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天桢
2023年春节期间,央卫视精心筹备、发力春晚,从小年夜到大年初二共计30余台春节联欢晚会亮相。 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到各大卫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不同节目形态都呈现出虚拟与现实交织,折射出高科技的光影。 虚拟技术的多元演绎与春晚主题内容融为一体,让各台春晚亮点频出、异彩纷呈,为观众奉献了一篇篇融科技与艺术为一体的庆典乐章。
以春晚为代表的电视文艺晚会是传统电视媒体的“收视保障”,往往反映着当下的社会热点和时代脉搏。 电视文艺晚会综合性强,以音乐、舞蹈、曲艺、武术、杂技等丰富艺术样式吸引广大观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大众生活方式的变迁,艺术形态不断求新求变, 而虚拟技术的出现契合了这种需求,成为了电视文艺晚会变革的催化剂,为电视文艺晚会带来更多新模式、新挑战和新方向。
从1983年开始, 总台春晚已经走过40年的历程,持续引领着中国电视文艺的潮流趋势。 2023年总台春晚诞生了第一个通过大数据分析完成初始原型的吉祥物“兔圆圆”。晚会开场运用5G远程AI智能图像识别动作捕捉技术和实时物理解算技术的科技融合,让吉祥物“兔圆圆”以AR角色的形式出现在开场短片中,从春意盎然的广州花市到浩瀚无边的宇宙太空, 再飞跃至晚会现场为春晚拉开帷幕。 “兔圆圆”生动活泼地与演员共舞,最后跃然跳入空中的AR文字“2023”寓意新年到来,它的欢蹦开场让整场晚会的迎春方式更加生动立体、沉浸感和互动感更强。
总台春晚创意节目《当“神兽”遇见神兽》在视觉呈现上迸发了全新创意。 节目以典籍中的神兽为原型,并提炼出善良、博学、自由、勇敢、能歌善舞、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传递传统文化内涵。 在创意节目开头,VR画师头戴VR眼镜, 手持VR手柄,为凤凰添羽点睛,生动还原了上古典籍所描绘的传神姿态。 通过AI+VR裸眼3D技术登上舞台的五只瑞兽与孩子们互动击掌, 满足了小朋友内心对神兽的瑰丽想象。 文献典籍借助虚拟数字技术的迭代创造, 成为了今人继续放飞奇思妙想的艺术载体。
湖南卫视“华人春晚”掀起数字国风潮流,书写家国情怀。 国乐大师方锦龙、中国顶级二胡演奏家金玥与虚拟数字人跨次元演奏国乐 《市集》。 一曲《市集、》描绘市井长巷、烟火人间。 虚拟数字人小漾身着红色织锦改良旗袍, 以英姿飒爽的中国鼓表演,完美展现出中国鼓灿烂振奋、荡气回肠的风采神韵。 两位国乐艺术家与虚拟数字人的破壁融合,创新演绎,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国乐元宇宙”沉浸式体验。
东方卫视春晚将经典武侠歌曲与高科技进行创新碰撞。 古风歌舞秀《刀剑如梦》为演员龚俊打造影像分身,四位“翩翩侠客”在水墨交换的空间中分别展示琴、棋、书、画四种传统技艺。 舞美变换,挥袖泼墨间,AR技术协助完成“冰火两仪眼”和“太极水墨图”的绚烂空间切换,在分身与合体的交叉演进间, 为观众呈现出如梦似幻的国韵新风采。
江苏卫视的春晚《侠客行》节目艺术化展现了徐霞客“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志向。 在XR虚拟技术全程助力下,《徐霞客游记》中所描绘的天下名山胜水被迁至虚拟现实中,用多元的创意场景在舞台上延展出“山川河流”,让时空穿越更加随心所欲。 舞者的表演配合惊艳四座的XR技术,打造出惟妙惟肖的虚拟舞台空间, 生动演绎徐霞客临水登山、经丘寻壑的人生旅程。
综合观察2023年各台春晚的丰富实践,不少节目纷纷使用高新技术惊艳亮相, 实现破圈传播,斩获收视佳绩,关键的成功因素是借助高科技实现了创新表达。 当代传媒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与日俱增,技术的迭代让春晚的艺术想象力及其实现度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在春晚未来的发展中,除了继续强化已有的特色、理念和水准之外,还要继续加强科技和艺术的融合,最终使科技幻化、交融到艺术之中。
传统电视文艺晚会中,从开场短片到会场现场的过渡,通常运用硬切或叠画的剪辑手法,概念与舞台实景间的切换容易让观众产生割裂感,带来生硬、不够灵活的感觉。 将虚拟技术运用于电视文艺晚会开场,制作出虚实结合的效果作为现实会场的画面过渡, 可以实现一气呵成的自然承接效果,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冲击。
