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狮大头佛传承现状与创新路径探究

2023-04-24 18:57钟思妹王誉棱
文化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大头

钟思妹 王誉棱

一、南狮大头佛概述

(一)概况

中国的舞狮文化分为南狮和北狮。 南狮又称醒狮,起源于广东南海,是一种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民俗文化,于2006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醒狮多在一些节日或是喜庆活动中表演。在舞狮过程中一般有拜会(即访问行礼)、采青(在生菜内包扎银币以备舞狮者捡去)、游巡(出会及沿途舞蹈)等形式[1]。

传统的南狮表演中必定少不了 “大头佛” (以下称为 “南狮大头佛” )。 表演者头戴一个眉开眼笑的大头佛头套,身穿阔袖宽腰的长袍,手持一把破葵扇,脚蹬黑布僧鞋,配合锣鼓镲的节拍,摇头晃脑地做出各种幽默的动作。 作为传统南狮表演中的一部分,大头佛就像北狮的引狮人一样,是南狮区别于北狮的一个重要标志。 南狮大头佛历史悠久、艺术特色鲜明,是无数广府人民的童年回忆,体现了广府人民的精神追求,深受大众的喜爱。 作为岭南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九江大头佛” 和 “西樵民乐大头佛” 分别于2009 年、2012 年被列为市级(佛山)、区级(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发展历史

传统的大头佛是独立的表演项目,后来衍化出四个表演套路,分别为起居、耕锄、拜四门、采灵芝。前三个套路是由大头佛独立完成的,最后一个套路由大头佛和醒狮配合表演。 在演变过程中,大头佛更常见于南狮表演中,如开业庆典、喜庆节日等。在与南狮配合表演中,大头佛主要起到训狮、唤狮、引狮、逗狮的作用。 除上述表演外,大头佛演出以佛山的秋色巡游最具代表性。

明清时期,佛山商业、农业繁荣,各类民俗活动盛行,佛山秋色巡演是盛大的且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娱乐习俗,这使得大头佛得到多元辐射,优化了自身的发展。 但在鸦片战争后,佛山内忧外患,经济受到冲击,导致各类民俗活动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的方针指引下,佛山民俗活动重新发展起来,但此后仅仅举行了三届便受 “文革” 的影响,舞狮之俗成为必须整改甚至抛弃的对象[2]。 大头佛被当成 “丑” 角,一旦发现踪迹即会被批斗,这个时期大头佛的存续空间丧失,发展几乎停滞。 改革开放后,为响应 “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的方针政策,佛山依靠先前的工商业基础,各类民间民俗活动 “重见天日” 。 于是,佛山秋色巡演重振旗鼓,醒狮表演重回大众视野,大头佛借此得到发展。 21 世纪,非遗保护运动的推进,使得大头佛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发展。

(三)艺术特色

南狮大头佛表演者以武术为根基,常运用南派功夫的套式,如低四平马、蝴蝶马、吊马、独立脚和前弓后箭马等,各种步法套式不停转换,手持葵扇,整体身形保持眼睛看向前方的同时,扎着马步,大肚子往前挺、背部往后倾,身体几乎失去平衡,还需做一些指东望西、摇头晃脑、活蹦乱跳的动作,同时又需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配合其特有的鼓点,根据现场不同的情况完成与狮子的配合和观众的互动。 基于此,表演者需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体能。 在表演过程中,大头佛看似动作夸张简单,实则每个动作都有不同的含义且练习难度很大,同时,其搞怪滑稽的外形又给予人一种 “丑角” 形态的刻板印象。

南狮大头佛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美学内涵。首先,大头佛表演通过表演者的身形、步法使其充满灵性的身体给人以感性的认识与美的欣赏,诠释了一种独特的 “身体美学” ;其次,大头佛既有独立表演的套路和舞蹈剧,也有与醒狮相结合的传播正能量的创新舞台剧,艺术表现形式自由、灵活;再者,大头佛表演时使用三、七星鼓,并有自己独特的鼓点,伴奏随动作舞步、场地大小而张弛变化,能够营造沉浸式的观感体验;最后,大头佛讲究个性的造型艺术,头套、服装分男、女、青年、老年,不同角色搭配不同的扇子、丝巾、扁担、锄头等道具,艺术感染力强。

