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丽
(作者单位:广元市广播电视台)
纪录片以其独有的真实艺术审美价值跻身视听文艺,被称为“国家相册”,是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力量、传递中国价值的最真实直观的影像载体之一。近年来,广元市广播电视台持续深入推进纪录片精品创作,全景式、立体化、多维度记录和呈现广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省、市级及国际奖项。其中,大型系列纪录片《感动四川100双手》(广元5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第一书记》(广元2集)、《蜀道使者》、《村有多美》、《虹》等荣获国家广电总局星光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第23届中国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等奖项。纪录浙广合作25周年的纪录片《山高水长》,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选为2022年第二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获得四川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评“时代光影 百部川扬”网络视听作品征集传播活动最佳短视频作品奖,并纳入四川省主题文艺精品项目。
广元市广播电视台能在纪录片创作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得益于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电视人的深耕细作,也得益于台里完善的制度保障支持。但纪录片创作对时间、资金、技术设备等都有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广元市广播电视台在创作高质量纪录片尤其是创作全景式反映时代发展的纪录片时也面临重重困难。如何破解难题?本文将从做好选题策划、以小切口讲好大故事、寻求外援、打造内容精品、加强纪录片创作制度保障等方面对《山高水长》《村有多美》《华山背夫》等纪录片的创作特色和传播价值进行阐述,探讨地市级电视台如何才能克服困难,打造出“本土纪录”名片。
有一个好的选题,作品就成功了一半。纪录片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选题策划时,一定要做到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启迪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我们抓住这一大的历史背景,精心选题策划,先后拍摄了大型系列纪录片《第一书记》(广元2集)、《村有多美》等。《村有多美》讲述了四川省气象局干部、旺苍县石锣村第一书记胡雪在村里的帮扶故事。该片从前期调研、选题到策划再到拍摄完成,时间长达3年。通过旺苍县石锣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让观众看到了贫困村脱贫的艰辛、帮扶干部的付出、劳动人民的淳朴。这些纪录片拍出了时代之变、时代之美,为广元市脱贫攻坚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主题主线,我们多方挖掘选题,力求生动、准确、突出地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元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2022年恰逢浙广合作25周年,通过多方调查,记者了解到,始于1996年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是党中央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招,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浙江—广元东西部扶贫协作25年的生动实践,已形成了涉及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的多层次、全方位协作发展格局,堪称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同时,浙广合作还有习近平总书记“一次视察,两封来信”的背景。这一“山海携手”的伟大扶贫实践时间跨度长、影响地域广、协作成效多,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故事,正是拍摄历史纪录片的好题材。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要遵循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的原则。
时长46分钟的纪录片《华山背夫》讲述了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两河口乡农华村村民工刘道满的故事,刘道满15岁起在陕西华山当背夫。婚后,为了养活家里5位老人和3个孩子,刘道满夫妻继续奔波在华山天险道上。刘道满的母亲患上直肠癌,为了让母亲多活一天,他倾其所有。为了拍摄该片,摄制组四上华山,片中,“五岳”华山的巍峨美景徐徐展开;主人公刘道满的人生故事,与华山“沉香救母”的传说互相呼应,艺术地再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陕西老腔的巧妙运用,让观众再次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主人公刘道满与众多背夫的歌舞表演和片尾刘道满唱的山歌,唱出了背夫们的希望和期盼,舞出了劳动美。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维度展示浙广合作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扶贫实践,创作团队在《山高水长》脚本创作阶段组织开展了3次实地调研,深入各乡镇扶贫产业项目现场,倾听群众心声,掌握一线资料,并组织召开研讨会,邀请市级相关部门和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创作方向和内容,力求通过多个真实、感人、接地气的小切口讲述浙江倾情帮扶广元的大故事。由于拍摄取景多、采访人物多、地域跨度大,创作团队3个摄制组共16人分赴浙江和广元多地进行了拍摄。通过精心策划,创作团队在海量素材中选择了原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白堃元老人和广元青川茶农以“茶”结缘的故事作为开篇,浙广帮扶的史诗级画卷从“七佛贡茶”的春管开始,人物故事也伴随着茶叶的丰收而徐徐展开。
《山高水长》分为上下两集,上集从白堃元与茶区群众的深厚情谊入手,讲述了浙广东西扶贫协作的感人故事;下集讲述了25年浙广东西扶贫协作,从一枝一叶到千江水暖,万树花开,历经风雨见彩虹,守得云开见日出,广元大地上处处欣欣向荣。在拍摄中,导演通过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白堃元穿着一双很旧的运动鞋走在城市里、田坎上,袁树先为了见白堃元换上了新皮鞋等小细节,将专家工作的忘我和群众对帮扶专家的尊敬生动刻画了出来。导演还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广元的如画山水、秀丽风光,把这部纪录片拍成了艺术片,又不失纪录片的真实。
