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文 顾颖 梁东婕 闵杉
2023年12月5日,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云南分会场)暨第二届大象国际传播论坛在昆明开幕。会上,新华网正式公布“云南2022—2023年度国际传播热词”,热词分析借助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平台、大数据抓取与分析功能,对境外媒体和网民关注的云南热词进行梳理,并通过综合评估和排名,形成独有评估模型,总结出境外舆论场上最受关注的十大“云南热词”。
2022—2023年度,“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中老铁路·磨憨”“旅游复苏”“云南咖啡”“中国—南亚博览会”“景迈山古茶林”“三大经济”“昆明斗南”“亚洲象”“丽香铁路”十个热词成为最能向世界生动展现云南国际形象的词汇。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向全世界发出诚挚邀请,特邀大家来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从民间舆论场的热烈讨论到国内、国际盛会倾情呈现,全方位推荐云南自然、人文之美,引发境内外广泛关注。
截至目前,全网有关“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信息超115万条,阅读量超210亿次,参与报道的境外媒体超630家,传播覆盖全球约30个国家和地区。
NO.1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之所以获得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年度传播热词中的TOP1,主要原因在于云南省政府推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并以此为文旅产业的突破口与发力点,不断推陈出新,打造文旅IP,同时联动中央媒体、云南地方媒体、海外媒体联动宣传,有效直击受众兴趣点,凭借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亮眼的民俗特征,让云南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获得大量关注。
有人说,云南是一生一定要去的地方。云南的山水,夺天地之造化、取自然之荟萃,风光毓秀、美不胜收。在风光明秀的山水之间,还多了一丝沁人心脾的诗意。
我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和习俗也就造就了多元化的文化以及饮食习惯。
有人曾把云南的美食嵌在24小时的进度里,早晨6点吃一碗小锅米线,唤醒新的一天;7点吃一碗稀豆粉油条;8点吃一碗蒸饵丝;9点吃一个烧饵块;10点吃一份烤乳扇……对于云南的美食而言,即使48小时,也无法说尽那些隐藏于市井之间的美味佳肴。一天吃四季、餐餐味不同,来云南,尝云花、喝云茶、品云咖、吃云果、食云菌,云南味道是什么?是多姿多彩的幸福味道。
在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众多,各民族节庆共有700多个,相当于每天有2个节日。如果来云南,你每天都在过节、在歌唱、在跳舞。如泼水节、火把节、三月三等,虽说是傣族、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节日,但多年来,这些节日已逐渐形成多民族共庆的节日,若想体验这些浓厚的节日氛围,那么只有到云南来。
云南的多姿多彩不仅存在于触手可及的细小温柔中,更显现于宏观视野下的人文和心灵之中。置身云南,可以探寻生命的奥秘,可以倾听历史的回声,可以汲取文化的智慧。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世界的多彩,大都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而云南是闻名于世的生命起源和人类演进见证地之一。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里陈列着5.18亿年前的澄江寒武纪古生物群化石,是中国唯一一个建在遗址上的化石类自然博物馆,向人们宣告着,生物多样性从这里起源;恐龙谷里能看到1.9亿年前的侏罗纪禄丰恐龙化石,这也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恐龙化石最丰富、最完整、最古老、最原始的地区之一,是中国恐龙的原乡,云南的侏罗纪时代在这里得到印证;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牙齿化石在元谋被发现,人们在“东方人类故乡”追溯祖先生息繁衍的过程。
翻开云南浩如烟海的历史长卷,从古滇国到大理国;从“植物王国”到“动物王国”;从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到最古老的音乐;从我国第一座水电站到我国第一根电缆……云南的历史文化熠熠生辉,不仅在文化、军事上有所贡献,而且在经济、医疗方面也有着重要地位。
如果讲云南,只讲它的历史和民族文化,那么只能了解片面的云南。云南拥有“三江并流保护区”等3项世界自然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等3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建水古城等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诺邓村等777个中国传统村落,处处展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云南既有雪域高原、险峰峡谷、江河湖泊、幽谷密林、岩溶地貌、火山地热,也有古城古镇古村落钟灵毓秀。
COP15在云南举办,正是因其无法复制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使其被世界瞩目。而15头亚洲象北上南归,这段人象和谐的神奇之旅,更把温暖传遍了全世界。
云南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使得它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无数游客被云南的人文景观所吸引,纷纷前来感受这片土地的神秘和魅力。
云南,一面探索着神奇自然,一面烹调着人间烟火,一面追寻着诗意栖居,全方位都诠释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什么是云南的生活?是絢丽风光,是民族风情、是多彩文化,是人间烟火,是诗意栖居,是鲜花浪漫,是茶香萦绕……总之,你心之所向、梦之所往,都能在云南找到答案。
“火车一开,黄金万两。”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开通两周年,在过去这两年里,从沿线居民到进出口企业再到相邻国家,中老铁路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激发区域经济增长潜力,增进多国人民的福祉,打造“一带一路”的典范。中老铁路将让工农业原料、成品贸易往来,旅游、留学等人口流动以及技术交流都搭载上了铁路这一条“快速路”“致富路”,为沿线居民过上好日子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
NO.2中老铁路·磨憨
边民致富新场所
经过2年多的建设,磨憨口岸新建成的边民互市场正式投入运营,占地总面积125.6亩,是原互市场面积的2.5倍,这将大幅提升磨憨口岸的边民互市贸易承载力,高峰期口岸拥堵问题将得到明显改善。
