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婧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话语”原是语言学范畴的词汇,随着话语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及社会的进步,逐步成为话语主体表达自己意图、理念和思想等抑或沟通和交流的一种思维符号和载体。话语经历了由语言学术语到政治意味的转变,“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5 月19 日,第2 版。,由此,话语体系以话语作为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是话语的简单堆叠,而是承载话语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完整有序的话语建制,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话语群的外在反映②林怀艺:《一路走来: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1 年,第313 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是以“新型政党制度”为核心,结合发展实际,对于这一制度的历史逻辑、文化根脉、特色优势、内在功能等的描摹、表述、引领,以契合我国国情与时代特色的民族语言进行理论概括、经验传递、系统阐释,并集中反映其实践形态与理论形态的规范话语表达系统,以期真正讲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话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10 月16 日)》,《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第1 版。不但明确了建构国际话语权的目标要求和根本方向,同时也指出了构建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根本方法,使其成为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重要方面。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彰显我国政党制度特色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必然选择。构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需要充分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和阐发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论体系、概念系统、逻辑范式和表达方式,以高度政治自觉、理性思辨精神、务实前瞻思维力求实现本土回归与国际接轨的双重目标。因此,树立世界眼光,拓宽视域范围,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科学建构契合时代要求、富有中国特色、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是积极回应国内外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关切,构建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中国话语”的重要和迫切的组成部分。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构是推动我国政党政治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重大课题。话语体系的构建既能纾解世界政党难题,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又能为巩固我国多党合作事业、营造舆论氛围提供支撑,提高我国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权。当前,能否在构建中提高理论的解释力、舆论的阐释力,跳过西方话语陷阱,在以西方为中心的话语中实现突围,是扭转“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地位的关键。因此,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多维度的话语体系。历史地看,中国政党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完善源于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和实践,形成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新范式,其展现出的生机与活力表明不同国家的政党制度不可能千篇一律、定于一尊。然而,在实践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尚未有效地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话语赤字”“话语贫困”等问题。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围攻之下,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可以逐渐避免“话语错位、失语和旁落”,其不断丰富与完善必然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能否被国内外所理解认同,一方面取决于制度的本身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制度的外在传播形式至关重要。即能否以国内外受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话语方式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发展脉络、中国道路的优越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合理性、文化的独特性、制度的内在优势,进行准确阐释和客观总结,赢得广大受众的理解和认同,进而自觉生发出坚定的政治认同和制度自信。科学准确地表达出其本质内涵无疑是彰显“中国之制”优势、提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信心的关键之所在。此外,近年来意识形态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异常激烈。西方势力策划煽动“颜色革命”,往往从所针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开始发难,特别是政党制度首当其冲。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民主思想,其实践中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合作模式,“协商民主”“政党协商”“专项民主监督”等新理念,拓展了民主的实现方式和类型。总结提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标识性概念和创新理论,锤炼充盈话语体系能够回应西方国家对中国政党制度的质疑和否定,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认识,破解西方在话语上的控制与渗透,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认同,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政党政治始于西方,“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等政党制度在西方国家历史悠久。西方政党理论相对成熟,主要源于其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套以“西方中心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政党制度话语体系,逐步使西方政党话语在世界政党制度中占据垄断地位,呈现出显著的话语优越感。然而,事实却是西方国家的选举政治显露出种种弊端,“投票选举”作为西方政党制度的核心话语,旨在通过投票体现真正的民主,而现实却是选举过后便进入了民主的休眠期,“政党作为社会特别群体的代表的连续性在减弱”,“选票政治”已然影响了政党的品质。政党极化导致否决政治,造成公共政策缺乏连续性,俨然成为“空壳子”的民主。与西方政党制度困境不同,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规范化概念和制度性安排,促进中国共产党与八个民主党派形成合力,呈现出一党领导而不专制、多党合作而不对抗、互相监督而不掣肘的独特优势和显著特征,为世界政党政治带来一种新发展模式、一种价值功能超越西方政党制度的新制度模式、一种“西方话语无法解释的新模式”①袁廷华:《中国政党制度的世界贡献》,《人民日报》2017 年6 月30 日,第7 版。,突破了将民主形式唯一化和固定化的政治逻辑。
