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楠
畲族是我国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自称 “山哈” ,散居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其中福建省宁德市(闽东)是畲族最主要的聚居地。唐代就有畲族先民迁入闽东定居,明末清初,定居于闽西的畲族曾两次大举迁入并落籍闽东[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畲族人民在闽东这片土地上创建美丽家园,同时留下了畲族歌言、畲族武术、畲医畲药、畲族服饰等文化遗产,畲族传统服饰作为畲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畲族文化历史传承过程中一直是一处耀眼的存在。
关于畲族服饰,文献多有记载但所述不详,且清代以前对畲族服饰的记载没有服饰实物和图样,具体形制样式无从考究。 据范晔《后汉书》对畲族先祖着装的记载 “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2]。 可见,早期畲族祖先用木皮为原料,草木果实为染料,喜欢穿五彩的衣服,衣服上有形似尾巴的部分。 唐朝陈元光《请建州县表》载:唐朝前期福建漳州一带畲族先民 “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余”[3]。 唐朝时期畲族先民服饰为左衽,而非现在所见的右衽。 清代《福安县志》记载 “(畲民)福郡古田、连江、罗源、福宁、宁德、福安多有是种……性多淳朴,短衫跣足。 妇女高髻蒙布加饰,如璎珞状”[4],由此可见,清代闽东畲族传统服饰多为短衫,妇女扎高髻,用头巾包裹,头饰形似璎珞。
清代以后,具有闽东畲族特色的传统服饰逐渐形成,颜色多为青色或黑色。 男性服饰与当地汉族服饰差别不大且相对简朴,形式上主要有对襟衫、大襟衫、大襟长衫、裤装等。 女性服饰独具特色,与当地汉族女装区别较大且形制丰富,因其独有的外化形态和包含的凤凰意蕴,又被称为 “凤凰装” ,主要由开襟右衽式上衣,素色下装、头饰、围裙、腰带等部分构成。
笔者调查发现,闽东境内国有博物馆收藏的畲族传统服饰均为清代和民国时期,其中,闽东畲族传统女装109 件(套),包含上衣、围裙、腰带、凤冠、绑腿、坎肩等。 本文将以此为样本,从服装样式、颜色、纹饰图案等方面着眼,分析闽东畲族传统女装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闽东境内各县(区、市)皆有畲族人口分布,但因闽东地区多山地丘陵,溪流众多,河网密集,溪河多独流入海,把大地划成许多格子状的小单位,地形尤为 “细碎”[5];又因旧时交通不便和通信落后,导致定居于此的畲族族群之间鲜少联系,形成了彼此相对独立的文化圈。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闽东畲族传统女装的形制因地域有别而呈现出不同风格。 按地域分,可分为福安式、福鼎式、霞浦式和飞鸾式。 飞鸾式主要流行于蕉城区飞鸾镇的南山和罗源、连江一带,整体造型形似凤头,又称 “凤头式” 。 福安式畲族传统女装主要集中于福安市和蕉城区城区及以北一带,整体造型形似凤身,又称 “凤身式” 。 霞浦式风行于霞浦县西、南、中部和北部畲村,因霞浦县原为福宁本州西部地,故称福宁西路装。 福鼎式分布于福鼎市和靠近福鼎的霞浦县水门、牙城、三沙等乡镇,因福鼎市原属福宁本州东部,故称福宁东路装。 霞浦式和福鼎式整体造型形似凤尾,又称 “凤尾式” 。
1.样式的差别
