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上的四名前国民党高官

2023-04-21 10:43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张治中傅作义北平

参加了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这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1949年10月1日,在参加开国大典的特邀代表中,有四位曾经担任过国民党高官,他们是张治中、邵力子、傅作义及程潜。

张治中:“台湾是迟早一定要回归祖国的,是任何反动力量所不能阻挡的”

张治中(1890-1969),安徽巢县(今安徽巢湖)人。国民革命军将领,政治家,军事家,爱国主义人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张治中,人称“和平将军”。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作为蒋介石的心腹重臣,张治中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层。同时,张治中以其独特的身份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他在国民党内长期身居高位,担任过多个要职,但一直信守不对共产党放一枪一弹的承诺,从未参加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的历次反共内战,是唯一一位从来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毛泽东称他“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内战期间,国共两党军事斗争日趋激烈。为了避免与中共作战,不违背自己的救国宗旨,张治中主动请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教。

1949年4月1日上午,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一行20余人,乘“空中行宫”号飞机由南京飞抵北平。当天,周恩来去看望张治中,说渡江准备已经完成,随着形势的转移,仍有恢复和谈的可能,但代表团回去后,国民党的特务是会不利于他们的,并诚恳地说:“西安事变时,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指张学良),今天不能再对不起你了!”

張治中被周恩来的诚意所感动,但内心陷于极度的苦恼与矛盾中。他后来回忆:“不回去吧,自己是南京政府首席代表,和平破裂,理应回去复命;回去吧,中共的挽留是诚意的和善意的,而且一旦解放军渡过长江,协定还是有签订的可能。”

最终,张治中决定留在北平。不久,张治中全家亦安全抵达北平。对此,张一纯(张治中儿子)曾写文章回忆:

我们全家这次安全转移,是在周恩来的亲自指挥下进行的。他指派北平军管会交际处处长王拓守在电台旁,和南京、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指示他们要尽快找到我们全家,并把进展情况随时向他报告。地下党找到我们后,周恩来又亲自安排我们转移。接送车辆如何解决、转移走哪条路线,他都一一过问。他还特别指出,飞机不要停在候机楼前,要远离人群,以免混进坏人。就这样,我们及时摆脱了国民党特务,在北平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到达北平的当天晚上,周恩来在六国饭店设宴招待张治中及其家属。

留在北平的一段时间是张治中少有的休闲时间,他自己也说有30年没有这么休息过了。他在3个月的时间里逛北平的名胜古迹,听北平的大鼓和四大名旦的京剧。但他背着沉重的思想负担:“拿我和蒋介石的关系来说,他是国民党的总裁,我是国民党的干部,而且在一般人看来,我还是他的亲信干部、重要干部;而他在反共在主战,我则一贯地主张联共,主张和平,4月1日以后更跑到共产党这边来,一来就不回去了,这不是变成干部背叛领袖了吗?”

到北平后,张治中在经济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他曾让张一纯去傅作义家借钱。“到了那里,傅先生问借多少,我说借250元。傅先生随即叫人拿出500银元。”张一纯回忆。这件事很快就被周恩来知道了。一星期后,他派人送来一封信,信一开头就表示歉意,然后写道:“不知你们经济上这么困难,现拨出6000元供你们使用。”

张治中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人。他曾多次以口头或书面意见的形式,对蒋介石作逆耳之言。尽管如此,直到1949年,蒋介石对他一直厚爱有加。新中国成立前后,张治中先后四次向毛泽东直谏,成为唯一敢向毛泽东与蒋介石均多次直谏的人物。

张治中第一次向毛泽东直谏是在1949年6月,毛泽东在中南海邀集各界人士座谈,酝酿和讨论国名,张治中也应邀参加。毛泽东让工作人员把筹备会上专家们的意见呈给大家,听取他们的意见。最后毛泽东提出,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时,张治中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说“共和”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不如就干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觉得此话有理。经众人反复讨论,最后决定国名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张治中二谏毛泽东是在1949年8月。参加政协筹备会国旗审阅小组的专家们,从征集自全国的两千多幅图案中筛选出三幅,由毛泽东与各界人士最后选定。讨论国旗的座谈会之前,张治中来到毛泽东住处。闲谈一番后,他试探着问毛泽东:“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国旗图案,你的意见呢?”毛泽东说:“我同意一颗星一条黄河的那幅,你觉得如何?”张治中直言相谏:“我反对。中间一条杠,把红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了吗?”在政协一届会议开幕前的座谈会上,毛泽东手持两幅图案:一幅是五星加一条横杠;一幅是现在的五星红旗,只是多了镰刀斧头图案。前一幅的说明是:红旗象征革命,五星代表共产党的领导,横杠代表黄河。张治中当即表示不同意,说:“第一,杠子向来不代表河流,中间一横杠容易被认为分裂国家,分裂革命;第二,杠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是金箍棒,国旗当中摆根金箍棒干吗?不如用这一幅五星红旗。”张治中的话得到大多数人认可,毛泽东也觉得有道理,表示倾向张治中的意见。