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是政党制度的三种不同类型,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则被看作一党制抑或一党制的变形。这表明,国情的不同、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以及西方固有的思维习惯和意识形态偏见,致使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价值和优势没有被真正理解和认同。西方势力为了维护西方民主“尊严”,将我国政党制度视作诋毁和攻击的目标,利用话语优势散布不实言论对我国进行污名化,制造国际舆论歪曲事实,对中国人权和民主状况乃至我国政党制度进行抨击,操控国际话语流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提出是突破西方政党制度国际话语霸权藩篱的开端,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应对西方强势话语攻势的重大成果。“新型政党制度”这一理论概括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超越了过去“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这种制度分类标准,以“新”和“旧”来对政党制度进行分类,并赋予政党政治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内涵,实现了对西方政党理论的创造性突围。①王彩玲:《新型政党制度:一个中国故事的世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 年7 月29 日,第A5 版。2021 年6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是构建中国话语、提高中国话语权的重要举措。而新时代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建设的指向是争取话语权,这表明应以中国实际和中国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走出用西方的价值标准和话语立场来衡量国家政党制度优劣的“学徒状态”。因此,正确且有效地表达我国政党制度的内涵特征、价值优势和运行成效,以凝练的新观点、新理论赢得话语优势,展现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既可以让世界看到弥补了西方政党制度缺陷的一种全新的政党制度模式,从而有效纾解人类政党政治难题,又能够获得世界人民对我国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认同,扭转“西强我弱”话语霸权,在世界变局中开创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新局。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虽受西方经验的深刻影响,但在孕育的过程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保持自身独立性,始终遵循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在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浪潮中历经曲折、发展并不断完善,成为世界政党文明的新形态和新模式。可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密码,为全球政党如何践行政治责任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本。这一制度以更科学的模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许多深陷动乱的国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也为许多深陷西方民主制度陷阱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另外的选择。其不容忽视的世界意义极大鼓舞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探索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政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也成为话语体系构建最有力的实践基础。
话语是实践的外部表征。政党都有切合自身实践和文化传统的话语表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彰显同样需要与之相称的话语体系,而这个话语体系不仅仅停留在思想观念层面,而是在政党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要避免脱离政党实践去谈政党话语,导致话语脱离时代而成为空洞贫乏的说教。构建话语体系的目的并非对别国进行压制或输出,而是在平等对话、坦诚交流的基础上,让中国政党话语与世界联通,发出“中国声音”。由此,对中国多党合作生动的实践与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打造魂体相依的中国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在广度和深度上诠释中国式民主的价值和优势,这不仅有助于扭转西方政党理论关于“政党”“政党制度”的刻板印象,为促进世界各政治文明交流互鉴及中国式民主发展提供动力,也将改变一切都必须符合西方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与思想观念的“标准答案”,弥补西方政党理论表现出的对我国制度理解的乏力,提升全世界人民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同,促进国际社会对我国政治文明的理解与接受。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体系为非西方国家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发展的政治道路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各个政党平等交流的文明对话中发挥作用,理应纳入世界知识体系,成为人类知识建构的重要来源。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并发展至今,已然在不断完善中呈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良好局面。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其间,政党制度效能的发挥功不可没。然而,世界政党政治变化致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构建面临困境和挑战,并没有实现完全“同频共振”。同时,也迎来创新和超越的新机遇。如何随着时空转换、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摆脱话语桎梏,实现对既定话语体系的超越,是极具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任务。
1.话语认同之扰:西方话语霸权冲击,“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现象依然存在
西方政党政治的实践历史久远,在推进世界民主政治发展中发挥了作用,为西方主导政党政治领域的话语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支撑。因此,国际社会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话语霸权,西方逐渐占据了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主阵地。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加大对中国声音的压制,开展“零和博弈”,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处于一种“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弱势地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长期受到西方话语霸权、话语语境的影响,加之西方国家倾向于用新冷战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发展变化,缺乏对中国崛起的包容,忽略中国制度的理论渊源、文化背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区别,否认新型政党制度的概念、词语、范畴、理论,否认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性,否认参政党的概念、地位及其作用等,导致我国的政党制度话语难以进入西方话语体系。以“西方中心主义”为主导的国际现状,导致我国政党制度话语声音总体微弱,民主党派被污名化,中国政党制度被极尽矮化、丑化和妖魔化。这种将多党竞争、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奉为圭臬的民主政治的惯性思维,使我国实行的“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制度模式难以被认可。受西方话语影响,我国一些学者盲目追捧西方的政党制度,总觉得“自家的肉不香,人家的菜有味”,对新型政党制度存在模糊、怀疑甚至是否定,缺少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释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给我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构建造成极大阻力。可见,中国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构建如果不能彰显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实践的特色,正确客观地建构制度优势和价值,必然会弱化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形象。加之近代以来遭受的苦难和屈辱及艰难的政治探索对民族心理的干扰,若话语体系构建不及时、不到位将造成国内一些民众对我国叙事话语的误解,给认同“中国之治”的政治智慧和制度价值增加难度,导致政治资源流失,危及政治安全。因此,即使西方政党制度已逐步显现出了缺陷和失能,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制度竞争仍是漫长曲折的过程,这一点不容忽视。如何超越西方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以先进的话语表达打破西方在政党制度领域的话语垄断并对其实现超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考验。
