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璞颖
(贵州商学院 会计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根本遵循。从宏观层面来看,“两山”转化是指“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首次将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等自然要素定义为产品属性,并提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生态产品”新概念(1)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884884.htm?eqid=ea22d5d90006f4e500000003646a10f2.。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2017年10月27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来源:新华社)。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到2035年,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全面形成”的主要目标。(3)202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4/26/content_5602763.htm(来源:新华社)。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4)2022年10月16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的物质载体和实践抓手。这要求各地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结合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确立行之有效的生态产品保障、补偿、评价、监测等机制。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关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1],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明确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5)2022年1月26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6/content_5670527.htm.。贵州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围绕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持续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截至2022年末,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88个,森林覆盖率62.81%,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优向好;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0.68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2.02万亿元(6)数据来源:《2012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贵州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2022年8月,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贵州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行动方案》,旨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7)2022年8月3日,《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行动方案〉的通知》发布于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uizhou.gov.cn/zwgk/zcfg/swygwj/202208/t20220803_75939081.html?isMobile=false.但贵州依然面临“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四难”问题。因此,本文贯彻“两山”转化思想,研究贵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难点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对助力贵州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两山”转化的已有研究主要围绕评价体系、指数测算、实践案例展开。如朱佳天等构建区域“两山”转化评价体系[2]。叶瑞克等基于“两山”转化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翟华云等研究民族地区“两山”转化指数测度[4]。张礼黎等探究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的生态与经济之间的价值转化效率[5]。朱慧超等分析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的“两山”示范性实践为实证案例[6]。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展开分析。如谢花林等从自然资本观视角分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标与模式[7]。孙博文基于生态资源资本化视角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理论框架[1]。石敏俊从可持续性视角探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保护”与“转化”逻辑[8]。张雪溪等基于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分析生态资本和生态产品的形态转换与价值实现[9]。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中,Wang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是借助市场机制或政府举措,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及消费环节,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和谐发展[10]。高晓龙等指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是增加生态产品的附加值[11]。丘水林等分析以政府、市场和社会为主导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区别[12]。张林波等总结了“生态补偿—权属交易—产业开发—绿色金融—区域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营方式[13]。在“两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王茹指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实现“两山”转化的关键路径[14]。黄登良等从“两山”价值的统一性、人民性、理论要素等维度总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15]。陈梅等探索以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文化价值之和评估“两山”转化成效的方法[16]。
综上,学术界对“两山”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框架、实践路径、转化方式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学理价值。本文基于现有研究,以“两山”转化为视角,分析贵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状,厘清贵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难点问题,以期为破解制约贵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瓶颈提供策略参考。