“我从老挝进口了300多吨香蕉,半小时就办完了进口手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磨憨镇磨憨村村民王红艳说。经过多年发展,磨憨口岸目前已建成水果、粮食、冰鲜水产品、植物种苗等指定监管场地。目前磨憨口岸的边民互市主要以老挝的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为主,如香蕉、西瓜、南瓜、毛豆、豇豆、百香果等。
仓梅莲是磨憨一个边民合作社的社长,随着生意不断做大,她逐渐掌握了一定的市场信息和渠道资源,于是她又帮其他村民代理起边民互市业务,俨然成为边贸的“经纪人”和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磨憨以村委会为主体成立12家边民合作社,边民通过加入各自所属合作社参与边民互市贸易,确保边民在互市贸易中的主体地位,做到“真边民”。
边民互市场项目以磨憨口岸为依托,应用全新数据模式,建立边贸综合服务平台,将贸易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集成统一,深化发展互市线上交易和跨境结算,推动形成磨憨口岸数字贸易新优势。边民可通过“边互通”手机APP,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可委托合作社代表现场代为办理海关申报手续,边民本人只需要在家使用手机即可完成互市商品的选购和买卖。不需要亲自到互市场所内办理。委托集中申报模式解决了边远地区边民交通不便的問题,促进了互市贸易的正常开展。
跨境运输“首选项”
杨杰是上海仁承供应链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负责人,该公司一家主要出口布匹、纺织等原材料的跨境企业,货物出口地有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一年贸易额在3亿美元左右。
该企业作为首趟中老国际货物列车就开始发运货物的“第一人”,回顾近一年时间里中老铁路给企业带来的发展,用杨杰的话来说,就是“吃到了‘螃蟹,也捡到了‘西瓜”。
中老铁路开通前,该企业货物一直都是通过公路口岸以及海上运输,之前受疫情影响波动较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中老铁路开通后,在首次试运便取得到达端客户的高度评价后,看重于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通关快、运输稳定的优势,该公司当即决定在昆明开设分公司。
杨杰告诉记者,“通过中老铁路,不仅距离近了,速度快了,成本还至少节省了30%,受疫情影响我们公司的出口发货量也是经历了‘滑铁卢,但是现在得益于中老铁路,我们出口发货量已经远超疫情前了。”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该企业在云南的货物出口量,也从零发展至占全公司货物出口总量的近1/2。
从原材料到高附加值商品,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把中老铁路作为跨境运输的“首选项”,一起共享中老铁路发展红利。中老铁路的开通,为跨境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而跨境企业也让这条黄金线路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中老铁路开通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大通道优势,不断推出创新服务举措,进一步促进国际物流便捷化,不断提升中老铁路品牌影响力。”昆明局集团昆明东站营销部部长许杰峰说。以中老铁路“一单制”货物列车开行为依托,货主享受到一次委托、一次缴费、一箱到底的便利。
同时,“一单制”赋予铁路运输单证物权属性,创新陆路贸易融资方式,进一步降低了进出口供应链成本。利用新建成的王家营西国际海关监管场站、集装箱场站、保税仓库等设施,多部门携手创新多式联运“铁路快通”模式,企业无须另行办理转关手续,在昆明办理通关,直达出境,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提高了跨境货物的通关效率。
在粮食、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陆续验收通过启用后,磨憨铁路口岸整体功能将得到更大提升,结合周边国家农产品检疫准入的推进,来自老挝、泰国等东盟国家的优质农食产品,将借助中老铁路通关便捷、国际货运规模化的优势,更加安全快速地销往国内市场甚至转口到海外。中老铁路也将成为我国与东南亚互补性产品进出口新干线,“黄金通道”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澜湄长河、一江相连,中老铁路、一轨相通。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凭借运输时间短、物流成本低、安全性强、绿色环保等优势,叠加《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政策红利,有效提升了地区硬联通、软联通水平,推动形成我国与东盟国家间更加开放的大市场。
NO.3旅游复苏
2023年,云南旅游迎来“开门红”,从春节到五一;从暑期再到国庆黄金周,云南旅游强势复苏。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旅游历来是云南的一张靓丽名片。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云南全省接待人数9.1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13万亿元,分别是2019年同期的1.3倍和1.2倍。
文旅作为经济复苏的“先行官”,今年以来,云南抓住旅游消费强劲复苏的机会,持续创新旅游产品、业态和模式,推动旅游与多产业融合发展,从单一景点观光向深度体验度假转型。同时,在云南昆明举办的“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吸引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让云南旅游一度保持较高的热度。
2023年年初,一部《去有风的地方》在全国热映,前往云南大理旅游的人数持续递增。漫步乡间小道,在砖瓦土房里跟着阿奶做一件独一无二的扎染衣服;在有风小馆喝一杯手冲咖啡;在大理古城体验慵懒的时光……大理以另一种方式高调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如果驱散不了寒冬的桎梏,不如到西双版纳感受热带雨林的热情。2023年仅春节期间,位于景洪市告庄西双景的一些高端酒店入住率一直居高不下,部分江景酒店入住率达到70%。人山人海的星光夜市,车水马龙的烟火气,随处可见浪漫惬意的旅拍,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于一身的告庄综合体承载着“诗与远方”的梦想。
当素有“小吃天堂,南诏美食之都”美誉的大理巍山在古城内开启一年一度的美食节时,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南詔国发祥地向众人娓娓道出云南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美食。
雨季来临时,松茸、干巴菌、鸡枞、牛肝菌等野生菌扎推出土,一场菌子盛宴就此开启,再次向世人定义不一样的云南。
云南26个少数民族,26种文化,若想了解更多民族风情,云南绝对是不二之选。
