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雷,王红峰,谭子屹
(大连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16,并从六个方面作出概括和阐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既是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先进的党的建设实践,需要先进的理论进行指导。当前,高校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从高校责任和功能定位出发,运用“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着眼解决高水平现代化大学建设过程中“怎么看”和“怎么干”的实际问题,得出符合高校发展规律的一般认识,总结形成可以复制的先进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高校内涵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步。
202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提出高校党组织工作应当遵循“坚持高校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完成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这一原则。《条例》中的工作原则既为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明晰了路径,也为推动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1]1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2]就高校而言,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强化立德树人“第一使命”,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聚焦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人才培养既包括对学生的培养,也包括对教师的培养。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将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另一方面还要将教师培养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完成上述两项培养目标,既需要时间长、范围大、内容全的课堂教育去维系,同时也需要态度正、内容实、结果真、效果好的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来保障,只有两者真正融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才能真正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因此,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既需要把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决策部署转化为学校的核心发展理念,也需要将党建工作的优势资源与学校人才培养措施相融合,从而使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目标一致、方向一致,进而实现加强和巩固党的领导的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438高校坚持人民至上,推动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关键在于牢牢把握“人”这个融合桥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实现“提升人、规范人、凝聚人、激励人”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进而充分发挥“听党话、跟党走”的人才队伍作用,进一步推动高校业务工作及改革发展实现稳中求进。落实到具体实践,针对学生人才培养,高校应着力在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针对教师人才队伍建设,高校要充分发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优势,激活教师主观能动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儿”实践活动落实落细,全面解决制约教师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不断坚定教师“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
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守正创新的重大意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16-17,并明确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1]17。就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而言,已然保留下来的文化是经过“守正”标准筛选的,有待创新的部分也必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
新时代,基于对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自觉维护与坚守,高校已成为继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成为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成为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力军。但是受网络浪潮的冲击,一些错误文化思潮和杂音也在影响着高校的意识形态阵地。因此,必须站在防范政治风险的高度,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文化传承创新深度融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3],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实践,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涵育科学思想、丰富文化内涵、彰显时代精神,从而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4]高校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党的建设与文化传承创新深度融合,一方面要用好传统党建工作载体,落实好党委会、党委中心组、党支部三会一课、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等途径,加大理论学习,不断从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传承中探究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另一方面要以文化建设为创新载体,把伟大建党精神和党建文化融入到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中,总结凝练诸如西安交大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哈尔滨工业大学以铭记责任、求真务实、海纳百川、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八百壮士精神”等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彰显中国当代高校精神,增强高校师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此外,高校还应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高校文化传承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激发高校师生的创新创造活力,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不竭的高校力量。
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校学科优势为基础,研究提出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明确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可见坚持问题导向,发挥党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加强有组织科研,是新时代高校科学研究工作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重大成果持续涌现、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看到,高校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化布局不足,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不够等问题仍然突出。迫切需要通过充分发挥党的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将国家进步和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过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有助于避免高校各行其是分散发展、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形成推动发展的最大合力。所以说,高校唯有着力加强有组织科研,才能实现科学研究聚焦基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让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5]“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6]。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是一项将党的建设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的改革,聚焦解决高校党建和业务工作不平衡的问题,将为扎实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具体实现路径,一是可以充分发挥“双带头人”支部书记的作用,选聘学术大咖担任支部书记,同时担负起抓党建促和谐、抓科研促发展的双重职责,达到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工作在党支部层面实现同谋划、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二是可以推动党组织负责人与科研团队负责人交叉任职,注重将科研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的党员吸纳到基层党组织中去,在岗位设置上充分实现党的建设责任与科学研究责任的统一;三是在班子建设中,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班子每个成员既要担负科研任务,也要履行分管业务领域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有效避免党建工作与科研业务工作推动不平衡问题。
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7],是我们党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就高校而言,系统观念体现在方方面面,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找准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办法和路径,就能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在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当中,高校始终担负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8]的时代使命。与此同时,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成为了高校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长期以来,高校已经通过突出学科优势、集聚高端人才、汇聚先进信息、集中创新要素、孵化科研成果、开展国际交流等方式架构了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系统。党的建设作为这个社会服务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始终主动融入,始终坚持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进一步形成教育服务人才、人才服务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服务创新的有效联动体系,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9]坚持系统观念推进高校党的建设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应重点把握好融合路径,一是通过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来把握高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对高校服务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二是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来凝聚教职员工,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各行各业创新创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来防范风险,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高校社会服务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向。
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1]29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坚持胸怀天下构建开放创新生态,需要高校发挥排头兵作用,引领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机构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兼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三项职能。长期以来,高校通过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等方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世界发展贡献力,在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贡献世界的生动实践中做出了积极的尝试。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发达国家不断调整与中国的合作策略,一方面把中国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也有个别国家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甚至试图遏制中国。高校推动国际交流合作需要与党建深度融合,构建党建工作创新体制,推动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提高学校国际化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1]18高校坚持胸怀天下,推动党的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深度融合,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立足基本国情,强化理论思维,着眼世界大局,既强化文化输出,也要防范境外渗透,全面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一是要始终坚持思想同心,多用外国人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把国际交流过程变为开阔视野、打开思路的通道;二是要始终坚持目标同向,积极拓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发扬兼容并蓄传统,通过国际交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借鉴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为高校所用;三是要始终坚持安全同步,深刻认识国际交流合作关系国家政治安全,只有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的底线,才能不断提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
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炼就的精神气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0]高校在实践中坚持自信自立,就是不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重大政治和原则问题上有定力、有主见,坚定不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转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新时代十年,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与时俱进、培养水平凸显、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教育强国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各类高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推进了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高校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良好局面,积累了将党建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联系起来的宝贵经验。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想保证党来领导一切,需要先参与一切、融入一切。所以高校推动党的建设与更多业务不断深度融合,需要始终坚持自信自立,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和自信,聚焦发展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主动发挥党建引领优势,提出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1]16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因此,坚持自信自立推动高校党的建设和更多业务融合走向深入,应着力完善现有的评价机制。一是高校的党务和业务部门都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以责任细化加速双方相互渗透、充分融入,使党建工作能够真正发挥出统领各方的作用。二是要通过对现有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机制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明确党建和业务分项考核内容,积极将考核结果与高校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不断提升管理活动的有效性。三是要用制度激活高校历史主动精神,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着力推动高等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建设,把握教育强国建设主动,赢得高等教育发展新优势。
“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共产党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阐述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和正确路径。高校以党建为引领宣传好党的主张、贯彻好党的决定、领导好基层治理、团结动员好群众、推动好改革发展,必须首先牢牢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这个基本点。它是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基本立场,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每一项职能的充分发挥都有着强大的指导意义。唯有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不断同心同向、同频共振,才能持续地将“六个必须坚持”理论转化为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坚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