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在沪宁筹创始末

2023-04-24 08:39:09徐海涛
百年潮 2023年3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中共中央国民党

徐海涛

历经南京、武汉的艰苦筹备,《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公开出版,同年10月因武汉沦陷迁往重庆继续出版。作为中共当时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合法出版的党报,其《发刊词》明确宣布:“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斗争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抗日的个人、集团、团体、党派的共同喉舌。”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广泛深入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八路军、新四军的辉煌战绩及根据地的巨大成就,被国统区的广大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盏灯塔”,充分发挥了党报的战斗喉舌作用。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严重斗争,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提出为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中国而奋斗。面对当时的舆论环境,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加强在国统区的宣传工作,使国统区的广大民众,认清形势、丢掉疑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共同争取和平民主的光明前途。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确定要在上海、南京出版《新华日报》,并开始筹备工作。1946年5月3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到南京,继续与国民党谈判。南京谈判期间,中共中央南京局为争取《新华日报》在南京、上海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宣传出版工作,面对抗战胜利后的新局面,尤其注重加强在国统区开辟舆论宣传阵地。1945年8月2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华中局电,指出:“立即建立群众性及《新华日报》上海版两种报纸。”第二天,毛泽东审阅修改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改变占领大城市方针的指示稿,加写了一句话:“对大城市仍应积极派人去发动群众,争取伪军,出版报纸,布置秘密工作,争取我党在城市中的地位。”

1945年8月,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草拟对国民党政府提出的《目前紧急要求》,其中明确要求国民党政府“取消一切妨碍人民自由的法令和对新闻出版物的检查条例”。8月16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重庆局的指示电中提出:“目前蒋之一切宣传均为内战做文章,只是步调常乱,空隙甚多。你们应在报纸上,在中外人士中,配合延安广播,坚决地予以严斥,以压倒蒋之反动宣传,推动各方。”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在到达重庆的当天,即“赴红岩八路军办事处参加中共南方局欢迎晚会,会见南方局负责人和新华日报社、群众周刊社的章汉夫、许涤新、胡绳、戈宝权等人。”毛泽东详细了解了《新华日报》《群众》在国统区的出版工作。

据当时担任中共南方局秘书长的童小鹏回忆:“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即与周恩来、王若飞商定,立即派出一批同志到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香港等地,筹备和复刊《新华日报》《救亡日报》等报刊。上海具有特殊的地位,决定先在上海设立《新华日报》总馆,待还都南京后,把总馆迁南京,南京、上海两地都出版《新华日报》,然后在其他地方逐步出版。”毛泽东、周恩来还向《新华日报》负责人指示:“上海等大城市是国共两党在政治思想、文化战线的必争之地,我们不只要把《新华日报》总馆迁到上海,还要在上海、南京等地办各种刊物。”

9月14日,正在与国民党紧张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转华中局,其要义是尽快派人到上海等地办报,电文中指出:“上海《新华日报》及南京、武汉、香港等地以群众面目出版的日报,必须尽速出版。根据国民党法令,可以先出版后登记,早出一天好一天,愈晚愈吃亏。”同时强调指出:“华中可去上海等地公开活动的,如范长江、钱俊瑞、阿英、梅雨等,要多去、快去。”“就近请即先到上海工作,在今后和平时期中有第一重大意义,比现在华中解放区意义还重要些,必须下决心用最大力量经营之。”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把在上海和南京出版《新华日报》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且部署首先在上海开展工作。

《新华日报》南京办事处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通过所谓“文化接收”,占据了上海主要的报纸和言论机关,国民党掌控着《中央日报》《扫荡报》《正言报》《中美日报》等报纸,对于进步报刊,则采取排斥、打压、甚至扼杀的方式。1945年9月8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派到上海接收文化事业的特派员詹文浒发表谈话声称:“一切报章杂志,未经中央核准,不准发行。”9月10日,国民党又颁发了《管理收复区报纸及通讯杂志及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其中规定:“收复区之报纸及通讯由宣传部协助地方政府施行检查”,“已出版者均需重新登记”。当時正值国共重庆谈判,国民党当局迫于全国性的强大舆论压力,被迫宣布:从1945年10月1日起,废止战时新闻检查和图书、杂志的审查制度。但又同时规定:报章、杂志仍须登记、核准始能创刊;上海、北平、广州、武汉等大城市以所谓“收复区”,在军事行动尚未完成之前,仍继续执行新闻、图书检查制度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新的桎梏,国民党继续阻碍新闻、言论和出版的自由,在国统区新闻出版方面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的第二天,毛泽东返回延安,周恩来留在重庆继续与国民党谈判。针对国民党在新闻出版方面的种种行径,1945年10月17日,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转饶漱石:“在沪指定专人负责文化宣传工作,最好速派钱俊瑞、范长江、阿英去开展工作。已在上海的吴大琨、刘尊棋、凤子等人同我们有关系。”10月18日,周恩来告电毛泽东:“我党在沪必须筹备一大的党报和通讯社”,“已请董必武在美国订购印刷机,已派夏衍、徐迈进筹备,将派廖沫沙、戈宝权、范剑涯去。请华中局速派干部去南京、上海工作。”周恩来派遣徐迈进以《新华日报》驻沪办事处主任的身份去上海筹备出版《新华日报》,派夏衍到上海负责恢复《救亡日报》,以民间报纸的面目出现。据徐迈进回忆:日本宣布投降后,“国民党要在南京举行一个受降典礼,要组织一个陪都记者团去参加,我就以《新华日报》记者的名义,随记者团到了南京,典礼结束之后,我就秘密进入上海。”

