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3-04-23 20:33:25史春林
关键词:文化产业总书记高质量

庞 妃,史春林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连 11602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28社会各领域合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对国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命题后高度重视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突出强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对此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2]314,为文化产业明确了高质量的发展目标。当前,学界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的研究,主要围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政策取向[3]、内在要求[4],以及数字化实现机制[5-6]等方面进行;也有学者以中国式现代化[7]、全国统一大市场[8-9]、新发展格局[10]为研究视角,阐释如何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文本,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重要会议讲话、文件指示与批示中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论述。系统梳理与深入挖掘这一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能为新时代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文化产业的现实发展与变化,从建设文化强国、乡村产业振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深入阐释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为中国在新发展阶段开展文化产业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遵循。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动能

文化产业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并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不断前进[11]。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柱,其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

首先,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激发文化创新活力,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源泉。目前,中国虽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文化创新创造能力不足,文化资源向产业转化的能力亦不足,对标文化产业强国、世界文化强国仍有相当距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314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原则的文化生产主体,以及不断加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力度的文化企业,都要不断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助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其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增强文化自信,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化产业既能以产业形式推动经济发展,又能以价值形态形式提升文化自觉自信,培育精神力量与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文化产业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并对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工作规划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信,把文艺工作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具体落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创新,打造传世精品,通过不断实施高质量的重大文化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2],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创作生产出有特色、有个性、有神采的文化产品,使其成为激励人们的精神力量。

最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有效支撑。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已明确指出:“软实力、文化力必然要通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来加以体现。”[13]331因此,文化产业需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与价值感召力,拓宽中国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文化消费与文化贸易,以高质量发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迫切举措

文化产业是促进乡村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有力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明确要求:“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4]在此指示下,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要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新产业,延续乡村文化根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由此可见,高质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能够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15]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一环。面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模式传统单一、经济效益不高、产业现代化与融合化发展不足等问题,需要文化产业发挥高融合性与产业辐射带动优势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16]因此,文化产业要在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融合乡村旅游产业,扩展乡村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带动乡村交通、餐饮、娱乐、住宿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乡村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乡村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健全、升级乡村产业链的过程中,能促进农民提高经济收入,提升创收能力。由此可见,高质量的文化产业能够深度挖掘、有效利用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规模化转变,进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三)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的现实需要

进入新时代,人民转向追求质量层面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17],对具有思想内涵与文化深度的文化产品呈现更高期待。在数字化技术的深刻影响下,人们对丰富多元与便捷互动的文化产品需求也与日俱增。《2021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人们更关注沉浸式体验、情感社交连结、多元娱乐的文化场景,更聚焦有故事、互动与共鸣的文化产品。人们的文化新期待表现在对文化消费的升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新需求,以及文化产品的品质化、特色化、智能化与国际化的新要求。这意味着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18]。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19]。文化产业要积极探索培育定制化、智能化、体验化等新型文化消费模式,以高层次文化服务突破文化供给尚未充分满足人民多元化需求的困境;还要结合传统现代文化元素、世界文化潮流,着力研究创作、生产具有深度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适应不同年龄群体的新需求。总之,文化产业的高质量文化供给能让人民获得更为充实、丰富与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与实现人民的文化权益。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面对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宏观背景和重大发展任务的现实语境,文化产业须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文化产业发展的丰富内涵进行了具体阐述,体现在根本任务、核心原则、基本途径与主要目标等多维度。

(一)根本任务:文化产品供给与文化消费需求动态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衡量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主要是看能否提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增强其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20],表明文化产品供给侧与人民文化消费需求侧动态平衡的重要性。

第一,以优质文化产品供给适应和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新变化。进入新发展阶段,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横向范围上有所拓展,在纵向层次上有所提升,日趋追求高级化与优质化。面对文化产业供需失衡的现实问题,习近平强调要“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21]192,使文化供给侧“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22]14,以适应和满足文化产业的需求侧。即精准把握人们的多元化、个性化与品质化等文化需求新变化,在文化供给的有效性与中高端层次上下功夫,以优质文化供给破解文化需求变化与需求外溢困境,从而使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平衡向更高水平跃升。