云南每一个小众目的地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从滇西北地区的雪山冰川、三江并流、风花雪月,到滇西南地区的热带雨林、茶马古道、千年茶园……
山川秀美、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生态优良……无论是地域的转变,又或是四季的更迭,云南的旅游从不缺乏热度。
春天,云南以花海为序,拉开地域之美,罗平的油菜花、大理的山茶花、丽江的杜鹃花竞相绽放,游客们在花海中畅快游玩,拥抱浪漫春天。各类节庆活动在花海中启动,让美丽风景与美丽经济“亲密”对接。
夏天,云南以水为媒,上演泼墨山水画,西双版纳的澜沧江、玉溪的抚仙湖、大理的洱海演绎不同地域的风情之美。
秋天,云南以叶为聘,以腾冲的银杏黄、版纳的雨林绿、昆明的枫叶红,诚邀四海宾客。
冬天,云南以候鸟为乐,在飞鸟翔集中拉下四季交替的帷幕,昆明的海鸥、丽江的候鸟、昭通的黑颈鹤,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人们总向往诗和远方,其实,云南每一地方、每一处景致都是诗与远方的写照。随着中老铁路、丽香铁路、弥蒙高铁、大临铁路的通车,远方已成为近邻,
到普洱小熊猫庄园体验一次研学,到香格里拉祈福,在梅里雪山等候一轮日出,到保山新寨“中国咖啡第一村”寻一抹咖香,到蒙自吃一碗地道的过桥米线,到滇南临安老城淘一把建水紫陶壶,到怒江老姆登村嗨一场“达比亚舞”,到恒温临沧玩一次摸你黑……这些充满诗意的文旅产业不正是人们心向往之的地方吗?
在创新文旅产品业态方面,围绕度假康养、户外运动、红色旅游等,持续推出一批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新产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50条、文旅康养融合精品线路23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16条。
若文旅融合只是旅游复苏的第一步,那么体育旅游也是云南近年来兴起的业态之一。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和体育资源大省,近年来,云南加快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扩大体育旅游基础设施供给,加大赛事活动培育,打造覆盖各层级、适合各人群的体育旅游项目。
在云南,“体育+旅游”模式日益流行,培育形成“一带一路·七彩云南”国际品牌赛事体系、上合昆明马拉松、格兰芬多自行车节、怒江皮划艇野水公开赛等知名赛事品牌,带动了地域性、区域性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乡村旅游是云南省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近年来以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成为游客缓解乡愁的重要依托。云南各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促进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目前,云南省创建国家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2个,一批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典型在全国推广。
据统计,2023年1月至10月,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4.5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78.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42%、26.58%,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36.95%、112.74%。
此外,云南省各级部门强强联动,通过强化统筹协调、强化产品供给、强化服务创优、强化宣传推荐等策略为云南旅游复苏加码。
NO.4云南咖啡
历经百年,云南咖啡终于火出了圈。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境外涉“云南咖啡”相关信息超17600条,参与报道的境外媒体约600家。
全球南北纬25°之间,温度适宜(15~25°C)、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达1500~2000毫米),且降雨量时间配合咖啡树花期的地段,被称为“黄金咖啡带”)。云南和世界顶级咖啡豆产地巴西、埃塞俄比亚同处黄金种植带。咖啡树好湿喜阴,生长海拔愈高,咖啡豆口味愈佳。
不管你是否爱喝咖啡,不管你对咖啡了解多少,不论你常关顾连锁咖啡店,还是精品小店的常客,云南咖啡,是你不容错过的味道
品质和品牌被认可,代言“国潮”的云南咖啡
2023年10月,当来自云南天宇农场的两款星巴克臻选咖啡豆上市时,一位泉州的“星粉”坦言:如果回到10年前,他可能会首先排除掉菜单上的云南咖啡,因为入口不够干净,更谈不上有什么风味,但近几年,他觉得每年的星巴克甄选云南咖啡变化都很大、风味越来越好。现在,云南咖啡反而成了他的首选。
云南多元的风土条件,让同为世界黄金咖啡带的区域中拥有了决然不同的地理条件,这势必会让云南精品咖啡的风味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也就诞生了根据地理条件划分而成的云南六大咖啡产区,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国99%的咖啡产量以及98%的种植面积,让“中国咖啡在云南”成为行业共识。
云南咖啡主产区现在一共有6个,沿江而下分别是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2021年,全省 6 家咖啡企业 28 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基地面积3.76 万亩,产量 6700 吨。19家咖啡企业获得有机产品证书 31 张,65 个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基地规模 2.59 万亩。
云南不同产区的咖啡也凭借各自不同的特色,先后获得“保山小粒咖啡”“朱苦拉咖啡”“德宏小粒咖啡”“普洱小粒咖啡”和“思茅咖啡”等5 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云南咖啡豆中所呈现出明亮果酸,美味程度在所有咖啡中都独树一帜,口感和品质完全不输任何国外的精品咖啡豆,风味上会更加适合国人。
2023年11月,国际精品咖啡产业发展大会在保山召开,普洱则在12月举办“世界精品咖啡大会”,这意味着在世界咖啡产业的竞技场上,云南咖啡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业内专业人士的认可,而云南咖啡也不止步于此,代表中国咖啡的云南咖啡也在世界精品咖啡版图上获得一席之地,相信未来也会有更大的声量。
精品咖啡庄园,咖旅融合的新探索
近年来,保山市探索出“庄园+”的多种经营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咖啡庄园化,庄园景区化,景区特色化”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