将虚拟技术引入影像语言的设计,可以打破舞台时空界限,营造出虚实结合的空间氛围。 2023年总台春晚首创720度穹顶空间, 使观众席与主舞台浑然一体,构成一个从舞台延展至观众席的沉浸式全景舞台空间,突破了传统晚会的观演关系,可以实现深度的交互,创造更强的视觉质感。 虚拟场景的创造,奠定整场晚会的主题基调,进一步实现虚实场景的有效结合,带动情感共鸣,为观众带来感官和精神的双重沉浸体验。
“视觉奇观” 一词指代演出过程中超越观众已有感官经验,从而造成视觉陌生化效应的图景。 虚拟场景在演出创作中优势明显,由于不受现实时空的限制,能够实现各种酷炫、科技、新颖的场景,为整个舞台营造一种大场景、无边界的宽广氛围,使得整台晚会呈现多变而梦幻的视觉效果。 绿幕抠像、全息投影、裸眼3D等极具互动性和沉浸感的虚拟技术支持了节目交互形态和呈现方式的创新,虚拟科技碰撞历史的气势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视觉张力便在科技与艺术的嫁接中迸发。 例如总台春晚舞台上的舞蹈《碇步桥》,以我国现存保留最完好、最古老、最长的古代碇步桥为创作元素,融合AR视角再现烟雨古韵里的曼妙舞姿。 舞台首次使用索道摄像机位拍摄AR场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晚会现场实景、演员和AR场景之间的空间关系,打造出传统舞台技术难以呈现的炫美画面效果,给观众新奇的视听体验美学。
虚拟技术与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跟随科技的发展可以改变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 在现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电视文艺晚会中,中国传统文化披上了先进科技的新装,以极具时代感、科技感的视觉形态进行创新性呈现,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崭新魅力。 传千年之工艺,焕发记忆之新生。 北京卫视春晚舞蹈《大展宏图》把拥有400年传统的北京兔儿爷搬上舞台, 实景拍摄工匠制作“兔儿爷”的传统工艺,结合群舞表演和特效合成,以丰富的表演形式让传统文化真正舞起来,散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珠璧交辉,用具象表达建构起“家国同在”的审美范式,唤起情感共鸣、民族认同,为传统文化的文艺创作领域带来了变革的力量。 有科技感的传统文化节目在互联网平台频频火爆破圈,反哺传统电视媒体,带来可观的效益回报,也体现了文化价值和经济利益的相互赋能。
元宇宙未至,虚拟人先行。 随着元宇宙概念在全球范围内的火热,虚拟人也迎来了全新的流量风口和应用, 一个个虚拟数字人集体站上了舞台中央,成为新时代电视文艺晚会的常客之一。 数字虚拟人与真人同台演出,面部表情逼真,肢体动作灵活,还可以拥有超越人类生理限制的宽音域和对节奏的精准把控,能够最大限度还原所演唱歌曲的风格,可以比真人更好地完成表演,因此成为被人们熟知并认可的科技业态和艺术形式。
北京卫视春晚节目“虚拟邓丽君”与真人歌者跨次元合唱《我只在乎你》,首次融合舞蹈表演,打造浪漫舞台唱出流转的时光。 虚拟数字人技术与节目创意相结合,虚拟和现实共生,让观众眼前一亮。河南春晚破次元舞蹈《凤舞九霄》由舞蹈家杨舞和AI角色金凤公主瑞儿共同演绎,交互共舞,舞蹈家、三维CG技术制作真人角色瑞儿一起完成空中舞蹈,呈现出大气磅礴的双人共舞, 凤尾舞裙生动化力,带来“彩凤翩翩引起舞,瑞雪呈祥丰康年”的美好祝福,升华了整台晚会在主题精神上的时代呈现。
随着元宇宙不断渗透, 更多年轻人涌入其中。如总台的网络春晚、B站的跨年晚会在受众群体年轻化的命题之下, 运用了许多元宇宙的技术和要素,带来更多双向、沉浸、自由的虚实互动,交出了文艺晚会新形态的答卷。 在网络更发达、信息传播更分散的时代下,出生于互联网浪潮中的年轻观众充分表达出对演出内容的新需求——他们想要更对口味的内容,更自由、沉浸的“观看体验”,因此“元宇宙”不断浸入到各类电视文艺晚会当中。
总台2023网络春晚打造了首个 “赛博国风”元宇宙专场,会场坐落在水天相接处,琵琶、屏风、灯笼等国风元素与满天烟火、炫彩霓虹灯交织,上万名网友通过定制个人虚拟分身来到这个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虚拟空间,一边观看网络春晚,一边挥舞荧光棒、放烟花,尽情感受年味。 近几年,电视文艺晚会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播舞台,传统文化与当下潮流科技元素紧密结合,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活动,让年轻人能够重新回归传统节庆晚会中。