张治中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也先后两次向毛泽东直谏。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张治中得知毛泽东不准备讲话,就通过周恩来、彭真建议毛泽东讲话。后来周恩来、彭真告诉张治中:毛主席仍不愿讲话。张治中就直接找到毛泽东,说:“这次人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您是国家主席,开幕时是主持人,怎能不讲话?”这次交谈,毛泽东还是没同意讲话。但在开幕式上,毛泽东讲话了。会间休息时,毛泽东笑着对张治中说:“你胜利了。本来不准备讲话,只因开幕式我是主持人,不能不说几句话,谁知一拿起笔来越写越多,就成了一篇讲话了。”

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张治中提出一份书面建议,主张每个人大常委会委员每年都要出去视察,了解地方情况,听取群众的意见。毛泽东看到建议后,主张把范围扩大到全国人大代表,后来又加上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这已成为一项传统的制度。

张治中四谏毛泽东,使宪法更完善。在参加讨论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宪法草案时,张治中认为草案总纲第四条中“台湾地区除外”的字样,应予删除。他表示,台湾问题是暂时的,而宪法是永久的,大可不必在宪法上面这样写出。毛泽东十分赞成,大家一致同意删去。

在开国大典前的一天晚上,周恩来到张治中住所看望他,两人商谈了许多重要的建国大计。后来谈到在北平的一些生活琐事时,张治中面色不悦地向周恩来“告状”,他说:“在我的住所和我每天出行时,总有不少哨兵和便衣盯梢和监督,几乎与我形影不离,是不是还不信任我?”周恩来听完后乐了,笑着说:“张先生,咱们都了解蒋介石委员长,他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国共两党和谈破裂后你留在北平,他派遣了大批特务对你跟踪,预谋在开国大典前制造惊天血案,我们要对你的安全负责,实行特级警卫,不派兵日夜守护能行吗?”张治中听完后,之前的不悦一扫而空。1949年10月1日,张治中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

张治中是1949年后两岸对话的牵线人。晚年的他在病中一直念念不忘在台湾的老朋友和故旧。从1949年到1965年,张治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对台广播,给台湾故旧去信,分析国际形势,介绍祖国建设,详陈利害得失,希望台湾回归祖国。

1969年,张治中去世之前,除了口授政治遗嘱外,還挂念着台湾:“我再不能为促使台湾回归祖国而尽力了。解放后十七八年来,我所念念不忘的是台湾这一片祖国的神圣领土,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我曾在毛主席、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做了好些工作,付出许多心血,事终未成,问心无愧。当然,台湾是迟早一定要回归祖国的,是任何反动力量所不能阻挡的。”

邵力子:“和平老人”晚年致力于国共第三次合作

邵力子(1882-1967),浙江会稽(今绍兴)人。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一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

邵力子经历了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致力于国共合作,谋求和平解放台湾,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贡献了毕生精力,被誉为“和平老人”。

邵力子,1882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仕宦之家。1903年考中举人,1905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公学,次年转复旦公学,后又转南洋公学。1907年,他和于右任等决定在上海法租界创办《神州日报》,宣传反清思想,为募集资金东渡日本。在日本,他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从此,追随孙中山,为三民主义而奋斗。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邵力子在《民国日报》头版头条的突出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是中国报道十月革命消息第一人。

1920年5月,邵力子在上海与陈独秀一起会见了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夫妇。接着,他参与发起成立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邵力子以国民党党员的身份,跨党参加了共产党,成为特殊的中共党员。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邵力子参与起草了中共一大文件,还参与了联络和会务工作,当大会无法在上海继续进行时,他和王会悟都建议大会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续开。

邵力子一直主张“国共一家”。1922年,他出任由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上海大学副校长,1923年底,校长于右任离开上海去广州,邵力子代理校长。学校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学生不仅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还参加社会的实际斗争,从而培养了大批的革命积极分子。

