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悦
常常有家长和我抱怨:“我叫他念书他都不念,一直在玩手机,作业拖到很晚才写。他再这样下去,考不上好的高中,以后该怎么办?”
对于孩子的消极、怠惰,我们總是又急又生气,也更加担心孩子的未来。其实,促进孩子的改变没有特效药,大人可以做的,就是先把自己照顾好,同时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行为及动机,理解这些行为满足了孩子什么内在需求,以及持续的高质量的陪伴。
改变,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想一想,你有没有很想改变,却做不到的时候呢?在一场讲座中,我问了台下家长这个问题,一位家长大声地说:“减肥!”其他家长会心而笑。
没错,我们也期待可以瘦到理想的体重、维持适当的体态、对甜食忌口、期待自己每周运动两到三次,但你有做到吗?你每年年初许下的新年愿望,到年末的时候,达成多少呢?
改变,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一样。当孩子没有改变动机时,你再怎么碎碎念,都是没有用的。
有时候改变对孩子而言,可能真的太难了。例如语文成绩要进步十分,不仅要愿意学习、上课要专心且认真听讲,能听懂老师所教的,回家还要复习,不懂的地方要有勇气问老师或同学,考试时不能太紧张或太松懈,作答时不能粗心大意,等等,缺一不可。
只要这其中一个环节孩子做不到位,考试成绩就很难提高;因此,放弃是更容易的选项。而孩子真的不希望成绩变好吗?其实孩子念书就和大人减肥一样,可能有意愿但不容易做到。
而这些不想写作业、常常请假或迟到、学习成绩差、没有改变动机的孩子找到我时,我会跟孩子说:“其实老师知道,你有很多事情已做得很好。比如,你这周作业比上周交得提前、这周的周记也有写得比较长。而且,只要是你想做的事情,你都会努力做到。所以,老师并不担心你,因为我知道,如果你不想改变,别人怎么讲都没有用;但如果你想改变,你一定可以做得非常好。”
这样说,让孩子知道,你的小改变老师都有看到;另一方面,我也试着提升孩子改变的动机,让孩子看见“只要他想做,就能做得很好”。
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满足了什么需求?
其实,孩子现在的行为模式,一定满足了孩子的某些需求,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在因应困境,才会如此僵化且无法轻易改变。例如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试图从网络中得到“爱与隶属”的感觉。
因为,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被爱,和父母关系疏离,学校也没有好朋友;在网络上却有志同道合、一起破关的朋友,这样的归属感,会是多大的拉力!
孩子已经用他的行为,满足了他的内在需求。既然他的需求被满足了,那么孩子自然不觉得自己需要改变。那些所谓的改变,其实是大人对孩子的期待。
当我们稍微转移目光,先不急着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而是去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当我们这样做,或许就能理解孩子心里的矛盾挣扎。例如孩子知道沉迷网络不好,也看到自己的成绩每况愈下;但在网络中,才有志同道合、能一起冲锋陷阵的朋友,也从网络游戏中得到满满的“成就感”。
因此,孩子一边自责,却也无法离开。其实,孩子可能也不喜欢这样的自己,却一时找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法,感到十分矛盾纠结。当孩子又被父母责备时,亲子关系变得紧张,孩子反而更想从网络世界中找到能了解自己痛苦的人。大人的责备,无法让孩子减少使用网络,反而把孩子给推远了。
从理解之后,才能找到推动孩子的“小改变”。实际上,孩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爱上学习、课业突飞猛进,大人也要有“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因此,我认为大人先把自己照顾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