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
——以Z校探索为例

2023-04-22 05:26张培宾高大伟段惠烽
管理工程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产教研究生基地

张培宾,高大伟,段惠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根据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对专业硕士研究生重点提出了以产教融合的思路来提升课程质量,并指出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要探索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通过不断加深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支撑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面向多元复杂的学科发展,基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图书情报专业将成为我国政府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其他各类管理的一门重要学科支撑,这对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以下简称MLIS)培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MLIS核心课程指南中,明确提出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重视实践类应用,突出实践类课程,以此来培养和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1]MLIS要求掌握社会实践所需的能力,追求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应用价值,在MLIS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中,对实践能力提出了具体的、高标准的要求。

1 研究现状

在MLIS研究生培养研究中,对产教融合的研究正处于升温状态,已有研究者从单纯地强调实践教学转变为对产教融合模式的打造,学者们聚焦于对传统产教融合的变革。

其中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有韩鑫、邓军林等人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特色优势专业与产业结合研究——以北部湾大学为例》中,提出的产教融合应注重与特色专业、特色产业结合,使得高校与产业得以进行深度对接,才能够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张玉萍与孙红学者的《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中表明,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教学全程协同管理,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产教融合”共同体,体现协同育人的价值。

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与产业高度融合,很早就实现了高校与行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联合培养。美国作为产教融合教育的创始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路径,如通过一系列政策助推基于产业的人才培养,明晰企业在培训中的责任义务,制定高校与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受“人改变产业”思想的影响,日本也不断加强产教融合建设,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利用企业导师指导、实习观摩、集中授课等形式培养人才。

以上研究肯定了产教融合的特色结合度、资源开放性,强调了对育人链路的全过程参与。共同体搭建校企平台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基础,因此,本文将其概括为四个维度,对产教融合与MLIS研究生培养进行改革研究,并以Z校探索为例提出“四维”发展的产教融合改革模式。

2 基于产教融合的MLIS研究生培养模式

为更完整地推进产业融合研究生培养,满足MLIS培养人的基本要求,总结近年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开展以特色维、资源维、链路维、平台维的“四维”发展模式的产教融合改革。

2.1 坚持特色驱动——特色维

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与社会产业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高等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建设的过程中往往有自身的发展理念与方向定位,因此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更需要立足自身特色,打造适应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将高校特色、学科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与产业发展挂钩,实现互利共赢。

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国家级政策文件指导下,目前高校特色优势专业与产业结合已取得一定成绩,高校已认识到加强与产业的交流合作能够完善整个学生培养体系的建设。高校建设特色、优势专业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和产业所需求的人才,具有学校发展特色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育模式,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所需的基本理论学习,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所对应的产业界的人才需求,解决了新时期下的人才需求难题。

现有的产教融合模式在开展中缺乏基本的学校学科定位,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基本的实践能力却无对应的企业特色需求,因此对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就需要秉承特色驱动作为内在动力,探索并打造“学校—学院—学科”的三级特色驱动,响应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科优势特色,完善MLIS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在学院整体方向目标建设、学科特色优势内容引领中进行实证分析,才能健全MLIS人才培养体系。

2.2 把握思政引领——资源维

在产教融合深入改革过程中,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师生资源、课程资源等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破解产教融合思政资源的整合瓶颈,响应思政教育对研究生提升社会担当、增进职业素养的培养诉求。

所有研究生课程都具有思政教育的职责和功能,导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应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同专业课程、思维习惯和世界观,充分发掘研究生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在教学目标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点,在实施教学时,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

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充分发挥言传身教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课堂研讨、科研活动、论文指导等各个环节。转变导师、任课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利用论文指导、专业实践等多个环节,实现对研究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的目标。在师资队伍培训环节,设立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内容,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促进教师师德师风提升,引导教师加强自身修养。

专业硕士学位指导教师职责相当重要,应多与社会接触,获取最新行业发展需求,不断增强专业技能,以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工作。以课程思政作为引领,在指导过程中加强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培养内容,形成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也要多注意“引进来”,在和产业界对接交流的过程中,加大资源引进,借助校外产业实际可用的资源来赋能课程思政,建设一批研究生课程思政案例库、课程思政精品教材、课程思政教研课题、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带动学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鼓励申报人与校内外马克思主义专业教师结对子,以保障研究生课程思政专项工程的实施效果。

