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爱玲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乡村振兴,要求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围绕“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乡村振兴要加速产业融合,以农业为基础,打破产业的边界藩篱,综合运用科技、管理、创新等生产要素,充分开发农业的多重功能和价值,以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要提升乡村集体经济收入,激活乡村内生活力,为乡村空间环境和公共服务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提供更牢靠的财政保障。本文探讨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乡村振兴要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定位准确,促进乡村振兴精准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乡村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精准识别乡村发展所需,避免一刀切和形式主义,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益。
乡村地区资源丰富,充分发掘利用乡村优势资源,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整合利用农田、森林、土地、水资源等,发展农田灌溉、水产养殖等,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还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乡村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民俗传统、乡土人情、手工艺和特色小吃等,都是助推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加速器,通过继承与创新,不仅有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传统手工艺品变现,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此外,乡村地区人口众多,如果能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提供相应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将会使大量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推动乡村振兴。
我国乡村地区复杂多样,要根据区域特征、地方特色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落实。对于传统、历史人文相对薄弱的村庄,应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在稳定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调整乡村产业结构,综合利用科技手段,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加速传统乡村的转型与发展;对于历史文化优势、生态资源优势、工业优势明显的乡村,应加速推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促进乡村产业多样化,拓宽乡村发展路径。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和突破口。乡村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乡村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带动乡村其他产业的发展,如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还可以保护和传承乡村的传统文化,提高农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作为城市与乡村互通、对话与融合发展的重要媒介,乡村旅游不仅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推动城乡交流,乡村产业发展,带动乡村经济提高,还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在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要以市场思维运作乡村文化旅游。其一,要加强村干部对旅游产业的管理调配,整合村内历史人文及自然资源的管理,打造精品特色旅游线路,并组织和培训村民向游客提供讲解、接待等服务,引导村内旅游业态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升村域旅游形象;其二,要全力盘活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使乡村变为旅游景区,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契机,在保护民俗文化和传统村落风貌的基础上实行微改造,推进“景区化村庄”建设,实现乡村向乡村旅游目的地转变,使当地村民真正享有旅游发展红利,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其三,要将农房变成客栈,农民转变为老板、旅游从业者;其四,要努力推动各类瓜果蔬菜、农副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旅游特产,借力“互联网+”,通过人文资源把农村好风光、好产品、风俗民情等推介到全国网友面前,带动乡村旅游,助力农产品销售、农民增收,促进其他各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因地制宜是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文化和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内在活力与创造力,保护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多元化,实现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创新理念不仅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应对挑战和迎接机遇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乡村振兴的目标也需与时俱进。首先,必须打破固化的思维认知,积极推动乡村高质量振兴的理念创新;其次,要坚持农民自主参与的理念。基层工作者要将工作落到实处,深入基层群众,重新建立乡村基层政权、基层工作人员在农民心目中的威望,将农民真正地组织起来、团结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再次,坚持绿色发展,通过农民自治对目前乡村人居环境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统一进行综合治理,加大力度改善乡村环境,以绿色生态支撑乡村振兴,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发展理念落实于心,落实到位。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薄弱环节的存在制约了乡村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必须加快夯实这些薄弱环节的步伐,以确保乡村振兴能够持续、全面地推进。当前,乡村现代化基础还较为薄弱,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全面提升基层组织治理能力,统筹农业、乡村、农民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使村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此激发村集体活力,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从而让村民自觉参与村集体的管理与运行。其次,加强乡村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本地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最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即加快推进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建设,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下,要加强对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各要素的协调、统筹,抓住机遇,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在建立健全乡村现代产业体系时,加速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保障,为可能出现的相对贫困问题做好准备[2]。真正全面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各项事务中的引领作用,加速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的不断融合,推动治理趋于标准化,有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3],以此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形成多元化、高效益的产业体系,而各方的合作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互补。其实践路径在于协同促振兴,通过多方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种协同合作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的优势,形成合力,形成资源整合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使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提升。
强化党建引领,是保证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必然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党员队伍,为乡村振兴的持续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党员干部要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所想,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持续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与职业教育,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鼓励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就业增收;加强党支部同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的对接,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互联互通,提升乡村经济的竞争力,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引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党建与产业发展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首先,增强引领乡村高质量振兴的创新动力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随着时代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乡村发展需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和多元化的产业转型。对乡村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才能推动乡村经济的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振兴。其次,增强引领乡村高质量振兴的创新动力对于解决乡村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流失、资源环境压力等问题,而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如以科技缓解供需矛盾[4],乡村青壮年外流严重,劳动力紧缺,即可利用科技替代部分劳动,缓解劳动力供应不足的紧张局面。因而,不断创新乡村发展策略,综合利用科技手段,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朝智能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举亿万民众之力,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好。在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中,要紧紧围绕乡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坚持党的领导和党建工作的核心地位,积极探索适合乡村特点的发展模式[5]。只有坚持科学规划,创新思维方式,注重精细化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乡村,推动乡村高质量振兴,开启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