第二,以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引领和创新文化消费新需求。在百年变局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之下,全国文化消费需求放缓,文化产品供给承受更大压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很大程度上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决定,因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运用经济学的萨伊定律,即用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创造人民文化消费新需求。具体而言,文化产业高质量供给以创意化和数字化为核心,提供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文化内容,开拓更多线上文化消费模式,持续提供文化新产品和新服务。同时,提升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便捷性、亲民性、覆盖面与普及率,以全方位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充分激发人们更高质量的文化需求潜力,引领和创造更大规模的文化消费需求,从而建立强大的国内文化产品消费市场。人们新文化需求能催生新的优质文化供给,新文化供给在改善优化过程中亦可创造新的文化需求。总而言之,文化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协同与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是高质量文化产业的根本发展任务。

(二)核心原则:文化产业内容守正与形式创新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23]根据2020—2022年“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相关内容可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依然是创新效益不足。鉴于此,文化产业需坚持内容守正与形式创新协同发展的核心原则,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文化产业内容守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质量的文化产业在内容守正方面应具备以下特质:其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产业具有市场与意识形态双重属性,而“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24]。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并以体现中国价值、反映中华思想、弘扬中国精神的文化内容,以及具有中国烙印和彰显先进性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坚守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阵地。其二,较高的审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化产品与服务过于追求感官娱乐、曲高和寡、千篇一律,亦或不讲原则地以俗养雅均为病态审美[22]9。文化产业内容应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与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并在融合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兼顾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创作更多具有高度审美的优秀文化产品,达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提升大众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其三,充足的原创力。“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25],充足的原创力是持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原创IP的生命力,也是改善文化产品与服务低端化、同质化问题的关键力,成为文化产品内容高质量的主要表征。

第二,产业形式创新。在科技迭代升级的影响下,人们对文化产业的科技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强。科技在更深层次上介入文化产业的全过程,成为文化产业形式创新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赋能作用,利用先进技术提升文化产业能级,推动文化业态、文化产品、生产与服务模式、消费与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产业形式创新“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26]。实现文化生产方式智能化与先进化、生产主体广泛化与大众化、产品服务优质化与精准化,消费体验多元场景化与沉浸化、产业管理技术平台化与高效化。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内容而言,不再局限于依托关系,而是二者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共同加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质量型产业转变。

(三)基本途径:“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良性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比较好办,依靠政府和市场来推动。”[13]299文化产业的文化与经济属性决定了必须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高效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的有力保障就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27]200,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

第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有为”管理。政府的“有为”管理与对文化产业放之任之的“不为”和“乱为”相对立。政府对文化产业“有为”管理的重心是“管导向、管原则,管规划、管布局,管市场、管秩序”[13]328。这是“有为”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职能。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有为”着力于深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完善产业政策环境、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文化市场体系;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断优化管理方式以避免出现“错位”“越位”等现象。当然,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生产资源要素与产品供给“短缺”或“过剩”等现实困境,需借助有效的文化市场来破解。由此,协调发挥政府与市场的有效作用,在“有为”政府作用基础上建立与健全有效的文化市场治理机制尤为重要。

第二,市场对文化产业的“有效”配置。“有效”市场能够优化文化产业的资源要素配置,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供给环境。“有效”市场能根据文化资源要素的禀赋选择不同的文化行业,发挥资源的特殊优势,还能将具有优势的地区或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此外,“有效”市场能提供便利的文化市场进出机制,及时有效规避文化市场因负外部性、盲目随意性、利益先行等造成的文化资源浪费、文化信息反馈不对称等失灵问题,提高文化企业对文化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调节能力与供给效率。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构建更高标准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激活国内与国外双循环的文化市场活力,在保证公平有序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市场的文化性与艺术性,使文化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2]172。

(四)主要目标: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要求以法治化与制度化的形式保障文化产业的双效统一,强调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23],并提出了主要以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与健全体制机制为着力点。

