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洁,陈道武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1]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的十年,是承前启后的十年,也是继往开来的十年。回顾这十年,我们达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也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引领社会风气的先锋力量,他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走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阵地,在当下也必须成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主渠道。想要系统学习、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18-19,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程作为以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为基本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将“六个必须坚持”作为核心线索融入教材讲解的全过程、全领域,是接下来课程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教学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切实将党的最新理论创新转化为统一青年学生思想与行动的重要理论武装,首要且重要的是要将蕴含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讲深讲透,才能使学生自觉运用科学理论之“矢”指导自身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原理”课的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与教材体系决定了必须将“六个必须坚持”作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好“原理”课教学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
“原理”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必须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21世纪中国的具体体现,致力于增强青年学生面对复杂态势的政治判断力、对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的政治领悟力以及坚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执行力。
首先,不仅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加持“原理”课的理论性与思想性,将原理讲深、讲透,还必须充分发挥好“原理”课对于青年学生的政治引导功能。“六个必须坚持”是无产阶级基本立场在21世纪的坚定表达。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民意、体恤民情、关注民生,善于把人民的愿望转化为党的主张”[3]。只有把“六个必须坚持”的理论创新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结合起来讲、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结合起来讲、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讲,真正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才能使青年学生在学习“原理”中站稳政治立场。
其次,“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着社会主义实践创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赓续传承,是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理”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教学过程不仅要重视知识性讲解,更要注重对于青年学生的价值引导。“六个必须坚持”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守正创新”是站在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立足当下中国现实、坚持问题导向,以时代性和实践性为其发展线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六个必须坚持”引领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任务,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根本价值旨趣、以和平发展为根本道路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只有将“六个必须坚持”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放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才能使青年学生找准历史方位、坚定政治信仰,与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彻底决裂。
再次,“六个必须坚持”综合运用了实事求是、矛盾分析、辩证分析、历史分析、阶级分析、系统观念等科学方法论,解决了新时代人民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这既是对不断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结果的经验总结,更为未来继续坚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方法论指导,是在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生命力。青年学生只有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方法论,自觉运用正确的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才是真正地把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学深悟透,切实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4]。
“原理”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即帮助青年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并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当下实际问题。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教学过程,即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之问、时代之问、路径之问。
首先,在思想之问维度,“六个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遵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土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中开辟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时,既要说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价值,也必须引入“两个结合”讲清楚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独特历史底蕴和精神力量,使青年学生真正在理论逻辑上梳理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其次,在时代之问维度,“六个必须坚持”面向新时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以系统性思维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指引和行动指南。“原理”课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学生难以“吃得准”“把得住”。这就要求我们借助“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契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把马克思主义的道理讲透、讲活,使学生从历史逻辑中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用光辉历史鼓舞青年学生,用卓越成就感染青年学生”[5]。
再次,在路径之问维度,“六个必须坚持”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同时也是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当代典范。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五史教育”,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是如何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和辩证思维能力解决21 世纪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从而在实践上才能真正成为持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原理”课程教材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的有机整体。“六个必须坚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新发展、新境界。单独来看,“六个必须坚持”各自具有其独立的内涵与价值向度,彰显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制高点、精神制高点、时代制高点、实践制高点、科学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但六者之间并非各自为政,而是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统一体。因此,在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教材体系时,我们既要从整体性视角去认识与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也要从不同维度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与“原理”教材体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从宏观来看,“六个必须坚持”是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现状、世界发展趋势、党执政实践的深刻洞察和科学回答。新时代的十年,面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微妙变化,以及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秉持正确的政治导向,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行动准则,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双向互动中自信自立、守正创新,探索出新形态的人类文明现代化模板。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不仅超越了当下资本逻辑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桎梏,也打开了以“大写的人”为价值旨归的新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把“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真理和价值两个维度,向学生说清楚我们是如何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指引下铸就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辉煌。只有讲清楚“六个必须坚持”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实践创新中完成了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自我革命”,才能帮助学生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
其次,从中观来看,“六个必须坚持”系统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哲学部分,“六个必须坚持”在遵循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同时,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媒介,运用辩证思维方法,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部分,“六个必须坚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遵循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运用科学方法论,找准当下生产力发展阶段,认清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回答了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六个必须坚持”坚守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自觉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面向中国问题、守正创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态,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只有将“六个必须坚持”动态融入“原理”课教材的全体系、全模块,才能真正把“六个必须坚持”具体化、形象化,解释清楚“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析出其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继承性发展的原创性贡献;也只有将“六个必须坚持”分模块、分层次地融入“原理”课教材,才能更加鲜活地解答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及现实意义。
再次,从微观来看,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教材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将其与“原理”教材中的具体知识点具体知识点系统性地进行精准衔接。如,在讲解“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时,既要讲清楚它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基础、又要通过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剖析说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政治经济学根源,进而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解说明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在讲解“守正创新”的思想原则时,既要用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说清楚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又要通过对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系统讲解说明“两个必然”实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最终通过落脚于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开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系统展开。
