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宗魁
2023年以来,市场都对出口忧心忡忡,因为欧美的快速加息让全球经济放缓。实际上,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出口增速就开始逐渐下滑,还出现了连续五个月负增长。同期韩国、越南等出口导向型国家也连续出现出口负增长。
而3月出口的大幅增长,确实大大超出市场预期。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出口(以美元计价)同比增长14.8%,增速比1-2月大幅提升25.6个百分点;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長0.5%,比2022年四季度上升约7个百分点。
是什么原因导致3月出口的大超预期呢?这里面又蕴含着哪些趋势性的特点?
核心原因是,“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增长弥补了欧美等国的外需下滑;而一些体现中国产业链优势的产品,比如“新三样”录得高增长。这些因素不仅仅是短期的变化,从长期的趋势来看,中国出口的结构更趋优化——从以往过于以来欧美日的传统市场,到现在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与欧美日出口旗鼓相当。这种优化有利于对冲欧美需求下降带来的过大外需冲击,使得中国的外贸更加具有韧劲。
3月出口大超预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国内节后复工复产带来集中释放。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受到疫情感染干扰和春节因素的影响,导致开工率低。随着这些负面因素的消失,节后集中复工复产,使得前期挤压的订单集中释放。
华创证券给出了两个佐证:一方面,过去几个月中国出口的份额显著弱于2020-2022年同期水平,这与疫情带来的生产受限有关;另一方面,3月出口中,此前需求不佳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改善明显,而同期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为主的越南出口依旧低迷,这也说明海外需求并未改善,国内出口的大增或与生产端的集中释放有关。
从2020年以来的多轮疫情冲击看,疫后复苏出口都会出现一个快速爆发期。比如2020年7、8月份出口就很快恢复到了双位数增长,2022年5-7月出口增速也快速恢复到15%以上。
其二,欧美的需求确实在减弱,但“一带一路”等国家的需求减弱了整体外需的下降压力。根据海关总署新闻发布会的数据,一季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3.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8%,较同期外贸整体增速高1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04万亿元,增长25.3%;进口1.39万亿元,增长6.3%。
尤其是对东盟的出口增长非常快,一季度对东盟的进出口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6.1%,高于整体增速11.3个百分点。据华创证券测算,3月份对东盟的出口贡献了整体出口增长约5.4个百分点。
其三,从产品结构上看,机电产品、劳动性密集产品对出口拉动最为显著。华创证券认为,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对3月出口同比增速的拉动率分别为7.2%和3.7%,是3月出口同比大增的主要力量。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即“新三样”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长,合计出口达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占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达到4.7%。
其四,年初以来,稳外贸的一系列政策落地,也为出口的回稳提供了支撑。东吴证券认为,在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后,政策已经进入了提前部署期,部分沿海省份可能已经前置了部分二季度需求,体现在地方两会目标及开年就大规模组织企业出海抢订单。
从短期来看,3月出口的超预期能够持续吗?华创证券认为,出口总量仍有下行压力。国内复工带来生产集中释放对出口的支撑或可持续一段时间,叠加2022年4月出口低基数,出口读数短期或不会太差。商品与区域结构层面,考虑到出口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的优势持续加强,与东盟、“一带一路”、RCEP相关经济体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出口结构层面的强势或可持续。不过,考虑到美国在9-12月陷入衰退的风险较大,根据彭博一致预期欧元区目前也有50%的衰退风险,而美欧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约30%,因此在海外终端需求国经济下滑的背景下,出口总量仍有下行压力。
数据来源:Bloomberg、东吴证券研究所
长期以来,市场看外需几乎只看欧美,因为一直以来欧美都是中国出口占比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但近些年,随着贸易广度的进一步扩宽,“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出口的贡献稳步提升。
据海关总署新闻发布会的数据,十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外贸整体的比重,从2013年的25%显著提升到2022年32.9%。相比较而言,欧盟、美国和日本等是中国外贸的传统市场,2022年对上述经济体出口合计占整体出口比重的36.6%。
也就是说,“一带一路”国家在中国出口中的分量已经于欧美日相当,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未来几年,“一带一路”国家很可能超过欧美日,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贸易伙伴。
东吴证券认为,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国家正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贸易伙伴。“一带一路国家将逐步取代欧美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这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更进一步创造重要的基础。”
尤其值得关注的,在中国出口中,东盟的份额提升非常多。2012年东盟在中国出口中的份额只有10%(以美元口径测算),到2022年已经提升到了15.8%,2023年一季度进一步提升到了16.9%,已经超越美国跃升至第一位。
海关总署认为,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往来持续升温主要得益于几个方面:一是RCEP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东盟是中国在RCEP中的重要伙伴。一季度,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规模占与RCEP贸易伙伴外贸规模的50.8%,占比超过一半。二是产业链供应链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与东盟产业优势互补,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式发展加快推进,带动了中间产品贸易规模保持增长。三是能源和农产品的合作更加深入。中国和东盟互为重要贸易伙伴,随着RCEP生效实施红利持续释放,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进程加快推进,双方经贸合作有望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另外,虽然俄罗斯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中只有2.5%左右,但近两年对俄罗斯的出口增速非常高,随着中俄各方面合作的推进,未来其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2021年和2022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分别增长33.8%、12.8%,2023年一季度同比增长更是高达47.1%。
俄乌冲突之后,俄罗斯经济受到西方制裁。以汽车为例,很多汽车品牌逃离俄罗斯,而制裁之下俄罗斯本土汽车产量也大幅降低,而这一空白正在被中国车企填补。根据Autostat的数据,2022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份额从9%增加到了37%。
总体而言,中国出口对欧美日传统市场的依赖度在逐渐下降,“一带一路”国家在贸易上的重要性逐步提升。这种结构的优化会让中国的出口更有韧劲,更容易抵御单一或多个出口源的需求下降带来的冲击。随着中国贸易广度的增加,“一带一路”国家对贸易中人民币的认可度也大幅提升,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