(四)精神内蕴

大头佛独特的外形特点和幽默夸张的肢体语言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但大头佛不惧 “丑角” 的刻板印象,沉浸于展现其幽默风趣的言行,在逗趣愉人的过程中产生发人深省的效果。 如大头佛在单独表演时,会将动作倒转来做,寓意为 “做事做了个大头佛” ,即 “惹出一大串麻烦事” ,以此给观众带来做事要有条有理的人生启示,体现了其积极乐观、童真童趣、大智若愚的精神内蕴。

在南狮大头佛表演中,蕴含丰富的礼节文化,在其礼节行为的彰显过程中又体现着大头佛崇礼尚德、祈福逐疫的精神特质。 首先,按照古老传统,凡新狮初舞时,需要进行 “开光点睛” 的仪式。 大头佛需要用柚叶为新狮打扫全身,其寓意为给予新狮 “吉祥之气、播福之力” ,同时给予新狮 “生命之源” 。[3]其次,在传统狮子采青中,自然少不了大头佛的身影。 在采青中,大头佛是一个化解采青过程中尴尬或者困难情况的角色,需要功底较好、辈分较高、经验较丰富的人来玩。 在狮子采青过程中,遇到 “懂行” 的人家,便会设置各种 “难关” 阻拦狮子,此时便需要大头佛出场。 九江大头佛传承人李应伦提到: “大头佛需要熟知当地习俗、规矩和采青流程,这样才知道怎么样去化解这些尴尬。”①受访人:李应伦,访谈人:钟思妹、王誉棱、邱文娜,时间:2022 年8 月25 日下午,地点:佛山市南海区中外周家九江振兴武馆。大头佛在与醒狮交往中,处处体现并遵循着广府人民的生活礼节,并在醒狮民俗文化表演中发挥重要作用。

南狮大头佛在崇礼尚德的过程中又能看出其以和为贵、宽容大度的精神内蕴。 在当时醒狮表演的社会生态中,表演者寓武于狮,尚武精神强烈。各行会、武馆狮会在扩张过程中,往往因利益冲突而争吵,甚至发生械斗、武斗的现象。[4]“礼之用,和为贵” ,此时大头佛会巧妙地运用礼节,秉着以和为贵、宽容大度的原则去缓和双方关系,化解矛盾,摆平争端,维持社会秩序。

总的来说,南狮大头佛集武术性、故事性、趣味性、育人性于一体。 以基于体育、载以技艺、显为德行的方式,发挥其强身健体、欢庆娱乐、祈福逐疫、发人深省的作用。 同时,在表演中充分展示其童真童趣、乐观开朗、大智若愚、崇礼尚德、以和为贵、宽容大度等诸多精神内蕴,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精神核心,展示了岭南文化开放多元的博大胸襟。

二、南狮大头佛现状

(一)九江大头佛和民乐大头佛传承现状

南狮大头佛的发展虽历经坎坷,但目前仍有所保留。 被纳入非遗保护名录和走上春晚是大头佛传承史上的两大重要举措。 名录2009 年,九江大头佛被纳入佛山市市级非遗名录;2012 年,西樵民乐大头佛被纳入佛山市南海区区级非遗名录。 2014年,民乐小学的《佛宝闹狮》走上春晚,使得大头佛一时声名鹊起。 九江大头佛和民乐大头佛文化保留较好,极具代表性。

九江与民乐相关人员在继承传统 “南狮大头佛” 技艺上都有很强的责任感,他们主动整理、保存传统表演套路。 九江更强调大头佛的表演必须以扎实的武功为基础,民乐则更看重表演时场景的还原。 在发展创新方面,九江的做法是创作舞台剧,向全社会传播正能量;民乐则是引入校园,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美育、体育、德育等结合起来。

(二)困境与限制

九江作为广东省传习南狮大头佛的唯一市级非遗传承基地,民乐作为南狮大头佛发展至今唯一登上春晚大舞台的节目创编基地,是佛山市南海区甚至佛山市传承南狮大头佛的两个优秀代表,因此,他们所遭遇的困境也极具代表性,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表演场景缩减

(1)城镇化使得狮队走村串巷、沿街逐户拜贺,讨利是 “采青” 的生活场景消失,狮队的表演基本都是在宽敞平整的场合,因此,负责 “引狮” 、破解青谱、化解矛盾的大头佛也就失去了很多表演的机会。

