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与服务创新研究

2023-04-24 14:26康治坤
行政科学论坛 2023年10期
关键词:财会财务财务管理

康治坤,陈 蕾

(1.信阳师范大学财务处,河南 信阳 464000;2.河南轻工职业学院财务处,河南 郑州 450000)

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背景下,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对高等学校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量经济数据和业务数据的采集、精准严谨的财务合规审查、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的融合、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分析和报告等需求涌现,思考和探讨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与服务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本文拟在对省内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与信息化应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省高校未来经济业务扩展和财务管理需求,深入探讨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积极推进财会队伍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实现从传统财务运营管理模式向作业要素数字化、业务处理智能化的方向转变,最大程度地发挥财务数据价值,实现财务价值再次提升的新形态财务运营管理模式。

一、新时代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一) 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加

近年来,国家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资金投入快速增加,经费来源渠道日益广泛,经济业务日趋复杂,财务管理与财会监督任务越来越重。2021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3],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7873.67亿元,比上年增长9.13%。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5835.31亿元,比上年增长6.82%,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的比例为4.01%,自2012年起已连续十年做到“不低于4%”。

2021年河南省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4],河南省教育经费投入2767.48亿元,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为14804.09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81%;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14646.45元,比上年增长4.86%。全省共有高等学校166所,在校生268.64万,普通、职业高等学校教职工18.40万人。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服务好教职工生的财务需求是广大财务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 政治巡视、审计监督不断深入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战略高度对巡视工作作出新部署,强调“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巡视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制度安排。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必将接受严格的“政治体检”。十一届省委第一轮巡视聚焦40所省管高等学校,已开展常规性巡视,并着力推动巡视监督与组织、审计、财会、统计、群众等监督协作配合,增强综合监督效能。这将对财务工作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也将进一步增强完善财会队伍建设的紧迫感。

(三) 财会监督任重道远

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都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规范用权,及时校准纠偏,严肃财经纪律。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健全财会监督机制。当前高校面临着经济新常态、现代大学治理、教育综合改革、科研体制与经费管理改革、预算改革与绩效管理等新形势和新要求,严守国家财经纪律和财经规矩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要求。财会监督贯穿资金运行全流程,在资金运行很多关卡上能够发挥防范风险作用,财会监督也是廉政风险防范的基础性监督。做好新时期财会监督工作,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在体制机制与能力建设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四) 成本核算落地实施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提出“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从运行成本等方面衡量部门和单位整体及核心业务实施效果,衡量政策和项目预算资金使用效果。2022年9月,财政部印发《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具体指引—高等学校》(财会〔2022〕26号),明确高等学校自2023年1月1日起实行成本核算,要求对成本计算对象进行成本归集,用于衡量各成本对象的成本效益及学校办学效果。根据不同评价要求,核算整个学校以及学校某部门(学院)、某科研项目实际成本及相关绩效指标,打牢成本数据基础,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为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做好支撑。高质量的成本核算既可以满足高校内部成本管理的要求,也可以满足财政、第三方等外部管理的需求。面对不断深入的财务精细化管理要求,财会队伍建设与财务信息化建设将显得尤为重要。

二、河南省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与服务现状

笔者通过梳理河南省40所省管高等学校的巡视整改情况和财务管理调研分析,发现高等学校在财务管理合规性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预算管理体制、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问题逐步凸显。高校预算资金配置效率还不够高,“重事前轻事后”“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比较突出,符合高等教育特点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机制还未完全形成。

(一) 预算管理机制缺乏规范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推动预算编制完整科学、预算执行规范高效、预算监督严格有力、管理手段先进完备,构建完善综合统筹、规范透明、约束有力、讲求绩效、持续安全的现代预算制度。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工作是各项经济事项的源头,是财务部门的核心工作。它主要包含学校向省级财政主管部门编报的省级部门预算方案和校内综合财务收支预算方案。两项预算编报工作需经过“两上两下”流程,从开始至预算指标下达,历时近半年时间,涉及学校事业发展、基本建设、内涵建设、纵横向科研项目、国有资产出租等各项经济活动,包含校内各预算单位及相关业务数据。只有学校统筹领导、各单位通力配合,才能编全编好学校的两项预算。然而,在预算管理实际工作中,校内二级单位预算编制主体责任意识不强、责任压力传导不畅,往往会使预算编制宽泛、内容不完整。此外,校内预算审核不够严格,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衔接不畅,预算执行结果缺乏分析反馈、绩效评价,往往导致校内预算方案与省级部门预算契合度、匹配度不高;校内二级单位预算经济分类科目决算数据与预算数据差异较大,往往导致学校年度预算与年度决算差异较大。