“六个必须坚持”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层面的原创性贡献,也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的过程中,需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过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为讲解主线,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以实践为基础,以实事求是为根本遵循。因此,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讲清楚“两个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的自觉运用,既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深根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又要使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这是基于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事实没有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历史土壤没有变。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珍贵宝藏”[6],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民族精神,这是当下中国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实际上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民族化的重要过程,也是其世界性的具体表达;另一方面,中国具体实际的变化遵循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规律,因此将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还必须以生产力发展状况为根本依据,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核心线索,自觉研判中国社会历史方位。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实践性与时代性的重要表达,也是其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六个必须坚持”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延伸,也是其历史逻辑的当代呈现。
在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教学的过程中,解释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说明白“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中国式体现,使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获得中国式运用,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拥有中国式表达”[7]的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又要系统阐释清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化中国”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在历史不同阶段的中国具体实践,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深化、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等历史功绩,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推进。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问题。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就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历史的眼光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做出科学研判,将找准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制定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出发点。新时代以来,我党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聆听人民的声音、时代的声音,回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8]在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唯物辩证法的教学模块时,务必讲清楚守正创新原则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之间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务必运用“两点论”“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讲清楚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务必揭示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怎样体现矛盾分析法在新时代的运用。
系统思维能力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维能力,要提高系统思维能力最核心的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新时代十年,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矛盾问题凸显,这就对执政党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改革向着更加纵深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9],既立足当下,又着眼于未来;既立足国内,又着眼于世界;既立足局部,又着眼于整体。因此,在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唯物辩证法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新时代“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既要讲清楚我们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守正创新”,又要讲清楚坚持系统观念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系统思维能力在当下社会的自觉运用。
群众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与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不同,它从物质生产活动出发,第一次探寻了人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以劳动为中介探究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包含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这就要求我们用历史的眼光、阶级的意识去具体阐述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涵以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创造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22,成功打赢脱贫攻坚阻击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始终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治国理政根本价值取向和基本政治立场。在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讲清楚党在新时代实践中如何自觉践行人民立场、坚决贯彻群众路线,努力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诉求以及不断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不懈奋斗的实践历程。
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0]社会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性。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人类互动的全球性质从未如此密切,世界历史的趋向性从未如此彰显。但与此同时,世界局势也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要复杂,世界经济剧烈动荡、逆经济全球化现象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文明之间的隔阂、误解和冲突不断加深。统筹两个大局意识,利用国内外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全力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发展谋大同是当下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在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讲清楚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以及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基本遵循,它既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集中表达,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个必须坚持”是中国共产党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带领人民群众独立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完成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正是一部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的光辉历史。在这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始终谨记“两个必然”的核心命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发挥历史主动精神,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硕成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什么别的道路,而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道路”[11],不仅展现出21 世纪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另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更是通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里程碑。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秉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绘就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幅宏伟壮阔的历史画卷。
因此,在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科学社会主义教学部分不能仅仅只讲“六个必须坚持”,而要把“六个必须坚持”和“两个结合”相互融通着讲,使学生全面理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内在关联、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统一;要把“六个必须坚持”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结合起来讲,使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性,坚定“四个自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发扬斗争精神,磨砺斗争本领;要把“六个必须坚持”和“五史”结合起来讲,使学生在历史画面的绘就中找准历史方位,坚定理想信念、深刻领会“两个确立”、自觉践行“四个意识”,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
