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宁河区潘庄镇西塘坨小学 吕顺艳
2014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五个方面。政治认同素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素养,培养学生具备政治认同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前提和政治保证。大思政背景下,如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提升思政课程的实效性成为我们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要求思政教师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
打铁还需自身硬,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关键在教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能力。
第一,教师要树立坚定的政治认同,提升自身政治素养。思政课教师要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当成自己的必修课,时刻关注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锤炼理论结合实践的本领,不断提升分析辨别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在思政课堂站稳脚、把好舵。
第二,小学思政教师要树立“大思政观”。201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但是囿于目前小学思政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的现状,教师群体在思政课专业素养、思政课重视程度和教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都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深入开展的目标存在着差距。因此,小学思政教师树立“大思政观”势在必行。首先是要明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的“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的根本要求,其次是全面了解不同阶段的思政培养目标,还要对思政教材内容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落实“大思政”。再次是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做学生身边的榜样。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用渊博的学识、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重。对于小学思政教师而言,还要时刻注意自己言行,关注课堂外细微之处对学生的影响。比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首先是教育学生爱党爱国。校园中的升旗仪式是最常规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在升旗活动中,教师庄严肃穆高唱国歌的表现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思政教育。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对于教材中出现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共同理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小学生囿于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对这些抽象的概念理解和接受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课程中既要注重思政课程的教育功能,也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注意融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感知。
例如,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政治认同核心素养要求:“认识国旗、国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模范人物,对他们有崇敬之情。”具体落实到二年级上册第3 课《欢欢喜喜庆国庆》中对应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国家象征的意义;了解国庆知识,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了解创造新中国的不易,热爱革命领袖;感受各行各业劳动者为建设自己的国家付出的努力,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教师以学生熟悉且喜欢的“时光对话”的情境创设为主线贯穿整堂课,采取表演、看视频等形式,设计“对话英雄、了解国庆、认识国家象征、情景辨析”四个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演一演、说一说、做一做、辨一辨等形式完成学习目标。这堂课教师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实践课程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政治认同感。
准确把握教材、合理选取教材内容、巧妙挖掘资源拓展教材对于当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而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目前教师使用教材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一是紧紧抓住教材展开教学,照本宣科,缺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拓展和再创造的授课内容;二是抛弃教材,按照自己的理解“另起炉灶”,认为是对“照本宣科”的超越。无论哪种现象都是对合理使用教材的误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内容的课程分布在各个学段,因此需要教师结合学段、学生、班级等真实情境巧妙运用资源,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刻理解,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意识的养成。
新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业要求有如下要求:“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及形成的革命精神,知道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能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关心国家大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能够全面落实以上要求。由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相对偏低,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如果理论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就会明显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养成自己的政治认同。教师可以请学生讲述课前搜集的最美逆行者、基层社区志愿者的故事,体会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决心。学生被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故事深深感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安全感、自豪感,初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思政课程最容易重“说教”轻“实践”,这也是导致思政课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之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的育人要求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政治认同感。教师要尝试在大思政背景下,构建学校思政课程主题实践活动,建立“纵贯到底,横穿到边”的全方位、多层次思政课程立体化模式。
“纵贯到底”是指同一个主题,从低级到高级进行不同学习阶段的课程内容设计,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围绕“在热爱家乡中育家国情怀”的学业要求,对照课标各学段教学目标,在低、中、高学段分别开展“我的家乡在宁河”“家乡宁河的风土物产”“家乡宁河人杰地灵——重走方舟路、致敬于敏先生”系列学习实践和研学活动。课堂的空间是有限的,教材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教师要打破课堂的边界,跳出教材的约束,让学生在记录家乡美景,寻访家乡风土物产,聆听家乡传说故事的过程中,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于方舟烈士、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生的事迹深深感动着学生,教师要把立志发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种子撒在学生的心田。
“横穿到边”是指同一个主题在同一个年级跨学科、多元立体实践学习,在同一时间段整体推进。教师带领学生按照“明确主题—探究实践—思考辨析—总结提炼”这四个步骤开展实践学习。例如,教师以“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为主题,在四年级各学科开展学习实践。道德与法治课围绕“你了解中秋节吗”“怎样让大家都期盼过中秋节”等话题开展调查走访、辩论会,找出“大家不重视中秋节”的原因,并通过传统与创新的辩论,让中秋节味儿浓起来。语文课以“诗歌里的中秋节”为主题开展诗歌朗诵、飞花令赛诗会,并设计中秋文创作品。音乐课以“思念”为主题创编童谣;体育课以“团圆”为主题挖掘传统游戏。学生在不同的课堂中听到、看到、摸到、想到、悟到、做到、得到,这是教师期待的教学效果。
政治认同其实距离学生并不远,只要教师坚持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立足核心素养的实践,用足、用好教材内容,合理拓展教学资源,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用心用情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相信学生会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不悔今生入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