(二) 财务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性

随着高等学校的经费收入不断增加、经费来源渠道的不断拓宽,学校财权重心不断转移至各二级学院,财务核算的业务量成倍增长。河南省省管高校于2007年前后逐步开始实施电算化,主要核算内容为财务报销、工资管理、学生收费管理、校园一卡通管理等。随着财务核算的业务量与日俱增,2015年河南省高校借鉴外省财务管理经验,先后上线网上查询系统、网上预约叫号系统、网上预约报销系统、劳务酬金申报系统等,逐步解决了现场报账排队等候时间长、退单率高等报账难问题。财务工作逐步从电算化向信息化过渡。此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线上缴费系统、线上开票系统、网上审签系统、微信公众号服务系统、银企互联系统等陆续推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师生财务报销、学宿费缴纳、发票申领、获取财务信息等财务工作效率。

从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财务信息化早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依托网上系统,加强财务规章制度的宣传,将财务报销等事宜流程化、可视化,提高财务核算工作效率,解决报销难、报销繁等问题。而且,部分系统是随着财务应用场景的需要相继上线的,难免在子系统数据校验、相互衔接等方面存在信息共享不及时等问题,缺少对经济业务数据的采集与管理。从财务处内部机构设置方面看,河南省40所省管高校中,只有4所高校设置了信息管理科,占比仅为10%。由此可见,学校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财务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反馈式控制,缺乏专责科室和专业人员的管理维护,业务流程的更新、软件系统的维护存在滞后性,师生的系统体验感和满意度不高,数据安全方面也存在较大风险。从人员专业结构来看,财务处工作人员主要为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出身,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缺乏软件和系统开发、数据库应用等专业人才,财务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及效率大打折扣。从财务系统布局来看,现有系统未能围绕财务预算管理的全流程谋划、设置,应用系统主要为财务会计核算、缴费、工资与预算项目查询系统等。在项目库建设、预算编制、项目绩效评价等方面缺失信息化支撑,导致财务内部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专项资金使用无法有效同步协同。在专项项目报销审核方面信息支撑能力不足,导致财务审核与资金支付自主性、随意性增大,形成预决算差异。从财务系统实践方面看,目前的财务系统以会计核算的视角对经济事项以经济分类科目的形式进行划分,缺乏相应经济业务的明细数据、支出事由等管理要素,无法为后续的财务监督、成本核算归集提供业务数据支撑。而且,新技术的运用较少、智慧化程度低,导致经办人员耗费大量时间录入基础信息,易遭师生诟病。从系统管理方面看,对系统运行中问题的收集与分析我们缺乏,造成系统维护效率低。

(三) 财会队伍建设缺乏前瞻性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对单位的财会队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高校财务人员配备情况来看,对高校财务人员编制有明确规定的是1979年教育部发布的《部属高等学校〈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实施细则》,文件规定财务人员可按本校教职工人数的1%~1.5%配备,这一比例多年来未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财务部门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很多高校对财务人员定额有诸多限制,财务部门申请增加人员也是困难重重。笔者通过对河南省40所省管高校调研发现,总体上财务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1.2%。财务人员往往只能保证完成基础性财务核算工作,无法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挖掘财务数据,不利于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财务核算与业务活动分离,导致核算财务只满足外部监管的合规需求而不能为业务拓展和高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预算编制、项目库管理、绩效评价、成本分析、决算编制等方面缺少业务骨干力量。

从单位层面看,学校领导往往更加关注资金筹集、预算安排、支出规范性等事项,在财务人员配备上,往往只关注人员数量,缺乏对财会队伍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背景等方面考量,缺少与同类财务管理出色的高校财会人员配置比较,易造成进人难的现象。从制度层面看,省内高校缺少财会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缺乏对财会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有效规划,造成财会队伍建设出现滞后性。从管理方面看,省内高校未建立有效的激励与容错机制,缺乏对财务人员工作实绩的具体考核,久而久之易造成财务人员出现懈怠情绪和业务盲区,服务师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很多高校未建立人员轮岗机制,不利于财务业务骨干的培养,易让财务人员形成职业倦怠。

(四) 财务分析缺乏针对性

高水平的财务管理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石,财务分析是高水平财务管理的必备要素,是履行财会监督的重要手段。通过财务分析,能够发现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利于及时改进工作、修正偏差。笔者通过对河南省40所省管高校调研发现,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一些高校往往对财务分析重视不够,存在“被动分析的多,主动分析的少”现象,往往基于决算报表、财务报告、教育经费统计报表等从科目维度进行上下年常规性对比分析,对于省级部门预算和校内预算执行情况缺乏全面有效分析。从机构设置方面看,省内高校都没有设置信息分析相关科室,无法为财务分析的全面性、连贯性提供保障。从人员队伍方面看,财务分析人员相对缺乏,给财务分析带来种种障碍。

