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涛
前不久,新东方的董宇辉在直播间的一段话,给无数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一个很好的提醒。当时他夹起一根烤肠,询问观众眼中烤肠的形状,很多观众表示看到的是短短、胖胖的不规则长条状,但董宇辉意味深长地说:“从我这看到的,是圆的,这就说明各方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自然不一样。”一番简短精辟的输出,除了让人敬佩董宇辉的睿智,也让我想到了家庭教育的症结所在:角度不同,就无法真正懂得孩子的需求。
青春期的孩子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快速成长,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表达个人意愿的方式都会发生“巨变”,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孩子变了,父母也要做出改变,此时的家长如果继续沿用孩子小时候耳提面命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一定会非常紧张。面对孩子青春期的变化,家长该如何应对?从哪些方面调整教育方法?如何读懂孩子、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呢?我想抛开共情、悦纳、角色互换等专业词汇,换一种语调,跟家长朋友们聊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
坦诚相待,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曾经有一个高中学生家长咨询我,闺女进入高三学习压力太大了,晚上经常失眠,严重的时候身体还会出现疼痛。父母看在眼里非常着急,便经常宽慰女儿:“孩子啊,你不要有这么大压力,不管你考到什么大学,我们都会很满意。”可每每此时,孩子总是说:“知道了。”可见,家长的开导对孩子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和孩子促膝长谈之后,孩子慢慢吐露内心的苦闷:自己家庭条件一般,父母上班挣钱很辛苦,非常希望自己能考个好大学,改变家里的情况。从小到大,每当自己考个好成绩时,父母总是乐开了花,但当成绩不好时,父母的脸色就会非常难看,这让自己非常内疚和自责。现在忽然说“不管你考到什么大学,我们都会很满意”,纯粹是言不由衷,父母的虚伪让自己更是无所适从、无处宣泄,只能藏在心里。父母越是强颜欢笑地安慰自己,自己就越纠结,郁积成疾,苦不堪言。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父母在他们面前不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高大形象,与其勉强维持无所不知、掌控全局的主宰者地位,不如放下架子,和孩子坦诚相待。父母在生活中的难题、工作中的烦心事,不妨与孩子聊聊,家庭成员之间这种宽松、平等的关系,才是助力孩子快乐成长的无形力量。这种坦诚的对话方式,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满满的诚意与尊重,更能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当然,我所说的坦诚相待,是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尊重,并不是让家长一味地退让、隐忍,而是在坚守一定底线的基础上的相互尊重。一方面,家人之间坦诚相待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隐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私人空间,要知道完全透明的孩子,长大后将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家长在给予孩子足够尊重的同时,要明确敬老孝亲、认真做事的原则底线。我们可以接受孩子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利,但绝不接受轻慢无礼的态度;可以接受孩子学习成绩平平,但绝不接受他们散漫任性的表现。
适当放手,让孩子的青春更加丰盈
做家庭教育时间久了,经常会碰到父母跟孩子聊天聊死的尴尬场景。
父母:你千万不要去做那件事儿,会严重影响你的一生。
孩子:你们怎么知道不能做?
父母:我们是过来人,知道事情的危害有多大。
孩子:为什么你们能尝试,我就不能试试?
父母:我们不想让你走弯路。
孩子:你们能走,我也能走。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因为害怕孩子犯错误,担心孩子走弯路,总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助甚至代替孩子的成长。表面上看无可厚非,天下父母谁不希望孩子能够顺风顺水地成家立业,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些父母很可能好心帮了倒忙。面对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坎坷和困惑,有些家长往往以爱之名,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帮助或代替孩子做出决定:你应该怎么做!坚决不能怎么做!
殊不知,这不仅剥夺了孩子遇事思考、权衡和选擇的权利,压制了孩子探究世界的兴趣和勇气,还剥夺了孩子自主成长的权利和机会。孩子逐渐失去了成长的乐趣,活成了家长的提线木偶。当人们都在嗔怨某些啃老、躺平、巨婴一族时,又有谁能想到当年父母对自己的管控和束缚呢?