当时,董必武作为解放区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尚未归来,他“从周恩来的来电中得知,中共中央拟在上海筹办党报和通讯社,让他在美国订购印刷机械。董必武便将节省下来的生活费、置装费和交际费共2500多美元,再加上华侨的部分捐款,购买了印刷机、打字机等急需物品”。

1946年初,在上海的徐迈进按照周恩来的指示,设法与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刘晓、刘长胜、张执一等人取得联系,上海地下党调了吴树林、蒋建忠、黄君曦三位同志协助徐迈进共同做筹备工作。徐迈进后来回忆,“我们先在朱葆三路(现名溪口路)25号用金子顶到一排二层楼房,作为编辑部工作的地方,以后又租下了朱葆三路14、16号做印刷厂和发行的地方。另外,在老西门一带找了部分宿舍。接着就是搞设备。在上海地下党的支持和朋友的帮助下,我们在旧货店找到一架破旧的四开轮转机,连买带修花了10两金子。后来又在苏州花了300两金子买到一台对开轮转机”。与此同时,董必武在美国购置的印刷机、打字机也运到上海,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国民党当局同意,随时可以开机出报。

1946年3月,新华日报社社长潘梓年受周恩来派遣,从重庆到上海主持《新华日报》在沪出报的筹备工作,潘梓年一到上海就带着周恩来2月21日写的亲笔信拜访时任上海市市长钱大钧。信的内容如下:

慕尹市长先生勋鉴:

暌违数月,驰念时深,政协圆满成功,大局至堪庆幸,想革命旧游,定当同此欣喜。兹有恳者,《新华日报》自始即随国都播迁,由宁而汉,由汉而渝,现国府还都在即,《新华日报》理应追随东下,因特派该报社长潘梓年君先行来沪筹备出报事宜,并嘱其趋前奉候,藉聆

教益,至祈

不吝指示,俾得知所遵循,实为至幸。

专白,敬颂

公安不一。

弟周恩来拜

二月二十一日

(信中所述“革命旧游”,系指在黄埔军校时,周恩来与钱大钧为同事)

钱大钧并不积极办理,而是例行公事地将周恩来的信转给国民党上海市社会局局长吴开先,吴开先要潘梓年按规定填写登记申请书,同时给周恩来写了复信,信中写道:“执事来函一件,为《新华日报》登记事,嘱办理等因,一俟潘君梓年将申请登记书送来,当予提前办理。”第二天,潘梓年就按吴开先提的要求,将致上海社会局请发《新华日报》登记证的信函及填写好的登记申请书四份一并交于社会局,信函全文如下:

查本报筹备于南京,创刊于汉口,自武汉陷敌,西迁重庆,始终追随政府,为抗战服务。兹以和平建国伊始,政府还都之计早定,本报自宜到沪出版,为和平建国,巩固团结尽其绵薄,贯彻初衷。观夫《中央》《扫荡》等报均早已在沪创刊,实不勝远落人后之感。用特遵照中央宣传部“报纸创刊应先向地方政府申请登记”之指示及出版法第九条之规定,附具新闻纸登记申请书四份,呈请钧局准予登记,并转内政、中宣两部,早日发给登记证,实为公便。谨呈上海市政府社会局。

新华日报社社长 潘梓年

通讯处:南京西路(即静安寺路)

五八七号三楼二〇一室

潘梓年呈交的登记申请书表格内填写有:发行人潘梓年,编辑:章汉夫、华岗、廖湘、乔木(乔冠华)、许涤新、徐迈进、朱世纶。设社长、总经理各一,下分编辑、印刷、营业三个部门。

3月21日,潘梓年又以新华日报社社长的身份写信给上海市市长钱大钧和副市长何德奎,目的是防备国民党军警特务的捣乱。函件全文如下:

谨启者:

本报拟在沪出版,即日起在南京西路(即静安寺路)五八七号三楼二〇一室开始办公,恳祈即予转知各有关当局饬属保护,至感德便!