一方面,正确处理好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文化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是一种具有双重属性的特殊产业,其发展既融合于传统产业,又有别于传统产业,它不仅能创造经济效益,还可以产生社会价值。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21]185,即要在二者关系中坚持“优先”“服从”与“结合”原则。具体来说,即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树立社会价值优先的经营理念,这并非意味着漠视与放弃经济效益,优先考虑并不是唯一标准,而是让文化产业在坚持与提升其思想性与文化性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坚持“服从”原则,即当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于社会效益,这是贯穿文化产业发展始终的红线与底线。此外,还要坚持“结合”原则,即文化产业的两个效益要相辅相成。文化产业的双重效益虽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性与矛盾性,但二者也必须保持一致性。后者为前者奠定丰厚的物质基础,前者则为后者赢得更多的市场青睐。

另一方面,着力完善好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保障。在保证文化产业坚定正确政治立场与担当文化使命的基础上,要发挥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对文化产业两个效益统一的保障作用,以不断规范与完善的刚性约束体系保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即健全二者统一的制度规范,将二者统一的标准前移至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与传播消费的全过程,“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28]285,构建二者相统一的考核评价制度。还要创新文化产业资金使用方式以及完善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税收优惠政策,着力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以此保障两个效益相统一的目标的实现。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实践指向

新时代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指导下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并逐渐实现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提质跃升。因此,文化产业必须以数字化、融合化、项目化和国际化发展为着力点,不断推动自身向高质量发展方向前进。

(一)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数字化技术是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核心推动力。数字化发展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与培育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具体而言,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是全方位的,包括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新型数字文化业态的培育壮大以及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治理等。

其一,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文化内容生产的肥沃土壤,是高质量文化产业的发展源泉。文化产业依托数字技术对多样化的文化遗产、历史文物、民间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开展数字化采集、记录、存储与整理工作,建立数字文化资源库,进行数字化再现、转化、传播与再创作,将其开发成为优秀的文化产品,使文化资源活起来,有效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持续力。

其二,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传统出版、演艺会展等文化业态,要借助数字技术创新呈现方式,提高内容生产效率与质量,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内容升级;还要运用数字化平台开展线上演艺、展播、展演、展览等云模式,开发付费体验、个性定制、服务运营等营销模式,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平台升级。

其三,助力新型数字文化业态的发展壮大。在区块链、5G、云计算、元宇宙与超高清等数字化技术与平台的深度影响下,文化产业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要求,拓展文化业态的应用场景,探索发展数字创意、线上演播、数字出版等文化新业态,努力打造“高精尖”的新型文化业态。不断培育与壮大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其四,加强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28]796。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互生并进,文化产业要着力运用数字技术为文化产业治理赋能,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文化产业可整合现有治理体系,利用数字技术的智能捕获、监督与评估功能,强化文化数据要素监管,构建数字化的“表现—处理—反馈”的治理系统,以数字化推动文化产业的科学化、精准化与高效化治理。

(二)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化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中强调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17],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1]38。文化与旅游产业从“促进融合发展”到“推进深度融合发展”,意味着要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与更高水平上推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其一,在更广范围上,推动更多文化产品融入旅游业。文化产业要深入开发更多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自身的创新创意优势,将文化资源转化成高质量的文旅产品。既要更广泛地发展红色旅游,完善红色旅游设施建设,统筹好红色纪念与红色旅游的关系,推出更多红色旅游精品;又要更深入地挖掘乡村、民族与地区特色文化资源,赋予乡村旅游产品、民族与地区旅游景点更多的文化内涵,提供更具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以文化产品化、情景化、主题化等文化特色塑造旅游产业之魂。

