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华 张翠莲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1],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经历探索起步、创新发展、深化融合三个阶段。近年来,为推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出了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产教融合不仅是国家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制度安排,而且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法论。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涉及地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学生及家长等诸多主体的利益,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2]。因此,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创新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对参与产教融合的各方主体进行剖析,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和行业的指导作用,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平台、体制机制,是高职院校引领新时代教育、人才、产业、经济变革的战略方向[3]。
2018年,教育部就产教融合提出,要把产业基地建在开发区里,把专业建在产业链和需求链上,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产教协同、校企合作取得更大的进展。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是教育,也是经济,更是民生。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学习和基础素养提升。专业理论、通识文化等知识可以通过传授的方法获得,但职业技能必须通过实践训练才能获得,而实践训练离不开职业环境。这种职业环境需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来创造。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体现了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可以解决主体组织的内在需求、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学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产生的冲突。一方面,产教融合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促使产业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显著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因此,发挥产教融合的实质性作用,构建校企双元主体全过程参与的长效机制,实现职业教育资源高度整合、优势互补、融合创新,推动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4]。
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面向市场,其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行业和企业。行业和企业掌握着产业发展动态、产业岗位分布,以及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规模、规格和质量等当前和未来需求的趋势等一系列产业信息,高职院校只有紧贴产业设置专业,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协调度,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其在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只有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推进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多方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才可以获得与岗位相匹配的员工,最终满足企业用人、学校育人和学生就业的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不断加快,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各行业的迫切需求。如果高职院校不能主动根据科技强国战略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更多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区域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就无法实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因此,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坚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向,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通过学校与产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中紧密合作,促使高职院校成为集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实体,才能实现产与教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持,最终形成高职院校和企业深度融合的“双元”育人的体制机制,共同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同时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落实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出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优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强调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学科迁移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5],是对传统职业教育“专才”培养标准的一种突破和提升。“1+X”证书制度是一种以社会需求、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有机衔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制度设计,要求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学习者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评价[6]。“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其实施主体是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当前,各职业院校积极推行“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极大地推进了区域职业教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培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明确规定,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实行校企合作,并且相应教学设备应当满足合作办学标准。现实中,实验设备、实训场地所需经费投入大,而实验设备、实训器材或实训场地往往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周末和寒暑假期间更是处于部分闲置甚至完全闲置状态,无形中浪费了资产投入。基于此,高职院校对硬件投入非常谨慎,实训设备和场地不足的情况比较普遍。这种方式由于远离企业生产实际,对于没有任何实践基础和操作经验的学生来说,直接结果就理论脱离实际,记忆不深刻,理解不透彻,使得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为改变学校购置实训设备经费不足、补贴不够的现象,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长远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激励企业长期参与校企合作,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由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场地、师资及所需的其他服务,企业提出建设内容和标准,共同出资打造产教融合高水平实训基地,企业可在基地生产产品,学生可在基地顶岗实习,让学生有在真实环境下强化技能训练的机会,进一步认知与理解技能技术原理与规范,提升技能人才供给质量与效率,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合作意识淡薄,没有充分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校企合作中存在“校热企冷”的问题。从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角度出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追求经济利益,其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自其经营目标,若不考虑各方利益,往往会使双方利益分配不平衡,导致合作不可持续。虽然可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式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但企业因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关注不够,往往将参与职业教育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利益损失,认为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但对企业的投入和收益产生不了较大的正向影响,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风险。比如学生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且操作易出现次品或废品,不仅影响企业声誉,而且会增加原材料成本;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实训,企业需要安排专人管理,会增加管理成本;对于学生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事故或由于学生本人疏忽、过失导致人身伤亡等情况,企业也得承担相关责任。作为学校,对接企业也会产生差旅费、会务费、交通费、专家论证费等,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尤其是就学生住宿而言,一方面学生在学校的寝室闲置,另一方面学生实习期间要在外租房,如果让学生出住宿费,意味着学生要承担学校寝室和在外租房的双重住宿费。虽然企业为了获得人力资源、提升企业声誉、提高技术水平等,校企双方都在完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实习管理责任,但由于校企追求的利益不一致、保障机制不完善,利益主体间缺乏有效联动,削弱了企业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
利益相关者理论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斯坦福研究所,作为一种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在经济学的各研究领域被广泛运用[7]。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学者弗里曼在其著作中指出,企业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实质就是各利益相关主体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任何一个企业的运营都需要在多元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寻求平衡;学者克拉克森的研究强调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中与企业联系紧密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吸引力。换言之,无论任何组织,若想得到发展,均与利益相关者有着密切关联,只有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组织才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教育学领域,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对各参与主体进行深度剖析,建立多元互动关系,使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侧与企业产业需求侧相匹配,构建多方协同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多方主体利益共赢,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效有序地持续开展。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服务区域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地方政府和学校应按照《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产教融合工作委员会,建立地方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落实对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形成“政、校、行、企、园、研”六方合力。优化支出结构,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举的职业教育经费筹集体制,新增教育经费适当向职业教育倾斜。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制订实施方案,落实政策性补贴、教育附加费减免、企业接收实习实训奖补等政策,拓宽中小微企业参与渠道,细化“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标准共研、成果共产、利益共赢”的深度融合运行机制,吸引更多企业资源。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背景下,职业教育应主动对接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建设职业教育园区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地方政府应鼓励引导行业企业、社会组织成立职业教育联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组织,坚持“集约办学、资源共享、规模效应、整体优化”的发展思路,以职业教育强强合作、强强联手的方式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数个职业院校聚集在一地的发展态势。通俗来讲,就是以最少的投入召集各种各样的技术性职业院校组合成一个职教园区,力求以最小的成本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使校企双方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标准共研、成果共产、利益共赢”的深度融合运行机制,形成产教融合的新理念、新实践,形成可以复制的,多渠道、多维度的地方高职产教融合集团实践和具有带动引领作用的好做法,推动学校创新发展。
集团化办学是高职院校联合政府机构、行业协会、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其他职业院校,以实现利益共赢、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和作用,以集约化方式合理配置资源,激发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资源要素活力。它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模式,是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现代企业培训体系的重要实现形式。其重塑了竞合形态,将单个企业与学校的竞合形态提升到了更大的群体空间,在集群中,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校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在真实生产、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形成合作效应,不断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规避风险,产生新的集体生产能力,增强双方竞争力。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建设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关键是建设一批满足专业技能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基地,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搭建起集教育、学习、研究及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从而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产教融合高水平实训基地,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真实环境下的实训流程,这是提升技能人才供给质量与效率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主要区别。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因专业、课程以及实训项目不同,各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和建设方式也不尽相同,应遵循各类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成长规律,不断地进行建设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才能科学规范地建设适应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
职业教育信息资源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并积累的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资源的总和[8],涵盖知识、技能、经验、硬件和软件教育资源、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等多种元素。区域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要多方合作,通过信息技术以及网络平台完美结合,围绕核心专业,建设专业群,实现跨专业培养。全面实施以产业群建专业群,根据专业群布局建院,多主体、多模式共建高水平产业学院、产业研究院。按照“行业背景相同,工作岗位接续,职业素养相近,基础课程相通”原则组建专业群,以群组建产业学院,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等在线教学平台和资源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共享育人成果,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推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深层次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