谨呈上海市市长 钱

副市长 何

新华日报社社长 潘梓年

潘梓年按要求提交了所有的材料等待核发登记证时,吴开先却耍起了花样,并未履行其“提前办理”的承诺,一方面把《新华日报》的申请函件和登记表格等材料送往市政府,另一方面给潘梓年复函,强调所谓“未经核准以前,暂缓出版”。上海市政府也有意阻拦,拖着迟迟不批,《新华日报》在上海的出版开始遭到挫折。

1946年4月27日,《新华日报》发言人在重庆发表谈话时表示:《新华日报》办事处现已东移,该报发行人已向国民党当局申请在沪出版。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国共谈判的中心也由重庆移到南京。1946年5月3日,《新华日报》总编辑章汉夫随周恩来、邓颖超等人乘坐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的专机飞抵南京,中共代表陆定一与《新华日报》鲁明等人乘中航班机也于当天到达南京。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来到南京后,便开启了史称“国共南京谈判”的重要一页。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代表团对外代表党中央与国民党和美方代表谈判,对内即是中共中央南京局,统一领导谈判斗争、宣传工作、统战工作等,中共中央南京局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外交事务委员会等部门,由周恩来负总责。

重庆谈判期间,国统区的民众由于受国民党当局宣传的影响,对蒋介石的“和谈”及美方的“调处”寄予希望,而对中国共产党却有各种各样的误解和疑虑,尤其是在国民政府迁回南京前后,这样的情况愈发严重。此种形势下,在宁、沪两地筹创《新华日报》成为中共中央南京局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中共代表团来南京前,周恩来就为《新华日报》在南京出版开始了相应的准备工作。1946年4月中旬,周恩来委派石西民代表《新华日报》、龙飞虎代表中共代表团到南京与国民政府交涉相关事宜,石西民的身份是《新华日报》南京分馆主任,负责交涉《新华日报》南京筹备处的用房和报纸登记问题。到南京后,石西民带着周恩来的亲笔函件和中共代表团要求国民政府中央还都机关房屋配建委员会指拨《新华日报》用房的公函,多次找国民党南京市市长马超俊和社会局,在中共代表团的公函中就提及:新华日报拟在首都设立分馆,现查中山东路147号有查封敌产楼房一幢,适合报馆需用。石西民还和龙飞虎一起到国民参政会找洪友兰,也找邵力子帮忙讲话,但是,至中共代表团来到南京时,国民政府没有为《新华日报》拨付用房,也没有办理《新华日报》出版的登记手续。

1946年5月4日,即中共代表团来南京后的第二天,周恩来在梅园新村30号给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写信,希望能够增拨房屋供中共代表团和新华日报社之用。周恩来的信全文如下:

梦麟先生勋鉴:

恩来昨日抵京,尚未趋候,比维道履清吉为颂。兹有恳者,敝代表团人员陆续来京,前由市府所拨梅园新村房屋两幢尚感不敷;现有中山东路一四九号楼房四间亦系封存敌产,拟请拨予暂住,以解决目前困难。再者,前曾请求拨中山东路一四七号为新华晚报社之用,亦尚未见覆示。此上统祈鼎力多加协助,俾可从速解决。费神容后面谢。兹由敝处石西民同志前往晋谒,即希惠予接见赐教,无任感祷。专肃敬候

勋安

周恩来(印)谨启

五月四日

当天,石西民到国民政府行政院拜访蒋梦麟并当面转交周恩来的亲笔信。然而,此信送达后犹如石沉大海,迟迟没有答复。

为积极筹备《新华日报》在南京的出版,中共中央南京局设法自行买下南京中山路360号,设立《新华日报》驻京筹备处。《新华日报》南京分社社长是廖承志,副社长兼总编是石西民,各部门的负责人是:编辑部姚黎明、采访部鲁明、副刊编辑部徐光霄、印刷部汤宝桐、经理张均、副经理兼机关支书杨用之。筹备处的同志陆续由重慶来到南京,各项出版准备工作有序开展,据石西民回忆:“我们曾试编试印了一期,半张共两版,刊头仍用于右任先生题的刊头,第一版是国内外重要新闻及言论,第二版是国际简讯、本埠新闻、各地通讯及出版消息、广告之类。一俟批准登记,立即出版。”