三、提升财务管理与服务能力的建议

面对贯彻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应坚持“有原则、有依据、有记录、有效率”的理念,对经济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以业务源头为起点,以财务处理为终结点,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流程控制,统一操作标准,建立专业化、集中化的高效业务处理模式,通过横向打通业务系统与财务平台,达到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高度融合,做到财务数据有业务来源、可追溯联查,实现全链条模式财务管理。用“数字会计”赋能财务人员,大幅度提升财务工作效率,释放被重复工作占用的人力,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硬化预算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强化财务数据分析等工作中,有效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

(一) 构建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机制,提升财务治理成效

2021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提高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和预算透明度。”[1]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应建立健全“以预算管理为主线、资金管控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协同机制,构建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加强预算管理重点环节管控,强化“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严格预算控制、会计核算、决算编报,完整反映预算资金流向和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情况,用好绩效评价结果,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提升良性循环,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

强化系统理念,注重源头管理,压实校内各预算单位的预算编制主体责任,坚持将预算项目作为预算编制的基本单元,改进预算编制方法,落实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运用。注重将绩效目标与预算申请同步审核,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将绩效目标设置作为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把绩效目标完整性、规范性、合理性、可行性等作为审核要点,确保绩效目标和预算安排相衔接。将预算审核与预算执行相结合,突出重点、精准审核,强化预算管理刚性约束,指导预算单位纠正偏差、规范管理,发挥预算监管重要作用,及时兜住财务风险。

(二) 强化财会队伍建设,落实财会监督要求

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和各单位的业务工作紧密相连,在经济业务活动中往往处于最后一环,扮演着“守门员”的角色。应围绕预算一体化全流程关键节点,优化财会队伍组织结构,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体系,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形成工作合力,提升财务管理质效。注重加强对财会人员培养机制建设,注重强化财会理论、财经规章制度的持续学习,提高财会人员的学习意识,增强学习动力、进行定期培训,注重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专业水平及对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促使逐步从核算型人员向管理型人才转变。建立财务人员与各单位定点联络制度,通过定期联络、不断轮转,使财会人员不断熟悉校内单位的业务工作,持续推进“业财融合”,更好地履行财会监督职能。强化财务工作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化的流程设置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细分预算管理要素,将项目编报格式、科目运用范围、项目编码等进行标准化设置,不断深化项目库、预算审核、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等工作标准化建设,将标准化融于财务精细化管理中。持续完善《财务制度汇编》《财务管理内部操作手册》等规范性资料,努力做到预算审核同口径、账务处理同标准、凭证复核同要求,促进财务工作各环节有效衔接,提高财务与业务数据分析运用效能。

(三) 加强财务秘书培训与管理,发挥校院两级财务协作机制作用

随着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不断深化,财权与事权逐步统一,财权重心不断向二级学院和管理部门下移,学校财务部门承担的管理责任越来越重。为了更好推进“业财融合”,加强财务管理,许多高校实行了财务秘书管理机制,根据工作量在二级单位设置1~2名财务秘书。财务秘书是学校财务部门与各单位沟通联络的桥梁与纽带,是学校财务管理的神经末梢,直面具体的经济业务事项。高校应注重加强财务秘书培训,将财政政策、项目申报、预算编制、报销管理、网上审签等具体要求细化讲解,促进“业财融合”。坚持问题导向,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主动听取各单位关于财务管理的意见与建议,通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补齐财务管理短板,提升财务服务能力。建立财务秘书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各单位财务秘书业务质效评价,注重各单位业务数据分析运用,用好考核指挥棒,加强财务秘书队伍建设,发挥校院两级财务协作机制作用,着力形成以点带面格局,推进业财融合不断深入,逐步将财务管理寓于信息化服务之中,提升财务治理成效。

(四) 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提高财务服务能力

2021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深入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有力支撑健全现代预算制度。高校应注重推进预算一体化系统建设,实行预算管理一体化能够实现预算管理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项目库管理、预算申报、会计核算、资金支付等环节有机融合,可实现从申报项目向预算项目的转换,以及预算项目和财务项目一一对应和一对多关联管理,并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全过程管控,强化预算管理约束性。满足预算项目跨年度的跟踪、统计与决算,可实现多样化、多维度的预算分析要求,加强与项目负责人、业务管理部门的协同工作,提供对财务经费拨款指标、执行情况、项目明细控制执行情况及与预算相关控制指标的实时统计和查询功能,避免信息脱节产生的大量重复劳动。推进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以管理会计理念和技术方法为基础,以信息化和标准化为支撑,有效整合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实现财务核算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从源头上防止出现“孤岛遍地”现象,为推动管理会计应用落地和发挥管理会计功效提供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财会财务财务管理
中小企业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策略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财务管理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企业财会内控监督机制的现状与思考
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水利财务
论新形势下酒店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