1926年1月,邵力子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5月又被推举为国民党宣传部宣传委员,7月随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为北伐做了大量的政治和组织工作。8月,蒋介石委托邵力子代表国民党去莫斯科参加第三国际第七次扩大会议。途经上海时,中共让邵力子“以纯粹的国民党员,代表国民党去苏联开会”,欢送他退出共产党。邵力子接受了这个意见。

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在被囚禁的情况下要求同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谈话。邵力子劝蒋介石应以国家人民为重,一致抗日。

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17日,邵力子作为国民党代表,参加蒋介石与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庐山的会谈,协商两党合作抗日问题。不久,军事委员会战区政务委员会成立,邵力子为秘书长。1940年,邵力子出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通过他的努力,苏联援华的军械物资于当年冬季运进了国内。正在他致力于改进中苏关系时,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邵力子十分焦虑,打电报给蒋介石,转达国际舆论对蒋介石的谴责。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1945年8月至9月间,毛泽东、周恩来等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邵力子作为国民党代表之一,参与了和谈。他虽为国民党方面的代表,但致力于“双十协定”的签订,因而获得了“和平老人”的美称。

1949年4月,《国内和平协定》遭国民党政府拒绝后,邵力子留居北平。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开幕,邵力子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宣布脱离国民党。

1949年10月1日,这位一生致力于祖国和平事业,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孜孜奋斗的“和平老人”,与开国元勋一起走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邵力子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1955年,他出席了世界和平大会,1956年出席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晚年,他致力于国共第三次合作,对台湾回归祖国、完成国家统一事业做了不懈的努力。

傅作义: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傅作义(1895-1974),山西临猗人。国民革命军将领、抗日名将。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水利电力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傅作义的人生信仰。1936年,他担任绥远省主席期间,日本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来到绥远,企图用金钱收买他,开口出价6000万大洋,并厚颜无耻地说:“只要你使傅军答应‘独立’两个字,6000万大洋就全部归你自己独有,并保证日本不与将军为难。”傅作义斩钉截铁地回击道:“绥远是中国的领土,休说6000万,就是6万万,也休想占领我一寸领土!”板垣只得悻悻离去。

在绥远抗战中,傅作义指挥所部表现异常英勇。战前召开的营以上军官秘密会议上,傅作义说:“岳武穆(岳飞)三十九岁壮烈殉国。我已过了三十九岁,为抗日死而无怨!”傅作义的抗战决心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将士,此役,日军在绥远的赌注几乎全部输光。

1933年至1945年,傅作义满怀爱国热情,一直奋战在反侵略战争的前线,指挥大小战役战斗290多次。长城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先声,被誉为“为国干城”;绥远抗战,“不仅取得中华历史上的光荣地位,且已作为中华民族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史迹昭垂,万世不灭”(天津《大公报》社论);五原战役的胜利,更是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中第一个收复失地的战役,蒋介石授傅作义“青天白日勋章”(受此勋章的蒋介石是第一人,傅作义是第二人)。

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后,傅作义多次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探讨抗日救国之道。傅作义还参照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部队制定“十项纪律”,仿照中共在山西的“战地动员委员会”,在绥远设立“动员委员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军民的抗日热情。1941年秋,傅部就地补充兵员,原定3个月内补充3500名新兵,在动委会的组织发动下,十几天就完成了任务。傅作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引起蒋介石、阎锡山等人的怀疑和不满。阎锡山说他“赤化了”,蒋介石说“傅作义的部队成了‘七路半’”(意即变成了八路军)。

1949年1月,傅作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八项条件,毅然率领华北50余万国民党官兵起义,使古都北平和平解放。其后,又促成绥远起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毛泽东曾高度赞扬傅作义为中国人民立下了大功,并亲自授予他一级解放勋章。

“北平和平”是傅作义在十分困难而复杂的情势下,克服重重阻力,扫除大量障碍,冒着生命危险实现的。他曾对人说:“北平和平解放,我是拼着三个死:一是和共产党打了几年仗,不了解的人可能要打死我;二是蒋介石特务和他的嫡系,随时会加害于我;三是咱们内部不了解情况的人,也可能要打死我。但是我拼着这三个‘死’走人民的道路,终于成功了。”