“两山”转化即“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两山”转化的实质是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王茹指出“绿水青山”与“生态产品”的概念相一致,“价值”与“金山银山”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实现”和“转化”的内涵相互对应,因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被视为“两山”转化的理论化表达[14]。换言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在逻辑是通过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将生态系统服务(“绿水青山”)转化为实质性的经济效益(“金山银山”),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同时,增加经济财富和社会福利。陈光炬认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在逻辑体现为“两山”双向转化:第一次转化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向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转化。在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平衡性的状态下,通过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体现生态产品价值,从而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第二次转化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向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转化。通过采取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方法,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而产出数量多、质量优的生态产品,并借助生态消费市场盘活生态产品,将生态产品的经济效益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实现“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的转化[17]。可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就是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之间的转化。
2022年7月,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行动方案》,要求“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8)2022年8月3日,《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行动方案〉的通知》发布于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uizhou.gov.cn/zwgk/zcfg/swygwj/202208/t20220803_75939081.html?isMobile=true.(文章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贵州立足生态资源禀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根据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通过全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聚焦山地特色农业,重点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特色林业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9)2020年1月,贵州将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为茶叶、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业(竹、油茶、花椒、皂角等)、水果、生猪、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辣椒、生态家禽。(2020年7月6日《贵州纵深推进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发布于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uizhou.gov.cn/home/gzyw/202109/t20210913_70137398.html),助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生态产业。并且贵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打造优质烟酒、新型建材、生态特色食品、健康医药等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改造。以“千企改造”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不断提高绿色生产水平,大幅降低主要工业产品的单位综合能耗。
贵州省积极在赤水市、大方县、江口县、雷山县和都匀市5个县市(以下简称“5个试点县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并取消5个试点县市以地区生产总值(地区GDP)和增速为标准的考核机制,制定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编制试点县(市)GEP核算报告、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通过试点在全省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10)2020年6月5日,《我省确定5个县市为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市》发布于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http://fgw.guizhou.gov.cn/fggz/ywdt/202006/t20200607_62004873.html.。例如,江口县针对生态产品供给、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功能保护成效等进行重点评估和考核,并立足县域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特征,从生态系统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等方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建立县域GEP核算指标体系(11)2021年9月15日,《贵州江口: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扎实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布于天眼新闻网站: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932054150150309&wfr=spider&for=pc.。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于2021年7月批准发布《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贵州省地方标准(12)2021年7月8日,《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批准发布〈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程〉贵州省地方标准的公告》发布于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s://amr.guizhou.gov.cn/zwgk/xxgkml/zdlyxx/zlfz/202107/t20210708_68950120.html.,为各地践行“两山”理念、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8年6月,贵州开始实施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于2020年11月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13)2020年11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的通知》(发改环资〔2020〕1793号)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1/29/content_5565697.htm.。截至2023年1月底,该项目共完成全省35个县11 920户的单株碳汇开发,累计开发474万余株,年可售碳汇量4747万千克,年可售涉及金额1 424.1万元,累计售出株数448.2万株,购碳资金总额达1344万余元,户均增收1100余元(14)2023年7月4日,《厚植绿色家底持续“生态领跑”——贵州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含绿量”》发布于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uizhou.gov.cn/home/gzyw/202307/t20230704_80662003.html(文章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立足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推动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等措施,努力走出一条现代山地特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但由于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GEP考核制度不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导致贵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的“四难”问题。
