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背景下多元主体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构建

2023-04-19 15:31:01何小云
高校后勤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书院协同主体

何小云

书院制背景下多元主体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构建

何小云

[南京审计大学]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是新形势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也作出进一步要求。书院制背景下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要重点解决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意识不够强烈、研究不够系统、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现实困境,从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的规划组织机制,完善协同平台、构建协同育人的平台融合机制,深化共享理念、建立协同育人的资源整合机制,增加过程评估、搭建协同育人评价考核机制四个维度进行机制构建,促使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切实参与到人才培养中,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书院制;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拔尖创新人才

一、书院制背景下多元主体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价值意蕴

(一)书院制是实现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合力最大化的导向性路径

书院制是高校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全人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其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充分融合,对促进育人合力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依托书院制建设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更是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将高校多方资源有效下沉至书院,通过生活导师、学业导师、就业指导导师、校外实践导师等多类别导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最大化发挥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合力,提升“三全育人”质量。[1]

(二)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务实性战略

新时代中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刻都要迫切。随着社会发展,各行各业的产业结构逐步向中高端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上升到治国、强国的战略高度。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教育工程,仅仅依靠高校一方的力量难以满足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这就迫切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到协同育人中,汇聚多方合力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多元主体协同培养育人模式主要应用于专业型人才培养中,面向拔尖创新人才的应用不足,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单位、高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发挥育人合力,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书院制背景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性工程

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拔尖创新型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撑。通过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育人合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利于解决人才供需结构存在偏差、拔尖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和相对紧缺等问题。如清华大学行健书院是落实“强基计划”推出的实体书院,该书院力求探索强化基础、科教协同、导师制、本硕博衔接等新型培养模式,增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共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构建书院制背景下多元主体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是有效缓解人才供需困境的基础性工程,通过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体系,解决高校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人才培养和生产实践脱节之间的问题。

二、书院制背景下多元主体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意识不够强烈

书院制教育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各方资源有效下沉、形成教育合力,但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中协同意识不强、职责不明确、分工不清楚,多元主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同心同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凝心聚力。[2]具体表现为家庭认为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忽略家庭是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教育功能,在人才教育培养中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高校中则出现书院和学院、辅导员和班主任等育人主体协同意识不强,分工不明确,各方对学生的教育投入度参差不齐、辅导能力不足等原因极易造成教育缺位,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难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社会则将重心放在吸纳人才上,仅对人才培养提出要求,却很少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同时,社会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不高,尤其是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和普惠性质的服务体系不完善,不能有效支持协同育人。

(二)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研究不够系统

拔尖创新型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撑,多个国家也把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促进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也相应出台了关于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要求,但是行之有效的理论研究还不多,对于制度建设、理论架构体系、顶层设计等层面还需要诸多探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新格局,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制度是基础。当前,我国对于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系统理论还尚未完全建立,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还需要完善,存在协同育人衔接机制不顺畅、多元育人主体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呈现出人才培养不成体系、协同培养“碎片化”的局面。[3]同时,我国的相关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工作汇报、阶段性总结、现状分析的层面,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研究,还难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多元主体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现实困境。因此,基于现实迫切需要加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用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并且适应我国国情的研究去引领开展多元主体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为加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

(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条件保障不够到位

当前,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在条件保障上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家庭协同育人的保障条件不够。经济不发达地区和留守儿童家庭在客观条件上不完全具备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有效基础,无论是多元主体沟通交流机制的建立,还是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存在一定困难,此类地区和家庭的协同育人条件保障应该引起关注。二是高校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条件保障不够。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需要很强的专业性,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协同育人局面。但是,针对教师指导学生家庭教育的实践指导比较匮乏,岗前培训也普遍缺乏相关内容,这就导致多数在岗教师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不足,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应用能力不高,这也阻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三是多元主体协同中内容协同性、目标协同性、场景协同性的条件保障不够。主要表现为多元主体对于人才培养内容、目标、场景的不一致,可能会出现各方力量无法凝聚、彼此抗争的局面。比如,学校教育更注重学术研究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社会教育则更注重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有些学生“学非所用”,在毕业之后不容易找到合适或者专业对口的工作。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二者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加大了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难度。