其二,在更深层次上,推动已有融合业态提质增效,推动新型融合业态发展壮大。即通过打造原创文化IP、开发文化遗产文旅新产品、培育精品演艺项目,推行夜间文旅与数字文旅方式,提升特色文化旅游、文化遗产景点、旅游演艺、红色旅游等已有文旅融合业态,发展文化旅游综合体;依托丰富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小镇、国家文化公园、航空农旅、康养、研学、展演等多元化的新型文旅新业态,同时提供沉浸式、虚拟式等新型文旅产品与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其三,在更高水平上,提供更多满足个性化要求的新型文旅服务。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智慧文旅”,要求在文旅深度融合中发展沉浸式、虚拟化等新型文旅服务。即要结合线上线下,开发更多个性定制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与路线,提供更具互动与沉浸体验式的文旅项目,生产更多数字化沉浸式文旅设备等,以文化体验化与文化互动化,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化发展

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是稳定文化产业投资的“强引擎”和促进文化产业增长的“压舱石”,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1]45,将文化产业的项目化发展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通过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稳”与“实”,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与“优”,这对文化产业的全局发展产生了突破性与长期性的影响。

自《“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投资与建设工作。2022年全国涉及文化产业的重大项目3000多个,总投资额超过3.8万亿元,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日益成为全国各地积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为此,要从投资、建设、管理等各方面着手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化发展。

第一,持续增加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有效投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重大文化项目上,“政府仍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渠道,给予相应的经费保证”[13]329。同时,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和引入外国资金,推广发展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形成多元化与社会化的投资格局,加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保障其资金来源与安全。

第二,统筹布局与谋划建设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从整体而言,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包括区域、条块集群的重大项目和能带动文化产业链的关键项目。在区域、条块的重大项目上,重视新时代的重大文化工程建设,要“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1]45,扎实推进长江、黄河、长征、长城、大运河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力度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及成渝双城文化产业带;还要持续深入加强对中国文化产业园区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在关键项目上,要重点招引与支持数字化类型的重大项目。随着近年来数字文化产业投资的迅速增长,产业数字化发展诉求日益增强,因此要加大力度投资基础技术、数据交易、数字版权、数字文化新业态等重要节点项目,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不同省份与地区要依托本地区特殊的文化资源与优势,找准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定位,建设特色化重大项目,如湖南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区、西北丝绸之路、东北冰雪特色文化相关的产业项目等。

此外,要进一步明确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支持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国家级水准的重点艺术院团,一些精品项目和民族文化的保护性项目,要有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13]327还要健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工作机制,助力项目落地建成。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既要抓文化产业有效投资的稳增长,也要积蓄长足的发展后劲。

(四)促进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

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发扬光大、推向世界”[29],为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要以高质量与高水平的中国特色文化产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

第一,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开拓文化产业国际新市场。从古至今,中国的文艺创作者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滋养着中华民族,还为世界文明增添华彩。这些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民族文化及遗产资源等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产业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中国应加大力度挖掘民族特色文化,有效整合与开发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加工、创新转化与特色制作等方式创作生产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精品与服务,将中华文化资源优势变成中国文化产业对外发展优势,从而激发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兴趣,并激活其消费意愿,扩大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需求,形成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第二,探索多元合作方式,创造文化产业出口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22]27中国文化产业要积极探索“走出去”的多种方式,拓展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新模式,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其一,鼓励海口等地区建设新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加大支持北京等城市原有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的创新发展,以文化贸易的方式辐射与带动中国文化企业、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出去”。其二,充分利用文博会、进博会、世博会等国际文化展览平台,有效借助“国家年”“文化节”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向世界展示、宣介中国文化产品,提升国际知名度。其三,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机制联盟,高效运行诸如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等合作机制,推动更多诸如澜湄合作机制等跨国界、跨领域多边机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合作,形成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新格局,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水平。

四、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要求和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阐明了文化产业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方向的现实动因。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供需、创新、管治和价值层面论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并力倡要以数字化、融合化、项目化和国际化发展为着力点加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并逐渐实现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提质跃升。未来,还要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金融供给、创新人才培养等体系协同发展,使中国不断迈向文化产业强国目标。因此,新征程上有必要继续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论述的历史逻辑与实践成效,更进一步探究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关系,以期全方位深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论述的系统观点,进一步丰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总书记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习总书记“下团组”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13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