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平,王长荣
(黎平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黎平 557300)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稻是黎平县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77×104hm2,占比超过70%,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较大,一般年份约有46 666.7 hm2,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减少水稻因病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保证水稻高产稳产,当地推广人员深入田间调查,监测水稻病虫害情况,总结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在黎平县中潮镇潘老厂村进行了试验示范(中潮镇位于黎平县东南部,海拔高度为450 m),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挽回水稻产量损失的基础上提高了稻米的品质。本文就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分析归纳。
恶苗病属真菌性病害,病原为藤黑镰孢菌,种子染病表现为种子不发芽或不出土。苗期染病表现为叶片和叶鞘细长,颜色较浅,病苗细长,易徒长,将病苗拔出可见生有倒生根,发育不良,严重病苗在插秧前死亡,伴生有淡红色的霉状物。移栽后的病株会出现提前抽穗,穗小且不结实或死亡。谷粒受害易形成瘪粒,变褐发黑。
防治方法:恶苗病发病原因为种子带菌,在水稻浸种时进行传染,通过种子包衣技术可有效抑制该病发生[1]。种子包衣时,每100 kg种子,可使用浓度为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500~600 mL,或70%噁霉灵种子处理干粉剂100~200 g,或0.5%咪鲜胺悬浮种衣剂2 500~3 333 g,或浓度为3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0~400 mL,进行处理即可。
稻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为梨孢菌。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病,可以分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叶片发病会形成水渍状褐色斑点,逐渐扩大为褐色病斑。稻瘟病靠风雨传播,高温高湿容易发病;长期降水光照不足,容易大面积发生;刮风天气,水稻叶片互相摩擦产生伤口,易侵染传播;偏施氮肥,水稻茎秆脆弱也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破口初期为防治适期,齐穗期再用1次药剂预防[2]。可以选用40%三环唑悬浮剂45~55 mL/667 m2,或40%稻瘟灵乳油75~110 mL/667 m2,或250 g/L 嘧菌酯悬浮剂65~70 mL/667 m2,或6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9~12 g/667 m2,或500 g/L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20~190 mL/667 m2,或40%稻瘟酰胺悬浮剂30~50 mL/667 m2,喷雾防治。
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为病原丝核菌,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发病初期,在水稻下部的叶鞘上发生椭圆形水渍状褐色病斑,后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为大的病斑,并能观察到菌核。水稻密度过大、根部不通风、湿度大、水深不晒田、温度超过28 ℃时均易大面积发生。
防治方法:可选用5%己唑醇悬浮剂80~100 mL/667 m2,或40%噻呋酰胺悬浮剂12.5~15 mL/667 m2,或75%肟菌·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0~15 g/667 m2,或70%氟环·嘧菌酯水分散粒剂20~24 g/667 m2,或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5~20 mL/667 m2,喷雾防治。
稻曲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为稻绿核菌,一般在扬花期侵染,主要为害水稻的穗部。侵染前期表现症状较轻,不易发现,灌浆后期,表现出症状时为黄色的稻曲球,随着病情的发展,颜色变为深褐色至黑色,释放出厚垣孢子,错过防治时期。
防治方法:稻曲病的防治关键时期为破口前,可选用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6~8 g/667 m2,或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30~40 g/667 m2,或10%嘧菌酯微囊悬浮剂65~80 mL/667 m2,或23%醚菌·氟环唑悬浮剂40~60 mL/667 m2,或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40~53 mL/667 m2,喷雾防治。
水稻二化螟是一种钻蛀性害虫,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3%~5%,严重发生时可减产超过30%。二化螟的幼虫钻入水稻茎秆中,造成枯鞘,苗期为害造成枯心苗,孕穗期为害造成枯孕穗,抽穗期为害造成白穗。二化螟钻蛀后会在茎秆上留下蛀孔,蛀孔附近变为褐色,影响水稻生长,蛀孔处往往可见二化螟排出的虫粪。如果采用机械收获时留茬过高时发生较重,冬季休耕、温度较高时有利于二化螟越冬,偏施氮肥也会加重二化螟的为害。
防治方法:在蚁龄期可选用3%阿维菌素水乳剂27~33 mL/667 m2,或29%杀虫双水剂172~216 mL/667 m2,或10%甲维·甲虫肼悬浮剂12~15 mL/667 m2,或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19~28 mL/667 m2,或3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3~6.7 mL/667 m2,进行喷雾防治。