2.话语研究之困:话语体系构建不充分,未能完全适应世界政党政治的新变化
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相比于相对成熟的西方政党制度体系,我国政党政治实践具有后起性。而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又滞后于实践,尚未形成完备、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统战理论、人民民主理论基础上的。但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有些学者“没能从研究新型政党制度的客观发展规律出发,单纯摘录和粘合政策性文件、重要领导人讲话等话语作为文章脚本,在此基础上稍作些许学理化修饰,就形成了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①杨爱珍:《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思考》,《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 年第2 期。。政策性宣讲多,规范性的研究较少,还处于“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338 页。的艰难境地。有些研究,概念界定不清晰,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创新性研究能力薄弱,在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理论上还不充分。还有些研究相关话语多为政治话语,倾向于用规范、凝练、庄重的政治术语表达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新型政党制度的解释力。综上可以认为,当前中国政党制度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做好应对世界政党政治的新变化的准备或者说应对准备还不充分。破解学术难点、理论堵点,实现与西方政治话语的对接和思辨,实现应有的国际学术回应和互动,避免进行封闭回音式的循序论证与理论自洽将成为亟须的努力方向。同时,国内学者研究队伍不足。学术研究者是新型政党制度话语创新的重要堡垒,但国内研究政党理论的学者不多,尤其是能够在国际政党理论界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家、领军人物屈指可数,而且还存在着研究力量分散、实践部门和研究机构之间各自为战,缺乏整合的情况。因而,扩大研究视阈、增强研究队伍是亟须补上的一课。
3.话语传播之难:传播工作不到位,影响了讲好中国多党合作故事的效果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构建不仅需要科学完备的话语内容,还需要畅通有效的话语传播,其直接决定了话语体系的阐释效能。目前来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传播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国内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了解不够或理解不深入透彻。“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宣传整体上局限于国内,国内宣传又仅局限于统一战线范围内。”③杨卫敏:《协商民主与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权》,《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 年第6 期。传播范围的局限性直接导致不少国内民众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及深刻内涵了解受限。同时,传播主体往往以官方宣传为主,缺乏其他主体力量的有效配合,如民主党派成员对新型政党制度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2023 年上半年对辽宁省级、市级层面民主党派成员调研结果显示:民主党派成员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熟悉程度,非常熟悉仅占38.5%,比较熟悉占45%,不太熟悉占16%,这表明超过60%的党派成员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等政策文件的学习还不深入,意味着在讲清新型政党制度话语的世界意义和世界价值,发挥对新型政党制度宣传、阐释,发出正面声音的示范引领作用上还有提升空间。加之话语表达多采用较强的政治性、学术性话语,表达方式不够接地气、缺乏灵活性,导致理解上容易存在梗阻,话语的隐蔽传播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新型政党制度传播渠道相对较少,社会认知度和国际影响力还存在缺位现象。“入脑”“入心”的前提是“入耳”。“美属传媒集团控制全球超过90%的新闻和75%的视频节目制作;BBC、CNN 裹挟着西方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无孔不入;好莱坞用‘铁匣子中的美国价值观’攻城略地。”④孟威:《构建全球视野下中国话语体系》,《光明日报》2014 年9 月24 日,第2 版。西方国家对国际传播格局的垄断在世界民众心目中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阻碍世界客观了解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此外,信息多元化给传播带来挑战和难度。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①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3 年3 月3 日,https: //www.cnnic.net.cn/n4/2023/0303/c88-10757.html。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了解政策信息,但也需警惕不当言论对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冲击。面对信息混杂的现实情况,增强传播有效性、健全传播机制、畅通国际传播渠道是当前话语体系构建迫在眉睫的任务。
1.把握时代机遇: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提供中国方案正当其势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主要国家间的力量对比成为最关键的变量。在此期间,西方世界凸显的贫富差距、政治极化、阶级隔离等各种弊端与我国“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东升西降”态势与“西强东弱”格局并存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跃升。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实现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是我国的一贯主张,这与“英国脱欧”“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做法和理念大相径庭。国家力量对比当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与科技的竞争,更是政治制度的竞争。大变局让世界看到了两种政党制度的优劣,受新冠疫情和经济危机等叠加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在发展中共识减弱、政党极化明显,可以看出,“传统上政党是社会力量的整合载体和工具,但现在西方国家政党已经演变成社会分化的工具,这是其所面临的严峻问题”②周淑真:《比较视阈中新型政党制度的结构关系》,《光明日报》2018 年4 月28 日,第7 版。。反观中国正以势不可当的发展势头,向世界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建设,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设自然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冲击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把握世界政治格局“东升西降”的发展态势,向世界提供经验借鉴,为世界政党制度话语构建贡献中国智慧将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2.顺应历史契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恰逢其时
