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资源在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04-18 18:55张炳旭郑心怡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4期
关键词:影视历史资源

张炳旭 郑心怡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新闻史学是新闻传播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长期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主要依据书籍、报刊等传统教学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新闻史学的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单一,以及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等诸多问题出现。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媒体的影视创作活动方兴未艾,其中不少作品包含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回顾与讲述,以影像的力量呈现了新闻的历史。这些鲜活生动的影视作品可以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的重要资料补充,成为创新高校课堂教学形式的一只抓手。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提高对影视资源的关注度,在教学中合理而充分地运用影视资源,以增强学生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内容的效果,同时提高学生检索、收集和甄别信息的能力。

1 影视资源与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结合的背景

影视资源与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的结合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进入读图时代,人们在文化视觉转向中已经逐渐习惯将观看影视资源作为一种学习手段。作为数字土著一代的大学生,也养成了通过屏幕终端学习的习惯。加之单纯依凭书本授课的模式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影视资源与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的结合有其深刻的现实根源。

1.1 读图时代的文化视觉转向

随着媒介技术的迭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从文字时代走向读图时代。具象化的图片和更加生动的动态影像不仅降低了解码的难度,而且刺激着我们的眼球,激发着我们的求知欲。我们越来越习惯于以读图的方式来认知、理解世界。这种文化的视觉转向也在影响着教育领域。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说:“人们不再认为教育应该建立在缓慢发展的铅字上,一种建立在快速变化的电子图像之上的新型教育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1]多媒体教学、慕课等读图时代的教育方式推动着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的革新,观看影视资料成为教师讲授、阅读教材之外的新的教学手段。因此,运用影视资源开展新闻教学活动正契合文化视觉转向所带来的现实需要。

1.2 数字土著的学习习惯

当下的大学生正是数字土著的一代,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终端的飞速发展,且如今已从读图时代进入读屏时代,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移动屏幕终端的使用成为其生活习惯。这些屏幕终端的功能并不局限于社交、娱乐,事实上,它们已经成为广受大学生青睐的学习工具。通过屏幕终端,他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种影视图像,也更加习惯通过影像学习知识。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有必要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引入影视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推动他们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理解。

1.3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的教学一直存在着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在“新闻无学、新闻无用”的社会论调下,相较于人文素质教育和史学素养培育,学生更重视实用专业技能的训练,新闻史隐性的影响难以被初涉新闻学的学子探知:长期系统的史论课程能够使学生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素养,进而形成独特的新闻价值观、使命意识、专业精神和职业理想。这些正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所应当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共鸣和使其深刻认识新闻史上的媒介活动与媒介思想。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课堂往往枯燥生硬,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倦情绪。即使教师能够旁征博引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往往只记住了传奇逸闻,知识的摄入只靠期末对教材的背诵记忆。无论是在课堂接收单向的知识灌输,还是课下自主阅读书籍,学生吸收知识的空间都较狭窄。

2 影视资源与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结合的内在逻辑

对于影视资源在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中的应用,我们不能仅以影视资料富有趣味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的理由而简单地将其引入,而是必须厘清影视资源运用于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疏通两者结合的内在逻辑。首先,要界定哪些影视资源可以应用于教学;其次,要分析这些影视资料应用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的可行性,即影视资料内容与课堂知识的一致性。

2.1 影视资源是一种历史载体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一门历史的科学,要将影视资源应用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首先要承认影视资源作为一种历史载体的正当性。自古以来,结绳、甲骨、青铜、竹简、书籍都作为载体记录着历史的信息。迈入近代,随着媒介技术的演进,胶片、数码相机拍摄的纪实影像直接记录着历史。不仅如此,人们也认同老电影展示的一些社会风貌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佐证。诸多学者承认,影视资源是可以表现历史的。海登·怀特创造性地提出了“影视史学”的概念,主张在视觉图像和电影话语中再现历史、呈现对历史的思考[2]。年鉴学派学者马克·费罗则认为,电影不仅可以充当历史文献,而且作为历史的记录甚至比书写史学、纸质媒体更有优势[3]。影视作品以影像和声音为中心对历史进行了立体叙述和思考,从此角度而言,影视资源无疑是一种正当的历史载体。

2.2 影视资源契合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的需要

将影视资源运用于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除了承认影视资源作为历史载体的正当性之外,还要契合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本身的需要。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系统展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诞生和发展,探寻媒介思想和媒介实践,使学生认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培养其独特的新闻价值观和责任意识。作为中国新闻传播史重要内容的报人和报业实践活动,在影视作品中有大量生动的展现。相关影视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题材的专题文献纪录片,直接为中国新闻传播史提供鲜活的影像注脚,如《一份报纸的抗战》,以1931年至1945年《大公报》参与、推动、见证的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大事件为线索,讲述了新闻界、文化界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的贡献与担当;另一类是历史题材剧情片,在艺术创作中力图复现真实的历史,反映时代的真实气质面貌,如《觉醒年代》,其剧情涉及陈独秀、李大钊等知名报人,介绍了《新青年》等重要报刊的报业实践活动,复现了白话文运动、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创立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些影视资源的内容和价值导向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高度一致的。

