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赣南红色文化发展路径探析

2023-04-20 07:03郭绍华谭富强
创意设计源 2023年1期
关键词:赣南红色旅游红色

郭绍华,谭富强

赣南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共和国的摇篮。在革命战争年代,赣南人民在极为艰难险恶的环境下,以极大的革命热情,义无反顾、不求回报地投身革命斗争中,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和革命故事。但赣南地处闽赣边陲山区,道路狭窄不平,河道淤塞难行,交通极为不便,以至于改革开放后赣南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没有优势。赣南曾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如何提高赣南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振兴发展,不仅是赣南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定位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鼓励革命老区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发挥比较优势,激发内生动力。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换句话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呈现,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中锤炼出的鲜明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植入灵魂、融入血脉的基因,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红色文化的资源价值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十分契合,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来到赣南考察,调研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脱贫攻坚情况,勉励革命老区人民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奋勇争先。赣南地区红色资源丰富且具有良好的群众认可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依托。依托本土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是赣南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赣南红色文化发展困境进行剖析,探索乡村振兴视域下赣南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发展赣南红色文化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只有振兴乡村经济,为乡村发展提供丰腴的物质基础,乡村振兴才有实现的可能。对红色资源有效利用的最佳方式是发展红色旅游,进而将其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旅游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红色旅游寓教于乐,满足了人们对旅游的新需求,红色景点正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目的地。2015—2019年的旅游报告显示,红色旅游游客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且年轻游客成为红色旅游的主力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2]。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3]由此可见,乡村振兴视域下红色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加快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撬动乡村产业的新杠杆。赣南曾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是一片红色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的丰富故土,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带来大量的人流和信息流,而且可以带动当地特色经济联动发展,促进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比如,江西省赣州市潭头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硒资源和红色资源,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富硒蔬菜、旅游公司等各项富农产业的升级,实现了村级集体、群众增收的多赢。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红色旅游引领乡村产业不断丰富,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进而构建出产业兴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局面。

(二)有助于创建生态宜居乡村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关乎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红色资源、红色旧址历经岁月与炮火的洗礼,是我们党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奋斗历程的见证,铭刻着大量彰显革命精神的红色印记。乡村振兴视域下,借助政策东风发展红色旅游,整合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在旧址上根据旅游标准全方位打造独特的旅游新村。在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将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与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相衔接,推进村庄红色景观科学规划,不仅有利于改善村庄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营造乡村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自然生态宜居、文化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新格局。例如,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将红色旅游与地域生态、地域文化有机融合,推动红色景观的恢复以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建设了污水和垃圾处理站,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推进了乡村公共卫生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的落地,形成了以寻乌调查红色旅游景区为核心,以周边生态农业、乡村风情等为依托的“红、绿、古”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抓手。“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和革命优良传统等精神内核,是乡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源泉。”[4]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锤炼锻造出追求真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革命精神,有助于促进和优化乡风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红色文化作为赣南地区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红色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培育文明乡风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5]用红色文化武装村民的头脑,有助于丰富其精神世界,筑牢其乡村共同体意识。此外,对村民而言,红色事迹就发生在其祖辈身上,这使得红色文化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容易引起村民的认同感与价值感,使红色文化精神嵌入村民的情感中,提升其思想意识并付诸实际行动,自觉成为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和发展的主人。赣南人民为支援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红军竭尽全力的支援,这种历久弥新的无私奉献精神深刻影响着生活在这片红色沃土的人民。不少乡镇依托本土红色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乡风文明建设中,促使村民成为新时代乡村移风易俗的倡导者,推动乡村文明新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

(四)有助于引领乡村有效治理

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处红色革命圣地,都强调要认真感悟革命老区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并将红色文化的丰富精神内涵提炼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6]红色资源记录着共产党人用生命和热血诠释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镌刻着忠于党和人民、敢于斗争的伟大品格。新时代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精神文明高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筑牢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厚植赤诚为民之心,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坚持党建引领,使党员成为群众身边最具活力的“红色细胞”,让党的关怀深入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的堡垒作用,提升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夯实乡村的治理基础。例如,江西省赣州市麻芫村分别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讲堂、农家书屋等场所,组建了红色宣讲团,组织党员群众开展“红色家书”诵读、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党员群众在革命教育的洗礼下赓续红色血脉。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赶考的姿态投入乡村振兴中,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提供了有益参考。