西方国家政党政治和民主模式的运行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发生,逐渐陷入了“制度瓶颈”。由于忽视了政治体制中的系统性和结构性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的不及时,加重了经济危机和政治衰退,引发人们对西方政治体制的反思与质疑。西方政党轮替的制度安排,究其本质是以程序民主代替实质民主,代表少数利益集团,难以代表民众利益。这种制度模式催生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否决政治”,阻碍了国家治理效能的发挥,也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浪潮的影响下,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融合,基于中国的政治文化土壤,与中国基本国情充分契合。在国家政治层面,民主党派成为参政党这一具有明确定位的新的政党形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在政党制度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新模式,从利益代表、奋斗目标、决策施策、国家治理的维度凸显了与旧式政党制度的根本区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赏。“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越发引起国内外对中国政治稳定的思考和关注,我们完全有理由和能力将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优势转化为制度话语优势。因此,未来如何实现制度的“规范有序、生动活泼”,需要进行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从“做好”到“讲好”的更迭,从“中国之治”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飞跃。可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为构建我国制度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把制度背后的思想和道理用世界普遍能够接受的话语“说”出来,摆正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一重要任务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3.紧抓研究时机:以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助推话语体系研究大有可为
纵观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可以看出,西方政党制度被简单移植以后,不可避免地暴露了深刻的矛盾与危机,照搬照抄不但无法解决现实问题,还将在国家未来发展中埋下隐患。反观中国在经历了多党制、议会制等模式以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与西方迥然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而西方政党政治理论将中国土地上所生成的政党政治实践经验排除在其政党政治理论建构之外,使其在面对非西方国家移植“水土不服”的现实时缺少解释力。随着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识越发深广,国家层面也逐步加大对它的研究力度。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政党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重庆多党合作历史研究中心等纷纷成立,这无疑为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有力保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作用的发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 年10 月16 日)》,《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第1 版。。目前,探索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人才队伍和研究平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理论工作者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契机,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水平的比拼能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深入推进具有中国经验的“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研究、构建与传播,恰逢其时。
当代国际受众借助于西方媒体了解中国的信息获取率高达68%,经过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有10%,而从中国媒体了解中国的仅占22%。因此,重塑不是改变或重新塑造现有的能够反映制度优势的话语体系,而是对于很大程度上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仍是“他塑”而非“自塑”的瓶颈问题进行思考,立足“谁来说”“说什么”“怎样说”的视角,力求在话语自觉、话语自信、话语自强三个方面多维度推进我国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构建。
解构“中国制度密码”,使我们的制度不仅能够长成、做好,而且能够说透、讲清,需要从理论研究的内容和范式的创新、形成话语主体合力等多维度提升话语引导力。
一是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多范式理论创新以增强话语供给。随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中国政党政治也逐步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高度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多年来,已在历史渊源、文化基础、发展阶段、政治价值、治理效能、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未来还需打造一支卓有建树的理论研究队伍,整合研究力量,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握政党政治的一般原理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特殊规律,围绕宏观与微观、实操与理论、整体和局部等多方面开展多范式的综合研究。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根基为切入点,巩固制度研究的主体性,从“两个结合”的视角科学系统地解读制度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以优秀理论成果为我国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学术支撑,有机融合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断强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阐释力。
二是加强多主体共同参与话语表达,形成话语体系建设合力。话语从生产、翻译到传播,覆盖政府、学术界、媒体、社会组织、知华友华力量等众多部门、机构和领域,应在党的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各主体间的协作。除了相关学者加强研究之外,还要发挥统一战线工作者的力量,整合各外宣机构,促进新型政党制度大众话语的传播。要积极发挥民主党派作用,在推动对外交流中表达自身实践和体会,主动塑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形象。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特别是新媒体从业人员及出国归国留学人员的特点和专长,以适应融媒体特色和需求的话语体系回应社会关切。要争取广大海外华人华侨的支持,壮大话语传播力量,形成话语聚合力。