为大力提升云南咖啡精品化率,《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关于推动咖啡精品率和精深加工率提升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相继出台,对良种推广、绿色种植、环保初加工、标准化精深加工、品牌培育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扶持政策。2022年9月30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云南省精品咖啡庄园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并评选出了“云南省首批精品咖啡庄园名单”,包括爱伲咖啡庄园、比顿咖啡庄园、新寨咖啡庄园、佐园咖啡庄园等首批10家精品咖啡庄园。
云南省还制订了大力扶持推广以精品咖啡庄园为依托的咖旅融合发展计划,具体来说就是以普洱市、保山市、德宏州、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怒江州为重点,以精品咖啡庄园为依托,加快咖啡保健、咖啡文创、咖啡体验等项目开发,大力推进以咖啡为主题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到2024年,建设5条咖啡文化精品旅游线,建设10个以上精品咖啡庄园和30个以上咖啡主题旅游民宿。
从历史、到品质、再到产量、文化以及创新,云南咖啡既有厚重的历史传承,也有精品化率的不断创新和提升,六大产区分别以自己不同的特色诠释着云南咖啡的多样性,也通过“中国咖啡在云南,精品咖啡看云南”撑起了中国咖啡的内在和外在。
随着全球咖啡产业的不断发展,云南咖啡地域品牌的形成,咖啡豆率的提升与推进,咖啡产业链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云南咖啡一定能够在全球咖啡行业当中代表中国,走向世界。
2023年,第七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下称,南博会)于8月16—20日在昆明举行,这是自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全面恢复线下举行,本届南博会的主题是“团结协作,共谋发展”,共设15个展馆,将举办14场会期活动,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全覆盖。
NO.5中国—南亚博览会
云南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三大区域接合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是连接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三大市場的桥梁和纽带。这里拥有内引外联的区位优势,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在南亚、东南亚国家政要眼中,云南是窗口,是桥梁,是门户。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首届南博会落户春城。从首届到第七届,南博会展馆从6个增加到15个,展览面积从5.11万平方米增加到15万平方米,参展参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从42个增加到85个,中国和南亚国家贸易总额从不足千亿美元到如今的协议投资额4040亿元,累计出席南博会的外国政要有40多人次,开展重要会谈会晤30多场,累计出席南博会的外国省部级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商界知名人士等重要嘉宾有6000多位,在促进多双边外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年树木,中国与南亚国家经贸合作枝繁叶茂,七届南博会也见证了双方合作硕果累累。在南博会的推动下,十年来,云南与南亚国家贸易总额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8.3%,“朋友圈”不断扩大,数字经济等新贸易业态发展向好,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省长论坛、中国—南亚商务论坛等活动,成为推动区域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金字招牌”,南博会还突破空间限制,打造南博会数字化平台和“永不落幕的南博会”,推动共享市场、合作共赢、共同繁荣。多年来,中国已成为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等国最大贸易伙伴。南亚国家的水产品、茶叶、坚果等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对华出口不断增加。
南亚博览会的前身是“南亚国家商品展”,始于2007年,给南亚商品提供了专门的推广平台。后升级为中国—南亚博览会,邀请南亚各商务部门联合举办。经过16年的发展,南博会已成为集货物贸易、投资促进、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博览会平台,为中国和南亚国家扩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贸、人文交流搭建了重要桥梁。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成为联通内外、辐射周边、双向互济、安全高效的国际黄金大通道。开通20个月以来,中老铁路客货运输“量质齐升”,有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入境旅客,跨境货物运输覆盖10余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老两国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成为联通内外、辐射周边、双向互济的黄金大通道,也成为云南发挥区位优势、打造综合优势的重要路径。
2023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也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十周年,同时也是南博会举办的第十个年头。经过十年耕耘,南博会见证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辉煌成就,并已发展成为集货物贸易、科技人文交流、投资促进、旅游合作、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博览会平台,在推动云南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本届南博会开幕式致辞中,省委书记王宁用4个“更”和2个“最”,概括总结了云南对外开放取得的成绩,对云南用好南博机遇、牵手世界、开放共赢提出了希望。王宁表示,云南自古就有开放的基因、开放的视野和开放的精神。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以及RCEP深入实施,云南开放的势头更强劲、开放的通道更便捷、开放的空间更广阔、开放的成果更丰硕,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我们将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与各国交流合作,欢迎南亚东南亚各国从云南入口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携手谱写“团结协作、共谋发展”新篇章。
南博会还在继续,过去的十年是合作共赢的十年,是开放拥抱的十年,未来,也还将有更多的可能等待书写!