俄国学者巴赫金曾系统提出过狂欢理论,在他看来,狂欢仪式创造了一个“第二世界”,其中的人们不再有地位之分,而是自由、平等、充分表达和展示自我,如节庆类电视文艺晚会就成为了现代社会在某些重大节庆时间点的狂欢广场。 电视文艺晚会一般会在线上提前营造热度和话题,营造浓烈的节日氛围,并在网络平台同步直播。 收看直播的观众可以突破时空界限,收获现场参与感,创造了进入仪式阈限状态的狂欢仪式。
2023年初,多台卫视晚会当中都出现了VR头显的应用场景,即观众可以通过佩戴VR设备观看晚会直播,可以随意切换观看角度,近距离感受舞台布景,建立直播房间连麦互动,大大增加了观众的临场参与感与交互能力。 通过晚会直播,人们可以较为容易的建立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共同的情感依附进入狂欢状态,满足多样的情感需求。
电视的出现加快了文化产品的生产速度,技术赋权让文化产业的话语权开始下行,电视文艺晚会可以看作一场大众文化的狂欢秀。 虚拟技术的使用为电视文艺晚会的创意设计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但在实际操作上技术难度大,过于脱离现实的虚拟场景和与真实人物及场景的融合不佳都会直接影响观众接受度。 比如,洛天依与薛之谦在江苏卫视2019跨年演唱会的合体舞台,依托AR技术出现的二次元歌姬只能出现在电视屏幕中,在现场的观众看来,只有演员自导自演配合走位,对着玩偶龙挥舞大宝剑,仅浮于形式上的跨次元对话无法让观众买账,最终节目效果不佳引起吐槽热议。 此外,还有一些在前期宣传中以XR技术为噱头的舞台运用,硬核科技掩盖不了观众对于选曲或改编歌曲的不买账,歌手假唱、 跑调和唱错词等实际演唱中的问题,甚至被观众质疑形式大于内容,与其在舞美上考虑科技升级,不如首先在内容上思考如何提升。
虚拟技术是最终表现形式的手段,而创意才是内容表现的灵魂。 虚拟技术在晚会的应用不仅要造出有别于传统的表现形式, 更要用视觉、 技术、审美、创意与虚拟技术的结合,突破技术与创意的壁垒,发挥出虚拟技术最大的优势。
虚拟人作为元宇宙的出入端口,各个行业都希望借此推开元宇宙的大门,作为虚拟世界数字身份的虚拟人也迎来了一波发展的机遇,大同小异的虚拟人争相在各大晚会上亮相。 虚拟人产业的大规模增长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现象,浙江卫视宋韵数字人谷小雨、湖南卫视虚拟主持人小漾、东方卫视虚拟人东方嫒、国风虚拟数字人天妤在各台春晚上接连出现, 当数字人在晚会上唱歌跳舞不再新奇有趣,也就可以预想到未来虚拟人节目的遇冷。
一方面,虚拟人背后的团队数量庞大,需要更多的经营成本,从研发到人员到技术都成为晚会设计虚拟人节目的限制。 2022年东方卫视虎年春晚官宣演员黄晓明与虚拟人物“国风晓明”将搭档同台对话,而在实际演出当中因为高昂的成本和技术问题,最终并未出现,可见虚拟人业务背后高昂的成本限制。
另一方面,虚拟数字人在交互性上和真人相比有一定局限,很多虚拟人被戏称为“出道即巅峰”,没有持久的产出能力, 依靠IP效应吸引的流量有限。 同时,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的“恐怖谷效应”也值得我们思考:越发真实的虚拟人越有可能让人感到恐惧, 虚拟人在未来是否会持续获得观众的喜爱? 虚拟人的应用是否只能限制在泛娱乐产业?这些问题都有待在未来的应用中慢慢寻找答案。
毫无疑问的是, 未来虚拟技术在电视文艺晚会中的应用需求还将继续迸发, 虚拟技术与大胆的内容创意相结合, 还将碰撞出超乎想象的感官体验。 观众在电视屏幕前用肉眼无法分辨出哪些是舞台实景、哪些是虚拟的内容,真正实现虚实之间的无缝衔接, 才能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视觉体验。
电视文艺晚会与虚拟技术的融合还有很多未开发的创意与领域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创造,虚拟技术新业态正在迎来新的蓝海,潜力不可限量,未来可期。 期待虚拟技术在电视文艺晚会中的全新形态,重塑晚会的形式和内容,满足观众对于虚实交互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