衡量生态价值是生态资产资本化的核心环节。2021年7月发布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贵州省地方标准,主要核算物质产品、调节服务、文化服务的生态产值和生态价值,但生态价值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与制度的双重约束。
一是缺乏完整的生态保护监测数据。没有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作为基础,只核算生态价值和生态产值,难以评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效果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
二是GEP核算技术方法有区域局限性。GEP核算仍处在区域探索阶段,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区域性特征,各个区域所采用的核算指标、方法和参数不尽相同,缺少统一的生态产品计量标准,这意味着最终度量结果不具有可比性,使得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缺乏科学性估值、标准化定价,从生态资源到生态资产的转化变现缺乏可信度和精准度。
三是GEP核算体系作用不明显。GEP核算体系存在重评价、轻考核的问题,导致无法形成生态价值核算的宏观激励环境,GEP核算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指挥棒”作用尚未凸显。
为解决生态产品价值抵押难问题,贵州积极探索生态产品经营开发区域使用权出让管理机制、创新融资贷款模式、支持绿色项目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筹建生态产权交易所。目前这些尝试性探索实践仍面临一些难题。
一是生态产品价值市场认可度低。由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难,导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缺乏市场认可度,造成GEP核算结果难以用作信贷担保获取资金。
二是生态信用体系尚未构建。以生态信用为基础的绿色金融服务机制尚未建立,使得生态信用、绿色金融与生态产品价值无法协同发展。
三是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强。虽然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绿色金融,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用于生态产品抵押的金融工具种类不多,金融产品创新动力不足,金融机构授信激励不够。
贵州为解决生态产品交易难问题,重点打造生态产品价值交易平台,设立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探索森林、碳汇等生态资源权益和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交易等途径,但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的平台建设和交易效率有待加强和提高。
一是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不健全。在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官网上,购销品种仅展示绿岭核桃、雷山银球茶、刺梨等九种农副产品,展销的生态产品种类不多,生态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无法实现市场供需精准对接,降低了交易成功率。
二是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不成熟。生态资源虽可在流通市场上交易,但是生态资源没有明确的产权边界,无法划分主要受益主体,导致市场主体参与交易的积极性较弱,造成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不成熟。
三是生态产品交易效率不高。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平台缺乏生态产品的展示、仓储、物流、销售、抵押等全生命周期信息,对生态产品买卖双方的吸引力不强。此外,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生态产品供需方面的应用相对简单,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匹配度亟待提高。
贵州在解决生态产品价值变现难问题方面,加速建立财政支付资金分配和转移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内部化机制、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但是,贵州的生态产品变现渠道有待拓宽。
一是生态经营性产品变现渠道受堵。生态经营性产品的生产、流通以及销售等环节尚未匹配科学高效的配套设施和制度,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并且尚未有效打造生态标志和地理标志,制约了生态产品的价值升级和品牌建设,阻碍了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
二是生态公共产品变现渠道有限。纵向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没有以制度的形式确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对口支援、省内流域生态补偿等横向转移支付模式尚不完善。
三是生态资产权益交易的变现机制不健全。各类生态资产权益交易尚处于试点建设阶段,以生态林权、碳汇和绿化率为基础的生态资产权益机制尚不成熟,实施路径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改进。
四是生态产权交易市场不活跃。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机制作用相对较弱,导致不同类型的生态产权交易市场各自独立,缺乏统一、完整和活跃的生态产权交易市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论述之一(15)2021年6月3日,《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综述》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xinwen/2021-06/03/content_5615092.htm?eqid=939b858e0001a06a000000066458acf9(来源:人民日报)。,蕴含着发挥生态产品价值的理念,对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将“绿水青山”好颜值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好价值,造就“绿富美”,已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认为“两山”转化不仅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宏观层面的转化,还包括“绿水青山”中生态颜值向生态价值的转化,以及“金山银山”中经济价值向生态文化价值的转化。因此,本文基于“两山”转化思想,立足于贵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困境,提出“三个转化”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对策建议(如图1所示)。
生态颜值的保值和增值离不开生态治理。生态治理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从而提供满足社会所需的优质生态服务与产品。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16)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明确首批选择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09307.htm),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探索生态保护修复与污染防治“两手抓”统筹推进思路,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为目标,推进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生态颜值管理模式,从而彰显优良环境的生态价值。