NO.6景迈山茶林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次,是“景迈山”。
2023年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当消息传回景迈那一刻,大山深处的寨子沸腾了,景迈大寨村民们,难掩激动,大家自发聚集到村委会驻地,点燃篝火,载歌载舞,庆祝申遗成功。“我们今天的骄傲,是景迈山祖祖辈辈人接续传承茶文化换来的。”傣族姑娘月怕仙指着寨子边的茶树说道。
申遗成功只是第一步,文化传承没有完成时。小小茶叶所展现的,既是时间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更应是自信的力量。
过往:从隔绝的大山走进世人面前
景迈古茶园,是一个历史与现实黏连得很紧的地方。千百年来,不管山里发生过什么,自栽下第一株茶苗起,就注定这里是茶业圣地,是诞生文明的地方。十二大茶山中乔木树最大的一片集中在这里,来自外界的声音把它喊作“人类茶文化史上的奇迹”“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
布朗族的村庄翁基村,就在这片古茶林包围的半山腰上。刚到翁基村的停车场,就能看到旁边有一排专卖土特产的摊位,各种各样的茶叶、蜂蜜、辣椒面、橘子、芭蕉干等,琳琅满目,还没进到村寨,就已经被丰富的土特产所吸引。从右往左数便是布朗族大娘阿慧(音译)的摊位,她是翁基的“老摆摊人”了。2018年我第一次去到景迈,那时的她承包了村口的小摊子,当时只有零星的游客前来光顾,而现在她每天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出摊等着游客的到来,“有时候我摊上东西还不够卖嘞,得回家拿”,摊位上的茶业、蜂蜜、蜜饯都是大娘自家做的,走的时候她热情地递过自己晒的花椒:“小姑娘,带瓶花椒走,自己弄的,好东西,不要不好意思。”隔壁一位布朗族奶奶一边炒茶一边说道:“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感觉就像是过了几个世纪,路通了、电通了,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顺着小路拾级而上,干栏式的民居围绕着寨心依次延伸。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住房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瓦房,上层有正堂、卧室、晒台等,下层一般作为仓库、圈养牲畜的地方。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布朗族人在房子外搭建的晒台上洗衣服干活,一个个布朗族生活的情景展现在眼前。村子中用竹子做成的引水槽把山上的山泉引下来,形成天然的自来水,无不显示着布朗族的智慧。到了每个村民的楼下他们都会热情地请你上楼吃一杯自制普洱茶,领你参观布朗民居。
走了两步,遇到布朗族青年倪罗迎抱着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坐在自家的茶室里,满脸笑容,对路过的客人们打招呼:“进来喝口茶”,37岁的他把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了茶室和民宿,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天天满房,不少游客在他这住过后成为找他买茶的老顾客,两份生意让他笑得合不拢嘴,“我想把民宿生意做得再大一些。”今天是他在翁基做民宿的第11个年头,翁基旅游的迅速发展,他是最有感触的“以前我们交通不便,茶业卖不出去,路修通后靠着旅游茶业知名度越来越大,民宿生意也越来越好”,如今,靠着民宿和茶业生意倪罗年收入超过了20万元。
保护:发挥好“人”的力量
坐落在茶林之中的村落,保持着传统且富活力的生活形态,内蕴于其中的布朗族文化、茶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保留与延续,其自然景观、村落建筑景观及人文景观,集结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景迈古茶园“人地和谐”“以茶为根”等核心价值的全面体现。最好的保护就是传承,归根到底要发挥好“人”的力量。
当我们走到古茶林,“90后”的布朗族茶农玉公砍正在忙着采茶。她是当地众多茶农里的一个,这里的茶农与茶相伴,以茶为生,上树摘茶,下树唱歌,把茶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将茶作为一种图腾来崇拜,一年四季不熄的火塘边,总是少不了茶罐的身影。他们采茶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哲理”,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作保护性采摘,但每一位茶农深知这是祖辈留给他们的遗产,在采摘的同时要保护好,不能一味索取。
从树上跳下,嘴里嚼着茶叶的玉公砍说:“以前游客们都只知道景迈大寨,不知道最里面还有个芒洪寨,这里也有古茶园。”和父辈墨守成规等着茶商上门收茶不同,玉公砍将茶叶卖到了大寨、卖到了勐海、卖到了北上广,并改变过去数十年以粗放加工为主的经营模式,创立了自有品牌。
玉公砍算了一笔账,卖茶叶的毛利率只有10%不到,个别年份甚至还会被茶商们严重压价,而自有品牌的茶叶一饼毛利率能达到30%以上,“我不想回到过去的那种辛苦采茶、炒茶却挣不到钱的时候了。”随着申遗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生活方式进入了茶农视野,他们开始学会直播、电商、做自己的品牌,玉公砍之前一年制茶售茶十二三吨,电商直播间后,今年截至目前已经卖出20吨茶。念书不多但有敏锐直觉的玉公砍,不仅是村里最早会用茶碗泡茶的人,也成了首批接触互联网的人。“我的觀念变了,除了老顾客,还要在网上吸引新顾客。”现在的玉公砍会按时上播,给网友们介绍自家品牌,让网友们喝到来自景迈山的原产地好茶。
传承:让归家的年轻人做响“景迈山”
茶叶是景迈山和周边村民们安身立命的“家底”,更是他们过上好日子的本钱。每年的采茶季,无论是生态茶还是古树茶,“景迈山”这个品牌总是能在引得全国各地四方茶客来到这里。买茶的买茶,喝茶的喝茶,与茶结缘,茶也是这里的专属乡愁。
