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烨文
澳大利亚音乐家邓斯坦在研究了大量的婴儿哭声后发现,3个月内的宝宝常常发出5种哭声,每一种可能与不同的生理需求密切相關。
nai(奶):提示肚子饿。宝宝饿了,会开启吸吮反射,舌头会顶向上颚,发出“nai~nai”的声音。靠近或碰碰宝宝,还会看到宝宝头左右摇摆,张大嘴,做出寻找乳头的动作。及时喂奶,宝宝就会停止哭泣。
ei(诶):提示要拍嗝。这种短促的“ei~ei”声是由于胸腔中有空气,迫使宝宝想打嗝,可他做不到,只能哭,常常伴有胸部紧绷、扭动身体等表现。这时候可以把宝宝竖着抱起来,做做萝卜蹲;用手轻轻地上下捋捋宝宝的后背,等嗝打出来,宝宝也就停止哭泣了。
hai(嗨):提示不舒服。当宝宝尿了拉了、衣服紧了、热了,或蚊虫叮咬引起不适了,都会发出“hai~hai”的哭声。观察他的表情,会看到他眉头紧皱,还可能伴随四肢扭动,很像在蹭痒痒。此时,家长需要逐一排查导致宝宝不舒服的原因,对应处理。
a~ao(啊~嗷):提示想睡觉。如果宝宝发出“a~ao”声,伴有揉眼睛、抓耳朵、凝视、身体打挺、打哈欠等表现,说明他很困,想要睡觉了。这个时候,给宝宝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他很快就能睡着。
yi~ya(咿~呀):提示肠胀气或肠绞痛。当宝宝发出“yi~ya”的哭声,同时小脸通红、嘴唇发白、小手紧握、双腿蜷缩、长时间哭泣无法停止,甚至出现呕吐,要考虑肠胀气或肠绞痛的可能。可以通过腹部按摩、蹬腿运动等方法帮助宝宝排气。如果效果不好,可以让宝宝像青蛙一样趴卧在床上或尝试飞机抱,耐心陪伴、安抚。如果还是无法缓解,要及时就医。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通过“一看、二摸、三闻、四测、五裹”五大法宝读懂“婴语”。
一看,看宝宝的精神头儿、小手小脚的动作,皮肤是否起疹子或者颜色不均等,可以判断宝宝是否饿了、困了或者病了。
二摸,触摸宝宝后颈部的体温、尿不湿来判断宝宝是否尿了,冷热是否适宜。
三闻,闻宝宝的口气、便便的味道是否正常,判断宝宝是否存在消化不良的情况。
四测,测体温、体重和身长等,确定宝宝是否存在生长发育异常等情况。
五裹,将宝宝(尤其是新生儿)包裹起来,模拟在妈妈子宫的状态,让他有足够的安全感。
如果宝宝有鼻塞流涕、晨起眼屎较多、有口气等情况,要及时测量体温,同时观察宝宝吃奶情况,尿量、次数和大便颜色、次数是否和以前一样。若上述症状不断加重,体温异常、哭闹不停、张口呼吸且呼吸急促,或长时间不吃奶,应及时就诊。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定要在宝宝开始哭的前几声来分辨需求,因为到最后,哭的声音其实都差不多,就很难听出差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