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善恶之辩

2023-04-20 00:41刘道玉
书屋 2023年4期
关键词:性恶曾子本性

刘道玉

在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个被称为“千古之辩”的争论,即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论辩的双方都是儒家泰斗级的人物,一个是儒家二号人物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另一方是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他是儒家大师级人物,而且发展了法家思想。

《孟子·告子》分为上下篇,在上篇中有关于人性的论述。如果用白话文表述,其意思是:人性向善,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腾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人之所以胁迫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孟子的人性本善论认定: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成也,我固有之也。因此,孟子的观点是“人之初,性本善”。

什么是人性?人性即心灵性或人的秉性,人心决定人性。所以人性是生来具有的,是自然形成的。孟子也承认,在社会中,有人也有恶的表现,但他解释那是违背人性的,是人性扭曲的表现。

荀子比孟子出生晚了半个多世纪,他们虽然都是儒家代表人物,后人常常把他们并称为“孟荀”,但他们的学说却分歧非常之大。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他们没有可能直接论辩,而是超越时空的思想碰撞。后人发现,在《荀子》一书中,存有他对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评论,从这些评论中,可以窥见孟、荀二人在人性观点上的对立。载在《荀子》一书的《性恶篇》中,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而孟子的性善论成了他主要的批判对象。在荀子看来,诸如贪财好私、妒忌憎恨、贪图享乐等人性的恶性其实都是与生俱有的。

如果对这些恶性放任不管,任意放纵本性,就会出现互相争夺,扰乱社会秩序,最终导致暴乱的后果。对待人的性恶表现,荀子也认为需要整治。怎么避免人性的这些弱点呢?怎样使人向善呢?那就是建立礼仪、制定法度,用来整治、改变、驯服和教化,引导人们情性的改变。为了实现这种改变,人需要有动力,如果没有,那也是没有可能通过学习改变他们。这个约束,就是圣人们创立的礼仪教化,用它消除恶性。对于孟子认为人失去了本性才会产生恶的观点,荀子也进行了反驳。

人们感到困惑的是,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为什么他们对人性善恶有着如此对立的观点呢?我以为主要是三点:首先是他们的人生观不同。孟子是理想主义者,所以他信奉人性本善,认为只要统治者施行仁政,就可以建立国泰民安的社会,形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好民风。然而,荀子虽然也儒家代表人物,但他是现实主义者,认为人性本恶,所谓的善只能是后天的教化,统治者要想富国强兵,必须隆礼重法。

其次,二人的家庭出身和生活的环境不同。孟子虽然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但三岁丧父,其母仉氏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孟母三迁”和“断机杼”,孟母教育和激励孟子发奋学习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孟母的慈爱之心感动了儿子,从此勤奋好学,终于成为我国古代四大圣人之一。同时,这种慈爱也在孟子的心中滋生了人性本善的种子。荀子是赵国人,家境殷实,经营着百多亩田产和桑园。他们二人的家境反差很大,对他们对人性的认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再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群之中,这些人的政治态度和人性都会影响他们对问题的结论。如果他处在贪婪和为非作歹的人们中,他看到的是人性恶的方面;如果他处于善良的人群中,他看到的是人性的善。当然这些观察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带有随机性,并不能以偏概全。

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中国这个“千古之辩”呢?在我看来,人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完全以善或以恶,都不能完全概括所有人的人性。实际上,人性具有二重性,既有善良的人,又有品性恶劣的人;既有善良的人变为恶劣的人,又有恶劣的人变为好人;既有一贯洁身自好、乐善好施、永葆真善美的人性,也有冥顽不化、恶贯满盈的人性;既有独立自主的人,又有扮演角色的人(即伪装)。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学者,他的名字是乔治·赫伯特·米德,在某些方面他有点像我们古代的孔子,终生没有个人论著出版。但是,死后他的学生们根据他讲课的记录,整理出了几本著作。他有一个最有影响的观点,即人的自身是由“我”(Me)和“自我”(I)两部分组成。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由其自身的角色(独立行为)和扮演的角色(角色行为)所组成。因此,一个人的自身角色才是真实的“我”,而扮演的角色卻是伪装的“我”。这种伪装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例如,那些说假话、套话、空话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性也是一个悖论,有时候善的一面掩盖了性恶的一面;也有些人虽然性情耿直、粗鲁,但却是善良的人。一个人如果掌握了辩证法和懂得了人性的悖论,就能够辨别人性的善恶和真假。

我们讨论人性的善恶,并不是为辩论而辩论,而是要广泛宣传人性真善美的美德,要重视教育对人的教化作用。我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毕生从事教育的工作,自认为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在工作中既有成就,也有错误和失误。曾子(曾参)是孔子的弟子,曾经被封为儒家五圣之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曾子在儒学学派中地位之重要。曾子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他曾说“吾日三省吾身”。

我是一个事必躬亲、事求必成的人,抱着知错必改、知恩必报的信条。我崇信曾子的名言,从“知天命”开始,我也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即今日事今日毕了没有?今日错今日改了没有?今日恩今日感恩了没有?蜀汉昭烈帝刘备在诏书中写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刻刻反躬自问,保持善良的美德,随时去掉自己身上不良的习性,做一个正直、清廉和有利于人民的人。我已届鲐背之年,但我依然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笔耕不辍的信条,直至死而后已!

猜你喜欢
性恶曾子本性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荀子不是性恶论者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曾子杀猪
荀子人性论研究综述
曾子杀猪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曾子杀人
本性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