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阳翟幼儿园 林 琳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幼儿教育逐渐受到关注。科学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幼儿教育倡导的是全方位发展,科学活动主要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引下,同时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事物和现象,在观察和探索中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答案,在开阔幼儿知识视野、发展幼儿能力方面有着积极影响。记录与表征则是科学活动的核心经验,既是幼儿交流分享的途径,也是幼儿参与科学活动探究的方法与能力。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注重记录与表征能力培养,可以为幼儿当下学习和将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是有助于发展幼儿的科学核心经验。站在幼儿园教育角度来看,科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站在科学活动视角来看,记录与表征能力则是活动的核心经验之一。记录和表征都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助于为幼儿提供事实依据。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记录和表征,可以使幼儿在获取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再现,从而为幼儿后续思考、分析提供事实依据,促使幼儿更加有效地参与科学活动探究。可以将记录与表征作为科学活动的一部分,教师作为科学活动开展的核心指导力量,通过引导幼儿对信息进行记录和表征,可以在丰富科学活动内容的同时,使科学活动开展更具实效。
二是有助于幼儿确立任务意识。科学活动中的记录和表征可以为幼儿提供正确指引,在该能力的驱使下,幼儿在参与科学活动时能够快速了解本次活动任务,知晓应当记录哪些信息,树立正确、清晰的任务意识。如此一来,便可以在极大程度上避免科学活动操作的无意性,在相应意识和目标的共同引领下,将幼儿的注意力从材料等方面逐渐转移至探究过程中,从而达到增强科学活动有效性的目的。
三是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从两者关系来看,记录和表征能力与科学活动有着特殊关联,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从前者的内容呈现中也可以明确科学活动探究任务,帮助幼儿形成相对清晰的观察点,这时幼儿思维便形成落脚点,带着目的参与后续活动探究。在必要时记录与表征能力可以给幼儿提醒,比如,不同时间段应当记录哪些内容、应当记在哪里、什么时候需要仔细观察、应采用哪种方式进行记录等。随着科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可以在循序渐进中引发幼儿思考,以此促进幼儿自主思考能力和多元思维的发展。
幼儿科学活动中的记录是指幼儿表达个人猜测、问题、经验等信息的过程,表征则是指幼儿表达个人想法、感受、观点以及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科学活动探究中,记录、表征均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交流途径,两者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其中,记录主要采用符号、表格、数字、文字等非语言形式进行表达,而表征的表达方式既包括非语言形式,也包括语言形式。虽然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区别,但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幼儿表征往往建立在记录的基础上。幼儿由于不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局限性,而记录则可以使幼儿通过一些非语言形式表达个人想法和经验,从而弥补表征能力缺陷。
内容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对幼儿科学活动来说亦是如此。在活动开展前应当明确具体的探究内容,内容是否恰当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活动质量,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活动探究效果,培养幼儿较强的记录与表征能力,必须精心设计科学活动内容。幼儿的年龄普遍较小,认知体系尚未健全,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和认知存在局限性,且在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幼儿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但幼儿十分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教师便可以以此为契机,选择符合幼儿兴趣爱好的活动探究内容,以此来为记录与表征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结合教学实际来看,大多数幼儿喜欢动手操作,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形式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如粘贴、涂鸦等。基于此,教师便可以尝试将动手操作和记录表征活动有机融合,使幼儿完成无意识的记录和表征形式。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会变的颜色”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先设计记录表格,采用角色扮演形式,让幼儿扮演魔术师,使用棉签、颜料等材料给卡通人物画上红色、黄色、蓝色的衣服。该过程可以先引导幼儿随机选择两种颜色进行涂鸦,再尝试将三种颜色相加,观察最后卡通人物身上的衣服会变成什么颜色。在该科学活动中,由于活动所需的材料相对简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幼儿操作起来并不会感觉十分困难,在涂一涂、记一记中实现了动手操作和记录表征的同步进行,并且在参与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的涂鸦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使其初步认识和感受记录的意义。在幼儿动手操作结束后,教师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表,并引导幼儿在深入观察和分析记录表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认识到红、黄、蓝三种颜色混合会变成其他颜色这一知识点。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的记录与表征能力如何不仅与活动内容有着直接关系,也会受记录材料工具的影响。客观来讲,当幼儿可以使用的记录材料和工具较为丰富时,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记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更能够激发幼儿参与记录的积极性。相反,如果记录材料工具种类比较单一,就会给幼儿记录造成阻碍,不利于其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提高对记录材料工具的重视度,为幼儿提供丰富且实用的记录材料工具。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笔、纸、旧手机、录音笔、图片等记录材料,便于幼儿在有需要的时候实时记录。也可以利用美工区的超轻泥、油画棒等材料实现有效记录。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尽量多的记录材料,切勿局限于某种单一记录方式,为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符合能力认知的记录方式奠定基础。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记录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即在实验中记录和在实验后记录。首先,从前者来看,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对于可以快速显示的结果需要在实验中予以记录,这可以在幼儿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脉络,避免在活动探究过后将实验结果混淆。