同样在5月4日,中共中央南京局宣传部负责人陆定一从南京出发到上海,联系交涉《新华日报》在沪出版事宜。到上海后,陆定一首先举行记者招待会,据当时《文汇报》报道:“陆氏最后谓此来为筹备《新华日报》上海的事”,“南京将出晚刊,上海则出日报,希望赶快出版越好。登记手续已向社会局及内政部进行中”。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将出版《新华日报》沪、宁版的消息通过新闻媒体公诸于世,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5月10日,陆定一和在上海的潘梓年联名致函钱大钧。信函内容如下:

慕尹市长先生勋鉴:

日前奉访得聆教益为快!兹者《新华日报》在沪筹备出版,现已觅定本市溪口路第十四号为印刷厂地,并在同路二十五号第七、第九、第十一室办公,进行筹备工作,工作同人正陆续来沪,现暂分别租住于西藏南路一二九弄一号及马斯南路一〇七号,到馆人员,自当随到随向各该区主管机关办理户口登记,敬转饬各有关机关予以保护。该报编辑、营业等部所需房屋,尚付阙如,同人宿舍亦不敷甚多,恳祈赐予协助,在逆产项下拨租若干,不胜企盼!耑此。敬颂

勋祺

陆定一

再拜

潘梓年

陆定一和潘梓年的信中,不仅详细介绍了《新华日报》在沪筹备的地点、人员等情况,而且说明报馆人员会随时向所在区进行登记。然而《新华日报》的发行出版仍未获核准。5月12日,陆定一返回南京前向记者表示:《新华日报》沪版因政府有关部门拖延,决定依照上海一部分报纸先例,在登记中先行出版,“《新华日报》沪版预定六月一日出版。”次日,周恩来在给中共中央的电文中,针对国民党的两面作法,向党中央建议:“南京、上海已成为反动舆论中心,谣言之盛超过重庆。故我党在京、沪均应有报纸才便作战与动员群众,否则处在围攻中,我无还手机会。现正筹备在上海出大张,南京出小张,均日报。机器已运下,惟经费必须请中央即拨。”

5月14日,潘梓年再次致函上海市社会局,指出《新华日报》已于3月依法填表申请登记,也到社会局办理登记手续,所费时日比法定的时间长得多,而上海各同业如《大公报》《中华时报》《立报》《新民报》都批准先出版而后补行登记手续,希望社会局一视同仁,《新华日报》也先出版后补手续,且潘梓年在信中直接告之“本报拟于6月1日出版”。社会局却以“转内政部和中宣部办理”为由,“所请拟于6月1日出版一节,碍难照准”。至此,上海当局公开拒绝《新华日报》在上海出版,筹创工作遭遇严重挫折。

国民党当局不仅对中共在沪、宁两地筹创《新华日报》的工作百般阻挠,还加紧针对《新华日报》的迫害。1946年2月22日,国民党当局指使特务、暴徒100多人,在重庆捣毁《新华日报》民生路营业部和民盟机关报《民主报》营业部。因此,《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等在沪筹创过程中于3月、5月两度致信上海当局请饬保护,以防不测。

另外,国民党当局加强了国统区的舆论控制,尤其是针对进步报刊的出版限制。前有1945年10月间夏衍在上海创办的《建国日报》仅出版15期即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后有1946年4月7日在上海创刊的《消息》半周刊只出版了14期即于5月27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对于已经抢先出版的进步报刊,国民党当局也以需要新登记为由不准出版。国民党中宣部部长彭学沛公开表示:“不能对反抗政府之武力容许其发行报纸”,直指《新华日报》。

针对拟于6月1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上海市警察局展开监视行动。5月29日,国民党上海警察局局长宣铁吾密令黄浦分局局长:“朱葆三路十四至十六号信昌印刷所与中共有关,其承印《新华日报》,要秘密监视,不让出版,并逐日查报。”于是从5月30日开始,上海黄浦分局便每日上报“监视专报”。

《新华日报》在上海筹备出版的消息惊动了蒋介石,他责令宋子文处理。1946年6月13日,宋子文以“极机密”快邮代电发给他在上海的亲信、中央银行业务局局长刘攻芸并转告新任上海市市长吴国桢,密电全文如下:

上海刘攻芸兄并转吴国桢兄钧鉴:奉主席辰巧代电,闻上海钱市长五月九日呈,略称中共宣传部长陆定一持周恩来函来访,请拨敌伪房产为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之用,乞示等情,如中共果有此请求,希予婉却等因,特电达密阅知照,子文秘京。

