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去来兮辞》 看陶渊明的精神追求

2023-04-25 17:57吴治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士族归隐陶渊明

吴治虎

在华夏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曾有许多名留青史之人为我们所敬仰,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是浩瀚的历史留给我们持之以恒不断奋斗的力量所在。东晋的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那个纷乱、复杂的年代,他的精神生命和精神追求弥足珍贵,他所体现出的价值尤为重要。

东晋社会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复杂,有侨姓士族与吴姓士族之间的斗争,也有士族与庶族之间的斗争,此种现象频繁发生。而此时统治阶级剥削日趋残酷,特别是兵役力役的苛重,大量人民沦为佃客、部曲和奴仆,在沉重的劳役负担和残暴的政治压迫下,社会动荡不堪,起义时有发生。陶渊明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中,内心的波澜可想而知,就是在那样一种复杂的政治背景下,陶渊明度过了充满矛盾且圆满的一生。

八岁时陶渊明父亲去世,家境逐渐没落。二十岁时家境尢其贫困,如《归去来兮辞》中所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虽然没有什么办法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但他对待生活反而更加虔诚,没有丝毫的埋怨。马斯洛认为,当物质生活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生活是无法追求的。但陶渊明却也写出了如“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这样的诗句,以此表明即使物质上的贫乏依然没有阻挡他对生活的希望。可以说,早年的陶渊明,心态是宁静的,没有焦躁和不安的情绪,这对他以后独立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在东晋时代,士族把持朝政,王敦、王导等士族豪门也把控朝政,且时常发动政变或兵变,导致民间动荡,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官场风气极为腐败,社会矛盾普遍加剧。而读书人无入仕希望,加之玄学大盛,清谈加剧。所以在那样一个矛盾的社会中,陶渊明能够静下心来,安静读书,不闻世间矛盾,不问月起月落,实属难得,这在他所写的《五柳先生传》中也有印证——“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的这种自律自足的精神状态,恰恰是他心中渴望已久的精神追求。现代生活,物质丰富,信息爆炸,在喧嚣浮噪的环境中很难去寻找内心深处的一方净土。而陶渊明不为世俗所困,不被贫瘠所累,“乐琴书以消忧”,耕种于乡间,读书于田间。這种精神的富足,来源于对物质的不屑,这种宁静的心理状态实为可贵。

这种无功利的读书状态,的确令人羡慕,却也是彼时现实社会所缺失的精神状态。陶渊明终其一生,都以读书为乐,当然,从书本中领悟的世界,又岂是物质生活所能比拟的?

处在那样的时代,个人的命运同样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东晋时代,封建剥削日益严重,赋税比西晋更加严重,且力役是十分严重的。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面对百姓的力役苛重,“生儿不复举养,鳏寡不敢妻娶”。且官府肆意掠夺和奴役人民,无形中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处在其中的陶渊明,对此极度失望,虽“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但终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辞去彭泽县令,转而归田,寻求属于自己宁静的精神家园。

在彻底与世俗诀别后,他把心灵的崇高追求转化为实际行动,抛弃了厌倦的行役,重新拾起隐逸的心情。我们知道,在东晋时代,玄学盛行,当时流行归隐的风气,当然,陶渊明并非为名气而归隐,而是因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他所要追求的,是充沛的精神、澄净的心灵,田园的宁静恰好符合他当时的精神状态,而并非纯粹的为归隐而归隐。

在心仪的田园中,陶渊明“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他与亲戚朋友热烈交谈,与琴棋书画为伴,与田间的农人交流田间之事,有时驾着小车,划着小船,专门去寻找绝胜美景、田间胜地,他看到世间草木萌发,生机勃勃,泉水汩汩而流,感叹精神富足,感恩上苍恩赐,而这种美好的精神生活却因年龄问题而略有忧伤。所以在《归去来兮辞》中,我们发现陶渊明并非属于为了归隐而归隐之人,而是把回归田园当作精神的追求,他也没有遁世逍遥,反而融入田间,与耕田之人对话,也在世间行走,也在田间留恋。所以,他对个人生命的负责,对个人精神生活的执着追求,亦道亦儒,无论何种方式,总归是为了完善自己的精神品格而身体力行的一个人。

当将身心全部融入到自然之中时,“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都是一种美感,此时,正是陶渊明精神真正的自由富足之时,他说:“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他对物质的追求几乎没有什么概念,只要能让心灵澄净富足,足以。我们读《归去来兮辞》时,也是在与作者的精神世界产生一次次的心灵碰撞。作者终其一生,要追求什么?是一个能让自己感到心灵欣慰骄傲的世界,是属于陶渊明自己的追求。

这种追求属于一种独立的人格,一种抛弃了偏激的淡泊,一种无须声张的质朴,而这种独立的人格抛却了世俗的观念和旁人尖利的讽刺,当然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执着的信念,如他所说“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敛策归来,尔知我意。常愿携手,置彼众议”。内心的准绳及不为他人所动的勇气很重要,否则很容易中途易辙,半途而废。而拥有坚实的、独立的人格,他的生活和生命,是富足的,是别人所无法理解的一种幸福生活。

这种精神与陈寅恪所表达的观点异曲同工,知识分子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向往,往往是终其一生的追求,陶渊明能够在纷繁复杂、波云诡谲的政治动乱中,毅然选择回归田园,选择执着于精神追求,本身在历史中就应该占有较大分量,而其亦道亦儒的思想,也奠定了他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他的回归田园,本身就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人世间的矛盾,在他的田园生活中,一一被消除,被淡化。他的整个一生,都处在这样一种身心和谐的氛围之中,他所遵循的是独善其身的人格追求,在那个时代,他实现了人格的高度自我认知,仅此一点,就对我们有很深的启迪意义。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汉滨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士族归隐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草堂归隐
天宫院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论陶渊明归隐的挣扎与追寻——基于《饮酒》其四的诗歌文本分析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归隐情结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