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舟
江南四大才子的名头,可谓是如雷贯耳,他们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你可能以为,人家肯定从小就是“神童”,所以才能成为大才子呀!其实这么说不全对,四大才子有三个确实从小就很聪明,只有一個除外,他就是文徵明。
相比从小被称为神童的祝枝山,小时家里一本书都没有却什么都懂的徐祯卿,以及16岁参加秀才考试就中了第一名的唐伯虎,文徵明的天资就有点儿“拿不出手”了,非但不聪明,小时候还有些迟钝。周围的人都指指点点,说文徵明是一个笨小孩,文徵明他爸爸却很淡定地说,我儿子一定会大器晚成。他还预言说 :“唐伯虎天资卓绝,但是他为人轻浮,恐怕最终成就不高。我儿子将来的成就,可能是他达不到的。”
文爸爸这话在外人听起来似乎就像是天方夜谭。28岁这年,文徵明和唐伯虎一起到南京参加乡试。两年前,文徵明已经单独来考过一次,名落孙山了。而唐伯虎则是第一次赴考,此前就是听了老大哥祝枝山的话,稍稍复习了一下。结果,放榜的时候,唐伯虎的名字闪闪发亮——第一名。而文徵明依旧名落孙山,沮丧极了,当晚,他落寞地写了一首《客夜》,感叹说:“我的功名什么时候才能考取啊!每天做梦我都梦到考试,我太难了!”
文徵明一家是书香门第。文爸爸了解自己的儿子,虽然天资不高,但是忠厚老实,他相信通过后天的学习,他儿子一定会有所成就。于是,他为文徵明请了一个相当豪华的老师团:请状元吴宽教文徵明诗文;请著名书法家李应桢教文徵明写字;请吴门画派的开山祖师沈周教文徵明画画……这些名师不仅在书画上颇有才能,且都与人为善,谦和内敛,品德高尚。
于是文徵明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跟着前辈学习,跟他们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感情。
文徵明沉静、温厚、好学。当唐伯虎、祝枝山他们流连在灯红酒绿,他却沉迷于青灯黄卷,并且乐此不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年累月的勤学苦练,文徵明的诗、文、书、画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渐渐地有了名气。
文徵明一生不攀权贵、不慕名利。文徵明少年时,他父亲文林虽做了知府,但因为清廉,家中较为清贫。后来,他父亲在温州去世,按惯例,死在任上的官员,死后地方会给一些财物作丧葬之用,当地官绅也会送来慰问金,加起来有好几千两呢。然而这笔钱却被文徵明退了回去,并专门写了一封答谢书:我父亲当官,以清廉著称,我不能收这笔钱,辜负了父亲的清白……
温州人见到文徵明如此坚持,觉得他很愚笨,但又很佩服。最终大家用这笔钱在当地修了座亭子,叫“却金亭”,来纪念这对父子。
1514年,当时的宁王派人到苏州广招人才,重金请唐伯虎和文徵明出山。唐伯虎一见宁王礼贤下士,欣然前往。文徵明劝他别去,唐伯虎不听。宁王使者说宁王尊重人才,求贤若渴,待遇好得不得了。文徵明再次发挥他那股“傻劲儿”,不管别人怎么吹嘘,他就是态度坚定,说自己生病了,不能去。而唐伯虎到了南昌宁王府,每日写诗作画,待遇确实优渥。不到半年,宁王不时暴露出造反的倾向,唐伯虎这才觉察出自己进了贼窝。他想走,又走不了。于是,他装疯卖傻,天天喝得大醉,这才得以脱身。
事后,唐伯虎深深钦佩于文徵明的远见和品行。
文徵明的科考之路一直不顺利,从青丝考到了白发,考到乡里的主考官都退休了好几拨还没考上。在第九次科考落榜之后,文徵明因工部尚书李充嗣欣赏他的才华,特别举荐他去京城做了翰林院中品阶最低的事务官。
考了一辈子功名,终于当上官了,然而文徵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官场。同僚喜欢排挤他,觉得他没有学历,当众挤对说:“我们衙门又不是画苑,怎么会有画匠在这里呢?”他们把文徵明说成是画匠,故意贬低他,让他难堪。任官不久,文徵明就前后三次请求辞职,最终回到了家乡。
从帝都归来的文徵明,从此断了当官的念头,全身心致力于诗文书画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文徵明擅长行书和小楷,他的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他的书风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有“明朝第一”之称。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在诗文上,他与祝枝山、唐伯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江南四大才子”。
耄耋之年的文徵明在替别人写完一篇墓志铭后,把笔搁在一边,端坐着、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文徵明没有过人的天资,甚至被认为是笨小孩,长到十几岁才赶上其他的孩子。但他靠着自己的勤奋好学、朴实谦逊,一步一个脚印,最终成为一代文化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