(五)有助于实现乡村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农民生活,提升村民幸福感。在新时代,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要抓住根本,注重满足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民生活。生活富裕不只是物质富裕,还是精神、文化、生态的全面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包括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以及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红色资源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吸引了优秀人才回乡就业和创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良性发展,使村民物质生活有了质的提升。此外,红色资源以其特有的精神内核涵养着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意味着红色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民生资源和生态资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实现多边联动,促进乡村生活富裕,回应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赣南红色文化发展困境

(一)红色旅游开发程度低

赣南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对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深度远远不够,游客量增长较为缓慢,外来游客较少。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当前赣南红色旅游行业发展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红色旧址保护不充分,基础设施尚未完善。赣南革命旧址主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原始载体,且大部分为土木、砖木结构,属于清末、民国时期的客家建筑,为当地居民世代居住的祠堂、厅堂和民居,很多旧址旧居因产权不明晰而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和保护。以于都县为例,有些旧址旧居产权归属县博物馆,保护相对较好,比如,中央直属机关长征第一渡口、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旧居、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中央红军第五军团旧址等(见图1、图2)。还有很多旧址旧居因产权不明晰,仅靠房屋产权人自行修缮。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旧址旧居变成空心房,难以得到正常维护,一旦漏水,木构件就生白蚁遭虫蛀,直接导致旧址旧居的破损倒塌,造成一定程度的损毁。此外,由于地方经济相对薄弱,景点附近的住宿、餐饮、通信等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加上公共交通基础建设不完善,导致游客体验感较差。

图1 赣州市于都县城东门渡口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图2 赣州市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内长征渡口码头

第二,红色展馆特色不够鲜明,缺少专业的红色讲解员队伍。近年来,赣南地区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引导作用,地方政府组织多部门先后建成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宁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石城阻击战纪念馆等一批苏区革命标志性建筑。但展馆设计和展厅陈列设计大同小异,缺乏独特性,难以激发游客了解红色文化故事的兴趣。一方面,红色展馆展示方式和手段比较陈旧,大多通过图片、文字、雕像等实物来展示,游览过后存在对历史知识了解不够全面、理解不够深入、看过即忘等问题,承载着“苏区精神”的革命圣地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景点缺少专业的红色讲解员队伍,讲解员的红色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现有的讲解员并非专业人员,系统学习过历史知识的讲解员也相对较少,解说词程式化严重,不足以给游客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

(二)红色资源宣传力度不够

多元化的宣传手段、全方位的宣传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依托影视宣传等传播方式,延安、西柏坡等地的红色资源建设和发展得到突破性进展。赣南地域广阔,红色旧址规模相对较小且零散分布在各乡镇,各景点间关联度较低,无法形成连贯的旅游路线。赣南红色旧址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宣传,导致其所覆盖的受众范围较小,知名度相对较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而且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红色文化触手可及,有效扩大了红色文化的展示空间。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宣传内容与方式,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切实提高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三)红色教育形式单一化

当前,年轻群体对红色教育的接受程度较高,有较高的参与意愿,但红色文化的弘扬效果并不理想。长期以来,阻碍人们参与红色教育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方式落后,缺乏多样性。赣南多数红色教育依旧是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填鸭”式教学,受众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未能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内容不够丰富,显得单调乏味。赣南红色教育内容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只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导致红色文化形成“空中楼阁”的刻板印象,使人们难以理解和感同身受。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受各种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给红色教育带来巨大挑战。“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的教材。”[7]如何把红色文化与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推动红色教育入脑入心,真正发扬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促使人们感悟红色精神,凝聚社会共识,弘扬正能量,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寻的。

(四)红色文化元素发展同质化

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创产品是文创产业链上的一环,在近几年红色国潮发展过程中更是突飞猛进,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将红色文化元素与文创产业相融合,擦亮赣南“红色名片”,有利于充分激活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潜力。赣南红色文创产品范围较广,大到室内摆件,小到头饰挂件,均有产品推出,但形式较为单一。赣南红色文创产品的开发比较滞后,且缺少与当代审美相结合的元素,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较难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许多制造商为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缺少设计方面的前期投入,在红色文化元素的使用上缺乏创新意识,使得红色文化元素的运用千篇一律、缺乏创意,且红色文化内涵表达不足,丧失其原本价值,即使有新颖的红色文创产品上市,也无人问津。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赣南“红色文化+”发展路径