闽东畲族传统女装从样式上看,上衣、围裙、织带都存在差异。 上衣样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衣襟和衣领。 从衣襟上看,飞鸾式上衣为对襟式,右衽 “Y” 字型,而福安式、霞浦式、福鼎式上衣均为大襟式,且有服斗,其中福安式右衽 “厂” 字襟,福鼎式和霞浦式都为右衽倒 “厂” 字襟,霞浦式与福鼎式不同的是霞浦式左右衽都是大襟,可以正反面翻穿;从衣领上看,飞鸾式上衣为交领,福安式和霞浦式上衣为立领,福鼎式上衣衣领分大领和小领,大领中部最高处多用水红、水绿做底色,加绣花纹并在领口装饰两颗红绒球。
围裙样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形状的不同。 飞鸾式围裙底布通常为黑色长方形;福安式围裙底布通常为黑色等腰梯形,部分围裙在左右两边对称图案下有褶皱;霞浦式围裙底布通常为底边弧线的黑色梯扇形,下摆较大,左右两边对称的绣花下面有明显褶皱;福鼎式围裙是四个样式中唯一一个双层设计的,底布通常为黑色等腰梯形,上层为淡绿色接近正方形的绸布,上下两层沿上沿缝合在一起。
腰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腰带的系法上。 飞鸾式围裙两端有与围裙腰头同宽的白色腰带,穿着时固定在腰间,还有一条腰带用于装饰。 装饰腰带通常蓝底白花,两头末端配有流苏穿戴时从围裙前面绕一圈,两端系于后腰中间,其余部分自然垂下,如同凤凰尾一般。 福安、霞浦、福鼎式腰带的穿戴打结方式一样,都是将腰带在身后交叉绕回腰前并打结,其余自然垂下,作为装饰。 福安式、霞浦式的围裙要与腰带一起使用,才能固定在腰上。 腰带分左右两边,分别系在围裙腰头两端的布耳上。 福鼎式腰带直接缝在围裙腰头上沿,较腰头细一些。
2.颜色的差别
闽东畲族传统女装的颜色差别主要体现在裹边布条颜色和装饰图案颜色上。 闽东畲族传统女装通常在侧缝、袖口、腰头三处用布条裹边,不同样式的裹边布条用色不同。 飞鸾式女装袖口处和衣摆的 “衫岔” 开口处,为白色布条裹边,围裙的腰头也为白色。 福安式女装袖口的里处和衣摆的开叉里边,缝一红布条裹边,围裙的腰头也为红色。 霞浦式女装两侧衣衩内缘和袖口处缝有一条蓝布条裹边,袖口卷折外露,围裙腰头为蓝色。 福鼎式女装袖口常以红布裹边,围裙腰头为红色或红色花布。
闽东传统畲族女装装饰图案颜色也各不相同。飞鸾式装饰用色最为丰富,整体颜色以明度各异的红色系为主[6]。 上衣沿衣襟用红白相间布条挤边,搭配浅绿、淡黄、浅粉等色作为底色的花边,花边上通常装饰金、银、粉、红、黄、绿等色绣花图案。 福安式装饰图案以服斗处的三角形红布为主要特点,装饰蓝、绿、黄、紫红等色线性图案和花草纹。 霞浦式上衣大量运用紫红色作为装饰,绣花图案常以白线勾边,少量点缀金、绿、黄等色,整体色调较柔和。福鼎式上衣绣花则以大红色为主,辅以紫红、白、橙、蓝等色,图案颜色鲜艳,色调明快。
3.纹饰的差别
闽东畲族传统女装纹饰也存在明显差别。 飞鸾式上衣绣花图案通常为花草、蝴蝶构成的二方连续纹样,婚服常绣 “囍” 于领口;围裙外圈常以 “U” 字形柳条纹和花边装饰,内圈用扇形绣片装饰。 扇形绣片上的纹样常见的有凤凰、鱼、莲花、蝴蝶、花瓶等。 福安式上衣常用花卉纹样装饰服斗上的三角形红布,沿服斗、领口绣虎牙纹、花草纹等连续纹样装饰;围裙通常在上端两侧绣一对花草、凤凰、花篮、花瓶等对称图案。 霞浦式的纹样内容最为丰富,上衣服斗纹样沿衣襟呈倒 “厂” 字型,通常在领口和服斗绣花,常见纹样由动植物、建筑等组合而成,如鳌鱼浮亭纹、凤朝牡丹纹、牡丹纹、卷草纹等;围裙以桥式围裙为特色,沿围裙左、上、右三边镶彩边,最多可为三层,每层内部装饰各类吉祥图案,如姜太公钓鱼、八仙过海等人物纹,暗八仙、花瓶等器皿纹,鹿、蝴蝶、蝙蝠等动物纹,松树、竹子等植物纹。 福鼎式上衣服斗呈倒 “几” 字型,纹样题材最为丰富,主要以人物、器皿、动植物为主,边缘装饰瓦纹、水纹、回纹等抽象纹饰;围裙的刺绣图案较为简单,有的没有绣花,有的绣凤凰牡丹。
1.凤凰意蕴