(2)醒狮表演竞技化、标准化的过程中,没有将大头佛整合进去,尤其是高桩狮,基本没有大头佛的参与空间。 传统南狮的 “上山采灵芝” 套路是与大头佛相配合的,但在高桩上大头佛想要活动自如却难以实现。

2.历史资料碎化

通过在网络平台上搜索 “大头佛” 这一词条,笔者发现与之相关的书籍、学术探讨极少,新闻报道相对较多,但新闻报道数量的最高峰已停留在大头佛表演登上春晚的2014 年。 而目前在网络上搜索到的图书、杂志、报纸刊发的文章中,大头佛的资料呈现出碎片化、非系统化特征,这一点在笔者对九江振兴武馆非遗传承人李应伦和西樵聚贤堂馆长邓志华的采访中也得到了印证:除了邓炽棠、邓波棠、曾根三位前辈整理的传统大头佛的四个套路被收入佛山市南海区第二批非遗名录,其他关于大头佛的起源、动作、鼓乐、道具等资料无专人收集整理,主要以口传手教的方法进行传习。

3.精神内涵窄化

笔者团队曾进行线下调研,从获取的问卷数据来看,65%以上的群众认为醒狮表演中大头佛的功能为逗引狮子、逗趣搞笑,而其展现武术功底的深层内涵仅有27. 14%的民众能识别出来。 除此之外,大头佛是一个 “丑角” 的观念在珠三角地区有一定群众基础。 大头佛传承人李应伦也曾说: “刚开始师傅让我学大头佛的时候,我是很犹豫的,毕竟大头佛是一个丑角。”[5]这体现了群众对大头佛的形象、内涵的解读还停留在其表演形式的浅层面,不利于大头佛技艺的生存与未来发展规划。

4.社会关注不够

近年来,醒狮的社会关注度持续高涨,舞剧《醒·狮》、电影《雄狮少年》、微电影《粉狮少女》都不同时期地在国内掀起了 “醒狮热” ,但与此番热度相异的是,南狮大头佛受到 “冷落” 。 学界研究量少、媒体曝光度低使其所受到的社会关注远远少于醒狮,当社会企业、政府部门对醒狮相关产业表现出扶持、资助的热情时,这些热情、资源真正落实到 “大头佛” 的并不多,受访的武馆教练和学校教师皆表示传承大头佛还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支持。

5.传承主体缺失

南狮大头佛技艺的魅力除了由搭配的鼓乐呈现,更多地在于通过表演者的身形舞法、套路动作传递的情绪与态度来直接体现,也就是说,其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传承的主体是人。 但是,南狮大头佛目前最缺乏的就是传承人。

(1) “传承人” 的缺位

“传承人” 是政府及专业领域认证过的非遗项目继承人和传授者, “传承人” 缺位,这项非遗就缺少了最权威的传授途径。 而民乐大头佛自2019 年上一任非遗传承人梁光泰去世后,还未有新一任非遗传承人成功申报。 传承人的稀缺是影响大头佛存续的重要难题。

(2)学习者的减少

学习传统南狮大头佛需要长期练习扎马步,基本功学好之后要继续学功夫、学套路、学听鼓乐,并将自己的马步、身形、手法、动作磨炼得更加生动,这个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异常艰苦劳累,并且学成之后不如狮子 “醒目” ——在表演时需要全程带着头套扮演 “小丑” 般的配角,没有 “出头” 的机会。 因此,学舞狮、甚至学打鼓的年轻人都远比学大头佛的多。

三、南狮大头佛的传承发展策略

(一)整理建档,政策支持,构筑南狮大头佛双向信息渠道

针对大头佛历史资料碎片化的情况,政府部门应组织文化部门、方志机构、民间团体进行史料梳理,建立大头佛发展历史体系,展现其完整的生命轨迹及艺术面貌,在岭南文化的索引资料库中完善查阅体系,并针对大头佛制定科学、适配、细化的保障措施。

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给予非遗政策支持的同时应疏通与民间大头佛传习所、传承人的信息渠道。此外,主要的教习基地和民间武馆等应对政策进行敏锐的跟踪,以保证政策的有效落实。

(二)文创赋能,提供动力,打造南狮大头佛活态传承机制

文创赋能可以推动对大头佛的活态传承。 以文创为载体,使非遗文化在传统和现代的交融中兼容并蓄,打造 “非遗文化+现代科技+潮流概念” 的模式,让传统的非遗与现代生活、现代产业、城市建设共生,使文化产业、经济市场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动力。