(一)培育“红色文化+乡村旅游”业态,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

1. 培育优秀红色讲解员队伍,站稳红色旅游人民立场

红色旅游是人民群众接受红色教育的良好途径,有着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因此,红色讲解员肩负着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基因的使命。此外,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为追求人民幸福而生成的文化,红色旅游发展应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群众提供便利和福利。

第一,提升红色讲解员的业务技能,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对红色讲解员的专业知识、表达能力、服务水平,以及讲解方式的全面且系统化培训,完善红色讲解员的知识结构,形成丰富多样的宣讲形式。以本地特有的红色文化魅力加上专业讲解,将赣南红色历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从而增强红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此外,建立科学长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培养造就一支专业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红色讲解员人才队伍,确保讲解员队伍的稳定性,进而促进本地红色文旅事业的发展。

第二,推出集吃、住、行、游、购、娱等便民服务于一体的赣南红色旅游专属平台,创新整合红色文旅攻略,推出红色旅游惠民举措,彰显红色文旅的公益属性。及时整合景点动态,发布紧贴游客需求的内容。如旅游购票细则、交通出行路线、餐饮住宿信息等,让游客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旅游出行的最新资讯,进而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感。

2. 塑造红色文旅独特品牌,催生红色文旅融合新业态

赣南是一块具有革命历史的红土地,应凸显“苏区精神”主题,着力塑造“红色赣南”独特文旅品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将红色文旅产业蝶变的新鲜血液融进自身发展的脉搏中,促进红色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实现红色品牌与乡村、产业的共荣。

第一,依托红色旧址,创新推出以“苏区精神”为核心的旅游路线。红色旧址是红色旅游的物质基础,开发红色旅游路线具有很强的联动效应和较好的社会效益。需明晰红色旧址的产权,全面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大财政投入以修缮旧址,重视和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建设。例如,以瑞金为中心,以于都、兴国和宁都旧址群为重点,加强县域联动,将红色印记串点成线,建设完善的红色旅游路线(见图3)。联合路线周边的村镇共享资源,形成集培训、研学、参观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业,从点、线、面等多角度盘活红色资源,有效推进红色旅游发展。

图3 赣州市兴国县将军园“模范兴国”雕塑

第二,依托赣南独特的资源,完善红色旅游产业链条。各地红色景点应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统筹推进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融合发展,打造兼具革命传统教育、户外拓展体验、绿色休闲观光等要素的多功能乡村旅游区。针对自然条件较好的村镇,做足山水文章,打造特色旅游小镇。搭建红色体验平台的同时,开发温泉养生、田园骑行、漂流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将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健身旅游、劳动休闲旅游相结合,扩大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针对有特色产品的村镇,引进符合其特色的优质企业落地,探索红色旅游带动产业发展之路,有效盘活当地经济,促进乡村红色旅游不断转型升级。

(二)培育“红色文化+信息技术”业态,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

1.创新与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与方式

红色文化要想传播得快、传播得开、传播得好,就必须有丰富灵活的传播方式和优质内容,这就要求创新互联网宣传理念。深耕形式创新的同时,注重内容品质,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多维度、多领域挖掘赣南红色文化,不断提升赣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一,精心策划红色专题新媒体栏目,细分板块讲述赣南红色历史。通过丰富的历史档案和文献,挖掘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发展成果,策划推出一批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苏区题材短视频和漫画。把握当下年轻人的接受习惯,以多样的选题、亲切的人设、鲜明的风格将厚重的历史融入轻快灵活的新媒体平台中,打造活跃的互动体验,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

第二,发挥官方媒介的引领作用,打造“红色赣南”全媒体平台。以红色文化为叙述主体,融合电影、书籍报刊、社交媒体等文化产业,建设多渠道、立体化的红色新媒体传播矩阵。大力建设红色影视基地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生产基地等文化产业联盟,创作生产一批中央苏区题材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和宣传片。加快构建新媒体时代红色宣传新格局,形成官方媒体为主、社会媒体为辅、政府和社会协同参与的格局。

2. 借力VR(虚拟现实)技术赋能红色文化新发展

利用仿真技术生成的交互式三维动态视景和模拟式体验,让人们沉浸在红色历史情境的正能量环境中缅怀先烈,可以让受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现场,获得震撼人心的沉浸式、互动式体验。

