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农业农村科教信息中心
□ 程鹏
2023 年“三夏”麦收时节,河南省遭遇自1961 年以来同期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阴雨天气过程。为了临时解决小麦晾晒问题,各级政府组织腾挪场地,供农民晒粮使用。多年不见的马路或大院晒粮成为应急措施。广大农机手和干部群众抢晴战雨,龙口夺粮。但是,也暴露出粮食机械化烘干能力不足的短板问题。
粮食产地烘干既能减少产后损失,也能提升粮食成色和品质,是确保粮食丰收入仓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措施。近年来,在农机购置和应用补贴政策带动下,信阳粮食烘干机具呈较快增长势头,保有量780 余台套,日烘干能力达到1.5 万吨,培育了一批区域性粮食烘干社会化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罗山县莲花农机农艺专业合作总社、息县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固始县民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率先购置了粮食烘干机具,建立了粮食烘干基地,积极开展粮食烘干社会化服务,并在宣传、示范、推广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在今年小麦抢收期间,罗山莲花合作总社36 台烘干设备开足马力24小时满负荷运转,日均烘干小麦600 吨,小麦抢收烘干收购同步推进,为当地粮食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1.设施装备总量不足,布局不平衡。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区域性、阶段性汛情对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灾后损失较重。信阳市除了粮食收储企业之外,农机合作社购置粮食烘干机具多以满足自用为主,多为单台循环式,批处理量为15—20吨机型,满足不了烘干社会化服务特别是应急区域烘干需要。从各县区烘干机具保有量分布来看,机组超过100 台套的仅固始县、淮滨县、商城县等3 个县,其他县区保有量相对较低,无法满足遇到极端天气时各地应急烘干需求。由此可见,很有必要对粮食烘干设施装备再布局,不仅满足常规烘干需求,也有一定储备能力满足自然灾害时的特殊需求。
2.资金投入大,建设成本高。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应用,需要一整套完整的设施设备做支撑,整体一次性投入资金量较高。以日烘干能力60 吨左右的烘干中心为例,建成后可满足3000 多亩种植面积的烘干需求。从建设成本来看,该中心除需要购买烘干机外,还要配套清选机、除尘设备、提升机、皮带输送机、地磅等设备,更要建设烘干厂房、硬化地面,共计约140 余万元,资金投入量巨大,而目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仅限于烘干机设备,各级财政补贴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合作社、种粮大户解决资金问题难度太大。
3.烘干成本费用高,使用积极性不高。如果不考虑人工等其他成本,仅按照燃料所提供的单位热值成本来比较,相同条件下烘干成本由高到低依次是,使用燃油、电加热、天然气、生物质、燃煤和空气源热泵。综合考虑烘干成本及燃料获取难易等因素,信阳市烘干设备使用的热源主要有燃煤、生物质颗粒、油,分别占比45.7%、43.9%、6.2%,其中燃煤占比较高。在环保部门禁止使用燃煤情况下,农户烘干成本势必会增加。就目前急需替代掉燃煤,降低成本角度来看,使用天然气为燃料可能是第二位选择,烘干1 吨粮食的各项成本为120 余元,但受限于农村天然气管道设施建设问题,多数都无法用上天然气;若以电为能源,办理用电增容也较为困难,同样需要投入一定资金。
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是,与自然晾晒相比较,采用机械化烘干成本增加大约6—9 分/斤。除极端天气外,小农户机械化烘干的积极性不高,更愿意自然晾晒。即便是种植大户,也会采取晚收风干等措施减少粮食水分,降低生产成本。
4.品牌宣传力度不足,消费者认同差。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更加丰富,老百姓正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机械化烘干虽然增加了粮食成本,但同时粮食品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特别是信阳市合作社使用的低温循环式粮食烘干机,可低温、均匀、快速干燥粮食,更易保留粮食的色香味,提高粮食食用品质。目前信阳市各粮食生产企业对高品质粮食的宣传不足,消费者认同感低,优质米知名度有待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粮食生产者使用烘干机的积极性。
1.将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纳入应急管理体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应统筹考虑种粮面积、农民意愿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布局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和辐射范围,引导烘干点、烘干中心合理分布建设。有机可用为先,对烘干点服务区域内的粮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及时烘干。
2.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力度,把粮食烘干机械设备作为补贴重点之一,实行敞开补贴,应补尽补。鼓励地方财政对粮食烘干机械实施累加补贴,形成政策支持合力。协调金融部门积极帮助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和经营主体解决贷款,带动社会资金增加投入。成立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电力、燃气、石油、石化等部门参与的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保障粮食烘干设施建设用地。
3.因地制宜,引导烘干机用户选择节能适用热源。针对产地粮食烘干需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节能高效绿色技术与装备。提供适当补贴,积极推动用户对现有采用煤、柴油等污染严重的烘干机设备改造升级。引导用户根据基础设施等情况,选择采用热泵、电加热、生物质燃料、天然气和太阳能等热源,推进对现有粮食烘干机进行环保节能升级改造。对使用绿色能源的用户,各级政府应提供烘干作业补贴。另外,要完善烘干中心(点)环保评估,允许其在应急救灾烘干作业时使用清洁燃煤、生物质等固体燃料。
4.抓好典型示范推广。以农机合作社等市场主体为依托,加快信息化技术与烘干储粮设施装备相融合,提高烘干设施装备智能化水平。建立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粮食烘干示范基地和示范区。通过媒体报道、现场展演示会等多种方式宣传引导,大力宣传粮食烘干机械化的优势和好处,让新技术深入人心,带动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根据自身情况建设使用粮食产地烘干设施。
5.加强粮食企业品牌宣传,增强消费者认同。各粮食产销企业要强化品牌营销推介,把优质大米、小麦标配的先进连续加工过程展示出来,特别是低温烘干对米质保证的重要性告诉消费者,提升粮食品牌影响力,增强消费者认同。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发挥产地烘干在粮食减损提质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市场需求和产地烘干建设使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