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芳
最近在读李怀宇的非虚构访谈及研究新书《字里行间》的同时,也在读魏微的虚构长篇小说《烟霞里》,两本书都让我激动。魏微在《中华读书报》关于这部小说创作的专访中,推崇钱锺书是天才小说家,说《围城》对“人物关系的交代,七八个人聚会,谁挨着谁坐,小心思、小眼神,一个不落,交代得清清楚楚,笔墨能照顾到每个人,一点儿都不乱,言语风趣,充满睿智和洞察,读来令人捧腹,几段话写下来,人物性格出来了、关系出来了,彼此之间还很错综”;更推崇曹雪芹是伟大小说家,《红楼梦》中,“哪怕是次要人物像傻大姐、小红等落笔不多,但读者照样记得牢”。他们的天才或伟大表现,可以用《红楼梦》中曹雪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言以蔽之。魏微推崇《围城》《红梦楼》,《烟霞里》在精神气质却有得之、似之之处;《字里行间》虽非小说,也有此精神气质,正是其吸引人之处,我总结为:以“参差互见之法”,得“人情练达之旨”。
比如,全书开篇《金庸:办报是拼命,写小说是玩玩》,并非从办报讲起,也非从写小说讲起,而是从金庸的人际关系讲起。先讲故乡亲旧,再写旧友新知,并着重突出“金庸先生好奇心极重,不时主动问起我访问过的学者近况”。“人情似故乡”,一旦触及人生的沸点,搔到话题的痒处,便恍觉“金庸口才不好”不过是一种误会,原来只要他感兴趣的话题,讲起来也像武侠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而这样有兴趣的话题也多聚焦在学界中人,南下香港的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远渡重洋的杨联陞、陈世骧、夏济安、夏志清……而且妙语金句迭出。如评余光中:“他如果再早一点,跟徐志摩他们写文章,就蛮好的。生得迟了!”这种婉转的批评真是妙不可言。当然,就像金庸说钱锺书“写信很客气,但口头讲话就不留情面的,很锋利”,他自己也有这样的时候,如评以《万历十五年》暴得大名的黄仁宇:“我认为黄仁宇非常不对,余(英时)先生教得不好。余先生学问很好,不应该教出这样的学生来,这个学生很差。”这样,就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金庸性情世事的另一面,也看到他学问文章的另一面,真是精彩。
再如写蔡澜,一般人会将其归为影视娱乐圈人物。作为以访问海内外知识人著称的李怀宇,自然会挖掘出蔡氏知识人的特质,而且用的是参差互见之法,即通过蔡氏口中的他人,以及他人口中的蔡氏,以见一斑。比如蔡氏盛赞电影导演胡金铨得闲便读书,而且拉上了金庸与倪匡:“‘他们一谈《三国》,什么人的名字、穿什么衣服、说过什么话,都能一一背出。’由此可知,这些看似天才式的人物,都曾下过外人不知的苦功。”进而评论说:“从前的导演,知识分子居多。当今的,就是缺少了书生气质。有了读书人的底子,就能把文字化为第一等形象出来。任何题材都能拍,都能去挑战,创造出经典来。李安是目前少有的一个知识分子,我们可以在《理智与感情》中看出他的文学修养已经跨越了国籍,英国人也不一定拍得出那么英国的电影来。”而且念兹在兹,又说到金庸:“他睡得很晚,早上也很迟起床,然后就看书,看很多的书,我看看书看得最多的人是他了。”“好朋友中,金庸、张彻、胡金铨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人。”且不说金庸,只要你读过胡金铨的《老舍和他的作品》,即可知蔡澜所言之不虚。听了这些,你是不是会觉得有些颠覆之感,觉得李怀宇的访谈研究与写作,不仅揭示了访谈对象常人所不知所不及的另一面,也揭示了香港文学艺术和电影文化的另一面?
人情练达之旨表达于境界,则有如禅宗的三重境界——起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然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第三重境界,在王鼎钧先生的散文创作中,就是心思与心灵的境界——起初当然如人云亦云般的认可“文如其人”之说;待到有自己的创作体会,则是不必文如其人,“相信作品和作家没有道德上的关联,人格是人格,艺术水准是艺术水准”;到最后,再回到“文如其人”,然而并非泛泛意义上的“文如其人”,而是诚知“卑鄙的心灵不能产生有高度的作品,狭隘的心灵不能产生有广度的作品,肤浅的心灵不能产生有深度的作品,丑陋的心不能产生美感,低俗的心不能产生高级趣味,冷酷的心不能产生爱”。在方法上,继续用参差互见之法,比如借王鼎钧先生谈刘荒田先生,复又借刘荒田先生谈王鼎钧先生,来充分阐发此妙旨,则文与意并美。
这种人情练达之旨的揭示和参差互见之法的追求,其实也反映了李怀宇从人物访谈向人物研究转进的方法追求及其表现境界。毕竟这是现场访谈多年之后加以研究的新成果,必然有貫穿全书的主旨及其表现方法。在这本书中,我是看到了相对突出的这一节,接下来陆续出版的其他各书,我们应该还有新的更多的发现,这诸多的新发现,正体现出李怀宇研究与写作的新进境。
(李怀宇:《字里行间》,东方出版中心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