很快,6月17日,上海市政府给社会局的训令中就写道:“案奉钧府本年六月三日,市机(35)字第61号训令,以准中宣部密电,为新华日报呈请创办沪版先行发刊业经批驳,饬注意毋任擅自出版等因,自应遵办。”10月11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又致函上海市政府:

据报周恩来于八月二十六日在其上海私邸招待新闻记者,即席发表谈话称“《新华日报》将不顾政府之法令即日发行沪版”等语。特函查明,注意不准其出版为荷。

此致

上海市政府

中央宣传部

【民国】三十五年十月十一日

对于《新华日报》在沪宁筹创工作所面临的艰难局面,中共中央南京局早有洞察并做好了准备。5月28日,中共代表团秘书长齐燕铭对记者发表谈话,明确指出:“上海出版界非常艰苦,多种刊物将奉令停刊,《新华日报》沪版已准备就绪,但不能出版。”6月2日,中共中央南京局在对港粤工作指示中表明:“目前形势,内战危机异常严重,北平《解放报》、新华报(社)已被封,南京、上海《新华日报》不能出版。”对此,中共中央南京局另辟蹊径,迅速采取多项措施建立我党在沪、宁两地的舆论宣传阵地。

首先,将已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中共机关刊物《群众》从重庆迁到上海,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于1946年6月3日正式在上海出版,承担起党报的战斗任务。潘梓年任《群众》社长兼发行人,章汉夫任总编辑,上海《新华日报》筹备处的人员和设备都转移到《群众》。在上海出版的《群众》设有“国内一周”“国际一周”“南京通讯”等专栏,用大量的篇幅刊载中共中央和中共代表团的文件和负责人对时局的谈话、延安《解放日报》和新华通讯社的重要社论及评论,紧密配合形势需要发表篇幅短小的时事评述和社论。

接着,将《新华日报》驻京(南京)筹备处改为《新华日报》驻京办事处,经销重庆版《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和各种进步报刊、图书,还在办事处门口设立报刊栏,张贴最新的重庆版《新华日版》,供路人阅读。重庆版《新华日报》同时也在上海销售。

另一方面,中共代表团在到达南京之初就以《新华日报》筹创人员为班底编印出版《新华社通讯稿》。中共中央南京局下设新闻处(新华通讯社南京分社),报务员每天清晨抄收延安新华总社发来的新闻电报,经过选稿、编辑、校对和排序后编印成《新华社通讯稿》。《新华社通讯稿》的内容包括:中共中央领导人的谈话、声明;新华社的重要社论;分社自己编写的谈判消息;抄收延安新华总社发布的大量战报、军事消息;有关解放区生产建设、人民生活的消息和通讯等等。《新华社通讯稿》每日分发给南京各新闻机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邮寄给南京各高等学校、文化团体和图书馆等。中共代表团外事组还会从《新华社通讯稿》中选取部分内容,翻译、打印后分发给在南京的外国记者。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也会派人来南京取《新华社通讯稿》,翻印后分送给上海一些进步团体、民主人士等。

至1947年3月初中共代表团因国民党破坏和平谈判被迫撤离南京,在南京的《新华日报》驻京办事处随之撤离,在上海出版的《群众》转移至香港出版,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也被令停刊。

1945—1946年《新华日报》在沪、宁两地的筹创工作,因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重重阻挠而最终未能实现。但在多方努力下,通过重庆版《新华日报》在南京和上海销售、在上海出版《群众》以及在南京编印出版《新華社通讯稿》,中共迅速建立了以宁沪为中心的新闻出版新阵地,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垄断和封锁。

《新华日报》在上海和南京的筹创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胜利后将政治、思想、文化工作向沪宁沿海转移的一次重要实践,使中共的新闻出版工作扩展到了当时国统区核心城市,培养了一批新闻出版骨干力量。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筹创经历,南京解放后,经中共中央决定,《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于1949年4月30日在南京出版发行,后于1952年改为江苏省委机关报出版发行至今。

(责任编辑 崔立仁)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中共中央国民党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当代陕西(2021年21期)2022-01-19 01:59:40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快乐语文(2021年31期)2022-01-18 05:51:14
快过关了
环球时报(2021-01-25)2021-01-25 04:17:46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中国记者(2014年3期)2014-05-14 06:53:45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军事历史(2000年2期)2000-11-22 07:03:52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
军事历史(2000年5期)2000-08-21 05:38:10
中共中央在长征中召开的十次重要会议
军事历史(1996年5期)1996-08-20 07:21:10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
军事历史(1992年3期)1992-01-18 05:21:26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简介
军事历史(1988年6期)1988-08-21 01: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