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侨予
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融合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之间内在贯通的辩证统一关系。纵观历史,世界大国的现代化无不是依靠战争、掠夺而达致的。从十五世纪末以来的五百年里,以葡萄牙海上帝国为开端,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与苏联先后成为了全球超级大国[1]。它们的崛起充满了血腥、殖民与掠夺,而中国是唯一一个不依靠战争实现崛起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所指出的:“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因此,探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逻辑及在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实践路径,是为世界提供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是对世界现代化版图的全新阐释。
夏朝作为“三代”之首和我国迈入文明社会的开端,通过“家天下”国家制度,设立了社会结构与相关国家制度,实现了各个族邦对自己的权力认同,具备了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到的国家出现应具备的两个标准:一是“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3]。夏朝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雏形。“禹贡九州”“舜典十二州”等史书对于夏朝的记载,说明在这一时期夏朝至少具有九块甚至十二块相连的邦域[4]。从夏朝开始构建了由各族邦构成的一套行政系统,并各自长期占有固定地域,具备了庞大的空间规模与人口规模,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定居性农耕文明。这种文明起源的条件决定了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一体化追求,相对稳定的治理邦域、宜居宜业的气候条件、肥沃的土地资源环境,使得中华民族走上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的道路。
反观西方文明起源之地的古希腊,其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地形起伏大、山体纵横而崎岖、没有广阔的平原。海岛及山谷将古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碎片化区域。公元前8 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希腊整体上由数百个独立的城邦自由统治与管理,成为独立的城市国家,形成小国寡民的特点。正如柏拉图说的:“我们围绕着大海而居,就像青蛙或者蚂蚁围绕着池塘”[5]。
从人口规模来看,古希腊多数的城邦大概只相当于中国某些乡村的规模,城邦的人口一般都在几千人至几万人以内,形成了游牧民族小国寡民的特点。而中国的管辖范围截至秦朝就已经达到300万平方公里,管辖范围内人口高达3000万。古希腊的游牧文明跟中国定居型的农耕文明有着根源性的区别。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多数时间是领先于西方的,落后于西方是从五百多年前的大航海时代带来的地理大发现开始的。从欧洲游牧文明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开启了人类探索世界的道路,带来了人类对整个世界地理范围的重新认识,也是西方现代化的开端,这种影响不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看,都是极具世界性级别变革的。
在1500 年前的欧洲人开辟新航线之前,人类对整个地球的范围认识有着极大的误解。15世纪到17 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在此过程中进行了远洋探索,期间发现许多当时并不为欧洲人所知的国家和地区,证实了地圆说。[6]也正因为如此,这一时代还被称为探索时代、海权时代或发现时代,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人类对全球地理范围的概念,世界第一次在人类的认识中成为了地理上连在一起的有机整体。[7]作为西方文明的主要起源地,古希腊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决定了西方文明的源头将会走上游牧文明、商业文化。大名鼎鼎的麦哲伦海洋探索带出去两百人,活着回来的只有18人,而乔治安森带出去1854人,只回来188人[8]。
这次地理大发现通过海洋探险的方式,使得在公元16 世纪之前比较封闭的、断绝的世界形态,在此之后出现了一种逐渐联合的趋势。可以说,来自欧洲的几位探险家,带领着各自的船队,跨越过重重汪洋大海,将这一片片相互陌生的大陆连接起来,随之而来的是殖民扩张,欧洲诸国近乎疯狂地扩张自己在全世界的领地,再将殖民地的财富据为己有,比如历史上崛起的西方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最终,资本主义改革、工业革命接踵而至,整个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动,靠着掠夺、殖民和战争,探索出了一条充满着血腥和暴力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
实际上,中国对于海洋的探索领先于大航海时代。在15 世纪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郑和主力舰比后来80 多年之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圣玛利亚”号排水量大100 吨[9]。在当时,大明王朝国家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可以说是处在世界的最前列,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一方面考虑的是郑和可以通过这几次的远洋航行把明朝当时的发展情况以及大明王朝在各个领域的最先进的技术与产品直接带到其他国家。另一方面考虑则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趁机宣扬大明王朝的实力,建立朝贡体系,与各个藩国发展和谐共处互利的关系,希望建立起一个以大明王朝为中心的拥有极高等级秩序的国家与世界的关系。
定居型的农耕文明带来的是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统治者更倾向于把发展重心放在内陆的农业生产上,中国的各种资源和物产能够满足当时的需要。我们并不需要掠夺别国的资源来满足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明朝对于商业贸易、版图扩张,并没有抱有太大的兴趣。因此,早期中西方文明的起源差异注定了西方和中国对世界的探索之路是不一样的,文明起源的局限让西方的殖民者们到达之后建立符合他们政体的主权,使整个世界变成受西方支配的体系,满足西方国家对于各种资源的索取,而中国探索世界的道路却是以吸纳的方式来借鉴人类各种文明的存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定位于:“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P21)其中有两个关键任务:一个是内向性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另一个则是外向性的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国家的复兴之路的本质区别,那就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外交是落实对外政策的工具,对外政策的制定服务和服从于国内政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就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时亦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部分将外交层面的目标任务定位于:“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具体来说,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外交工作遵循的核心原则和主要目标体现在二十大报告第十四部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先,中国式现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抓手,要创造一个与过去三百多年来由西方文明主导的充满着血腥暴力、尔虞我诈、零和博弈、霸权霸道霸凌等理念与实践形态完全不同的,走和平与发展道路、讲究公平正义、天下大同、休戚与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而未来五年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一个和平和稳定的国际环境。因此,对标对表党的中心任务,未来五年在外交工作中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实现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宗旨和方式,就是要以“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同时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而助力,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保障。这是我们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主要任务,是党中央精准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制定正确的外交工作目标和全球战略方针。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5 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详细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体路径,提出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017 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进一步提出建设“五个世界”的总体布局[11]。2021 年和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际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挑战新问题,从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核心问题出发,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呼吁打造全球发展共同体和人类安全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几年来,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推动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科学完整、系统周密的理论体系,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多个国际性组织的多个决议中,有力推动了这一理念变成全球性共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具体来说,在现代化征程上,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理论逻辑,表现在政治逻辑层面、安全逻辑层面、经济逻辑层面、文化逻辑层面及生态逻辑层面的“五个坚持+五个世界+五个本质要求”。
