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校政企合作的审视与反思
——以江苏沿海高职教育为例

2023-04-19 12:27王媛媛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一带校企一带一路

王媛媛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江苏连云港 222006)

“一带一路”是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顶层设计,是中国教育逐步走向世界教育中心的路线图,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抓手[1]。“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江苏沿海地区的高职教育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交流与教育互通,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教育行动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基于其实践,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苏沿海高职教育校政企合作的得与失,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一、江苏沿海高职教育校政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了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地级市,涵盖了12 所高职高专院校,其中省属院校2所,市属院校6 所,厅局属院校4 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江苏抢抓机遇、积极行动,沿海地区高职教育也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政府、学校和企业协力发展,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一)政府层面:鼓励支持高职教育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政府信息网络庞大,社会资源丰富,同时也掌握着政策主导权,在校政企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苏沿海三市政府在抢抓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教育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例如,南通市政府在“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育交流合作。推进职业院校借鉴和引进国际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办学模式和考核标准,培养国际化应用技能型人才。探索职业学校走出去办学,与社会力量共建海外分校。”[2]连云港市政府通过“连云港市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一带一路”建设相关信息,并通过设立“丝路东方”奖学金,鼓励和吸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年轻人来连留学。盐城市政府推动实施“城市人文交流”工程,支持高校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同类学校广泛开展教育合作交流,推进校际交流、师生互访,建立长期友好合作机制。

(二)学校层面:积极寻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合作

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发展契机,江苏沿海三市高职院校把握机遇、积极作为,在国际合作办学、留学生交流、教师进修、学生就业等方面积极寻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合作。例如,南通职业大学积极服务南通企业“走出去”和海外通商产业发展,在印尼和纳米比亚建有海外职业教育中心。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在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建立了境外“鲁班工坊”。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与韩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菲律宾等国家的相关院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在连其他高职院校也均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相关院校签订了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在语言培训、实习实训、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约定。

(三)企业层面:积极探索基于“一带一路”的校企合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主动与学校对接,希望借助学校的资源实现校企共同发展。例如,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互为对方的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连云港石化有限公司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现代学徒制改革”校企合作协议,开设“卫星石化”订单班。新加坡海员联合会、森海海事服务(新加坡)有限公司与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了“中新(南通)国际海事培训中心”跨境校企共同体实体。

二、对江苏沿海高职教育校政企合作的审视

一是校政企三方的合作意识还不够强烈。与中国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相比,江苏沿海地区的经济在省内并不占优势。近年来,江苏沿海三市依托国家政策红利,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进步,但从总体上来看,其经济总量与苏南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外向型经济相对薄弱,国际化企业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江苏沿海地区的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也日渐意识到加强合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长期处于江苏经济发展的“洼地”,思想还停留在相对固定或老旧的模式上,对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多赢的问题考虑偏少。这其中,受“状元实业家”张謇的影响,南通在促进产业和教育的对接上做得相对较好,连云港和盐城则相对弱一些。可以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江苏沿海地区从政府到学校再到企业,实行三方合作打造共赢局面的意识没有跟上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在一定程度上又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校政企三方合作中政府的主导责任还有待落地。政府、学校、企业是三个不同的组织机构:政府是管理组织,学校是公益性组织,而企业是营利性组织,三者在运行模式和运行理念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也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事实,即校政企三方的合作具有天然的松散性。如何把三者强有力地黏合在一起,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政府的主导作用无可替代。从制度上来讲,江苏从省到市都出台过一些加强和促进校企合作的文件,沿海地区的职业教育也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比如,2019 年3 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发布的《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从组织和实施、扶持和保障、指导和监督等方面对政府、学校和企业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进行了明确;南通市政府早在2010 年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意见》;连云港市和盐城市政府也对校企合作出台过相关的指导性意见。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政策的细化和完善以及转化效果上的跟踪、指导和督导作用发挥得还不尽如人意,还存在政策保障责任虚位、管理协调责任错位、财政扶持责任缺位、监督评价责任空位等诸多问题[3],政府未能落实相应责任,难以保障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各方主体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沿海三市政府还没有针对“一带一路”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