闽东畲族传统女装虽然因地域不同,风格存在差异,但也存有共性,即对凤凰形态的模仿:用红头绳扎的头髻,高高盘在头上,象征凤髻;上衣和围裙上装饰各种彩色刺绣图案,象征凤凰美丽的羽毛;腰上随风飘动的腰带,象征凤凰的尾巴;周身佩挂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凤凰的鸣啭。 闽东凤凰服饰之名及其意蕴的兴起,缘于汉文化的激发[7]。 其原因主要是畲族起源广东凤凰山,畲族人民将凤凰作为民族图腾。 闽东畲民将浓厚的凤凰情结,外化到日常服饰中,将汉族的 “凤冠” 同畲族祖婆三公主、畲族发祥地凤凰山相结合形成凤凰装。
2.崇尚蓝黑
清乾隆时期《皇清职贡图》中所绘古田、罗源两地畲族男女服饰图,清代李调元《卍斋琐录》对畲族服饰的描述为 “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蓝色”[8],都反映了清代闽东畲族传统服饰崇尚青、蓝素色衣服。 笔者通过对闽东国有博物馆收藏的闽东畲族传统女装的调查发现,清代、民国时期闽东畲族传统服饰底布都为黑色或者深蓝色。 笔者认为闽东畲族传统服饰崇尚蓝、黑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明清时期闽东畲民因擅种蓝靛,也被称为 “菁客”[9],旧时闽东畲族人民自织自染,用蓝靛染布制衣,将纻布染成蓝色或黑色。 二是黑色、蓝色颜色古朴沉着,色彩纯度低,易于同其他色彩搭配[10]。 闽东畲族传统女装多装饰色彩艳丽的绣花图案,以黑色、深蓝色作为服装底色,能够与绣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更能突显装饰图案。
3.纹饰丰富
闽东畲族传统女装,特别是盛装,都大量采用五彩绣花作为装饰。 常见的纹饰主要有由动植物演化成的几何图案,如柳条纹、犬牙纹等;也有畲族祖先崇拜和民族图腾,如:凤凰、鳌鱼等;还有吸收自汉族的吉祥纹饰图案,如牡丹、喜鹊、花瓶、八仙过海等。 闽东畲族传统女装存在这一共性,原因有三,一是闽东畲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对生产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的观察,归纳总结绘制纹样。 二是畲族人民对祖先三公主和盘瓠的崇拜,将代表凤凰、鳌鱼作为民族图腾装饰在衣服上,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 三是长期与汉族杂居,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吸收汉族吉祥纹饰图案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闽东畲族传统女装实物的对比研究,初步梳理了闽东畲族传统女装分类,总结了飞鸾式、福安式、霞浦式、福鼎式闽东畲族传统女装的特征,分析不同样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共性。 因闽东地理环境特征,闽东畲族族群之间相对独立,闽东畲族传统女装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闽东畲族传统女装。 虽然闽东畲族传统女装在样式、颜色、纹样等方面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整体造型都是模仿凤凰形态,服装的底色都以蓝、黑为主,装饰色彩丰富的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闽东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