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田,谢明亮
(1.广东财经大学 佛山校区管理委员会,广东 广州 510220;2.岭南师范学院 商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3.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广东湛江 524048)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域,也是加快建设精神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44这充分彰显了当前和今后学习贯彻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建设全国精神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重要性,对于党和国家用爱国主义教育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布局不断优化,功能类型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在避免同质化重复建设、防止内容陈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背景下,主题多元化对爱国主义教育建设发挥何种作用,如何运用其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尝试在分析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题特点的基础上,就多元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冀对于我国爱国主义基地建设有所助益。
自20世纪90年代推进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以来,经过几十年建设,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了展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红色主题并行,尤其突出红色主题的鲜明特色。
从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布局来看,除博物馆之类综合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外,相当比例的基地展示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历史[2]。比如,在全国第三批66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不算间接关联的基地,直接聚焦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的就达61家[3]。又如,广东省第八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13家单位,其中仅广州市海珠区十香园纪念馆和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博物馆涉及事迹是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前,广东省方志馆设置的“改革开放先行地”事迹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其余全部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自觉的特殊历史时期。我国人民经历了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醒,在政治腐败、民生艰难的环境中艰难求生,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救亡图存的曲折历程。在政治上,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目不暇接;在经济上,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等近代化运动接踵进行;在科技上,铁路、蒸汽机车等新技术不断引入;在对外斗争上,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纷至沓来。中国人民从迷茫到觉醒,在不断的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束了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近代这些深刻影响中国命运的丰富历史,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绝佳素材。事实可证的历史事件发生地,理所当然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优先选择地。因此,除历史博物馆等综合性反映历史的基地之外,在专题性的基地中,反映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基地占比极高。以中央宣传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例,截至2021年6月,共计585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此类基地占比超过专题性基地的七成。
各级历史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主要场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当然阵地。因此,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各级历史博物馆占了较大比例。比如,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内容的有19个,基本上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博物馆。除此,由于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4]57,诞生伊始就以为祖国为民族求生存为目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5]63,这使得党领导的革命遗址作为一种宝贵的爱国主义资源,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红色资源中丰富的爱国主义元素,使其成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重要来源。因此,我国历来重视从前辈英烈的革命事迹中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感。比如,河北省第一批入选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6个,全部是反映革命英雄事迹的。
随着国家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认识的深入和红色资源的充分开发,我国越来越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题的多样性建设。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例,在1997年首次公布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除中国历史博物馆等19个反映中华民族文明的基地之外,其他几乎全是救亡图存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在2005年第三批爱国主义基地中,出现了闽台缘博物馆等展示祖国大陆与台湾历史关系的基地[3];在2009年第四批基地中,出现了铁西老工业基地展览馆等展现新中国建设的基地[7]。在2021年中宣部公布的1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更是出现了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国家电网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开山岛夫妻哨”事迹陈列馆和北京大兴博物馆等一大批反映与文化、经济、科技、社会建设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进,对于爱国主义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新技术不断提升,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与网络空间的更新迭代相伴而生,当前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在话语传播、意义沟通与价值触达维度上面临着话语表达多元杂糅并存、叙事框架多样互嵌共存、群体特质多向迭代更移的现实梗阻[9]。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保持生机和活力,唯有贴近现实,不断从实践中汲取养分,反映受教育者的关切,才能不断提质增效。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题的多元化有利于更多维度地展现民族与国家风采,和人民的关切联系更加紧密,契合了优化展陈方式,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需要。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儿女建立在家国情怀、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共同情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于民族共同体之上,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为使命[10],是一种中华儿女同悲共乐、荣辱与共的共同体意识,蕴含着喜、怒、哀、乐等各种复杂感受。
