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唱
“英美文学”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启智润心、价值塑造、思想引领、品德养成等方面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新时代建设“新文科、大外语”的潮流中,英美文学授课教师必须做到“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吴岩2019),加快实施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利用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机制,找准切入点,将思政教育有机巧妙地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各方面,发挥好英美文学的“浸润”功能,让“英美文学”课程成为一门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金”课,引导其涵养高尚的人文情怀和树立心系天下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高级的人生旨趣和富足的精神境界,从而更好地指导生活实践,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切实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人文素养类课程,对培养新时代高素质英语人才有重要意义。然而,受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实用主义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此类人文素养课程不重视、不用功,部分学校将“英美文学”课程从专业核心课程改为专业选修课程,缩减课时,而把更多的课时补充给“翻译”“商务英语”“英语教学法”等实用性和工具性较强的课程,导致“英美文学”课程逐渐被“边缘化”。王守仁(2002)坚定地表示,“就英语专业教学而言,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开设英美文学课,而在于教什么、怎样教”。课程思政显然为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途径。所谓课程思政,指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文化、宪法法治知识、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引领等思政元素,让课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从知识传授走向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吴岩 2018),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目前,国内英语类课程思政教学的相关研究大多从个人实践、理论价值、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师发展、教材编写等方面展开,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不足。例如,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存在“贴标签”“两张皮”“盖浇饭”等明显“嫁接”的错误做法,部分一线教师主要关注大学英语类课程的思政教学,对英语专业类课程的思政教学研究较少,而已有的关于英语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英语阅读”等侧重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基础性课程,对高年级人文素养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关注和探索少之又少。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导,且缺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合,而课堂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缺席”现象会使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面临被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侵蚀的潜在风险,从而引发母语危机与文化安全。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亟须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国际传播能力。因此,教师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坚守中国价值,站稳中国立场,涵养中国气蕴,树立中国视角,从而使其在将来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建设好中国学派,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助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中国话语体系构建。
“课程思政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教学”(王卓 2020),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不可或缺。在“英美文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实现英语专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英美文学”课程教师应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口号到行动的转变和跨越,深挖文学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引领学生探寻文学作品的现实价值,思考现实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本质,提高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成长、成才、成人。
“英美文学”课程教师不仅要传授英美文学相关知识、引入我国优秀文学与文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互通性,进行文明互鉴,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共生状态。英美文学中诗歌璀璨,浩如烟海,教师可以采用中英诗歌比较的授课模式,融入中国元素,引导学生透过诗歌文字感悟诗歌所传达的人文价值与精神追求,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例如,在讲授英国经典浪漫主义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 Red Rose)时,可以将我国的爱情诗与之对比。在西方文化中,红玫瑰象征热烈的爱情,在我国文化中,蒹葭、桃花、红豆等常被用于抒发爱恋或相思之情。通过对比诗歌中使用的不同意象、韵律,学生能够明晰中英诗歌的差别,品鉴诗之美、情之真、意之浓,领略人类审美共同体的本质,将来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同时,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创作的诗歌中还饱含了爱国之情,教师可以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我的心在高地》抒发了他对苏格兰土地的深情,通过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重复“我的心呀在高原,别处没有我的心”,唤起学生对祖国、故土的热爱,并将之与我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体对比,强化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
英美文学中有很多反映社会现实、书写生命伦理的作品,如对家庭伦理的描写、对两性关系的探究、对战争灾难的描摹、对种族阶级问题的批判、对人类精神危机的剖析等,这些作品可以促使学生结合自身和社会现实,深刻反思社会现象、生命价值与自我身份,从而促成价值重塑和品格养成。