3 影视资源在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中应用的路径

影视资源应用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具有多重优势,既表现在影视资源的易于接近性上,也表现在其内容的丰富性上。同时,影视资源凭借其现场感、对话感对学生有着无与伦比的感染力,也有益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记忆。把影视资源应用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意义。

3.1 以实践为前提,加强资源收集整理

若将影视资源融入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活动中,就要解决相关影视资源的收集整理问题。除了教师在课堂提供个别影视案例以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激发学生收集影视资料的自主能力。在浩如烟海的影视资源面前,学生需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去对这些影视资源加以收集、整理和研判。这种文本爬梳、调研活动本身即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作为一门史论课程,中国新闻传播史重在培养学生的史学基础与理论素养,而资料收集正是锻炼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将影视资源应用于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中,影视资源的收集整理活动是其中一只重要抓手。

近年来,主流媒体创作了多部与中国新闻传播史相关的影视作品,如电影《我的1919》《建党伟业》、电视剧《觉醒年代》、纪录片《五四记忆》《外滩》等都涉及我国近现代的新闻传播事业。影视资源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易于接近性。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和大众媒体平台促进了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这为学生的资源获取提供了极大便利。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在国内,自2021年2月起,《觉醒年代》在中央广播电视台、地方卫视等传统媒体上开展了三轮播放。同时,该剧在线上也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打破了单向传播的局限,用户在微博、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了大量的讨论与二次创作,深度挖掘历史、解读人物。学生可以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实现对影视资源的观看、获取与探讨。影视资源尽管丰富,但需加以甄别。此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对学生加以指导,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引导他们走向研究性学习的方向。

3.2 以声画为抓手,加深感官记忆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指出:“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4]在教学活动中,单一地利用某种感官很难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的记忆。学生在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全方位地、全面地接触和认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比如,仅仅阅读课本而不加以思考,学生无法理解知识,更遑论深刻记忆;仅仅聆听教师讲述,印象也不会太深刻。因此,在一般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课本、讲述知识和调动学生互动讨论结合起来。

相较于课本,影视资源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影视资源通常具有生动的画面和音效,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提高信息的吸收和记忆效果。相比传统教材,通过观看影视资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新闻事件的细节和背景,提高他们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例如,在《觉醒年代》第3集中,陈独秀在震旦学院的演讲中提出了“当代”新青年的六条标准,这六条标准正是来自《新青年》的发刊词。电视剧在表现这一场景时,特别对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新青年》的诞生、宗旨及作用进行了细致刻画,以视听影像来传递历史信息。因此,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地将影视资源嵌入课堂,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从而实现对历史的生动讲述。这种极具感官刺激的授课模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记忆,也创新了知识的呈现方式。

3.3 以互鉴为思路,促进知识全面理解

在高校教学活动中,书籍类的教材一直是常用的教学资源。不可否认,经典教材、著作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而言,经典教材同样不可或缺。但是,影视资源可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的重要资源补充。将影视资源与经典教材相结合,不失为探寻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模式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

作为知识的传播载体,影视资源与教材之间会存在一定内容上的重叠性。因此,对于影视资源与教材之间的结合,可以以互鉴的思维而展开。比如,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等著作中都介绍了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报案“苏报案”,以及邹容、章太炎等人的言论事迹[5-6]。与这一史实相关的影视作品有电影《革命军中马前卒》。该电影展现了受维新思潮影响的邹容从封建家庭中出走,留学日本开启政治生活,再到上海投身报业活动,最终献身革命事业的历程。在对邹容一生的回顾中,同时讲述了以邹容、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报人与清政府、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活动。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与影片内容相互融会贯通、印证补充,从而达到对新闻事件及新闻人物更加立体、全面的认知。

3.4 以情感为导向,促进历史认同

影视作为一门叙事的艺术,其不仅可以叙述历史,还对观众具有情感激发的作用[7]。影视作品因其极具感染力的传播特点,对新闻事件的讲述更加生动,对历史报人的形象塑造更为鲜活。因此,学生可以透过对影视作品的赏析产生重返历史现场并与历史对话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在影视作品对历史的摹写与重现中,学生更容易感知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魅力,在视听浸润中接受历史知识。影视作品善于利用光影、情节、表演等营造氛围和传达情绪,在这种情绪氛围中了解中国新闻传播史,学生会感到更加热血沸腾,进而能深刻感受先辈报人上下求索的艰难困苦。这种情感体验有助于引导学生体会历史上著名记者的新闻理想,建构其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认同。在豆瓣与新闻相关的社区中,即有网友发帖“看《觉醒年代》想起大学中国新闻史课程”,也有网友回复“每次看到这些人名我都热血沸腾,虽然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他们这样的魄力,但是我永远敬佩他们,向他们靠齐”。由此可见,影视作品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影视作品的情感渲染作用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其对历史的理解与认同。

4 结语

影视资源在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中的应用,是契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教学方式。影视资源进入高校课堂,具有改变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中国新闻传播史知识和深厚的学科素养,还应具有相当的影视素养,熟悉影视的语言表达,能够创造性地借鉴运用影视语言组织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展望未来,随着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和文化影视行业的繁荣发展,影视资源在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

猜你喜欢
影视历史资源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影视风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新历史
影视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