庆幸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父母与时俱进,懂得了适当放手,在保证青春期孩子身心不受伤害的前提下,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尝试,无论尝试结果的好坏,都将积淀成为孩子的人生财富,都会让孩子生命变得丰盈且富有韧性。
有效沟通,形成家庭教育合力
青春期的孩子,虽然身心都有了较快发展,但心智的成熟度远远没有跟上。原因在于,此阶段孩子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缺少生活的历练。这就造成青春期的孩子有两个永远无法跨越的“心结”:一是要求独立却又事事都离不开父母,前脚刚说了“不要管我”,后脚紧跟着要求父母帮着做这做那;二是要求尊重却又与自己的言行相去甚远,头一天信誓旦旦、发奋图强,第二天则睡到日上三竿,一身慵懒。
所以,青春期孩子的逆反、抗争,不仅仅是因为父母管控过严、教育不得法。有时候明明亲子关系非常融洽的家庭,孩子也会出现逆反,此时父母大可不必焦虑,因为孩子是在跟自己的“眼高手低”赌气,在跟自己的“不争气”较劲。
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家长不要急于给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更不能因为孩子抗拒,不敢主动与其沟通,生怕自己哪句话说得不合适,点着了孩子的“火药桶”。其实,青春期的孩子不是不愿跟父母沟通,而是因为上述两个“心结”作祟,他们羞于启齿罢了,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稍微掌握点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就能轻松引导孩子尽快走出青春期的漩涡。
首先,应该明确沟通不是唠叨,父母单方面的、滔滔不绝的输出,只会让孩子表情麻木,反应冷淡,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这种“沟而不通”的聊天方式,只会让孩子疲于应付甚至逃离。如果父母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能够稍微转变策略,做到少说多听,效果可能好。有时候,父母哪怕一言不发,只要能耐心地聆听孩子的倾诉,就足以引发孩子对自己的观点想法再思考、再审视。
其次,我们在允许孩子平等交流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缄默、不想沟通的权利。因为有些青春期的话题,孩子宁愿向老师、同伴寻求帮助,也羞于向父母求援。个别父母在自己敞开心扉、无话不谈之后,忽然接到孩子一句“没有什么想说的”,就感觉“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受到了愚弄,进而会生气、歇斯底里,并且迁怒于孩子的冷漠。然而真正的原因是自己没有换位思考,未能顾及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最后,应该充分利用家庭成员的团队配合,特别是在事关孩子重大问题和错误的时候,夫妻间的密切配合、意见一致对取得良好沟通效果至关重要。
俗话说“儿大女大三分客”,作为父母不能再像孩子小的时候那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应该事先有所准备:今天要聊什么问题?怎样开始才不至于一谈就崩?家长应该给出什么样的建议?孩子反驳后该如何回应?这些内容即使不能写在纸上,家长也要简单打个腹稿,不能进行无准备的沟通。
至于夫妻间的配合或者与祖辈之间的合作,不能仅仅依赖于对方的悟性,必要时真的需要事先沟通:今天我打算和孩子谈什么问题,希望对方给予怎样的辅助;孩子反驳时,希望对方能从哪个角度给予劝解,等等。家人间的团队合作对安抚青少年躁动的心有着强大的镇定作用。
后 记
有的家长说:“树大自直,等孩子长大了就没事了。”也有的家长说:“我现在对孩子严点,等他长大了就知道我是为他好了。”这些传统的教育理念,在科技尚欠发达,孩子接触不到海量信息的时候,或许能够奏效,但在真假信息漫天飞的今天,孩子无时无刻不被各种信息骚扰、裹挟、羁绊,青春期的孩子鉴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不完善,更需要父母及其他家人有技巧、有艺术的陪伴和引导。
一言蔽之,青春期的孩子并非排斥与家长沟通,而是希望父母能用委婉、平等的方式与自己对话。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逆反,根源在于他们虽然知道父母是为自己好,却没有从中感受到爱。作为新时代的家长,如果我们能放下身架,与孩子坦诚相待,保持有效沟通,一定会助力孩子拥有一段充实而精彩的青春年华。
(作者单位: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