第一,充分挖掘“苏区精神”的内涵,引进更多的技术与设备,创新性地将革命老区、党的历史、苏区精神等红色资源与 VR 技术相融合,做到政治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比如,赣州方特主题公园综合运用AR(增强现实)、VR 等技术打造了全国首座红色文化高科技主题公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在这里沉浸式体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奋进历程。

第二,结合VR 技术开发一批充满新意和趣味的红色题材游戏,让玩家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扮演历史角色,并通过答题系统将历史知识融入游戏中,使玩家从红色故事的“倾听者”变为“亲历者”。此外,还可以定期开展红色文化沉浸式数字展览、红色网络直播等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培育“红色文化+教育”业态,激发红色文化感召力

1. 创新红色文化理论与实践教学

传统的红色教育通常围绕理论进行灌输式教育,在时间维度上无法高度契合历史年代的跨越,难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感知。通过体验式、互动式的理论课堂和多样化的红色实践教学,有益于学生直观地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力量,使他们读懂红色政权、红色道路、红色理论和红色精神,自觉承担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一,创新开展沉浸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推进红色文化理论教学。通过情景剧、诵诗歌、手抄报大赛等多种方式,将静态的、单一的课堂转化为动态的、有趣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互动者和生成者,使学生不仅拥有感性的体验,而且能有理性的认识。

第二,开设校外红色课堂、红色文化素质拓展活动,以实践体验加深学生对红色理论的理解。定期组织学生去党史主题公园、红色展馆、红色旧址等爱国主义学习教育基地,实地开展参观学习、入队入团宣誓、志愿讲解等系列活动,配套开展走红军路、吃红米饭、唱红军歌等体验活动,在“走、看、听、悟”中感受革命者当年的生活环境与战斗情形。

2. 拓宽红色教育受众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者。赣南乡村聚落数量多,且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不利于乡村振兴事业的顺利推进。因此,农民教育是重中之重,农民队伍的建设成效是影响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

第一,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培育具有红色文化基因的新型农民。用好、用活丰富的红色资源,在传授革命精神的同时,剔除糟粕思想,提高农民素质,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第二,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培育好农村的儿童和青年。以农村儿童、农村青年为重点教育对象,将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思想教育工作中,不断提升他们的精神素养,加强新型农民队伍后备力量的建设,使他们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四)培育“红色文化+文创产业”业态,激活红色文化创新力

1. 开发红色文创产品

红色文化所承载的元素代表一个时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记忆,具有鲜明的精神标识。红色文创产品是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其每一个创意背后都蕴含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等[8]。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符号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价值观的呈现,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图腾。开发红色文创产品,需立足赣南,从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元素中提炼红色文化基因符号。将赣南英模人物事迹、陈旧的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等进行梳理,提炼专属于当地的红色文化基因符号。比如,中华钨矿公司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国有营利性企业,当地政府通过设计“共和国第一国企”标识,彰显出与时俱进的红色国企精神。此外,还可以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与人们生活方式相契合的文创产品中,将其转变为可视、可听、可感、可体验的形式[9]。比如,将八子参军、红军嫂等典型红色故事中提炼出的文化符号融入红色饰品、摆件、明信片、书签等有形的文创产品中,使其更具时代发展的灵魂。

2. 打造赣南红色文化IP 产业

红色IP 产业不仅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人们体会红色文化,提高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文创的核心是文化价值,文创消费的实体是文创产品[10]。充分挖掘赣南地区分散的红色文化元素并进行系统整理,重点突出区域的独特性,推出承载红色文化的创意产品。以红色IP 产业链为核心,挖掘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红色人物、红色景点、红色故事等,打造红色文创产品,以带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11]。比如,瑞金的红色文化特征是“共和国摇篮”,当地的特色是瑞金牛肉汤、红井等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标识,将这些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标识引入红色文创产品中,增加特色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不仅有新意,而且不可复制,能够成为当地所独有的文化发展形式(见图4)。

图4 瑞金中华苏维埃历史纪念园内“红星耀中华”雕塑

四、结语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丰富的红色资源对赣南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赣南十年间的发展实现了全方位的华丽嬗变,近2000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实现小康。伴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红色文化大有可为。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赋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推动乡村实现现代化,与城市一道走向共同富裕。科学整合红色资源,发挥其优势,可以有效激活红色资源的独特价值,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成为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进而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猜你喜欢
赣南红色旅游红色
文化三馆讲好赣南审计故事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红色是什么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红色在哪里?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追忆红色浪漫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