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传播力与体育文化的融合研究
——基于对成都的城市观察

2023-04-24 18:57潘虹燕
文化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成都赛事

潘虹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提到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发展方向。 体育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有利于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同时,大型体育赛事作为城市名片,提升城市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功能已成为共识,因此,研究城市体育文化、分析体育赛事如何与城市体育文化和谐交融、发掘赛事传播提升城市传播力的有效策略成为了目前的重要议题[1-4]。 在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成都作为西部重镇,率先提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愿景,陆续举办了国际马拉松、世乒赛、大运会等国际赛事。 因此,研究成都的城市传播力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对探究中国城市传播力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具有借鉴意义,对探讨体育活动如何更好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有现实意义。

一、成都体育文化的表征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的媒介。 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中说: “城市是一种贮存信息和传输信息的特殊容器。”[5]75城市是 “在文化传播中仅次于语言的一项最宝贵的集体性发明”[5]39。 而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和进步的精神动力和基础底蕴。 四川地区多民族聚集,造就了成都独特的体育文化。

成都经历过多次大移民,形成了文化的包容性。 同时,因远离中原的时代变迁,人们随遇而安、顺遂自然,爱好游戏娱乐类体育活动,投壶、六博、杂技等活动在古代成都颇受欢迎。 近代足球传入成都,四川体育专科学堂早在1906 年便开设了足球课。 排球、篮球等球类运动也受到欢迎。 据《广益丛报》1906 年8 月20 日第118 号的文章《纪闻:借地开场》记载,成都科甲巷朱家祠堂 “将祠内余地约期五年借与省之各国人及学堂,作为运动抛球(排球)场” ;在20 世纪20 年代末,成都形成了篮球热[6]。 可见,历史上成都人民爱好休闲娱乐的体育活动,乐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包容并蓄、娱乐时尚的体育文化特质。

为了解成都体育文化现状,通过非概率性滚雪球式抽样,对成都常住居民(居住10 年及以上)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对关联性强的问题进行追问,获取访谈对象体育观念、全民健身参与情况的一手资料,将受访者访谈录音整理成标准化文本后,导入质化研究工具进行编码分析和文本分析,在数据饱和后停止访谈,最终访谈了15 名成都市民。

(一)成都市民的体育观念

多数受访者对体育的理解从群众体育视角出发,认为与身体灵活度相关、有利于身体健康、帮助人完成日常生活的身体运动均为体育,如拔河、踢毽子、散步等。 中青年的体育观念受亲友、体育明星影响大,老年群体的体育观念受年龄、书籍、经济情况影响大。 受媒介体育宣传观念变迁影响,受访者摒弃以奖牌论成败的观赛心态,更关注体育比赛所诠释的体育精神。

对于体育的价值与意义,受访者注重体育带来的个体内外和谐,如强身健体、减肥塑形、愉悦身心等,注重体育德化功能,认为体育能够磨炼意志;关注体育对社会关系的调理作用;热衷娱乐休闲类的体育项目。 因此,群众基础好、配套好、受场地限制少、消费低的体育项目深受成都市民青睐,如羽毛球、足球、篮球、乒乓球、广场舞、跑步等。

受访者表示成都足球、网球有代表性,因为有成都蓉城足球队、著名网球运动员郑洁等。 成都大运会因宣传力度大,受众知晓度高,但其余的大型体育赛事缺乏受众关注。

(二)成都市民的全民健身参与情况

成都居民体育需求呈现多元化,主要有强身健体、减肥塑形、满足社交需求、缓解压力、愉悦身心等。 市民的体育活动具有社会群体属性,民间组织活动的参与度高于政府举办活动,偏好场馆运动。可见,成都文化的开放包容,加之交通便捷,现代体育项目入驻,促使群众对力量角逐的现代运动,如马拉松、羽毛球、篮球、游泳等兴趣颇高。 冰雪运动、城市骑行、飞盘等娱乐性、健身性、社交属性强的户外时尚运动也逐渐兴起,诠释了 “体育是生活方式” 的文化内涵。

同时,成都体育文化中 “休闲、健身” 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市民强身健体的意识不断增强,体育的竞技属性淡化,体育的健身、娱乐、社交功能受到重视,人们逐渐推崇运动型的生活方式。