多元主题的爱国主义素材,能够从不同侧面激发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产生自豪、荣耀、悲伤、喜悦等种种复杂的情感,有利于形成和加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达文明的爱国主义素材,能够由衷地激发中华儿女强烈的自豪感;反之,反映国家衰败、丧权辱国历史的史料,则警醒当代人落后就要挨打、必须时刻保持国家进步的危机感。同样,反映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素材,生动地展现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而反映灾难、战争的素材,则以铁的事实展示着和平与社会发展的不易,以及团结才能进步,分裂就会落后的道理。多元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犹如一面全维度的镜子,以无声胜有声的方式,生动地展示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种种惊心动魄的历史,通过共同的记忆和认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极佳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使人全面地了解历史。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实现了反抗压迫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11]。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对我国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民众聚焦于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对于其他方面的成就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了解不深之机,肆意利用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历史,通过放大个别历史错误,散播各种似是而非的谎言,以偏概全,不断诋毁和抹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香港修例风波等事件中,不断操弄和炒作,散布诸如共产党只善于革命不善于建设的谎言,蛊惑人心。在一些缺乏政治判断力的民众,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中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多元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活生生的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我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实现民族自决,建设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民一步步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全面实现小康,从被称为“东亚病夫”到全球领先的体育强国,从不能生产一盒火柴到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技术落后的农业国家成长为现代工业体系健全的现代化强国的波澜壮阔历程。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打破一个不公平的旧世界,更是卓越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最为适合中国人民发展的道路。加强多元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有利于多角度地展示中国共产党历史成就,正本清源,驳斥各种别有用心的不实之词,弥补一般民众对党的伟大成就了解不够全面的缺陷,增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爱国主义教育,应注重提升引领力,传递家国梦想[12]。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守正创新,推动教学举措持续优化[13]。爱国主义教育是全链条全方位的教育,不同主题的爱国主义资源各自有其无可替代的爱国主义启示意义。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之坚强韧性;重大危急时刻的力挽狂澜,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和强大的执行力;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则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有带领国家走出贫困走向富强之无与伦比的执政能力。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反映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的特殊时期进行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的艰难历程;也应反映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勠力同心、排除万难,实现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强大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了接踵而至的洪涝、干旱、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种类多样的传染病疫情,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肆意破坏等各种艰难险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人民排除万难,团结一心,不断克服困难,一改旧中国在巨灾大难面前束手无策、人民流离失所的历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发生地依其主题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充分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课程思政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在共同的价值引领下互动互补,归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4]。长期以来,上好思政课,强化“思政课程”效果一直是思政课面临的重要命题和摆在思政教学中的现实难题。思政课程案例类型单一、素材陈旧的问题突出。爱国主义基地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服务广大人民群众[15],是理论教学向社会生活的延展,可以通过实践实现价值认同,外化为价值实践[16]。
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爱国主义实践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源头活水,是爱国主义教育推陈出新的重要保障。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及扶贫、抵御灾害等领域的重要成就,有力地展现了我国人民战天斗地的华彩篇章;对外开放、经济特区、乡村振兴、先进制造业、一带一路等方面的成就,面对SARS、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重大危机时的优异表现,这些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最为生动直观的方式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极大地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类型,有效避免了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和类型的单一化,极易产生共鸣。建设多元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支撑思政课程建设,能够极大地增强思政课程效果,在思政课中不断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新实践补充为最新素材,实现与时俱进,保持生机和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推进多元主题爱国主义基地建设,要重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主题、以因地制宜的方法充分发挥地区资源禀赋、以整体性思维着力推进爱国主义基地体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17]11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又一个成就:在政治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全面推进更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经济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实施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使得“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 000元。”[1]8;在文化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持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8],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9]175,构建了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在社会治理上,通过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共同富裕,通过乡村振兴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构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书写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部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组成。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伴随重大社会事件的诞生,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像安徽凤阳小岗村一样影响广泛的事件发生地和先进事迹诞生地。