1.坚持对话协商。这是政治层面的实践方式。就是在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目的是要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这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不同的文明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差异性,出现矛盾和冲突,就要坚持对话协商来解决问题。采取强权和暴力只能掩盖住表面的冲突,这也是美国几十年来深陷中东战乱泥潭的原因。我们坚持在相互尊重与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协商,这就是民主协商制的优势,运用到国际上,就是用政治手段协商的手段来促进和平谈判,使双方的利益都获得最大化。这是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
2.坚持共建共享。这是从安全层面提出的新要求。具体说来,是要统筹应对世界人民共同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威胁人类发展的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目的是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这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19 世纪英国主导海洋霸权之后推行的“大陆均势”和美国强大后推进的“离岸平衡”这两个理念几乎影响了19世纪以来整个国际关系格局。这两个理念的核心是“把我的安全,建立在你的不安全上”。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共同安全,坚持共建共享,超越了“离岸平衡”的狭隘私利。
3.坚持合作共赢。这是经济层面的的实践原则。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目的是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使得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世界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12]。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工程,将世界人民紧紧维系在一起,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4.坚持交流互鉴。这是文化层面的价值追寻。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目的是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这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主要观点是国际格局未来的冲突都将是由各大文明的冲突造成的,911 事件的爆发充分印证了他的这个观点。这一理论认为,伊斯兰文明、中华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美国政府采纳了这一观点,并于2010 年前后在中亚北非地区大力宣传《民主和平论》。这一理论的主要内涵是指民主国家和民主国家之间爆发战争,但民主国家可以联合起来对非民主国家采取军事的、血腥的、暴力的、战争的手段把非民主国家改造成为民主国家。通过英美西方国家的不断宣扬,2010 年前后爆发了席卷中亚、北非直抵波斯湾的颜色革命。这场革命已经过去十多年,但是中亚和北非地区非但没有变成和平与富饶的国家,反而使这些国家深陷战乱的泥潭,至今无力复苏。因此,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坚持交流互鉴。
5.坚持绿色低碳。这是生态层面要遵守的原则。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目的是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基于国情,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摒弃西方发达国家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1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在对于面临的新的国际形势的分析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没有了党的十三大以来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世界)主题”的表述。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直至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都指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二十大报告不再延续前几次大会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的表述,也没有以前历次大会所说的“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等乐观认识[14]。而是提出“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也就是说,二十大报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更加冷峻。
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对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战略机遇期的认识和判断。十六大报告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八大报告明确表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九大报告提出虽然挑战十分严峻,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二十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提出研判国际战略环境,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观。我们观察分析国际形势,归根到底是要为制定对外方针政策服务,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服务,为我国改革发展创造有利外部环境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把“从中国看世界”与“从世界看中国”两种视角统筹起来,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还要把自己摆进去,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对外方针政策。只有树立正确角色观,我们才能在充满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不被乱花迷眼、不被浮云遮眼[15]。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及十九大报告都反复提到“中国是发展中大国”,支持“发展中国家”及“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 次提到重视和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8 次提到“大国”,并明确表示“我们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面临如此动荡和不确定的国际战略环境,中国以明确的角色观,展现出了大国的确定性和战略定力,表明中国将以正确的定位应对外部世界的动荡不安。
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因而,要看准、看清、看透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避免在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就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更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树立正确大局观。虽然目前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但人类社会面临许多共同问题,需要携手合作解决。正是基于这样的大局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世界作出庄严的承诺:“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将永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10](P60-61)
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战略调整所造成的。中国坚决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但致力于发展中美友好关系的目标是确定和明确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10](P61)这里推进大国“良性互动”,有别于党的十九大报告“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的表述,在推动构建大国关系框架时新增要“和平共处”的表述,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中美关系困难的认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美“双方加强沟通和合作,有助于推动世界增加稳定性和确定性,有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16]。中美关系在持续下滑,前景也充满不确定性,但中国以明确的大局观致力于发展与美国的关系,这一点是确定不变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振奋人心的非凡成就,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描绘了逐梦前行的光明未来,彰显了百年大党初心不改的大情怀、复兴图强的大志向、引领时代的大担当、兼济天下的大格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人类的前途命运。特别是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复杂动荡的背景下,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道融合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内在贯通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对世界现代化版图的全新阐释,无疑给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了强大的稳定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推动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必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