2.3 做好全过程培养——链路维

从案例/实验到实训/实务再到专业实习是MLIS领域渐进式实践的基本链路,亦即通过专业案例库、虚拟实验平台、实践基地建设,嵌入实例情景,引入校外资源,丰富教学体系,为提升图书情报专硕实践能力夯实全过程支撑。链路维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实践基地建设,学校要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基地,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要充分发挥实践基地中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积极开发和使用典型案例,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指导研究生,注重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要依托实践基地承担的研究课题或工程项目,可使相关专业项目或成果转化与快速推广具备条件。

通过链路维,实现学位论文选题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实践的开展能够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实践内容可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生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内容包括科学研究、专业调研、专业实验、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生产实践、工程实践、产品设计和实际问题调研等。

2.4 推进共同体建设——平台维

深化平台建设需要多方协同,构建新的实践平台与基地培养模式。

(1)从高校视角看,学校和基地要增加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学校不能仅把实习基地当作学生的实习场所,要与基地开展深层次合作;学校给予学生足够的条件支持,致力于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局面[3];整合优化实践体系,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渠道和平台,做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把专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的一环。

(2)从高校导师视角看,加强高校导师与行业导师的有效沟通交流。一方面,开展高校导师与行业导师的交流活动,以学术报告、主题讲座的形式加强交流深度,探索有效的激励政策,建设强有力的校内外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高校导师要提升实践教学的高度,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并到基地了解实习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

(3)从行业企业视角看,提升合作模式的创新性和注重实习基地的保障机制建设。积极参与学生培养模式和计划的制定,在培养方式、要求、规格等方面及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制定合理的奖励机制,对优秀实习学生给予奖励,同时建立物质保障机制,包括学生实习中所需要的人物财等。

(5)从行业导师视角看,加强与培养单位的联系。行业导师应在更早期加入专业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在研一至研二阶段定期邀请培养基地相关专家来校专题宣讲,增进双方相互了解;针对现阶段学院缺乏对校外导师资源整合的问题,在校外硕导选聘后应多种渠道加强行业导师与学院间的联系。

(6)从基地联合培养研究生视角看,要丰富在读研究生与校外导师沟通联络的手段,增加有关实习流程及实习单位选择的专项宣讲,解决研究生选择实习单位迷茫的问题。

(7)从基地联合培养毕业研究生视角看,培养基地实习流程应建立制度化的评分方法,对实习阶段表现优异的研究生在就业招聘流程中优先考虑。[4]若现阶段无合适岗位的,校外导师可发挥其行业资源优势,为优秀实习生介绍其他单位进行招录;实习实践过程也要考虑学生自身能力诉求,围绕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不断优化定制实践流程。

3 基于产教融合的MLIS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证分析

3.1 以航空特色为本

Z校构建了以“航空为本,管工结合”的学校特色,完成了以三级特色作为驱动的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特色驱动。Z校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学校定位:以突出航空航天特色为重点,紧扣一条主线(建设高水平航空航天大学),坚持两个服务面向(面向航空航天产业、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三个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军民融合)。“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十分明确,航空特色更加鲜明,航天基础更加坚实,支撑航空航天产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航空航天大学。正是在鲜明的学校特色下,驱动Z校重视对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探究,将与本校方向相同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支柱和方向。

学科建设方面,学科整体实力得到较大提升,学科布局更加合理,航空航天特色更加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服务航空航天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航空特色的驱动下,以“航空产业技术”和“航空经济与管理”省级特色骨干学科群建设为引领,加强学科群建设,同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学科新增点。推进大数据、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培育“航空航天+”“军工+”“通用航空+”特色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打造有多个学科交叉平台和研究基地,为学校的产教融合培养提供方向指引。

3.2 以铸魂育人为引

构建了“1+3”的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育人路径,实现“铸魂育人”。形成了1个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产教融合的思政教育格局,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空天报国精神的信息资源管理精英。

实现了3个引入:引入空天报国红色育人元素和文博档案机构爱教基地资源,建设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打造包括课程思政在内的“大思政”体系;引入行业企业名师进校园,培育思政教育共同体;引入航空工业档案馆第一党支部与研究生党支部、中机合作公司第四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结对共建,均创建学校样板党支部,创新党建引领的协同育人场域。

修订《2021版研究生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融课程思政理念于全部研究生课程中。《厚植空天报国红色基因 Z校打造课程思政特色案例库》于2021年9月22日发表在《河南日报》客户端。Z校精心打造有航空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视频,如“航空报国、筑梦兰台——新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共和国空中卫士”等,在超星平台上线将供全国近千所高校和数百万用户无偿使用3年。