二、成都的媒介形象

一座城市的形象塑造,其根本的生命力根植于该城市的历史沉淀,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所散发出来的精神面貌。

(一)温暖与坚韧:宣传片中的成都形象

20 世纪初,大众传播时代的宣传片塑造了成都温暖坚韧的媒介形象。 2003 年,张艺谋的《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以孙子帮不能回家的奶奶拍摄故乡成都为叙事线索,以一个外地人的身份重温奶奶儿时记忆的方法,展现了成都人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片中加入丰富的成都元素:川剧、春熙路、串串、杜甫草堂、熊猫、赛场、茶馆等,以动静结合的剪辑方式和柔和的色彩渲染传递出城市的温暖、活力、人情味,展现了传统与现代默契融合的城市形象。 2008 年,汶川地震后《成都依然美丽》的城市宣传片,由成都籍歌手张靓颖演唱,穿插宽窄巷子、太阳神鸟、蜀绣、茶艺等元素以及成都人民的日常生活镜头,向外界呈现出地震后成都乐观热情团结的城市精神面貌,突出了成都人的坚强、奋斗和激情。

(二)时尚与文艺:音乐中的成都形象

2016 年,赵雷演唱的《成都》使这座城市变成了令人向往的充满浓浓文艺休闲气息的柔情小城。可见,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从古至今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影响并塑造着人的记忆。 受众会通过音乐根据自身的意义建构方式对城市进行定位和判断,受众的多元化促使城市形象也愈发丰富。

(三)休闲与市井:自媒体中的成都形象

短视频兴起后,自媒体代表的 “草根” 话语体系使得美食、文化、旅游、休闲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城市景观、美食、方言等市井内容,在UGC 助力下使成都成为 “网红城市” 。 以春熙路、太古里为代表的网红地标吸引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多个场景的 “长尾内容” 呈现 “不足为外人道” 的民俗和传统小吃,成都的市井休闲形象更为凸显。

三、成都媒介形象的受众效果

(一)媒介形象认知度较高、传播渠道分层化

成都城市媒介形象丰富, “天府之国” “蜀都” “锦城” “蓉城” 等称谓都是历史文化角度的城市形象定位。 近年,提出世界文化名城的品牌形象,并通过文创、旅游、赛事、美食、音乐、会展的层面进行建设。 就 “城市媒介形象” 问题,受访者多以具体事物作答,如熊猫、火锅、茶馆、麻将等,可见网络曝光度较高的元素被市民认作为城市媒介形象代名词。同时,成都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令成都市民印象深刻的元素多为文化类元素,热门旅游景点提及率较低。 此外,因成都地处西部,多数受访者认为塑造城市形象可带动吸引游客、留住人才、促进经济增长。 另外,不同年龄层的媒介形象认知渠道有差异,中青年多通过抖音、B 站、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渠道,而老年人多通过电视、地铁公交广告、灯箱等传统媒体渠道。

(二)受众接受度分类化

受访者对媒介宣传中成都城市形象的历史定位接受度较高,中青年对成都媒介形象接受度高于老年群体。 青年受访者普遍认为成都媒介形象过于碎片化、不够全面,认为成都不仅具有休闲包容的特点,更是充满活力的城市。 中老年受访者认为媒介形象过于美化,指出成都存在商业化严重、生活节奏加速、空气污染严重、房价上涨、交通堵塞等问题。 通过观看央视的成都宣传片,受访者认可度较高,但表示宣传片由于时长原因无法全面反映成都丰富的文化内涵,未将城市的休闲与活力两种元素做到平衡。

四、成都赛事传播现状

目前,成都陆续举办了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比如世警会、世乒赛、大运会等;同时,周期性的重大赛事主要有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ATP 成都公开赛、FIBA3 ×3 世界巡回大师赛、世界体育舞蹈等,这些赛事主要通过成都本地媒体、赛事组委会、成都市体育局官网,以及各大体育网络媒体进行传播。

首先,本地主流媒体是成都赛事传播的主力军,包括成都传媒集团、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其中,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体的传播内容和方式相对传统,主要集中在赛事报道,以及 “赛事名城” “公园城市” “三城三都” 等城市形象宣传上;新型主流媒体如红星新闻、封面新闻则更具吸引力,重视运动员故事、场馆及举办地介绍、赛事品牌系列周边推广等,注重多元化和趣味性。

