乱,看不清楚也记不清楚,价钱也各自不同。结果只好由他给你选一条,由他索价。这也正是“欲吃海上鲜,莫计腰中钱”的另一原因。
海鲜中的鱼鲜,本地行家认为最上品的乃是七日鲜和龙脷,它们的模样都同挞沙鱼差不多,是比目鱼类。因为是栖息在深水底的,所以肉味非常嫩滑细腻。将七日鲜的肉同石斑的肉一比,恰好似将石斑同红衫鱼比一般,不比犹可,一比便觉得石斑虽然滑嫩过红衫,但比起龙脷和七日鲜,便相差很多了。七日鲜一类的名贵海鲜,不是一年四季在街市的鱼枱上所能买得到的。尤其是活的,几乎仅有香港仔的海鲜艇上才偶然有。因此价钱也就成为“时价”了。
鱼也有肥瘦。石斑多肉,龙脷味鲜,但它们都少油。喜欢吃肥鱼的,则推薦鱼和青衣。鱼有时也写作鲳鱼,样子颇似淡水产的边鱼。有花边、白、鸡笼、黑等等的分别,肉很厚,少刺,有油,味道非常腴美。无论清蒸、油煎和红烧,都各有千秋。就是葡萄牙人的烟鱼,吃起来也别有风味。
青衣的模样颇似鲤鱼,而且都是大条的。它们色泽很美丽,青绿而带翠蓝,我们可以随时在专售海鲜的酒家门前的玻璃养鱼柜里见得到。另一种与青衣相似的鱼,红头钩嘴,色彩比青衣更美丽,俗名鹦哥鲤,价钱比青衣较廉。据说有些酒家时常用鹦哥鲤来冒充青衣。因为这两种鱼活的时候虽有点分别,但煮熟以后便不容易看得出了。
同是青衣鱼,酒家又将它们分为牙衣、石蚌、冧蚌多种,据说其中以牙衣为最上品。我虽吃过多次青衣,但并未吃过牙衣,所以在这里也是姑妄言之而已。
有一种类似石斑的大鱼,名为龙趸,也是常被人提起的海鲜。酒家的菜牌上经常有炆龙趸头、炆龙趸翅供客。龙趸是每条有几十斤甚至百余斤重的大鱼,肉很厚,颇似外江产的鲟鳇鱼。若是外江佬吃海鲜,叫酒家来一条整条的红烧龙趸,便要闹大笑话了。
在香港吃海鲜,烹调方法以清蒸为上,因为只有生猛鲜活的鱼才有资格可以清蒸,吃起来自然滋味鲜美。其次是红炆,近于外江人的红烧,但没有那么味浓。至于用白汁茄汁或蘸了面包粉油炸,那是西洋的吃鱼法,已不足谈吃香港的海鲜了。
穿山甲——香港动物界的冤狱
中古时代的欧洲人,认为蛤蟆能终年不食,形状丑陋,一定是一个怪物。“怪物”是人的敌人,因此也是神的敌人。于是一个人的家里有了一只蛤蟆,或者恰巧有一位喜爱小动物的老太太养了一只蛤蟆,她便要毫无问题地被宗教裁判法庭当作异端者来活活地烧死,而蛤蟆就是她的最重要的罪证。其实蛤蟆吃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可是我们至今仍有人憎恶蛤蟆和青蛙,这实在是动物界的莫大冤狱。
动物界的另一个冤狱的受害者,乃是香港所出产的穿山甲。穿山甲的形状很古怪,又喜欢生活在地底下,于是香港的人,尤其是新界的农人,他们相信穿山甲在地底下掘地道、挖穿坟墓,专门偷吃死人的尸体,因此见了穿山甲就捕杀,连用法令来制止也无效。其实穿山甲根本没有牙齿,它专以白蚁的幼蛹为食,是用它那特有长舌去舔食的,而白蚁正是香港物业的最大敌人。穿山甲在地底下活动的目的就是搜寻蚁穴,可是香港的人却说它想吃死人的脑髓,你说这冤枉不冤枉?
