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莉,田岩,蒋磊,邓玉营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4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发展十分重要,课程思政是将道德规范、思想认识、政治观念等以合适的方式融入教学过程,从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1]。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占比较高,如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纷纷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人才培养中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共同发展[2-3]。
生物产品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核酸类大分子,结构复杂,产品性质极易受到分离提纯过程中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且风险级别差异较大,某些产品需要进行生物安全性评估,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分析对象,采用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手段对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全程、实时的质量控制。想要从源头上保障生物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不仅需要一线检测人员具有全面的生物学知识、扎实的检测技能,更需要诚实守信、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职业素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发生复杂的变化,生活方式和就业形势的多样化影响大学生的“三观”;另外,思政教育的方法方式与创新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有待商榷。因此高校教师要充分把握专业课优势,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整体上提高思政教育的可接受性,增强实效性,从而实现对道德教育规范的认同和内化。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到,“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4]。生物产品检验检疫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团队选择刘长春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产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第二版)作为教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知识的调整与补充,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项目内容,挖掘相应思政元素和案例(表1)。课程教学内容涵盖生物产品生产上游和下游,学生树立全程质量控制观念,并能针对各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课程思政案例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宪法法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5],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职业热情,加深专业认识,培养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思政应在了解学生思想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选择贴近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的案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接受思政教育,团队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PBL法等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且口头说教式思政教育较为生硬,往往会引起学生反感,而现代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传统教学和线上教学已呈现优势互补的状态,成为当前教学探索和实践的新型教学方式。本团队充分利用慕课教学资源和云平台系统,收集课程思政案例,将思政元素与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专业知识相融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酱油中细菌总数的检验”为例进行讲述。
课前通过云平台学生观看酱油酿造过程,了解酱油生产工艺,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通过视频列举近年来由于细菌菌落超标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案例,介绍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在课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探讨,如实验中所得菌落总数和实际菌落总数的关系等,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微生物实验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十分重要,将操作过程拍摄并上传云平台,小组之间进行点评纠错,规范实验操作,提高无菌意识。最后邀请企业导师进行线上点评,根据实验结果结合国家标准进行正确判断,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同时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模拟真实情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采用分组方式通过自学和讨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6]。本课程针对的是大二第二学期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根据话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采用该方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课堂氛围活跃。课程每一个任务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查找、方案设计与讨论,展示方案则需小组每位成员轮流发言,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在随后的实验中,小组协作完成完整实验,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与讨论,并最终进行展示。
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无法全面展现课程思政的实际成效,结合生物产品检验检疫的课程特点,增加过程性考核的占比。课程考核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在云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包括课堂签到、课堂活动参与积分,通过完成云平台发布任务,自动获取积分,如课前观看视频或完成调查问卷等活动;此外,课堂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分,如小组方案展示,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教师根据方案的完善程度进行打分。课程考核的第二部分为实验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对照每节课的思政元素进行评分,如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否理论联系实际、敢于创新突破;实验结果是否体现科研诚信,实验讨论是否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实验过程中小组自评和小组互评,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提高自我审视能力。第三部分为闭卷理论考试,考查课程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每节课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并反馈到下一个环节,逐步改进,形成良性循环。
生物产品检验检疫及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思政改革以来,生物产品检验检疫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转本成功率逐年提升(2022年高达50%),已有数名学生在实习期间加入抗疫第一线,学生各项技能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尝试和探索,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我国目前对生物检测领域的人才需求较大,要培养有责任、敢担当、有志向、能奉献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全面提升。生物产品检验检疫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理念,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目前取得较好成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还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思政水平,进一步在现有思政元素基础上与时俱进,紧跟专业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拓展学生学习实践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