此后,毛泽东多次称赞傅作义的“三个完整”:“傅作义将军能够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完整地交出,并改编为解放军;能够把北平古都完整地交给人民;能够用北平和平解放推动全国的解放,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949年10月1日,傅作义参加了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这让他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出任水利部(后改为水利电力部)部长,他不顾年高体衰,以忘我精神投身其中,一干就是23年,堪称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程潜:“毛主席和共产党的伟大,实在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程潜(1882-1968),湖南醴陵人。国民革命军将领。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

1949年9月7日,毛泽东在周恩来、朱德的陪同下,在时隔10天之后再次出现在北平火车站,亲自迎接受邀前来参加开国大典的程潜。10天前,毛泽东在这里接到“国母”宋庆龄。至此,宋庆龄和程潜成为仅有两位由毛泽东亲迎参加开国大典的代表。

程潜,在国民党执政时期曾任广东大元帅府陆军次长、湖南省政府主席等职,1949年在长沙率部起义。毛泽东与程潜的交往可以追溯到毛泽东的青年时期。武昌起义爆发后,毛泽东参加了革命军,成为湖南新军的一名普通列兵。程潜当时是湖南督军府的参谋长、军事厅长,故毛泽东后来一直尊称其为自己的“老上司”。

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毛泽东就《出版与宣传问题案》的审查结果作说明。程潜作为国民党湖南代表的身份出席此次大会。这次会议使程潜对毛泽东有了较深刻的认识。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和程潜有过两次单独交谈。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程潜说:“颂公(程潛字),您是国民党资深望重的元老了,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下届行宪国大选举时,您老可以参加副总统的竞选嘛!竞选成功了,可以为老百姓谋点利益;不成功,也没有什么,可以回湖南去搞和平运动!”

194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权威人士在陕北公布了一个包含43名国民党党、政、军战犯的名单,时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也名列其中。对蒋介石早已失望的程潜于1949年1月派人与中共秘密联系,对中共提出的和平谈判八项条件,认为除了“战犯”一条外,其他各条均可接受。此后他下令停止征兵,减少征粮,相继分批释放政治犯,但对列名于战犯仍心存疑虑。毛泽东获悉后,立刻安排程潜的故旧章士钊去南京见程潜。章士钊转达了毛泽东对他的殷切期望,说明不咎既往,还将给予礼遇,使程潜坚定了起义的决心。

1949年8月下旬,和平起义后的程潜等人,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邀请,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9月19日下午,毛泽东邀请程潜等同游天坛。一行人信步漫游,谈笑风生。

1949年10月1日,程潜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10月26日,在程潜即将回湘前夕,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宴为其饯行。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作陪。宴会结束后,毛泽东将程潜送到门外,周恩来则亲自把程潜一行送上专车。程潜不胜感慨地说:“毛主席和共产党的伟大,实在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在后来的日子里,毛泽东多次约程潜见面晤谈。

1963年12月26日,毛泽东七十岁生日时,邀请程潜、章士钊和王季范等人到中南海颐年堂做客,并请每人携带一位子女同来。这次程潜带他的小女儿程熙到毛泽东的家里做客。程熙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她曾随其父见过几次毛泽东。她说:“毛主席跟我父亲谈天的时候曾说到他们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有一次)父亲去他那儿,他就讲:‘能跟我直接说话的人,以朋友方式说话的人就不多了。’他说的‘以朋友方式’,就是说有人能给他提出意见,这种平等的朋友,可能不太多了,我想毛主席也是很重视朋友的友情吧。”

(责编/黄梦怡 责校/李希萌 来源/《“和平将军”张治中》,周海滨/文,《决策与信息》2011年第6期;《张治中:敢言直谏》,佟莲/文,《中国人大》2010年第13期;《张治中被“监视”,怒向周恩来“告状”》,丁金栋/文,《党史文苑》2019年第10期;《邵力子:第一个报道十月革命的“特殊党员”》,史晴/文,《文萃报》2021年第31期;《傅作义将军的“人生三部曲”》,卜金宝/文,《解放军报》2022年1月5日;《程潜:清末秀才几起几落的传奇人生》,王残阳/文,《看历史》2017年第9期等)

猜你喜欢
张治中傅作义北平
北平的秋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平津战役前傅作义为什么不撤退
想北平
让思维的花朵更绚烂
5G与Wi-Fi融合组网需求分析及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C-RAN的5G无线接入网架构
傅作义一生最敬重的人
张治中,守候一生的包办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