夜幕降临,声声蝉鸣,仿佛在诉说着景迈山千年的过往。四下寂静之时,只有那风吹过乔木的阵阵涛声,还有来往车辆的声响在远处传来。申遗以来,普洱市建立了政府、村民和专业机构等共同组成的保护管理体系,通过出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文物保护规划》《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规划》《景迈山村庄规划》等政策,还结合传统的政府——村民——当地传统和宗教信仰三位一体的治理方式,为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古茶林、村寨、分隔防护林和环境的保护状况得到了全面监测,还建立了防灾、减灾的机制。
文物不仅是一个地区的符号,它还承载了一段文明。景迈山千年的历史,正是因为每一代人对文物的传承,才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为了能使文物的保护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形成良性的循环,普洱出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奖补办法(试行)》,对364栋挂牌保护为全国重点文物,和306栋挂牌保护为县级文物传统民居进行评级奖补,2020年来,奖补资金339万元。
NO.7三大经济
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加快发展口岸经济、全面振兴园区经济,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在深刻分析本省发展态势、比较优势和增长潜力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2023年以来,云南省积极挖掘资源利用、口岸提升和园区建设潜力。目前,“三大经济”已成为云南省产业发展新引擎。
“三大经济”作为加快云南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核心逻辑是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做活“三大经济”,激活综合优势,推动全省产业增动力、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加快构建体现云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放眼广阔的云岭大地,水电装机8200多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4000多公里长的国境线上分布着20多个开放口岸,“云茶”“云花”“云咖”等在全国首屈一指,旖旎风光、边疆风物、民族风情更是享誉海内外。
通过努力,云南过去主要依靠基建、房地產投资拉动增长的发展方式,正在转向产业投资拉动。2022年,云南经济总量接近2.9万亿元,跃居全国第18位,其中全省产业投资增长42.5%,占比突破40%,首次超过房地产和交通投资之和。
资源经济厚积薄发。云南水风光能资源丰富,目前云南水电装机规模已逾8200万千瓦,风电、光伏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业正深度融合。在曲靖、文山、保山等地,“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等具有标志性的产业链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正在崛起,“中国铝谷”“光伏之都”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2023年上半年,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蔬菜、茶叶、鲜切花、水果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3%、1%、10%、8.9%,秋粮播种进展顺利,猪牛羊禽肉产量增长4.5%;重点工业产业快速增长,烟草、新能源电池、硅光伏产值同比分别增长6.4%、140%、47.3%,成为工业增长重要拉动力。
园区经济聚沙成塔。12月3日,在中老铁路迎来通车运营两周年之际,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正式开园,欧姆龙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签约入园。在沪滇携手、东西协作之下,中老铁路沿线又增添一个重大项目和引领工程。据云南省工信厅介绍,目前云南千亿级园区已增至7个,五百亿级园区达到13个,打造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2023年1至9月,全省89个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4.6%。
口岸经济联通内外。动车穿山越岭、货车川流不息、通关人流涌动……在一个个开放口岸,围绕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流通,云南正在将口岸建设作为支撑更高水平开放、牵引经济转型发展的流量入口,加快实施口岸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计显示,云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13年的258.29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500.42亿美元,年均增长7.6%,贸易国别市场增至200多个。今年上半年口岸实现进出口货运量、货值同比分别增长51.3%、21.8%。中老铁路累计货运量、旅客量同比分别增长105.2%、152.7%。同时,云南省制定实施口岸建设三年行动,安排9亿元财政资金,支持磨憨、瑞丽、河口等3个国际口岸城市建设。
12月3日,中老铁路通车两周年,“中欧+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发车,出境首列“中欧+澜湄线”国际货运列车、入境首列中老铁路老挝进口粮食专列,同时从磨憨站驶出。由俄罗斯莫斯科戈尔内廖站发车,通过中欧班列、经中老铁路,最终到达泰国马达埔站。老挝粮食专列始发站为老挝孟赛,在老挝磨丁站完成编组成列后,最终到达云南蒙自北站。