例如,在讲授英国17 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John Donne)的诗歌《离别辞·节哀》(A Valediction:Forbidding Mourning)时,通过让学生理解诗歌中运用的“奇喻”(conceit),如将一副圆规比作坚贞完美的爱情,感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又能融入我国传统诗词赏析,使其领悟中英诗歌对爱情的共同向往。
又如,在讲授约翰·多恩的另一首诗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No Man Is An Island)时,可以联系相关时事,引导学生探讨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无论谁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教师适时将社会时事热点和英语诗歌赏析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对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价值诉求的表征,可以触动其共情心与同理心,唤起其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姐妹情谊”为主题,探讨诸如简·里斯(Jean Rhys)的《藻海无边》(Wide Sargasso Sea)、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的《紫色》(The Color Purple)等作品中的女性共同体,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作品中反映出的两性关系,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提升其人文主义情怀,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正确看待并处理各种复杂关系。
“英美文学”课程的跨学科特点明显,开放性和包容性强,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开阔其审美视野。除了常见的用心理学知识或者哲学理论进行文学批评外,教师还可以探索文学与地理、文学与科技、文学与法律、文学与医学等的交叉融合和跨界研究,利用“英美文学”课程中鲜活的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培养其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
例如,在讲授科幻小说之母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智能时代的科学伦理,如人造人、新人类等新生话题,对科技伦理危机进行批判思考。同样,在霍桑(Hawthorne)的小说《拉帕西尼的女儿》(Rappaccini’s Daughter)中,天才医生拉帕西尼(Rappaccini)越过伦理一味追求科学,将亲生女儿当作实验对象。在解读这些体现科技伦理的作品时,教师引入当下科技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争议性话题,如是否应支持器官克隆,以及电影《流浪地球2》中出现的数字生命工程是否应大力发展等问题。由此,学生既能就社会热点发表看法,激发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又能对科技伦理问题持有正确的态度,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建立伦理准绳。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作品中体现了很多法律意象和法律案件,是进行宪法法治教育的很好载体。例如,在讲授《雾都孤儿》(Oliver twist)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其中发生的拐卖儿童、虐待儿童、雇佣童工、盗窃杀人等法律案件进行探讨,并引入《中国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的相关条例。通过对比我国和英国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学生会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在讲授霍桑(Hawthorne)的另一篇小说《牧师的黑面纱》(The Minister’s Black Veil)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医学知识揭开神秘面纱背后的故事。牧师之所以不愿意摘下黑面纱,是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患有梅毒。这里可以让学生查找梅毒的发病机制并在课堂上分享。这样,学生就能深刻理解牧师为什么直至死去都不愿意摘下黑面纱。因此,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跨学科思考和解读,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谜,并对其中的价值伦理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
由于“英美文学”课程的课时少、教学内容多,仅凭一两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新时代对英语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要开拓第二课堂,利用学生社团、学校竞赛等促进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使其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除了常见的读书会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诵比赛、戏剧之夜、电影之夜、翻译比赛、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实现“英美文学”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培育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情趣,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举办中英经典诗文朗诵大赛,用英语讲好红色故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教师可以举办中西经典话剧表演,让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同台竞技,使学生感悟中西文学中蕴含的共同的价值追求与伦理诉求。每周举办一次“电影之夜”活动,学生结合文学作品和电影内容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对其“读写思辨创”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双语理论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提能,让学生既提升英语语言能力,又深刻感悟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智慧。此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值得争辩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可以辩论赛的形式鼓励学生思考其中的伦理价值,从而达到以辩促思、以思促行的育人目的。
英美文学作品呈现人间百态,是引导英语专业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思辨能力和培育人文底蕴的绝佳教学素材。要想深刻开展好英美文学课程思政这场“课程革命”,教师首先要树立思政育人理念,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和知识素养,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并及时整理、归纳、汇编思政教学案例。此外,推动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还需建立一套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的系统方案,发挥好教研室、课程组、项目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合力作用,针对课程思政教学中涉及的师资培训、教学研讨与交流、虚拟教研室建设、教材选用与编写、教学条件与设施、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具体事项展开广泛商讨,真正实现“以文培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