其次,成都市体育局官网、赛事组委会网站、成都政府信息发布的官网,也会对一些重要体育赛事进行宣传。 除了 “成都发布” 的受众面广,其他体育类的官网和微博受众相对较少;一些国际体育赛事组委会网站内容相对丰富,受关注度较高。 此外,著名体育网络媒体,如新浪体育、腾讯体育等会对成都举办的国际赛事,比如世乒赛进行报道,但不会对成都本地赛事进行传播。

总之,各大体育赛事传播的深广度主要由赛事的知名度决定,在成都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受到关注度高,各大媒体竞相传播;而一些大众知名度低的竞技赛事,本地媒体的报道不能引发大量关注度。 同时,成都本地媒体的国际体育赛事报道多从城市宣传角度,不重视赛事本身的报道。

另一方面,成都全民健身类赛事广受欢迎,主要有成都马拉松、 “天府绿道健康行” “全民健身运动会” “社区运动节” 等,由于市民参与度高,赛事传播以社交传播和人际传播为主。 尽管各大主流媒体会对一些大型群众赛事进行报道,但内容多为赛事前期宣传、赛事结果等,也有赛事因民众关注度高而引起主流媒体深度关注,比如成都马拉松,赛前宣传声势浩大,赛中直播更是如火如荼,甚至出现各大媒体争夺赛事直播权,可见,全民健身受到主流媒体和大型网络媒体关注的重要原因是基于其观赏性。 多数群众赛事主要通过社交媒体传播,通过如朋友圈、短视频、微博赛事话题讨论等形式,形成 “晒运动” “晒健康” 的新潮流。

可见,本地主流媒体承担了竞技类体育赛事传播的主要任务,同时有政府和赛事组委会的推广,希望借助赛事塑造成都的良好形象,加强成都的吸引力。 全民健身类赛事主要通过社交媒体、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其传播的深广度主要与人们对这一体育项目的重视程度相关,带有自下而上的传播特点,比如马拉松项目,由于参赛人数逐年增长,已成为主流媒体和各大网络媒体持续关注的赛事。

五、结语

成都体育文化具有包容开放的特质,在群众体育传播上,传播渠道多元、媒体融合度高,兼有大众传播、社交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多重传播维度。但与成都体育赛事举办的深广度相比,赛事传播还有提升空间。

在传播方式上,需要依托丰富、高效、方式多元而立体的传播平台。 首先,整合在地资源,包括策动地方传统媒体、团结地方自媒体博主等,组织来源于全平台的多元力量进行融媒体传播;同时进行 “全渠道+融媒体” 传播,合理利用城市空间本身开展传播,与媒体内容相配合, “虚实相生” ,以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其次, “走出去” 与 “引进来” 相结合,输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开展体验性的体育活动,打造推广特色体育品牌文化。 再次, “进圈” 传播与 “破圈” 传播相结合。 “进圈” 指打造与核心价值紧密相关的体育赛事形象、生产与体育赛事品牌形象紧密相关的内容, “破圈” 传播则是通过生产跨界的内容,吸引潜在的消费者。 只有生产优质的体育内容才能完成 “内容进圈” ,进一步优化赛事传播推广的效果,同时考虑与城市形象适配性较好的体育明星开展合作,帮助完成 “内容破圈” ,优化宣传推广的效果。

在传播内容上,则需结合城市体育文化、城市媒介形象的特点,发掘城市体育文化与城市传播力的融合路径。 首先,赛事传播与城市体育集体记忆要具有相容性,比如,成都的体育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和休闲娱乐的特点,则需要重视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娱乐性。 其次,赛事传播与成都体育文化生活应具有自洽性,比如成都的体育文化生活表现出开放包容、娱乐时尚、健身休闲的特点,市民重视体育的健身、娱乐和社交功能,赛事传播中也可以从上述特点中发掘传播内容。 再次,赛事传播与成都媒介形象应有较高的契合度。 比如,成都塑造的媒介形象包含了温暖坚韧、时尚前卫、市井休闲、古典文艺的特点,市民普遍认同休闲时尚的特点,但不同群体的接受度不同,相比青年群体较高的认同度,中老年群体不认同媒介形象的过度美化和单一化。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成都赛事
数独小知识数独赛事介绍(二)
本月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赛事赞助沟通对感知匹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