新界出产的穿山甲很多,就是香港岛的山上边偶尔也会发现。它是亚洲现存最古怪的原始哺乳动物之一。在动物学上名为有鳞甲的食蚁兽。中国旧名鲮鲤,亦作陵鲤,又名龙鲤,用它身上的鳞入药,据说可以治小儿惊风啼哭、妇人邪迷、肾亏耳鸣等症。价钱很贵,这也是中国乡下人喜欢搜捕穿山甲的原因。李时珍的《本草》上说:“其形肖鲤,穴陵而居,故曰陵鲤,而俗称穿山甲。郭璞赋谓之龙鲤。《临海记》云,尾刺如三角菱,故谓石鲮。”
穿山甲形状与犰狳很相似,但全然是两种东西。犰狳仅产于西半球,穿山甲仅产于东半球。亚洲出产的穿山甲共有三种,香港所出产的是属于变种之中的一种。它与犰狳最大的区别,就是犰狳的鳞甲是角质的,穿山甲的鳞甲则是由硬毛胶结在一起而成。穿山甲没有牙齿,不能咬物或吃硬的东西,但有一条长而尖的舌头,可以伸出嘴外很远,迅如闪电。它的尾巴虽然披满鳞甲,但是能缠卷自如,这是它爬树时的辅助工具。穿山甲的脚爪非常尖锐有力,因此是掘地道的能手。它为了搜寻蚁穴,能深入地底或爬到树上。一发现蚁穴,就用它那长舌头闪电似的舔食蚁穴的幼蛹,它并不吃长成的蚂蚁。
一只长成的穿山甲,可以头尾长至三尺,鳞甲是紫褐色,尖端略带灰黄。面部和身上无鳞部分,是略带粉红的白色,腹下有毛部分是淡红的沙土色。穿山甲的自卫能力很薄弱,遇有危险时,便用尾巴遮掩头部,缩成一团,用浑身的鳞甲来保护自己。
穿山甲在香港是受保护动物法令保护的,不许捕杀或售卖,因为它能扑除白蚁。可是乡下人仍见了它就捉,偷偷地将它出售,卖给人当药料或补品。
菩提树,菩提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据说这是禅宗六祖惠能所作的明心见性的偈语,用来答复上座僧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因为上座僧将自己比作菩提树,六祖却能更进一步说“菩提本无树”,比他见得更彻底,因此能接受了五祖的衣钵。但我们是俗人,不能领会禅意,所以仍只好在这里谈谈身外之物的菩提树。
菩提树当然以广州光孝寺六祖殿前的最有名。但香港也有菩提树,植物公园里有,大坑上面的居士林也有一棵。我想香港的其他园林里一定还有,只是我们不曾有机会见到过。
菩提树很高,树干似榕树,许多枝干会缠在一起,结成一个粗大的树身。树叶则似肥大的桑叶,不过比桑叶更圆。这种树的原产地是印度,是随着佛法传入中国的。相传释迦牟尼就坐在这种树下得道,证菩提果,所以名为菩提树,是佛家的护法树。菩提树还有许多别名,如阿沛多罗树、阿输陀树、毕钵罗树。这些名称与“菩提”两字一样,都是梵语的译音,据说就是“道”的意思。
在植物分类上,菩提树是与榕树同科的。著名的班逊姆氏的《香港植物志》,其中列举了十几种与榕树同科的树木,可惜所用的都是拉丁学名,不知哪一种才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菩提树。
广州光孝寺六祖殿前的菩提树,相传原本是六朝时智药三藏法师从印度携来种植的。但是今日所见的一棵,已非原物,因为原树已经在清嘉庆二年(公元一七九七年)六月给台风吹倒了。后来从南华寺分植了一枝过来,这就是今日所见的一棵。但南华寺的菩提树,原本也是從六祖殿前的那棵原树分植过去的,所以渊源有自,仍是一脉相传。据说传入中国的菩提树,以广州光孝寺的那一棵为祖。今日各地所有的菩提树,都是从这棵辗转分植出来的。
菩提树的叶子,有一特色。将它浸在水里若干时日后,漂去叶上的绿色成分,仅剩下纤细的筋络,宛如薄纱,俗称菩提纱。可以在上面写字,可以作画,又可以嵌作窗纱或灯纱,和尚往往制了送人,又可以卖钱。从前广州六榕寺里有好几棵菩提树,寺里的和尚就将这种洗干净了的菩提叶摆在花塔下卖给游人。香港的文具笺扇庄也有出售。这东西可以夹书,配了镜框,也可以挂在墙上。
美人鱼
香港人喜欢称女游泳健将为“美人鱼”。夏天到了,就是美人鱼活跃的季节。香港是以出产美人鱼著名的,曾经发现过两条。熟悉海洋沧桑的人,谈起她们的历史,都能够如数家珍。
这种美人鱼,可说是名副其实的美人鱼,因为她们将传说中的东西兑现了。所差者,只是她们是人而鱼,不是鱼而人而已。至于传说中的美人鱼,则除了雌的以外,还有雄的,实在不便一律称为美人鱼,最好还是称她们为人鱼。《新安县志》卷三《物产志》云:
人鱼长六七尺,体发牝牡如人,惟背有短鬣微红,雄者名海和尚,人首鳖身,无甲。雌者为海女,能媚人,舶行遇者必禳解之。谚云,毋逢海女,毋见人鱼。此盖鱼而妖者。
所谓海和尚,大约就是和尚鱼,据《三才图会》说:“东洋大海有和尚鱼,状如鳖,其身红赤色,从潮水而至。”
记载这种传说中的人鱼故事,最美丽的是《瓯异记》。据说待制查道,奉使高丽,晚泊一山而止,望见沙中有一妇人,红裳双袒,髻鬟纷乱,肘后微有红鬣,查命水工以篙投水中,勿令伤。妇人得水偃仰,复身望查拜手,感恋而没。水工曰,某在海上未曾见,此何物。查曰,此人鱼也。
相传大屿山从前有以渔为生的水居民族,名曰卢亭。屈大均说他们就是人鱼,见《广东新语》:
有卢亭者,新安大鱼山与南亭竹没老万山多有之。其长如人,有牝牡,毛发焦黄而短,眼睛亦黄,面黧黑,尾长寸许,见人则惊怖入水,往往随波飘至,人以为怪,竞逐之。有得其牝者,与之媱,不能言语,惟笑而已。久之能着衣食五谷,携之大鱼山,仍没入水,盖人鱼之无害于人者。
人鱼的传说,中外都有。丹麦的安徒生有一篇著名的童话,就是以传说中的人鱼为题材的,写得极为美丽。这种海上传说中的生物,据现代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认为可能是从前的航海家见了海中一种海牛误会而起。这种海牛日本人名为“儒艮”,栖在印度洋直至澳洲沿岸,体黑胸白,雌的胸前一对乳房很发达,它们像鲸鱼一样是海中的哺乳动物。雌的能用前鳍抱着幼儿在胸前哺乳,又喜欢抬高半身出水面来游泳,所以远远望来很像是哺乳的妇人。也许就是这种东西被东方的航海家辗转传述,变成美人鱼了。
(选自叶灵凤著《香港方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