三是注重提炼标识性概念及核心概念。围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民主党派、多党合作、协商民主、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等核心词汇,以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等核心理念,构建符合中国政治和政党制度发展需要的一套话语体系。以具有广泛认同的、能够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学理化核心概念、利于在国际上表达和对话的核心概念准确反映和表达实践,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获得国内外认同感。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体系构建也需要立足我国国情的实际,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前提下,以中国式话语增进民众的话语认同,夯实制度自信。
一是以“守正创新”作为话语体系的根本遵循。一方面,要坚守科学性和政治性。守正的基本前提就是要有方法论自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围绕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处理与其他政党的关系,如何团结人引领人,如何实现民主等问题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经典理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孕育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之下,话语表达的核心内容、主要范畴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以此为思想基础和理论内核,保证话语体系建设有规可循、有据可守。另一方面,要突出真实全面性和与时俱进性。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实践每向前推进一步,都需要以准确的具体实事、真实的话语素材为基础,与时俱进地用独具魅力的中国话语突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新气象、新创造。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宏观话语框架,用富含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要素去展示中国风采,描绘中国多党合作实践图景,提高话语说服力和向心力。
二是以“人民至上”明确话语体系的立场目标。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各民主党派在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以后风雨同舟几十年发展至今,形成这样团结合作的良好局面,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话语体系表达需要基于广大党员发挥表率带动作用,并以具有人本主义关怀的中国特色政党文化的滋养,“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此,要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反映人民思想需求和利益诉求,以符合人民群众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术语运用和话语表达,缓解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抽象性,使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更具感召力,获得人民的认同。
三是以“历史文化”彰显话语体系的本土特色。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中华文化作为五千多年没有断裂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和传承性,为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是话语体系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因此,应通过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内在精神,彰显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
四是以“生动易懂”赢得话语体系的表达认同。通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话语构建来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一方面,对内要运用通俗易懂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巧用俗文俚语,活用诗文经典等方式表述政治道理,凸显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协商的光辉图景,达到化语言为凝聚力量的成效。另一方面,对外要“分类施策”结合国际受众的特点及不同国家对于制度认知的接受程度,回应国际社会的各种误解和质疑,让制度理论解读更加鲜活、更易理解。
话语体系的构建并非谋求霸权,而是立足我国制度发展的现状,避免被西方话语遮蔽,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向海外传递中国声音。这一过程也是实现从话语自觉、话语自信,最终走向话语自强,在寻求“共同价值”中彰显我国政党制度世界意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话语“重塑”的意义之所在。
一是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为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实践支撑。构成话语体系的根本是实践,话语的底气也来自于实践。中国实践的伟大成就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找到了最为有力的注解。要不断丰富和拓展新型政党制度的生动实践,以规范有序、生动活泼的实践成果展现出制度的勃勃生机,使之转化为话语优势,为新型政党制度话语体系的构建和赓续提供现实依据和动力源泉。
二是讲好多党合作“中国故事”,扩大社会影响以应对话语挑战。中国话语、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中国故事”的必备元素。要立足七十多年的多党合作的发展历程,讲好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风雨同舟的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共谋发展的故事,避免搬用、套用西方学界的术语、概念和话语,以感人的事实、鲜活的形象、真挚的情感传递道理和精神,展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巨大包容性。
三是正确处理中西政党话语关系,促进文明融合发展。与世界政党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碰撞融合,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文化的必经之路。我们既要坚持制度自信,反对盲目地照搬照抄西方政治理论和政党理论,也不强行输出中国方案。既要讲清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我国国情的适应性和制度优越性,又要以包容的心态、开放的视野、理性的态度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同时提倡和谐、团结、合作和包容等价值观,为世界政党制度发展提供借鉴。在对话而非对抗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实现从文明冲突到文明融合的价值转变。
四是提升传播能力,做好对外宣介。内容上,要突出特定概念,结合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的事例做好宣传示范。舆论上,要加大管控,严防西方势力对中国舆论阵地的渗透。方式上,要打造国家级交流对话平台,综合运用学术交流研讨等诸多渠道加强与国外知名智库、高校的交流沟通,跨越语言壁垒,加强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性阐释,消除文化隔阂,积极回应世界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关心关切。手段上,要用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相结合的传播载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新型政党制度话语走出国门的传播渠道,用国内外人民都听得懂、能理解的话语综合运用视频、现场直播、图文实录、文献资料等形式对政党制度进行解惑释疑,保证传播者和接受者交流与互动的实效性,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话语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