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昱轩
清明时节雨纷纷,伴着如烟细雨,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去探望留守乡村的奶奶。从村东头下车,走在平整的水泥路上,环顾左右,在一片陌生中找寻熟悉的风景,但令人失望的是,满眼都是整齐的房屋和行道树,尽管是中午,路上也鲜有行人,竟让我感到些许荒凉。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儿时的乡村,那些孩童们的嬉笑打闹声,种田时农人们嘹亮的歌声,以及此起彼伏的鸡鸣犬吠之声,又萦绕在我耳畔,久久不能散去。
场景一
记得儿时在村里生活,邻里街坊见面后少不了寒暄一阵子;满地的鸡鸭鹅你追我赶,叫声不断;鸟雀忽起,带着清脆的声音隐匿在树丛深处;田垄里,侍弄庄稼的农人在干活时总喜欢唱两嗓子,带着浓浓的乡土味儿,也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入夜,池塘边的青蛙、蛤蟆高一声低一声地鸣唱,伴着草丛中短促的虫鸣,还有蟋蟀演奏出的小夜曲,这些声音连续不断,伴我入眠,直达我的梦里。
而现代化的乡村,少见人影,也很难捕捉到家畜的欢愉了。听父亲说,村子里兴办养殖场,都是现代化作业,平时不容易见到。我听后不禁感慨,幼年那直达心底的乡村之声再难听到了。
场景二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村里看戏。那高高的戏台,总让我觉得神秘莫测,各个角色,各种唱词,各式唱腔,回荡在戏台上空,也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我骑在爷爷的脖子上,伸长脖颈不断张望,其實我想找的是卖糖葫芦和炒花生的货郎。张望中,忽听得“卖糖葫芦嘞,冰糖葫芦——”“炒花生,香喷喷的炒花生,谁要炒花生——”的叫卖声,我便立刻不安分起来,连撒娇带许诺,最后答应给爷爷捶背揉肩一个星期,以此换得了冰糖葫芦和炒花生。卖货郎的叫卖声虽然淹没在了演员的唱腔里,但我竖起耳朵还是能准确判断出他们的方位。我对听戏兴趣不大,但能吃到这些心心念念的零食还是很开心的。
而今,人们都是在家看手机、刷视频、追剧,村里已经很多年没有搭起戏台了,我听不到那些卖货郎的声音,自然也找不到他们的身影。但戏台上那婉转的唱腔,卖货郎颇具特色的吆喝声,还是常常穿越时空进入我的梦境。
场景三
年少时的玩伴总会在我回乡后第一时间找来,陪我疯玩疯跑,下河打水仗的吵闹声,上树摘果子的呼喊声,以及拉歌时的对唱声,声声入耳入心。
可是这次回乡,逗留了几日,都没见到那些小伙伴。我疑惑地向奶奶询问,奶奶笑道:“都在学校准备中考呢!”一听说学校,我眼前浮现出那些落魄的平房。奶奶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接着说:“村上新盖的学校气派着呢!去看看?”我连忙点头。在奶奶的指引下,我来到了学校门口,刷着红漆的校舍整齐漂亮,朗朗书声,老师讲课的声音,音乐课上的钢琴声……多种声音回荡在学校上空。我内心不禁欢喜起来,时代在进步,乡音也有自己的时代特色,我不应该固守旧有之种种,而是应该去尝试接受新时代的声音。
那些旧时的声音早已定格在我的内心,新农村所奏响的时代之声,也直达我的心底。
【陕西西安市滨河学校】
升格点评
经过升格,入题慢、结构松散等问题得到解决。本文将几个声音片段通过今昔对比展现在读者面前,构思非常巧妙。全文以乡村为背景,紧紧围绕“声音”来写,小标题的运用使得作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