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

2023-03-02 03:01张晓萌李盼杰
贵州商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集体资产

李 靖,张晓萌,李盼杰

(1.2.贵州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3.广东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2022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022年2月22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来源:新华社)。全国各地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号召,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一些地区探索出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模式,取得显著效果。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助力畅通城乡要素流动。”[1]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研究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首先有助于丰富民营企业发展理论,提供具有典型性的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路径,可拓宽企业发展理论的研究领域;其次,有助于总结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经验,构建更加完善的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从而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再次,有助于剖析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展开研究。阮文彪、刘合光探讨了政府、企业、农民、村集体等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作用[2-3]。张鑫等学者从民营企业经营、创新、产业等角度阐述了民营企业支持乡村振兴的具体战略[4]。龚晨提出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5]。现有的学术研究构建出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框架,也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第一,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农村改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效果显著;第二,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第三,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企业、农民、村集体“资源变资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综上所述,研究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资源变资产”为视角,尝试从两个方面对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展开研究:第一,构建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模型,探讨村集体、农民及其共同作用对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机制,以及民营企业在解决三方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第二,分析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对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的三角协调模型

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的三角协调模型是指分析民营企业、农民、村集体相互关系以及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模型。主要由民营企业的“资源变资产”(A)、带动农民的“资源变资产”(B)和带动村集体的“资源变资产”(C),构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三角协调模型[6](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在该模型中,结合资源禀赋,在循序渐进推进农村改革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农民、村集体不仅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和彼此冲突性(表现为离心力),而且三者间还具有依存性和统一性(表现为向心力)[7]。

图1 三角协调模型

相对独立性表现为民营企业、农民和村集体各自独立,具有各自的资源和“资源变资产”的形式,同时具有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追求。民营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追求的是增加收入;村集体追求的是乡村振兴。彼此冲突性表现为民营企业和农民、民营企业和村集体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或冲突,如劳动争议、村企利益分割等。

依存性表现为民营企业、农民和村集体之间存在依存关系,农民、村集体需要民营企业的带动和相关要素的支持,民营企业也需要农民和村集体的资源、资金、劳动力、人才等要素的支持。统一性表现为民营企业、农民、村集体之间具有目标的统一性,即三者的发展目标相同,共同努力促进乡村振兴。

在不同时期,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效果,会随着民营企业、农民、村集体三者资源的结合程度不同引起的条件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可见,要发挥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需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协调三者的关系,突出民营企业在解决三方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理清代表不同利益和诉求的关键因素,从而发挥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的作用,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二、“民营企业—农民—村集体”在“资源变资产”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本文在构建三角协调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理想型”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模型(如图3所示),用于阐述“民营企业—农民—村集体”在“资源变资产”过程中的相互作用[8]。这一关系的主干是“民营企业—农民—村集体”,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既表现为民营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变资产”,带动农民、村集体“资源变资产”,也表现为通过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后,产生村集体、农民对民营企业的信任关系。[9]

图3 “理想型”(ideal type)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模型

发挥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既要做好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根据乡村的人口状况、自然状况、经济状况、市场状况等,统筹好劳动力、资源、资金等要素,妥善处理企业自身、农民、村集体“资源变资产”面临的问题,增强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效果,又要及时满足农民和村集体的诉求,通过形成利益共同体,激发民营企业、农民、村集体“资源变资产”的动力,形成合力共促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当前,一些民营企业已经通过利用其自有资源和带动农民、村集体“资源变资产”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但是,民营企业在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审视并积极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发挥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多实绩实效。

三、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10]。结合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营企业资源价值难以量化、渠道资源少、人才资源缺乏

各类现有资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有效整合并利用现有资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如果没有对入股经营主体的资源价值做到准确评估,将严重损害各方利益,可能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资源变资产”是通过资源量化入股经营主体来获取相应的资产收益。当前民营企业利用自有“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民营企业资源价值难以量化。民营企业资源种类多样,包括项目管理人才、先进技术、营销渠道、品牌、知识产权、市场运营经验、管理理念与知识等,但其资源价值量化难度较大,且存在资源价值评估标准不明确、资源量化不合理等问题。例如,一些民营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其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等都没有明确的量化或评估标准。一般采取内部协商作价的方式对企业资源进行价值估定,资源价值评估标准不明确导致价值评估随意性大、稳定性差,致使现有民营企业资源没有转化为有效资产,从而阻碍“资源变资产”的进程,影响实施效果,且损害其他参股主体的经济利益。