将这些蕴含丰富价值内涵的地方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有利于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源头活水”中汲取爱国主义教育养分,保持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的紧密联系;而且有利于避免同一主题重复建设,防止思想政治素材陈旧、类型单一,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缺乏应有吸引力、“思政”效果不佳等问题,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始终保持青春活力。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按照审慎推进的原则,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影响力大小,选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思想策源地、标志性事件发生地、标志性改革发生地、标志性成果产生地和标志性产业聚集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指标。民族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观念,内化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思想,指导形成各项制度,深刻地影响政治发展进程,经济发展、文化和科技进步。如果说,乱世之中的救亡图存以鲜明的爱国主义元素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素材,而纵贯战争与和平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表现则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展示政治、经济、文化与科技规律,通过展现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表现,展现国家治理体制的优和劣。正是由于封建主义不能适应先进生产力要求、文化上的钳制制约先进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阻碍了科技进步,才导致我国在近代以来的社会竞争中全面落后;正是由于资本主义放任弱肉强食,才导致资本对于平民的掠夺和剥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人民离心离德;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既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又运用国家力量促进社会公平的优越性,才出现了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才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文化上的百花齐放与科技上的快速进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成功夺取政权实现人民民主专政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0]。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是衡量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砝码。通过将影响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件发生地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内涵,增强政治自信和道路自信,对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比如,将中华传统文化发生地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助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补齐部分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人文底蕴不足的底板[21]。
不同地区因为历史发展不同、资源环境不同,资源禀赋存在巨大差异。有的省份红色资源丰富,比如江西和陕西,中国共产党曾经在此进行艰苦卓绝的民族斗争;有的省份由于地处边陲,涉外斗争的资源丰富;有的省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扮演了排头兵的作用,经济建设主题的资源极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只有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才能实现扬长避短,实现最佳的建设效果。数据显示,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2023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161.63亿元,同比增长4.5%。广东自1989年跃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以来,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是许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件的发生地。这些重大事件不仅推动和促进了广东本省事业的发展,也对全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近年来广东进行了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深港粤澳深度合作区等标志性领域的建设和探索;建设了深港城际铁路、新白云机场、港珠澳大桥等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探索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广东实践”“广东方案”;推进了岭南乡村福祉家园、富饶秀美广东建设......既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又反映广东特色的爱国主义基地建设不仅能增加爱国主义教育说服力,还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
整体主义思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早在延安时期即已采用并形成整套经验[22]。整体主义思维强调将不同的局部个体按照一定原则有序结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一个整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需要摆脱局部主义思维,从全局的角度,在整体主义思维指导下,按照功能多样、既相互区分又彼此配合、综合基地与专门功能基地有机交错与均衡布局的原则,推进建设类型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由不同主题的基地组成,类型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互配合、错落有致的有效体系。比如,就具体地域而言,在某种类型资源禀赋丰富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同质建设,可以按照就近原则对同类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强化其他类型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开发,通过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审慎稳妥地推进多类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按照功能多样,专门功能基地与综合基地有机交错与均衡布局的原则,建设类型多样的教育基地。形成既相互区分又彼此配合且特色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以广东省为例,比如,在东莞建立以外向型制造业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演示“世界工厂”的由来,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演变进程,“腾笼换鸟”政策的出台与产业升级的关联等。又如,在中山古镇建立灯具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小窥大,从古镇灯具的发展展示中国灯具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占有世界重要地位的发展历程。再如,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被誉为“中国科技第一展”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陆、海、空、天、电”全领域覆盖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这些不同领域的盛会在全国极具分量,代表着广东的耐力与韧性,代表着广东的活力与创新,同样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极佳素材。
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多措并举推进特色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综合反映社会发展整体情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确保投入,由财政专门拨款建设。与经济、行业企业关联密切的行业性领域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则可充分发挥代表性企业的作用,依托代表性的产业龙头,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将其作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共同建设,或企业出资、企业建设、政府监管的方式建设寓爱国主义教育与行业展示为一体、多功能融合的行业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比如,以美的电器为依托,建设顺德乡镇经济与智能制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