画面剪辑、字幕创意、特效处理是纪录片后期创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地级电视台,受人手和设备限制,前期拍摄的画面常有场景不够、构图不准、资料素材较多等情况,需要制作人员运用灵活多变的剪辑手法和特效去弥补拍摄的不足,提升纪录片的观感。
2.2.1 流畅剪辑
一是初剪。快速熟悉素材,纪录片《华山背夫》是一部人文类纪录片,全片大量人物对话的衔接是难点之一,在剪辑中正是通过初剪快速地分类对话内容,为故事梳理出完整的逻辑框架,为接下来编辑提升效率奠定了基础。而在创作纪录片《山高水长》时,创作时间紧,素材种类繁多,制作人员在初剪时快速筛选出最能体现故事内容的画面,分类建立人物时间线,为流畅剪辑打下了基础。
二是精编。画面节奏和衔接技巧是后期创作中树立风格的重要手段。《村有多美》中要展现主人公在脱贫攻坚和新村建设中的故事,于是创作者在精编时更多采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通过快速的特写镜头组接和强对比性的画面强化故事的起伏,让内容更加真实和完整。纪录片《虹》在精编时要着重画面的节奏处理,于是创作者通过景别的变换简明扼要地展现出故事的背景,通过画面时长的改变让纪录片内容在急、缓中变化,更能凸显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增强了视觉冲击。
三是艺术处理。在剪辑完成后对声画进行协调,是纪录片视觉观感和内容升华的有力手段。如《华山背夫》《村有多美》《虹》重点展现人物情节,于是创作者在艺术处理上更多保留了画面的本真,通过原原本本的风景还原故事的背景、突出细节的色彩刻画以凸显人物的沧桑。《山高水长》作为一部展示东西部协作成就的纪录片,在色彩上用明快和饱和度较高的手法,让每一帧风景都是“壁纸”。
2.2.2 艺术包装
片头设计、文字创意、画面转场是在纪录片剪辑中常用的技巧。从早期的纯文字片展现到画面文字结合再到如今的三维动画运用,艺术包装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不断翻新。后期制作要学会用新手法、新思维、新表达来提升纪录片的艺术性。
声音作为纪录片的表现元素之一,解说词、同期声、背景音乐、环境音效、动画音频等支撑起了整个纪录片的声音板块。在深化纪录片叙事、烘托人物情感、提升核心主题上音乐的表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适时融入音乐能更加细腻生动地彰显纪录片的深刻内涵,为纪录片增加光彩。陕西老腔有着独特的声腔体系,是当地老百姓在生活中创造的独特音乐表达,其风格慷慨激昂、雄壮强悍。纪录片《华山背夫》取材华山背水工,其在陕西老腔的音乐表达中既强化了故事的背景,又对人物内心情绪的表达起到了很强的渲染作用。纪录片《山高水长》旨在展现脱贫攻坚的美丽乡村,其在独具地方特色的音乐表达下,如“茶山情歌”“蒿草锣鼓”“劳动号子”,强化了画面美感,展现出了幸福美满的人文生活。
音效渲染是纪录片中环境展现、深度表达的手段。流水、鸟叫、机器轰鸣等音效的渲染和使用,能让事件更贴近真实、让人物更立体。《村有多美》《虹》中大量人物动作或劳动音效让整个声音表达更饱满,《山高水长》中的自然声和机械音效则传递出和谐美好的信息,最大限度表现了主题,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心灵共鸣,具有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
《山高水长》是广元市广播电视台近年来立项的首部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拍摄中面临重重困难。创作团队科学分析研判形势,在拍摄过程中多方争取支持,攻克了一个个难关。
拍摄纪录片是地市级电视台提升综合实力,加快推进全台业务能力和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才能实现“小台也能拍大片、小钱也能办大事”,广元市广播电视台坚持内部挖潜,按纪录片所需人员的多少,全台统一调配,所有部门积极参与,在记者短缺的情况下,积极协调各县区融媒体中心借调人员参与各项工作,解决燃眉之急。为提升画面清晰度与质感,台里协调租赁纪录片拍摄所需的4K高清设备,确保拍摄顺利进行。在拍摄制作过程中,采取“师带徒”“传帮带”的方式组建工作专班,一些青年骨干勇挑重担,担任副导演等关键岗位,拍摄、制作、协调等能力得到了磨砺提升。
地市级电视台资金、资源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平台打造无限的可能呢?广元市广播电视台在纪录片立项之初就积极寻求上级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确保纪录片高品质完成,并多渠道传播。《蜀道使者》摄制组在相关部门的人力、物力支持下,到美国进行拍摄,片子在中央电视台和四川电视台等多个平台播出。《山高水长》邀请省内纪录片相关专家对脚本创作进行指导,为该片创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浙江拍摄期间,浙江多家部门单位从中协调,帮助摄制组在20天内完成了6个点位的人物及场景拍摄。在主题歌曲创作过程中,四川音乐学院组建创作专班,保障了歌曲如期完成。
纪录片与短视频一长一短,长短转换,相得益彰,成为地市电视台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完成《山高水长》创作后,广元市广播电视台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将成片剪辑制作成多条短视频,在各新媒体平台分发推送,不断叠加、放大《山高水长》的社会影响力。
为打响本土纪录片创作品牌,为纪录片创作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2019年,广元市广播电视台成立纪录片工作室。同年6月,申报并创建为“广元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孵化单位”。经过4年发展,已打造出一支由广电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本土优秀纪录片创作团队。台内为纪录片创作添置了4K超高清专业摄像机6台,镜头、无人机、稳定器、影视灯、收音设备、苹果非编电脑等数套设备,2023年又采购了价值30余万元的全画幅4K电影摄影机等设备,纪录片创作实力和精品生产能力均居全省前列。
为推动《山高水长》等纪录片成果转化运用,进一步提升纪录片生产能力,创作更多真实记录和展示广元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纪录片精品力作,2023年2月,广元市广播电视台启动市级专家工作站筹建工作,聘请国内著名纪录片导演、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教授,共同签订纪录片项目合作协议,负责对台纪录片创作开展指导,帮助培育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水准,提升作品质量,扩大作品影响,高质量建设广元市专家工作站。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是促进文化繁荣强盛的客观体现,高质量纪录片创作无疑符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和要求。地市级电视台只有立足于本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专业特长,提高选题策划能力,用好人才队伍,完善制度保障,才能创作出更多以讲述本土故事为主题的纪录片精品力作,打造出“本土纪录”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