二是民营企业的渠道资源少。对一些民营企业来说,渠道资源少是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短板。例如,在一些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项目里需要助推部分农产品的销售,在此过程中需要用到民营企业的渠道资源,但现实情况是一些民营企业的渠道资源较少,且大多数民营企业不愿意花费较多的财力物力拓宽渠道资源,导致农产品销量的增长乏力。

三是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缺乏。乡村振兴要持续良性发展,必须要有善经营、懂管理的人才。民营企业在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将人力资源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项目运营中,目的是加强项目运营的管理,实现企业经济利润最大化。目前,大多民营企业采用传统的股份占比方式(即入股资源价值占投资总额的比重),缺少激励制度。侧重项目参与方的分红,很少分配额外股权用于激励管理层(优秀带头人或团队),导致管理人才的贡献没有在股份配比中得到体现,造成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由于激励制度不健全,以致股份配比方式不完善,进而导致管理人才极易流失,影响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11]。因此,民营企业在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重视管理人才流失的问题。自觉将企业发展理念、战略部署等集中统一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势之上、大局之中,是民营企业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12]。

(二)农民的“资源变资产”入股不充分、减损风险大

民营企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项目的承接经营主体,与农民形成股份合作关系,将农民的各类资源吸收入股到经营主体中,是乡村振兴战略项目的重要内容。当前,民营企业带动农民的“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农民的“资源变资产”入股不充分。农民的“资源变资产”入股存在不充分的现象,主要原因是部分农民思想较为传统,对新模式了解不够,担心资源的减损。具体来看,一些农民基于守住农村宅基地、土地保留种植的传统思想以及对风险厌恶的观念,可能导致其收入较低;也有农民不愿意将现有资源入股到民营企业,主要原因是对股份配置、经营模式不了解,大多数农民更愿意接受没有风险的每年固定分红模式,而排斥“风险共担”的分红模式。

另一方面,农民的“资源变资产”存在减损风险。土地、水域、林地、房屋等资源的使用权、所有权是农民主要的入股资产,但大多农民担心这类资源在入股后存在减损风险。资源减损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项目经营失败后难以处置土地而导致的资源减损。在农民将土地类资源的使用权入股到经营主体后,民营企业为实现规模化经营与规范化管理,一般会对入股的土地类资源采取统一规划与建设。原本独立、界限分明、种植各异的小块土地被重新整合,不再具备恢复原状的条件。当作为经营主体的民营企业能够使得该经营项目保持良性运转、为农民等入股主体提供稳定分红收益时,农民可以接受整合土地类资源。而一旦经营不善导致项目失败,农民作为股东无法获得预期收益,只能解除合作关系时,入股的土地资源因已被整合而无法原样返还给农民,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合适的方式处置入股的土地,会造成土地资源闲置、资源价值损失。其二,项目经营过程中资源过度使用而导致的资源减损。在“资源变资产”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民通过将自身拥有的各类资源投入经营主体,与民营企业形成合作关系进而获得分红收益。为追求当前利益甚至更高的盈利目标,作为经营主体的民营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使用期限内,有可能会过度使用资源,导致合作期满后农民无法对土地类资源进行后续种植,需要投入大量的等待时间和修复费用用于土地恢复,进而造成资源减损的情况,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3]。

(三)村集体资源少、土地流转难、现有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产业项目为载体,以民营企业、农民、村集体等为参与主体,通过管理运营产业项目,可以有效助推当地的乡村振兴。然而,产业项目发展所需的村集体资源入股到经营主体不足,可能会导致项目管理难以运营。当前,民营企业带动村集体的“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村集体资源少。受独特的地形地理条件影响,一些农村的农田面积小、人均耕地少,甚至存在少数行政村是无资源的“空壳村”现象,村集体“无资源可入股”。因此,即使地方政府大力号召村集体的“资源变资产”入股经营主体,一些村集体参与积极性仍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资源变资产”助力乡村振兴的效果。

二是村集体土地流转难。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难问题依然存在,导致村集体入股资源较少,直接影响集体土地资源流转功能的发挥。此外,由于受到“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的限制,土地流转不通畅,导致“资源变资产”面临难题[14]。

三是现有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一些村集体没有充分利用河流、湖泊、山地等资源,没有把资源盘活。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村集体存在一些闲置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村集体资源浪费,影响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

四、推动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有组织且有序地引导民营企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解决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激发民营企业的积极性,需要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民营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民营企业可以尝试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完善品牌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根据民营企业自身品牌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品牌的忠诚度等,对品牌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使民营企业能够采取措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从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拉长乡村产业链,提升乡村产业产品价值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更加合理的评估方式,对企业的渠道资源进行量化,在与农民签订合同前公开信息,让农民更加清楚企业入股的资源、标准以及价值,从而提高企业资源量化的有效性、稳定性。将地方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地域品牌,帮助农村销售产品、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的收入,提高乡村的“自我造血”能力和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大力促进乡村振兴[15]。