1.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一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制度。贵州省各级政府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17)2018年9月18日,《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8/content_5322868.htm.,依据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并结合自身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完善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碳排放等相关法规制度,规范环境治理工作,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对浪费国有资源、破坏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二是建立绿色发展考核机制。主要加强对企业环保行为、资源利用、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估考核,增加高污染企业的污染成本,压缩环境污染利益获取空间,促进高污染企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发展。
三是完善环境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环境保护、污染物减排、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绿色环保产业实行税收优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是严格落实生态信用披露制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力度,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企事业单位,将其生态环保信用评价信息推送至信用中国(贵州)网站平台,接受社会监督,并作为企业在行政许可、资质等级评定、公共采购、评先创优、金融支持、价格支持、税收优惠、财政性资金项目支持等方面的信用依据。
2.构建和完善生态审计评价机制
生态审计是从生态文明建设衍生的、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监督手段之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审计的目标之一。
一是构建生态审计评价体系。生态审计的重点是贯彻“两山”理论并制定生态审计评价体系,包括绿水青山审计评价体系和金山银山审计评价体系两部分。绿水青山审计评价体系包含国土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等生态原生价值评价指标,主要监督环境状态、治理绩效、生态承载力等情况,促进生态资产化、生态价值化和生态资本化。金山银山审计评价体系,即生态经济价值审计,包含环境投入产出效率测度、生态产业结构、生态补偿等评价指标,评价生态产业结构、产业绿色化、生态产品等。通过生态审计赋能生态颜值增值,助力生态颜值向生态价值、经济价值转化。
二是完善研究型生态审计制度。生态审计是新型的审计业务,审计内容范围广且没有对现行的审计准则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定。因此,需要创新审计方式,以研究型审计思维为指导,在生态审计实践中对其规律进行探索和总结,重点研究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价值转化等审计内容,着重研究审计程序、技术与方法、审计报告意见等,有针对性地对生态颜值面临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3.加强生态重点领域监管创新举措
一是创新生态保护红线监督方法。借鉴全国首个生态环境健康体检中心——浙西南生态环境健康体检中心的经验(18)2020年6月4日,《浙江成立全国首个生态环境健康体检中心 具备“体检”“诊断”“治疗”“急诊”等多元功能》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网站:https://www.mee.gov.cn/ywdt/dfnews/202006/t20200604_782831.shtml(来源:中国环境报)。,建设实时在线、覆盖全域的卫星遥感数字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管理平台,实现涉水、涉气、污染源排放等生态治理数字化协同监管。并与生态审计相结合,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督评价指标,对资源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绿化覆盖率等进行科学监管与评价,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
二是实施生态建设重大工程。重点加强对喀斯特生态敏感区及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实行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进退耕还林和自然灾害治理等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4.完善GEP核算制度体系
2021年3月,深圳发布全国首个“1+3”GEP核算制度,主要包括一个统领(GEP核算实施方案统领)、一项标准(GEP核算的地方标准)、一套报表(GEP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和一个平台(GEP自动核算平台),这意味着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将成为引领深圳未来发展的“绿色指挥棒”(19)2021年3月24日,《深圳发布GEP核算“1+3”制度体系》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24/content_5595373.htm(来源:新华社)。。目前贵州也已出台实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地方标准,但仍需从制定或建设GEP核算实施方案、核算统计报表、自动化核算平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GEP核算制度体系。
一是制定年度GEP核算实施方案。通过年度GEP核算实施方案明确GEP核算方法、规范核算流程,厘清各部门GEP核算的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
二是制定GEP核算统计报表制度。通过GEP核算统计报表规定每个核算数据的来源部门、数据格式、数据更新时间,以及核算工作要求。
三是建设GEP数据平台。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加快实现对“绿水青山”的实时预测和监测的动态展示。运用大数据、智能计算、卫星遥感等技术,对生态产品数据进行集中收储和整合,并实现统计数据的在线填报、数据审查、自动核算、自动报表、结果可视化展示等功能,减少传统繁琐计算过程产生的人工误差,提高GEP核算效率。
四是完善GEP核算结果发布制度。在完善GEP核算实施方案、统计报表、自动核算平台的基础上,还需推动市、县、乡(镇)、村四级GEP核算结果公布工作,定期向社会各界公布GEP核算结果,加强社会监督,提高GEP核算考核评价透明度。
生态价值,即自然物之间以及自然物对自然系统整体所具有的系统功能。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需要通过生态效益以货币化方式实现。
1.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一是健全生态资源产权体系。积极探讨贵州森林、湿地和水域等各种生态要素的权属关系,明确国有、集体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权益主体之间的产权和使用权边界。厘清生态产权主体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与义务,明确其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权利界限。
二是基于现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确定“绿水青山”现有的存量、流量和增量,借助大数据技术开展区域性生态产品普查,形成公共产品、私人产品、非标准化产品等各类目录清单,划分登记单元、统一编码,建立生态产权大数据库和数据跟踪系统[18],对符合产权确认条件的生态产权及时确权登记,对不符合条件的生态产权需进一步完善。
2.优化生态产业结构升级