据悉,截至2023年12月2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420万人次,其中老挝段374万人次;发送货物291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超600万吨;累计发送72个国家和地区的9.5万名跨境旅客。
中老铁路通车两周年,实施中老铁路沿线开发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开行“沪滇·澜湄线”“澜湄蓉渝欧快线”货运班列等,推动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日益凸显。
NO.8昆明斗南
“七彩云南 世界花园”美名远扬,昆明斗南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花卉交易中心,则成为云南鲜花乃至中国鲜花的代名词。
每朵花背后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温暖的、甜蜜的、浪漫的、幸福的,但它们或许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斗南!毕竟,全国每10枝鲜花,就有大约7枝来自这里;不仅如此,作为赫赫有名的“亚洲花都”,这里还将鲜花销往日本、泰国、越南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斗南花卉市场位于昆明市呈贡区,滇池东岸,是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2022年,斗南花卉市场鲜花交易量突破110亿枝、交易金额突破121亿元。姹紫嫣红的“亿枝花”,谱写出“亚洲花都”的传奇,也承载起一个个斗南人的致富梦。
从花田到花都
从花田变花乡,再从花乡发展为享誉世界的“亚洲花都”,昆明斗南,这个核心区1.43平方公里的方寸之地,聚集了8万多在此逐梦的人。无数人携手奋斗,把这里变成了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历经40多年的积淀和发展,昆明斗南的一枝枝鲜花成就了“亚洲花都”的美誉。
1993年,斗南村里的一批有志青年走出昆明,把斗南的鲜花卖到了广州、上海。1999年,占地56亩的全国第一个专业花卉交易市场建成,斗南逐渐形成了一个以花卉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到2002年,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昆明花拍中心”)落成,斗南花卉交易进入公开透明竞价的时代。
1990年,斗南村大部分村民把菜地改为花田,依靠双手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让种出的鲜花获得不错的经济收益,自此开启了鲜切花商品化种植和交易的道路。彼时,在斗南村的主路上,花农、商贩比肩接踵,成捆、成筐的鲜花摆在街边售卖,形成了“以路为市”的50米“斗南花街”。
从“以路为市”到规范化市场,斗南花卉与时俱进。如今的斗南形成了全国花卉交易中心、花卉旅游会展中心、花卉物流中心、花卉金融中心、花卉大数据信息中心五大花卉产业中心,成为全国乃至亚洲鲜切花交易的核心。“斗南花卉”也随之成为中国鲜花的“代名词”,鲜花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斗南花卉产业的提质升级,越来越多来自全国的花农、花商集聚交易,其中一部分花农开始从事包装、物流、批发等花卉相关产业。斗南随之形成以鲜切花、盆景、绿化苗木、花卉衍生品等为核心,涵盖花卉苗木种植、销售、园艺资材、种苗、物流运输、婚庆礼仪、文化创意、人才培训和文化旅游等多行业融合、联系的一体化、现代化花卉产业链。
“中国花卉看云南,云南花卉看斗南。”目前,云南省80%以上的鲜切花和来自周边省份、东南亚国家的花卉在斗南进行交易,交易量、交易额已连续24年稳居全国第一,交易核心地位不断巩固。2023年1至10月,斗南花卉交易量约119.17亿枝,同比增长约25.11%;交易额约114.36亿元,同比增长约7.7%。
一个产业造就“亚洲花都”
近年来,从传统售卖转型到直播、电商等新业态的花商和花农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的“花二代”,纷纷选择“触网”。顾朝飞介绍,电商是斗南的第三类交易模式,目前占的比重在3%~5%,“虽然目前对手交易、电子拍卖还是占大头,但电商的增长速度特别快,未来可期。”
交易是斗南花卉产业的核心,而创新是其常开不败的秘诀。“亚洲花都”,春来市暖,花事常新,姹紫嫣红里,乡村振兴的“花语”将更加响亮、更加动听。
随着夜幕降临,斗南花市的热闹繁华还未散场。斗南花市打造“夜经济”,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赏花、买花、品花、食花。
正如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11月24日在2023中国昆明斗南花卉展览会上所说,斗南的花卉产业是“美的产业”发展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将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如今“云花”产业的发展,昭示着“绿色发展”和“美好生活”正走向更好的未来。
NO.9亚洲象
2021年,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经普洱市墨江县、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州石屏、玉溪市峨山县然后在昆明进行短暂逗留后,折返到了玉溪。这是当时全网关注度最高,最真实的徒步旅行综艺——“真象秀”。
2021年,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经普洱市墨江县、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州石屏、玉溪市峨山县并在昆明进行短暂逗留后,折返到了玉溪。这是当时全网关注度最高,最真实的徒步旅行综艺——“真象秀”。
从4月16日开始,象群一路“北移”途经元江县、石屏县、峨山县、红塔区、晋宁区,又“南回”经易门县、新平县、石屏县、元江县。7月27日凌晨,象群从红河州石屏县大桥乡六美尼村委会进入玉溪市新平县扬武镇短暂停留3个小时后,进入元江县甘庄街道青龙厂社区马鹿汛小组东南山林。截至8月8日,象群在元江縣境内活动13天,行程143公里。8月8日,省市县三级指挥部的密切配合、科学谋划,帮助象群顺利通过元江大桥,克服了北移亚洲象群“南归”的最大障碍。
