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汉阳道中学 孟卓宁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是弘扬当代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关注的重要历史文化内涵,是推动社会发展、国家繁荣的伟大精神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学界长期的关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讨论结果。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课堂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学的重要阵地,在实践中更需要推陈出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把爱国主义教学渗透于课堂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纪元。”“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发展方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胜利的时代”。2019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引领人们弘扬崇高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促进中华民族实现辉煌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有关文件精神的落地执行,进一步提高了爱国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时代价值。
目前学界关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一些理论性课题研究也呈现出深入、细化的特征。清华大学吴潜涛博士在《全方位了解爱国的社会科学内涵》一文对爱国主义的多重内涵作出了比较系统的介绍,他指出:“爱国是表达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爱国主义教育是调节个人和祖国之间人际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与体系;爱国主义是支持中华民族兴旺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中国地质大学朱桂莲教授在《民族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一书中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民族爱国主义内涵的相关论述,提出:“民族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人类千百年来产生的对自身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深切喜爱之心,是一座国度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柱梁和人类深刻的国际政治和道德,而且是某种能胸怀全球、兼顾各国共同利益并能超脱狭小民族主义的爱国民族情感、行动、思想和文化精神。”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效有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帮助青少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把爱国情感、爱国意志转化为具体的爱国行动,进而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爱国主义教育重大论断的实际行动,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这对振兴民族精神、团结中华民族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历史意义,也对培育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青少年作为中华民族未来接班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自信心和荣誉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时期,是健康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内心强烈渴望独立,开始主动关心周围的人与事,但对现实的认识又过于理想化,不能做出准确理智的判断和选择。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多元社会思潮的涌现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何让爱国主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既能达到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目的,又能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爱国意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合初中生自身发展特点与课堂教学要求,具体教学方法可以从典型人物事迹介绍入手。初中生对身边人、事、物的认识往往还是偏感性,照本宣科的讲述方式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难以产生共情。所以教师在讲述这些典型人物的真实事迹时,开展课堂互动更能激发中小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八年级上册第八课《国家好大家才会好》的授课中,可以开展“猜猜他是谁”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背景资料猜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导弹之父”钱学森教授,通过对钱学森教授历经重重磨难终回祖国怀抱并为祖国的国防、航空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感人事迹的发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逐渐树立爱国意识。
当代青少年既是实现建党百年奋斗目标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建国百年奋斗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重要的一支主力军。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地位。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这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思想和爱国情怀。
比如教师在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二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授课中,结合数学基础知识展开重点内容的教学,能够帮助广大中小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实际行动,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青年埋头苦干、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接续努力,每个人都必须在各自的专业工作岗位上付出辛勤的汗水、挥洒满腔热血。青少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坚定艰苦奋斗、实干兴邦,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信念,担负起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历史任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让学生领悟到本课的知识重点,同时养成爱国主义情怀,课堂活动可以设置为“畅想2035”接力画活动。首先将班里学生分为六组,预设学校、医院、火车站、街道、博物馆、我的家六个场景,让学生通过接力绘画的方式,合作完成每个场景的想象和构建。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追梦”人,设置这样生动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建设的成就,认识到劳动者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也能从绘画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对祖国美好未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畅想”与“践行”主题坚定了学生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从“心”主题出发,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民族情怀,帮助其成长为伟大“中国梦”的建设者。
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能为正处于青春期、情感细腻敏感的学生营造一个极具感染力的课堂氛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短时间迸发的情感也在逐渐由浓转淡,这说明了学生没有真正领悟到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实效性,才能让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入脑入心,落实行动。
学生的爱国行为是其爱国认知和爱国情感的外化表现,也是检验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标准之一。初中生因年龄等原因还无法真正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身边事做起,比如对每周升旗仪式进行规范要求,要求学生在整个的升旗过程全程保持肃穆,不交谈打闹。通过系统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升旗过程中更加认真、庄严,国旗升起的时候可以看到学生眼睛里流露出的自豪与骄傲。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经常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行为实践,履行新时代中国合格公民的责任,更是将课堂中学到的一系列爱国知识和感悟到的一腔爱国情感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
在当代,我们爱国主义的实质在于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爱国意识,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家强,从而确立远大抱负,把爱国情、报国志落实为强国行。学校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努力学习、拼搏奋进、无私奉献的理想信念,从而帮助学生确立崇高伟大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志向,通过身体力行报效祖国,实践自己的爱国情感、爱国志向,终将个人的成长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