一是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绿色、环保、低碳、循环为原则,把生态发展理念融入传统三产中,不断延长生态产品产业链、创新生态产品生态链,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积极推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生态产业科技含量,扩大绿色产业规模,确保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二是制定产业准入清单。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深入开展生态文明试验区试点示范,结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20)2017年6月30日《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发布于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s://www.stats.gov.cn/xxgk/tjbz/gjtjbz/201710/t20171017_1758922.html(发布机构:原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等国家标准,修订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完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等不同类型功能区的产业准入清单,选择与生态资源相互促进的绿色产业体系,积极推动绿色经济的增长。
三是开设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将重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服务档案,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的跟踪服务。为符合环保准入标准、有助于保障民生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能环保建设项目开设环评审批“绿色通道”,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落地。同时,推动“三线一单”(21)“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资料来源:2021年11月19日,《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试行)》(环环评〔2021〕108号)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网站: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111/t20211125_961692.html.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应用,指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好建设项目的环保工作。
3.完善生态产品交易机制
一是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建设。通过定期举办推广活动,多元化地推动生态产品的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的高效对接,拓宽生态产品交易途径,以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使生态产品消费观念深入人心,推动在产品和服务中体现生态要素价值,提高生态产品交易效率。
二是建立生态产品质量追溯机制。通过健全生态产品交易流通全过程监督体系,努力实现生态产品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查,增强消费信心,促进生态产品行业良性发展。
4.探索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
一是开展“两山银行”试点工程。可借鉴福建省南平市“生态银行”经验(22)2020年4月23日,南平市“森林生态银行”案例入选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网站:http://gi.mnr.gov.cn/202004/t20200427_2510189.html.,由市、县两级政府出资分别成立运营“生态银行”:市级“生态银行”主要负责整体统筹、策划包装、招商推介、投融资策划等;县级“生态银行”以收购、租赁、托管、股权合作等方式将零散的生态资源集中收储、流转,通过股权合作、委托经营等方式,吸引资金投入,对生态资源进行开发运营,激活生态产品市场,实现农民受益、集体做强、产业提升。
二是创新担保增信方式。以财政资金为支点,构建生态担保机制,解决生态产品融资过程中“数据缺、信用缺、担保缺”等问题。政府牵头建立财政性“资金池”,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专项基金。
三是创新生态资产抵质押贷款模式。一方面,金融机构可围绕生态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开发基于“产权”的抵押贷款产品;另一方面,可基于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林业碳汇、农业碳汇等,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模式。
生态文化,即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使用的思想文化,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要将生态经济价值转化为生态文化价值,才能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持续发展。
1.打造贵州特色生态文化产业
一是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根据贵州省各县市特色优势和区位优势建链补链延链,把生态产品产业链延伸到餐饮、休闲、娱乐、旅游等各行业。全力打造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生态贵州”地理品牌,从而提高生态文化产业的集聚、配套、融合发展综合实力。如挖掘酱香酒、羊肉粉、猕猴桃等地方特色食品的文化渊源,进行市场化文化包装,与绿色食品、生态休闲、生态观光等产业相结合,创新出一条独特的生态文化产业链,创建生态文化标志性产品,从而提高生态文化的品牌价值。
二是打造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宗旨、资源节约的原则,集聚特色民族风情、自然山林谷地、都市数据家园等元素,连接居住区、特色人文、绿色生态和商业节点,打造具有生态休闲、生态科普、科技体验、教育文化展示等多功能的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促进生态文化与生态产业的业态互融共生。
2.促进特色生态文化资源资本化
一是重点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以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深入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之间的合作,促进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开发,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协作创新发展。
二是构建“生态+非遗”新范式。贵州有音乐、节令、民俗、技艺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可在非遗所在地建设非遗生态保护区,以非遗所在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线、以非遗整体性保护和传承为目标打造非遗生态景区,打响“生态+非遗”文旅品牌,推进自然生态环境与非遗文化传承的融合。
3.塑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化治理新格局
一是建立健全全民参与生态环保的机制。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公民参与其中,最终成果也应由公民共享。因此,需构建完善的公众参与生态治理体系。可借鉴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经验做法,整合乡镇和行政村,形成国家公园社区,建立参与决策、参与监督、参与服务机制,引导利益相关方参与重要政策制定,开展生态保护、生态监测等支援服务,共同参与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共建共享。
二是加强社区生态文化教育工作。通过社区普及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公民对“两山”转化的认知,提高公民环境保护、绿色消费、生态产品有偿使用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建设氛围。以此提升公民对生态文化的自信心,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建生态文化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