“原理”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学,肩负政治引导与价值观形塑的重要使命,是构建青年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不仅需要“原理”课教师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精进理论素养,发挥好自身主导性作用,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打造好“原理”课的“思政小课堂”;还需要重视“原理”课教学的实践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的“大道理”写进青年学生的内心里、落实到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中。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2]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历来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不同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内容具有差异性。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阵地之一的“原理”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教学主线,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说理性等特点。因此,要想把原理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必须不断强化“原理”课教师的责任意识,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其一,站稳政治立场,自觉提升自身政治素养。思政课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教学,它“承担着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重要职能”[13]。因此,作为“原理”课教师首要且重要的就是“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以自身的理想信念感染学生,自觉做到真学真信真讲。因此,在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先学后教”“先信后讲”,自觉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自觉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其二,加强学术研究,积极促进学术研究反哺课堂教学。“原理”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大道理”,必须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切实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解决新困惑。“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程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建立在学术研究基础上的融入,必须通过全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增强“原理”课程教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切实落实“原理”讲道理的本质要求;其三,利用集体备课机制,多方位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六个必须坚持”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内涵丰富、时代性强。要真正将理论学深、悟透,就应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研讨机制,拓宽思政教师学习渠道、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就教师个体而言,集体备课可以提升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备课研讨过程中,教师之间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分享学习成果,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促进个体理论学习突破式前进。除此之外,各高校马院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展多种形式集体备课活动,实现跨学校、跨地域集体备课,孵化优秀教学团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小学段相比,讲授对象理性思考能力不断成熟,独立思考能力日渐增强。因此,高校“原理”课堂教学在提升育人实效的过程中,应该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成长环境,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话语体系和教学手段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教学时,需探索“三式”教学法,提升理论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其一,全面协同的“贯穿式”融入,发挥“六个必须坚持”对“原理”教学的引领作用。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程教学,需要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原理”课教学过程始终。具体来说,就是自觉运用“六个必须坚持”向学生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当代中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帮助学生深刻领悟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机遇期,自觉维护“两个确立”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性意义;其二,科学精准的“观点式”融入,增强“原理”课教学的时代性与启发性。“六个必须坚持”作为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系统总结,就其能指而言具有抽象性,但其所指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是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线索。因此,在将“六个必须坚持”动态融入“原理”课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讲概念,不讲观点,只讲理论,不讲历史。具体来说,在融入过程中,必须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新观念、新思想、新论断进行具体阐述,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其三,关照现实的“案例式”融入,增强“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原理”课的教学目标致力于帮助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原理讲透、讲活,不仅要结合着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还必须关照现实,结合最新案例讲。案例选择需直面当下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到解决学生困惑,启发学生思考,真正做到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场域中促使青年学生感受中国精神的力量,在讲好党史故事的过程中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2]新时代的“原理”课教学必须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要在“思政小课堂”上把原理讲深、讲透、讲话,更要善用“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多维度的教学载体中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历史观、民族观、系统观和大局观。在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充分校内外资源,充分挖掘“社会大课堂”中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国家的过程中,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衷心拥护“两个确立”,自觉践行“四个意识”,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
一方面,善用“大思政课”理念,积极打造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师、辅导员和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内的协同育人机制。“原理”课教师是“原理”课教学的主导者,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年龄段背景和专业特点规划“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程的课程设计。如,邀请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开启“原理”第一课,向学生讲好党在引领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是如何以人民至上为根本政治立场、“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故事;邀请学生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老师走进“原理”课,向学生讲好党的科学家是怎样“自信自立”、攻坚克难的故事;邀请高校辅导员参与“原理”课,向学生讲好身边的同学如何“胸怀大局”、志向高远在学校生活中、社会实践中成就自己、服务国家的故事。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非课程隐性资源,打造全程全方位育人环境。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教学作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要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内容,主动打破自身教学壁垒,坚持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其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00 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原理”课教学设计,可以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讲好“二十大”故事。比如,利用“翻转课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去探索党是如何在“六个必须坚持”的引领下取得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其二,积极拓展思政教学实践基地,开发思政教育隐性资源。社会是一个大课程,各种思政资源丰富、生动,关键在于如何开发、引导。例如,在校园内部,需要充分挖掘校史资料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间的关联性、主动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等;在校园外部,积极探索各个思政实践基地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之间的切合点,例如充分利用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时机,在革命旧址、党史博物馆、红色革命老区的场景中,“体现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用好中国元素和中国话语”[14],推动思政“社会大课堂”的长效育人机制建立。
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是“原理”课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原理”课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衡量“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实际成效,一方面要以“三个全面”作为重要指针来检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入“原理”课的贯彻落实实效,另一方面要以“八个统一”作为衡量“原理”课教学改革实效的关键指标。因此,“原理”课教学考核和评价应符合“原理”课程性质,以课程教学目标作为制定教学考核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形成完善的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原理”课既具有一般课程讲授知识性内容的特点,更具有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功能,因而课程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总的来说,“原理”课教学改革的考核与评价需要采用多样的考核方式,对于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双向考核。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分阶段、分专题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果进行定期考察,既要注重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的识记,又要考查学生对于重要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具体来说,需要在每一专题结束后,建立考试题库,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考查,并在考查结束后及时召开教师教学总结会,复盘讨论学生对于“六个必须坚持”融入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考试题库的建立和教学反馈评价体系的形成,促成“教—学”双向互动体制系统化常态化运行。在“原理”课的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调查研究中深化理论学习;在“原理”课的实践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调查研究中深化理论学习;同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提升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明晰奋斗目标。这是“原理”课实现立德树人价值培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察“原理”课教学实效的重点与难点。有没有使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学生的心里,有没有转化为学生自觉行动的指南,是一个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面考核的重要模块。在教学实践环节,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与相关辅助人员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和活动总结,以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为依据,及时调整相关教学设计,确保教学实践具有针对性和亲和力。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开展学生访谈,重点听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收获以及对于实践活动的相关建议,制定科学评价量表和反馈改善机制,切实判断学生在课程前后的理论水平、政治觉悟、思想认识、情感价值等方面的具体变化,从而准确研判“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教学的育人实效。总之,在此次融入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紧扣教学目标,将显性考核与隐性考核相结合,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长效育人联动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2]71“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教学属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动“原理”课程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将“六个必须坚持”融入“原理”课程教学实际上是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核心线索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自觉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完成主观世界的“自我革命”,锤炼品格、增强党性,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