历史上,亚洲象曾经遍布黄河流域至云贵高原的大片区域,对它们而言,迁移是一种正常的行为。迁移有助于野象寻找新的栖息地和开展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而且大象的智力水平很高,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对于迁移的路线能够形成记忆地图。它们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较强,每次成功翻越高山、跨越桥梁或者利用人工设施的经验都可能得到累积和传承。随着云南野象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野象扩散与迁移十分常见。
关于亚洲象保护,国家林草局和省政府已经着手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从保护和平衡的角度开展有预见性的、长期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就现阶段而言,迅速构建完善的监测防控体系,运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对亚洲象活动进行有效管控,尽可能避免亚洲象大规模迁移扩散至关重要。建议进一步全面分析总结亚洲象北移的经验教训,科学论证利用元江、通关、哀牢山等天然屏障部署防线的可能性,尽量将象群活动范围控制在适宜栖息地区域。
近年来,云南亚洲象种群呈现3个明显变化:一是数量增长。通过多年的保护,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978年的150头左右增长至目前的300多头。二是种群扩散。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象仅分布于西双版纳和南滚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到2020年底,亚洲象长期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云南省3个州市11个县(市、区)55个乡镇,且大量活动于自然保护区外。种群扩散已成为当前亚洲象分布动态变化的总趋势。三是习性改变。随着全面禁猎措施的实施,野象由原来的“怕人”,变成了现在的“伴人”活动,频繁进入田地和村寨取食,食性已发生改变,人象活动空间高度重叠。
大象迁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有各种意外情况发生。跟踪、布防、引导更是充满了细节。当地政府和专业工作人员在这次野象北漂之旅中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性,村民们对大象的关心和喜爱是朴实而真切的,一路投喂,一路护送。大象护着小象,不快不慢、有序行进。没有旁人滋扰,青山绿水为伴。一群野象在中国西南北行,这不仅是网络上众人接力展示的一场浪漫的城市童話,也是人象和谐相处的真实典范。
NO.10丽香铁路
2023年11月,丽香铁路正式开通。实际上,“丽香”只是大众层面的简称,这条铁路的正式名称为滇藏铁路丽(江)香(格里拉)段,它未来还将继续深入雪域高原。由于穿越的是地质情况极其复杂的地区,这条铁路的施工殊为不易,从2014年开工起,建设时间历经9年之久,真可谓“久久为功”。它刚开通,就迅速引爆全网上了热搜。
滇西北地处横断山腹地,这里有世界级的优美景观,但也是地球板块运动的“前线”和全球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曾几何时,很多人认为在这样的地区修建铁路简直比登天还难。从2014年滇藏铁路丽香段正式开工建设起,中国铁路建设者栉风沐雨砥砺奋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现代科技加持下,逐一解决难题。工程顺利通车背后,是国家实力的强大输出,以及无数建设者滴落的汗水。
丽香铁路是一条景观大道。在滇西北这片广袤的天地中,莽莽林海无垠,雪山环绕其间,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星罗棋布,高山湖泊更是遍布其间,这纯净如诗的绝美生态,是云南不可复制的“顶级资源”,是当地人世代守护的“金山银山”。铁路连接丽江古城、拉市海、玉龙雪山、虎跳峡、哈巴雪山、香格里拉等著名景区,沿线冰川、湖泊、草甸、雪原及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观与民族风情交相辉映。在这里,铁路既是游览景观的交通载体,本身也是一道雪域高原上的最美天路,在虎跳峡上空,丽香铁路大桥以磅礴气势飞越金沙江,背景是嵯峨横立的玉龙雪山,这幅画面已经成了虎跳峡旅行景观的一部分。
丽香铁路也是民族团结之路。滇西北不仅有极致的风景,也是多元文化富集之地,生活着汉、藏、纳西、白、傈僳等多民族。巨龙般蜿蜒在山间的滇藏铁路丽香段像一根“金丝带”,将沿线各民族区域紧紧串联起来,互通有无、不分彼此。踏上这趟列车,会听到身着少数民族特色制服的乘务员送上汉语、藏语、纳西语、白族语、傈僳族语等多语问候,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丽香铁路更是一条发展之路。滇西北各族人民迎来“动车时代”之时,通向幸福之路的密码也将由此开启。丽香铁路开通后,从昆明到香格里拉实现了5小时左右到达,沿线地区迎来融合现代化发展的黄金期。每天沿线盛产的特产源源不断地运输出去,越来越多的游客、投资商陆续来到这里旅游考察,这条钢铁大道使生活在大山中的多民族也由此开启了一道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更极大拉近了经济发达地区与滇西北的文化经济交流半径。同时,铁路运输运力充足、运价稳定、安全环保等优势,也助力当地铜矿、农副产品等物资外运,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及当地人民生活成本。
昔日,山间铃响马帮来,今日,大道坦途通四海。如今的香格里拉不再遥远,未来这条铁路还将辐射附近的藏东、川西地区,衷心期盼曾经繁荣的茶马古道在新时代得到重塑,让这条美丽的天路成为各族人民的便捷路、致富路、团结路和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