三、四维模式构建书院制背景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的规划组织机制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规划和组织机制是重要内容。关键点一在于要加强顶层设计,为多元主体协同提供制度保障。利用规划和组织机制保障地方政府、学校各环节、家庭全员、社会企业等多元主体明确育人责任,不断凝聚育人共识,在育人内容、育人目标、育人场景等多项内容上达成共识。关键点二在于育人过程要“实”,形成党政共管共治育人局面。协同育人的规划和组织机制需要构建国家、省市区、高校、社会企业、家庭等多层级的纵向体系,同时构建理论研究、实践研究、管理实施等多系统的横向体系,从而实现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网格化覆盖,整个管理、研究和实施过程落“实”,避免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流于“形式化”,无法凸显育人实效。[4]关键点三在于依托现有的政策法规,完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多元主体协同育人规划和组织机制构建依托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了各方育人职责和相互协同机制,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

(二)完善协同平台,构建协同育人的平台融合机制

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行业机构、家庭单位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平台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育人新机制的有效途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工作平台的搭建要发挥高校的积极主导作用,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建以书院学院协同的现代化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推进高校与多元主体的合作,依托合作平台开展项目研究。为构建科教育人平台,吉林大学与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免试推荐、联合培养等方式向科研院所输送人才,利用协作平台孵化科研院所课题,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升科研素养;为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天水师范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根据行业需求,构建项目开发与孵化、实践实习、学生培养与就业指导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探索产教融合、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贯彻协同育人理念,山东大学以“青年圆桌会”为平台破解校院协同平台难题,以服务学生汇聚育人合力,健全机制激发常态化协同活力,从而提升育人实效。

(三)深化共享理念,建立协同育人的资源整合机制

推进多元主体协同育人,要解决校内外资源和社会共享资源短缺、供给不平衡的问题。一是建设好校内外师资队伍。学生的教育培养不仅需要校内教师的参与,还需要校外导师的协同培养,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将人才培养从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教育。如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立“四大导师”育人体系,校外导师携手成长导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挖掘社会和行业资源。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载体,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治理,充分利用历史遗迹遗址、主题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构建社会、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开展志愿服务、沉浸式教育、实践实习、提升育人实效。三是促进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可及性,扩大优质资源的共享面和影响力,让困难地区、薄弱家庭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性。同时,不仅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和家庭的需求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个性化和多样化服务能力,还要鼓励优秀家长、高校教师、企业专家、行业精英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和传播者,形成随处可学、随时可学的育人新局面。[5]

(四)增加过程评估,搭建协同育人评价考核机制

建立评价考核体制,将协同育人的成效纳入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督导内容中。一是要运用动态监察跟踪。制定规范的过程性考核制度,将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实施效果纳入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容中,做到协同育人的“进程可查看、过程可跟踪,实施可干预”。二是要明确评价考核指标。逐步出台政府机关单位、国有企业、龙头企业、事业单位等部门参与高校协同育人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育人内容、评价考核、效果评价、述职问责等相关文件和办法,完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评价考核指标,确保各个环节“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三是确定考核结果导向。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建立以育人实效为导向的培养考核体系。通过出台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工作评价和考核机制,把责任人落实工作情况、高校育人实效纳入到干部选拔任用、育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中。同时要积极应用考核评价结果,加大经费和资源的保障和支持,形成经典案例、有效举措,营造多元主体育人的浓厚氛围。

[1]吴春阳,张宝强,丁笑生.组织变革视角下现代大学书院制革新的逻辑理路[J].江苏高教, 2023(01):59-65.

[2]刘毳,张亚群.高校书院制改革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23(08):1-8.

[3]王新凤,钟秉林.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政策协同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3, 44 (1):38-45.

[4]林平,李运庆.新时代高校“五化”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 (08):67-69.

[5]康丽颖.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健全协同育人新机制[EB/OL].(2023-01-19)[2023-08-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3/2023_zl02/202301/t20230119_1039756.html.

南京审计大学高教研究课题“书院制背景下辅导员和班导师联动培养卓越人才的研究”(项目编号:2022GJ080);新时代高校“-站式”学生社区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项目编号:2023JG083)

(责任编辑:胡新龙)

猜你喜欢
书院协同主体
朵云书院黄岩店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48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白鹿洞书院记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4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