三是校政企三方合作中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定位还不够明晰。国家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都要求职业教育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因此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努力打通从课堂到职场的最后一公里。基于学校与企业的自然属性,两者在合作的过程中,既不是一方左右另一方,也不是一方依赖另一方,而是在协同运作的过程中,成为“命运共同体”,双方独立、平等、互助、共赢。反观江苏沿海地区高职教育的校政企合作,企业没有正视自己在合作中的位置,没有把自己当作合作的“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校政企合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企业还抱着“友情赞助”的想法,因此在合作中不能积极地谈想法、提建议,不能主动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合作的内容不够深入,这也是导致合作中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壁炉现象”的原因之一。而作为“双主体”之一的学校,也存在着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够匹配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双方合作的紧密性。

三、校政企合作的对策建议

校企合作的教育活动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的教育实施要坚持以协同育人为导向,校企合作的教育内容要坚持以知识应用为导向[4]。校企合作过程中要破解“两张皮”、实现“双主体”、摒弃“二元论”,就必须形成“政府牵头、企业搭台、学校唱戏”的合作格局。

(一)转变思想,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

高等职业教育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所作为,积极促成并深入推进校政企合作,政府、学校和企业都必须转变思想,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政府作为具有特殊身份和掌握特殊资源的存在,拥有的信息源、掌控力、协调力和沟通力是企业和学校无法比拟的,所以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和保驾护航,不仅可以为合作创造优质的条件和环境,保证稳定的互动与交流,而且可以通过对学校和企业合作进行指导来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信息,更好地对公共资源进行调配与协调,起到宏观调控的关键作用,体现政府的高站位和全局性优势。高职院校作为积极的合作方,在通过合作创建稳定的专业供需对接实践基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意识,把合作企业的所思、所想、所急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主动向企业抛出“橄榄枝”。而企业在实现产业和教育完美结合的道路上,绝不是台下的旁观者,而应是台上的参与者。企业的积极参与,可以为自己带来诸如解决技术难题、缓解用工压力等实实在在的好处,切实感受到合作的收益。可见,基于思想转变下的校政企合作,不仅有助于实现共同发展、共享效益、资源互通、优势互补的多赢局面,更可以在更深层面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细化举措,落实政府的主导责任

职业教育的跨界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实行校企合作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日益重视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日益向好。但是,如何解决好“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是对各方决心、信心和能力的考验。这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不言而喻。“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苏沿海地区政府更有义务和责任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促成校企的长效合作,除了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法规外,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实质性的举措。

1.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

推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不是政府某一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涉及财政、税务、科技、人社等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行政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宏观政策的落地实施离不开这些部门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比如,政府每年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提供多少专项资金,为参加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多少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科技部门可以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多少便利,等等。这些细化的政策,让校企双方切切实实看到合作的利好和成效。

2.发挥“掌舵人”的作用

校企合作是为了增强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实现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其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紧密性。因此,政府要发挥统筹主导作用,在基于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来统筹规划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鼓励和推动校企合作。校企双方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共商合作事宜,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不和谐状况及时加以引导和解决,为校企有效合作保驾护航。

3.加强过程监督和成效评估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作为监督评价机构,负责督导职业院校、政府落实校企合作职责的情况,并定期发布督导报告。因此,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既能够为校企的顺利合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又能够调动学校和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应该主动担负起监督评价职能,引入第三方组织,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与经费资助、政策补贴、税收优惠、评优评奖等挂钩,通过公正、客观、科学、权威的考核和评价,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三)双向发力,构建“双主体”育人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5]。这既给发展中的高职教育提供了机遇,也使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对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进行合理分析和利用,用教育“走出去”的眼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国际化发展目标,探索多元化办学路径。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技术技能的传授与培训,而且要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培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能力。学校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地区“一带一路”建设的情况,通过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采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依托政府合作三种建设模式,积极建设“鲁班工坊”。这些多样化的举措,不仅为深入开展校政企合作练好内功,也是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打造看家本领,并以此吸引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来华留学,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在融通互鉴中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作用不可或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推进,包括江苏沿海地区在内的众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面临当地员工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不高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讲,积极发挥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主动探索和参与学校的育人实践,既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为自身的发展解决人才问题。除了在课程设置、教材编选、教师授课等方面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之外,企业还可以与学校尝试探索建立一种类似于“双师型”教师的领导互换交流机制,即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学校相关专业的负责教学工作的领导,每半年或者一年互相交换任职,这样企业可以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在回到原岗位后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校企合作的方案;而学校部门或院系领导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同样也可以更详细、更细致地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发展规划,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更紧密地对接企业的发展,为实现“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开放共享”的双赢格局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一带校企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