二是拓宽民营企业渠道资源。销售农产品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提高农产品的销量可有效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而民营企业可以通过拓宽其自身的渠道资源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销量。例如,一些农村大量种植刺梨,民营企业可以提供销售渠道,把刺梨销售到全国各地;或者对刺梨再加工后进行销售。民营企业不仅为农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引导农产品走向大市场,而且增加了农民和村集体的收入。

三是重视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培育。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只有充实乡村振兴的人才资源,才能发挥企业人才资源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造就一支爱农村、懂农业、爱农业的人才队伍,及时了解当地的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弄清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发展成什么样等实际问题,才能使民营企业在变“股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规划,让资源最大限度被利用起来。民营企业除了要完善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还要建立民营企业与乡村之间相对应的人才输送渠道。民营企业需要与农村当地懂技术、爱农村、爱农业的专业人员相互交流和学习经验,充分发挥乡土专家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这不仅可以解决当地农民就近就业的问题,还可以充实和完善乡村振兴主体产业发展的人才聘任机制,保障乡村人才振兴。此外,在乡村振兴项目参与方的分红中,应留出部分比例来激励民营企业的管理人才(优秀带头人或团队),或者建立员工股权激励计划,以调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减少人才资源的流失。

(二)引导民营企业带动农民的“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为更好地引导民营企业带动农民手中的资源入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强化宣传,带动农民的“资源变资产”入股乡村振兴项目。组织开展农民用资源入股与民营企业合作分红模式的宣传培训工作,尤其要通过宣讲成功案例,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用资源入股与民营企业合作的重要意义,了解民营企业带动“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民带来的红利,吸引农民自主地参与到“资源变资产”过程中,助力乡村振兴。积极联系当地村委会,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和他们一起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项目的建设和发展[16]。组织乡村振兴项目负责人向农民讲解项目的概况,使农民了解资源入股与民营企业合作的主要内容、工作流程和配套政策。加大对乡村振兴项目的宣传,设置意见箱,并根据收集的群众意见及时做出调整,积极争取农民对“资源变资产”入股与民营企业合作模式的理解支持、真心拥护和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实现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要强化资源循环利用,降低农民资源入股的减损风险。坚守生态底线,保障农村资源的可循环利用,降低农民的“资源变资产”入股减损风险。涉农企业不可借“助力乡村振兴”之名侵害农民应享尽享的正当合法权益[17]。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建立在资源保障的基础之上,“资源变资产”的支撑底线是要有资源可被利用。民营企业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因追求短期利益而破坏农民的土地资源、河流资源等。民营企业在采用现代化手段过程中,要尽可能使用绿色无害的加工物质,避免重金属和有毒化学用品流入农田以及种植区域,焚烧、填埋废弃物时须遵循国家有关规定,降低资源的减损风险。完善举报和奖惩制度,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优秀企业予以奖励,同时对违反规定的企业予以处罚,激发民营企业自发保护资源、节约资源、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三)引导民营企业带动村集体的“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在引导民营企业带动村集体的“资源变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村集体拥有相对较多且价值较高的土地资源,民营企业合理地带动土地资源变资产十分重要。民营企业在联结市场方面具有优势,而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联结乡村方面具有优势[18]。

一是盘活现有村集体资源。通过资源资产登记制度、股权量化和收益分配、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引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和产品中引入地域特色等措施,可以实现集体经济的增长[19]。需要梳理村集体现有资源,在真正落实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盘活闲置农房、宅基地以及其他村集体资源。民营企业根据村集体拥有的资源,把资金、技术等注入乡村振兴项目,提高农产品质量,帮助农民把农产品打造成地域品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的加入。

二是稳步带动村集体的土地资源流转。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过程中,村集体的土地资源存在确权和流转问题。民营企业在投资项目前期,要做好调查工作,由熟悉当地土地政策的工作人员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过程中进行管理[20]。精准了解农村土地资源状况,明确和细化各部门的职能分工,稳步推动村集体的土地资源流转,慎重选择乡村振兴项目。

三是充分利用村集体资源。农村地区的森林、山岭、湖泊等资源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但一些村集体缺乏资源开发和转化意识,民营企业可通过品牌、技术、渠道、管理资源等优势,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如建设特色小镇、发展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等,让游客走进乡村,感受乡村气息。民营企业要充分挖掘村集体已有资源,带动村集体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集体资产
我为集体献一计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