例如,在“吹泡泡”科学活动中,幼儿需要记录能够吹到泡泡的物体,由于幼儿会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为了降低科学活动记录与表征难度,可以采用实验中记录的方式。如果让幼儿在实验后记录,虽然可以为幼儿提供较大的记录空间,但是最终记录的信息缺乏条理性和清晰度,这与幼儿科学活动记录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要求不符,而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则可以更好地达到活动要求。其次,一些能够让幼儿产生长时间记忆的活动信息则可以采用实验后记录的方式。例如,在“会听话的小船”科学活动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知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并制作出小船,将小船放入水中进行实验,能够进一步深化相关知识点。由于这类科学活动过程不宜打断,在探究结束后,教师就可以让幼儿绘画出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既可以使幼儿对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也可以在记录中帮助幼儿梳理思路,实现相关经验的总结与迁移。
判断幼儿记录与表征能力的标准之一便是幼儿是否具备多元表征能力,在活动中,教师要下意识地鼓励幼儿进行多元表征。在实际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增强幼儿的多元表征意识。提问本就是幼儿教育的一种途径,在活动中向幼儿抛出一些具有引导价值的问题,能够促进活动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做蛋糕”活动中,幼儿需要记录放面粉的次数,教师则可以向幼儿提出问题:“有什么方法既可以准确记住每一次放面粉的次数,又可以在游戏过后向其他小朋友分享做蛋糕的过程呢?”这时幼儿立刻想到记录表,教师便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所放的面粉次数记录在记录表中,记录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数字、图形、绘画等,并让幼儿向其他小朋友介绍自己的记录表含义。在这种形式下,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激发幼儿内在的表征欲,并将记录表的解释权与分享权交给幼儿,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表征机会,可以使幼儿理解记录表与表征间的关系。
科学活动中的记录与表征能力还取决于是否拥有交流平台,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教师要站在幼儿表征的角度考虑问题,创设实用性较强的交流平台,营造和谐的活动氛围,激发幼儿的表达交流欲望,为幼儿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想法,活动过程既要与教师交流,也要与同伴交流。活动过后应设立分享环节,重视幼儿的记录结果,发挥记录结果的应有价值,可以将幼儿记录结果看作交流分享工具,引导幼儿拿着记录表与他人交流分享。科学活动中的交流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考虑到客观因素,教师既可以引导幼儿使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也可以采用手势、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进行交流,两种交流方式均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在为幼儿创设交流平台时,教师要关注平台是否实用。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时,便可以采用非语言的方式实现有效交流,且由于交流对象大多为同龄人,这种方式更利于双方理解和回应。
在科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都是关键组成,考虑到幼儿受认知、思维、年龄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幼儿园活动中要想有效培养幼儿的记录与表征能力,仅依靠幼儿自身远远不够,还要发挥教师的监督和指引作用,教师要适当进行干预。教师的干预应贯穿活动全程。首先,活动开始前,教师应精心挑选活动题材,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考虑题材是否可以吸引幼儿兴趣,提前准备好活动记录所需材料,选择恰当的记录场所,思考记录和表征的意义,活动的开展是否对幼儿记录与表征能力的培养有意义,以及意义有多大,保障活动记录和表征的科学性。其次,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避免活动记录过于形式化,教师要结合活动实际考虑是否有记录的必要性,准确把握记录与表征效果。密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记录表现,进行师幼互动,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为幼儿记录行为的实施创设条件。当幼儿对记录表现出疑惑时,教师应耐心引导,而当幼儿在记录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则要对幼儿予以鼓励。并且,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幼儿的个性化差异,对幼儿的多元化记录方式予以认可,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站在活动实际来看,当幼儿的记录过程得到教师适当干预和有效介入,能够为记录与表征能力的培养带来积极影响。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其性格、爱好、认知等均存在差异,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化差异十分鲜明。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的当下,因材施教逐渐被强调和重视,在活动中要想培养幼儿的记录与表征能力,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结合幼儿年龄等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记录方式。比如,对小班幼儿来说,由于刚刚步入幼儿园,与中、大班幼儿相比,知识储备和能力相对薄弱,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简单易操作的记录方式,不宜使用难度较大的记录方式,因为这样反而不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学习自信;对中班幼儿,该阶段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绘画等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表格式、图解式等方式让幼儿记录信息,这些方式既在幼儿的能力范围之内,又在小班基础上增加了难度,能够在动手操作中为幼儿理解和表征内容创设条件,符合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大班幼儿的各种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相应的活动信息记录方式也应有所转变,教师可以同时运用条形式、图解式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究主动性,使其更加专注地投入活动探索和信息记录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受重视程度有所提升,相关部门提出了全新的教育要求。科学活动在发展幼儿能力素养上有着显著作用,而记录与表征则是科学活动的核心经验,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教师要关注幼儿记录与表征能力的发展。从教学实际来看,培养幼儿记录与表征能力不仅可以为幼儿提供事实依据,确立任务意识,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了能够获得理想的活动效果,设计与组织科学活动时,教师既要精选活动探究内容,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记录材料工具,也要鼓励幼儿多元表征,根据时机选择恰当的信息记录方式,创设有利的交流平台。此外,站在长远发展视角来看,教师必须适当干预和有效介入活动,对活动予以科学指导,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记录方式,以保障幼儿记录与表征能力的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