在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中,主要可分为实体文创和互联网文创两大板块。 实体文创能将大头佛外化成 “可看见、可使用” 的日常事物,使其多元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在城市建设中,增加大头佛在公共空间的符号元素,如墙绘、艺术品等,使其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推广 “植入” 方式,提高大众对大头佛的了解度、关注度和认同感。

另外,因观众接触的大头佛大多数是在现场表演、静态照片或影视资料中,难以直接以 “主人公” 身份亲身体验大头佛技艺的魅力之处。 随着科技发展,非遗可突破实体产品为载体的艺术创作,加入数字化文创之路,比如极具故事性的大头佛可通过VR 体验形式或以游戏为触点加入电竞行业,在VR 操作或游戏体验过程中引导参与者通过操控虚拟道具破解青谱。

(三)立足教育,传承薪火,扩大南狮大头佛存活空间

面对大头佛传承人稀缺的生存危机,需要扩大大头佛的使用范围,重视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潜在的大众传承群体和培养以青少年为主的专业传承群体。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员打造不同的体验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带动各个年龄层的体验群体的加入。 如将大头佛与年轻人热衷的流行音乐结合起来,以 “佛系精神” 为内核,唱出 “佛系青年” 心声。另一方面,传统南狮大头佛因以武术功架为底、套路为形,民众参与度低,推广普及难度高,若将其融入更贴近生活的健身操、广播体操和更切合年轻人爱好的流行舞蹈,不仅有望跨越年龄层传播,扩大传承范围,还能响应全民健身运动的号召。

除了大众的传播普及,还需要培养专业的、原汁原味的传统南狮大头佛技艺的传承人。 一能设立大头佛传习所;二能将大头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形式融入日常教学,形成部分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 让学生通过了解大头佛历史、汲取文化、习练套路、手工体验,从而衷心热爱大头佛,为培养专业的大头佛传承人的长期规划打下基础。

(四)坚守传统,艺术融合,拓宽南狮大头佛新媒体传播路径

老一辈传承者将大头佛四个基本套路收集、整理成文,阐释了大头佛能独演的这一特质,突破了长久以来大头佛必须与狮子配合演出的单一形式。在根植传统的前提下让大头佛开出新的枝叶,使其解除单一 “引狮员” 的身份,成为能独立表演、能当主角、能与现代舞台艺术相融合的新角色,同时响应新时代让非遗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号召,让大头佛行技艺与艺术双 “艺” 结合之路。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革新、网络传播途径多样化等条件变迁都给大头佛的双 “艺” 结合之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短视频平台的受众极广、微信公众号使群众接收信息多元化……着眼于目前大头佛的生存困境,探索大头佛搭乘新媒体 “快车” 的方式是传承与创新大头佛技艺的有效途径。 同时,媒体产业以内容为王,传扬大头佛需要以前人经验为鉴,在守根守正守魂的前提下,使其与视觉美学、舞台艺术融合。

(五)精神重构,多元解读,强化南狮大头佛的精神塑造

“要维持和增强‘非遗’的生命力,使其形成良性运转,必须通过调研探寻它的生命之根,找到它的灵魂和脉搏,明确贯穿其中的民族精神所凝铸的核心价值,从而在源头和根本上准确认识,精心保护。”[6]人们对大头佛是 “丑角” “麻烦” 的刻板印象以及认为大头佛只是 “引狮员” 的单一功能的误解,是大头佛在信息时代焕发生机的极大阻碍,因此,用现代语境重新解读大头佛并构建其新时代精神内涵是使其重新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的根本。

大头佛在传统醒狮表演中形式多样,其精神内涵没有单一的标准解读,在守根守正守魂的前提下,其解读可以是多元的,如无所畏惧、敢作敢当、大智若愚、有烟火气市井味等。 在正确挖掘、提炼其内涵的前提下,大头佛可以作为更多产品或品牌的代言人,利用这一特性,能成功促进大头佛与品牌的 “良性运转” ,有望产生不可估量的文化与经济效益,凝聚更多认同与保护大头佛的强势力量。

猜你喜欢
大头
大头葱(10)
大头葱(9)
大头葱(8)
大头葱(7)
大头葱(6)
大头葱(5)
大头葱(3)
大头葱(4)
大头葱(1)
大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