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佳兴 赵 聪
在“以读促学”“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小学低年级语文不仅要注重识字,也要重视朗读。朗读对于学生来说是理解文章内涵和培养自信心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良好的朗读能力通常要求吐字清晰有力,声音洪亮、圆润,节奏分明、适度、变化有序,表达准确、充分、得体、生动自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在小学各个阶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但在教学实践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朗读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改进语文朗读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朗读可以为默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既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也有利于情感的传递。
一是有利于小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良好的朗读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同时,在课堂上朗读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其模仿能力与学习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是有利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养成,有利于其后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未来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交流。
受应试教育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数时间用在了识字、写字上,往往忽略了将所学生字带回到原文中,让学生结合字的意思再次深入理解课文,并进行朗读训练,使得朗读教学与其他环节脱节,缺乏整体性。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经验不足等因素,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语文课堂中,朗读常常是过渡环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而一年级的孩子无法兼顾声情并茂地朗读和回答问题。规定时间结束时,教师不会在意学生是否完成朗读,只关注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只思考问题而忽视朗读。
大多数教师仍运用传统手段进行朗读教学,有的教师甚至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只能借助多媒体课件,使用音频播放课文,无法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而且教师对学生缺乏科学具体的指导,一方面,朗读结束后通常用“是否有感情”或“读得是否流利”来评价学生,但学生并不知道具体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1]另一方面,教师给出的评价多是针对学生在朗读时有没有错字、多字、丢字,而没有对朗读技巧进行指导。有些教师虽然会要求学生把某个字轻声读、某个字重读,却没有通过深入讲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无法激发他们的深层次体验,这些都影响了语文朗读教学的效果。同时,忽视了学生互评和自评,不利于发挥其主体性,因此,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很难发现细节问题,导致其朗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目前,朗读教学多采用全班齐读、分小组朗读、分男女生朗读等方式,这些朗读方式不具有美感,而且低年级的学生好胜心强,喜欢通过加大声音来展现自己,从而出现唱读的现象,教师也无法做出准确、有指向性的评价,使得朗读流于形式。[2]此外,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内容多是课内文章,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失去对朗读的兴趣,这对整体的语文教学不利。
教师应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根据年级设定教学计划,如一年级的学生重在识字、写字,因此,朗读时更注重流利、不丢字,内容多是儿歌。儿歌短小,而且容易把握感情,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二年级的朗读内容则主要是文章和古诗,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如,一年级上册《大小多少》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识字与朗读,第一课时是识字与写字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每个生字的甲骨文,为学生展示汉字的演变,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朗读教学奠定基础。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在范读时要有语气的变化,如“一个大”中的“大”是升调,“一个少”中的“少”是降调,让学生从教师的语气变化中体会大和小的区别。学生的朗读环节可以通过分节读、分组读的方式,让他们体会量词的不同,并让其用所学量词仿写儿歌,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的最后可以设计问题,如“文中你最喜欢的事物是什么,它是大是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提高其朗读水平。
再如,在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中,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掌握每种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讲解“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时,可以展示一把伞,让学生自己发现松鼠的尾巴是弯弯的,像伞一样,从而提高他们的朗读兴趣。
教师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和朗读能力,应从情感态度、停顿连续、轻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读好儿化音、轻重音,同时注意语速。[3]教师还应深入研读教材和课标,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教师可以通过多次反复朗读,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也可以通过多读书,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增加课堂深度。
教师应在教学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低年级的课文都十分优美,而且涵盖许多基础知识,如儿化音、多音字等,非常适合朗读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情景和配乐进行引人入胜的范读,也可以利用学生喜爱的游戏、情景剧等,激活学生的感官。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想学习。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四季歌》时,教师可准备多媒体音频,通过与季节相关的音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伴随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本篇课文,之后可以设计自由朗读、角色扮演等环节。在表演阶段,读到秋天和冬天时,同时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谷穗”是“鞠着躬”,“雪人”是“大肚子一挺”,并且让学生边读边模仿动作。通过朗读方式的多样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而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学生十分重视教师的点评,多元化的点评方式会让学生更加印象深刻。具有针对性的点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评价内容应具有多样性,可以从字音、错别字、情感、流利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以在不同教学环节确立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应具有多样性,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等。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可以先是教师评价学生,之后让学生互评,教师进行总结。由于学生年纪较小,教师应多给予肯定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朗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家长的责任。学生回家后应对课文进行朗读复习,家长可以对其丢字、断句等问题进行纠正,这样不仅能使他们对课文的掌握更加牢固,而且能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
阅读量和识字量也是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课外阅读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家长的督促。家长要有甄选书籍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也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和学习“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欣赏节目中声情并茂的朗读,其中的文章和诗词能深层次地传达作者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其审美能力。
朗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其乐观向上人格的重要手段。低年级是习惯养成期,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从多方面培养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