3.3 以培养过程为链

构建了“学科驱动、应用导向”的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链路,实现“链路重塑”。强化了特色驱动:立足学科特色,培育“校—政—企”融合链路,发展信息资源学科特色,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等开发应用,丰富跨专业考生专业导入和实践教学单元,支撑师生开展航空工业等学科背景行业深度服务;发展数据治理学科特色,师生深度融入省委智慧组工、郑州航空港区、交通信息化、航空情报系统等实践,服务国家、区域和行业重大战略。

突出了应用导向。健全“4模块协同”培养链路,形成“齐抓共管”的培养管理体系,“体现融合”的课程体系,“深入一线”的实践环节和“面向需求”的学位论文的研究生培养链路,健全校内外导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编写教材教案、发展创新创业等,共建高质量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和案例库等。

实现了人才培养节点贯通。行业导师参与招生复试、理论学习、专家讲座、案例开发、参观调研、专业实践、选题开题、中期考核、答辩评审和升学就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Z校形成多轨协同育人格局。完善导师制、辅修、双学位和联合培养模式,探索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健全跨学校、跨院部、跨学科、跨专业交叉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全方位协同育人工作,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3.4 以平台共创为伴

构建了“矩阵发展、开放共享”的MLIS研究生实践平台,实现“平台共创”。彰显了矩阵发展:瞄准外部重大需求,深化校内外合作,创新共建平台矩阵,促进河南省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河南省工程技术中心、航空工业档案馆青年学者工作站、郑州市重点室及一批联合培养基地等内涵发展。

实现了开放共享:盘活平台资源,健全运行机制,建立以提升学生数据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实践教学—项目研发—社会服务”为主线的开放共享模式,形成与河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河南省委组织部干部档案智慧云机房、航空工业档案馆等的硬件、软件、师资、经验、项目等5类共享模式。

结合Z校图情专业培养基地建设情况而言,自2016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建成以来,校企双方不断深入沟通交流,以“培养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知识解决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职业素养,胜任图书情报行业的实际工作,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文化建设需要,尤其是适应航空经济相关领域图书情报专业人才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共同研制研究生培养方案。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从产业人才需求的角度对Z校信息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并被采纳。

(1)打造“平台型”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盘活分散于部门、院系、企业、教师和实验室等培养资源,围绕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主线,同时推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发展链的深度融合。

(2)推进实践能力培养场景联动。围绕学生知识验证、实践锻炼和科研创新的需求与预设内容模块,以学生层演进式、轮换式模块实操和教师层联合科技攻关、科技成果教学转化、教学资源共建为抓手,将以学院信息技术实验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校内培养场景,与以河南省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网络技术中心、科技查新中心、科技评估统计中心、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技宣传中心为主体的校外培养场景有效联动。

(3)经验复制,实现本学科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扩容提质。一是立足基地建设基础,扎实提升办学条件,在实现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提升的同时,申报并获批MLIS学位点,进一步提升了基地平台功能。同时,正确审视培养经验,贯彻研究生分类培养要求,打造基地服务MLIS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新形态。二是立足基地建设成效,激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内其他二级学科建设动能和校内外存量资源,复制基地建设经验,示范引领校外培养基地建设,推动本学科与河南省图书馆、郑州市图书馆、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郑州市政务服务办公室、航空工业档案馆、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等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为不断提升的人才培养规模建立更为全面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实践体系,提升人才培养保障能力。

4 结 语

产教融合是MLIS未来发展进步的必经之路,目前各院校对产教融合机制的探索运用均在高速发展中,但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产教融合的MLIS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以Z校实证为例,解决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内在驱动特色不足问题,破解产教融合与学校特色主题发展脱轨现象;解决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增效问题,破解产教融合思政资源的整合瓶颈,改变思政教育对研究生提升社会担当、增进职业素养的培养诉求关注不足,存在形式化、功利化、脱节化等现象;解决MLIS研究生人才培养链路的系统优化问题破解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果、行业产业资源的人才培养优势转化瓶颈,改变混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产教融合表浅,应用导向模糊现象;解决MLIS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支撑条件问题破解共建共享创新型培养载体的平台瓶颈,改变人才培养与产业数字化等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要求不匹配,教育快速发展与培养质量滑坡的现象对MLIS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解决Z校产教融合的现实问题之上,总结提出了从“特色维、资源维、链路维、平台维”发展的产教融合改革模式。

猜你喜欢
产教研究生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我的基地我的连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