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从审美视角解读《蜀道难》

2023-04-25 17:57何军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数量词蜀道难蜀道

何军

《蜀道难》是李白古体诗的代表作,也一直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唐代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此诗说:“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奇”表现在奇特的语言美和奇特的想象美两个方面。解读这两大审美特质,掌握李白诗歌创作的独特言说方式和美学特质,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语言表达之“奇”

(一)运用大量数量词描写蜀道的壮美

文中呈现的数量词有“四万八千”“百”“九”“万”,这些数量词极富夸张色彩和气势感。“四万八千”极言蜀国开国之久远,把读者对蜀道开凿时间和过程的联想无限拉长,蜀道经历如此久的时间都没有开凿成功,反衬蜀道开凿之艰难,这期间有多少人为开凿蜀道而壮烈牺牲,在时间距离的拉长中就可想而知,数量词搭配时间词展现出的蜀道开凿的悲壮感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百”和“九”则极言山道曲折,凸显了道路本身的陡峭和崎岖。“一”和“万”数量的极差对比不仅要说明剑门关易守难攻,更是要呈现山道的极度狭窄,突出空间的立体感和陡峭感。

(二)运用极富场景感和张力感的动词呈现蜀道自然景象

诗人本意在描写一条崎岖险阻的山路,但不管是站在外围写蜀道,还是深入其内部写蜀道,由于其所用词语大气磅礴,极富场景感和力量感,将蜀道的雄奇、壮阔之美呈现在了读者眼前。从“西当太白有鸟道”到“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部分诗人在描写蜀道山川的外围,以俯视的姿态和视角宏观地、全方位地展示蜀道山川的形态,其目的是表现蜀道山川风貌的高耸,但诗人一连用“横绝”“崩摧”“钩连”几个动词,直将太白、峨眉两座名山的雄伟美和延绵美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进而又用“扪”“历”“仰”“胁”“抚”“叹”等与人类紧张、惊叹心理有关的动词,把读者拉入到蜀道山川之巅,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蜀道山川的高耸,极富场景感和生命的张力感。

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到“砯崖转石万壑雷”,这一部分则是诗人深入蜀道山川内部描写蜀道,意在突出蜀道的“惊险”。李白对“惊险”赋予了两层审美内涵:一是深林荒凉感带来的神秘美,用动词“号”呈现鸟儿声音的悲怆和吓人,进而用“绕”写悲怆之声在山林里反复回荡,增强了声音的荒凉感,最后以动词“凋”收尾,将外在环境给行人造成的荒凉心理转变为行人自我的凄厉心理,进一步强化了蜀道的场景感和神秘美。二是地势险要带来的磅礴美,动词“挂”立体地呈现了蜀道山峰的高耸和笔直,进一步用“争”“喧”“转”“雷”四个动词写水石撞击产生的巨大轰隆声,以此刺激读者的心理去感受蜀道的惊险,进而将蜀道自然风貌那虎啸龙腾、神工鬼力的本来面目以最具生命脉动的磅礴美呈现在读者眼前,既让人望而生畏,也让人对大自然的神奇赞美不已。

(三)独特的句式表达便于思想自由驰骋

开篇“噫吁嚱,危乎高哉”,两句话七个字就有五个字是表示惊叹的语气,两句话表面看不似诗歌语言的表达样式,却是李白生命体验最真实的表达,一系列破天荒的心绪表白,一改传统借景抒情的含蓄表情方式,将压抑在内心的情感释放在读者面前,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质,足见其飘逸、自由的写诗风格。诗歌接下来的句式字数的变化可谓风云莫测,“地崩山摧壮士死”是七言句,“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是九言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继续用九言句。由七言变为九言不仅仅是字数的增加,更是为语气、节奏、情感的变化服务,比如“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承接“地崩山摧壮士死”,增加了“然后”两字,正是这两个字的增加,读者由读前一句的紧迫感语气,转变为感叹不容易和艰难的语气,“然后”一词本身也表示时间的承接,说明蜀道开凿历时之久,开凿过程之艰难。但是接下来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一句又变成了八言句,和下一句“猿猱欲度愁攀援”又不相对。本句诗如果替换成“黄鹤之飞不得过”或“黄鹤欲飞不得过”等类似的七言句,则违背了诗人当时的情感意脉走向,因为不管是替换“之”或是删掉“尚”都不足以表达连善于高飞的黄鹤面对如此高山也无法飞越的困难,“之”看似无意,实则起到增加“艰难”语气的作用。

《蜀道难》的句式转变总是给读者带来意外,让读者无法预知李白接下来所表达内容的语气、节奏和情感走向,而诗句文法形式上的行云流水、变化莫测表现出飘逸美和自由美,更是其自身性格和精神气质的充分展露。不同字数的句子参差交杂,不仅起到语意的多变和转折作用,更是释放压抑情感的重要方式。诗人在不同的地方决定用何种字数的句子完全是基于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脉络走向自然而为,完全没有刻意造句之嫌,真正做到了收放自如、一气呵成的自由书写境界。正是这种打破字数限定的句式写法,让李白能够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和聯想,给读者呈现一个“奇之又奇”的蜀道世界。

二、超时空的浪漫想象之“奇”

(一)引入神话传说进行跨时空想象

诗人一来直抵蜀道开凿的时间源头,通过引入蚕丛、鱼凫和“五丁开山”两个传说,将读者拉到远古时代,去想象蜀道自蚕丛到五壮士以来蜀地人民开凿蜀道的艰难历程,去想象蜀地人民在高险的山道和悬崖上凿石搭架的危险艰苦画面,去想象通道建成时的喜悦场景,然后才回到当下多角度多层次描写蜀道自然的风光和艰险。在回到现实蜀道之后,诗人先是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一句将读者带入云端去俯视整个蜀道自然的山川风貌,加之让读者去想象自己坐在山巅“扪参历井”的惊险心理,读者在空间想象中自然能够感受到蜀道山川的高耸。然后诗人又通过“但见悲鸟号古木”一句,将读者的空间想象由天上拉回到地上,去想象蜀道山林内部那空寂苍凉、万壑雷鸣的惊心动魄场景,实现了多角度地呈现蜀道高险的特点。这种引入神话传说来贯穿古今、勾连天地式地跨时空叙述方式能够充分驰骋想象,也能更好地激发读者的想象。

(二)大量运用夸张手法营造浪漫场景

《蜀道难》中语言夸张表现出的浪漫想象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夸张,诗人特别喜欢用表示极大的数量词来形容事物和表达情感,比如“四万八千”形容蜀道开凿历时之久、开凿之艰难,“百步九折”极言道路之曲折,“万壑”写出了蜀道重峦叠嶂的壮美;二是多用宏大的自然意象呈现壮观的场景,比如太白山、峨眉山、连峰、绝壁、飞湍、砯崖、剑阁山,这些自然意象共同的特点是“大”,用在诗句中能够营造宏伟、壮观的浪漫想象之美。

总之,李白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营造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蜀道”世界。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本诗的用词和句式表达特点,进而品味《蜀道难》独特的语言美和超时空的浪漫想象之美,从而提升学生鉴赏李白古体诗的能力和“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嘉祥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数量词蜀道难蜀道
蜀道行
牛心山
数量词在双数量结构中的影响与作用
蜀道向天开
开心校园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会叠罗汉的数量词
巧记数量词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蜀道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