通过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将稻叶卷起在其中进行为害,取食叶片的上表皮和叶肉,只留下下表皮[3]。水稻整个生育时期都会受到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幼苗受害生长发育不良直至死亡;分蘖期受害分蘖变少,发育迟缓,病株变矮;抽穗期受害影响生殖生长,瘪粒增多,产量下降。温度25℃~28℃,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时,偏施、迟施氮肥会加重发生。
防治方法:稻纵卷叶螟可以选用20%茚虫威乳油10~12 mL/667 m2,或0.8%杀螟丹颗粒剂12 500~15 000 g/667 m2,或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15 mL/667 m2,喷雾防治。
稻飞虱主要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以若虫吸食水稻汁液为害植株,影响水稻的茎秆生长,茎秆上留有褐色小点,使水稻发育不良;雌虫产卵时会破坏水稻叶鞘和茎部,使植株容易倒伏,严重可使整个田块受损;此外稻飞虱还是病毒病的传播载体,造成更大的危害。温度26℃~28℃、相对湿度>80%时,有利于稻飞虱的生长发育。
防治方法:可选用3%噻虫嗪颗粒剂600~1 000 g/667 m2进行撒施;或者选用20%呋虫胺悬浮剂30~40 mL/667 m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6~20 g/667 m2,350 g/L 吡虫啉悬浮剂5~7 mL/667 m2,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0~30 g/667 m2,喷雾防治。
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合在当地种植的抗病虫害性强的水稻品种,另外,需经过国家或地方审定的2~3个品种进行混种,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
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水稻种子,纯度≥98.0%、净度≥98.0%、发芽率≥85%,优质的种子抵御病虫害能力强。还要做好种子处理工作,晾晒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并通过人工选种或用1∶1.13 的盐水进行选种;使用种子包衣、药剂浸种等方式预防恶苗病等种传病害。
及时处理被病虫危害的病株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销毁,减少病虫基数;清除田间和池埂上的杂草,减少病虫害栖息的地点,降低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虫源数量;深水灭蛹,在螟虫蛹期,翻地后7 d灌深水20~30 cm,破坏螟虫蛹的生存环境,降低蛹的数量[4]。种植豌豆等显花植物,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对害虫起到控制作用。还可以在池埂上种植茭白,引诱二化螟在此产卵,然后集中处理。
开展健身栽培,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并加强田间水肥管理,适时晒田,水分管理要遵循“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施肥应优选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0 m3/hm2或商品有机肥5 000 kg/hm2,施用化肥要根据选用品种和当地土壤类型及地力,不能偏施氮肥,要注重磷钾肥的使用,还需增加微量肥料的使用,尤其是硅肥,可以增强抗病虫的能力。
二化螟、稻飞虱等害虫都具有趋光性,可以利用其趋光性进行防治。杀虫灯一般采用20 W 的黑光灯,再通过集虫袋将害虫捕获或通过电网将害虫电死。太阳能杀虫灯使用范围更广,不受电源限制,光线较暗时可自动开灯,还能识别刮风下雨等不良天气,由此省去较多的人力,还能够保证安全[5]。杀虫灯的控制范围比较广,一般一盏杀虫灯可以控制大约2 hm2的稻田,要注意2~3 d清理1次电网或集虫袋,当水稻收获后或是该生长季害虫发生已经结束,可以将杀虫灯彻底清理干净,拆下电池保管好,以待下一生长季再使用。
通过分析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的成分和比例,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并缓慢释放引诱雄虫,再通过配套的诱捕器将其捕获,从而减少田间雄虫数量,减少交配,降低下一代幼虫数量,达到防治作用。可以使用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专用性诱剂防治害虫,稻纵卷叶螟平均放置1 套/667 m2,2 个诱捕器间隔30~50 m,水稻苗期诱捕器的底部距离水面0.5 m,后期诱捕器低于叶面15 cm(不同的害虫诱捕器放置高度根据害虫的习性进行放置),需要大面积连片使用效果较好,诱捕器布置采用外密内疏的方式。2个不同种类诱芯的诱捕器不能相隔太近,否则会互相干扰,影响防治效果。
选择体型适中的本地鸭子,这样鸭子可适应当地的生存条件,能除草、除虫的同时还具有增加肥料且促进稻株发育的作用,可减少农药的施用量。稻田周围要用塑料网做好封闭,底边不能留有缝隙,田埂上平均每10只鸭建1 m2的鸭舍,放鸭的鸭龄为30 日龄,公鸭和母鸭的比例为1∶4,鸭密度100~120 只/hm2,水稻缓苗后选择晴朗日,10 时左右放鸭,放鸭后水层要保持5~10 cm,出穗后、灌浆初期收鸭。
稻瘟病:可选用1 000 亿孢子/g 的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0~40 g/667 m2,或5%多抗霉素水剂75~93 mL/667 m2,或4%春雷霉素水剂45~50 mL/667 m2,或3%氨基寡糖素水剂150~180 mL/667 m2,喷雾防治。
纹枯病:可选用28%井冈霉素可溶粉剂14~17 g/667 m2,或6%低聚糖素水剂8~16 mL/667 m2,喷雾防治。
稻曲病:可选用28%井冈霉素可溶粉剂30~40 g/667 m2,或1%蛇床子素水乳剂150~175 mL/667 m2,喷雾防治。
二化螟:可以选用8 000 IU/μL 苏云金杆菌悬浮剂200~400 mL/667 m2,喷雾防治。
稻纵卷叶螟:选用1%苦皮藤素水乳剂30~40 mL/667 m2,或8 000 IU/μL 苏云金杆菌悬浮剂200~400 mL/667 m2,或3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30~50 mL/667 m2,或10%多杀霉素水分散粒剂25~30 g/667 m2,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