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3 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航天领域诸多成就成为亮点。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卫星导航……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代表委员围绕航天事业发展建言献策,聚焦社会发展和百姓民生积极发声,为会议胜利召开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目前,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国土测绘、数字施工、精准农业等诸多领域,在无人驾驶、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应用稳步推进,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北斗系统在全球一半以上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北斗规模应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伴随着北斗系统的广泛应用,如何推进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创北斗全球服务的新时代成为重中之重。2023 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提案聚焦北斗产业。
“2022年,北斗三号系统完成了在轨软件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卫星的可靠性、健壮性,并优化了系统服务体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发展部部长王巍说。他透露,2023 年北斗三号系统将发射3 颗备份卫星,让系统可靠性得到进一步增强。按照规划,我国将进一步深化发展下一代北斗系统,构建高中低轨导航星座,并将与时空信息有关的新兴技术纳入其中,计划于2035 年全面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随着北斗三号系统不断发展完善,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也在各行各业广泛推开。“当前,高精度应用逐步向普适化、标配化演进,已经成为全球各大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热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北斗应用也已从解决‘有无’问题,迈入了解决‘更高精度、更加可信、更优服务’要求的新阶段。”
除了在国内推广应用,中国北斗也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国航天一张闪耀“名片”。作为中国—东盟卫星导航国际合作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全国人大代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孙希延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北斗走向东盟。“北斗应用具有很强的复制推广特性,而中南西南地区站在面向东盟的前沿位置,可以发挥很好的桥梁作用。”孙希延建议,应尽快在中南西南地区打造中国—东盟北斗位置服务产业集群。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当地北斗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还可以助力北斗走向东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委员提出完善导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他建议,完善导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在“交叉学科”门类增设“导航技术”一级学科,鼓励高校设置“导航工程”本科专业及学位点,建立完整学科体系。同时,布局建设导航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北斗重大工程任务为牵引,整合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优势力量,汇聚一批导航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杰出青年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诚提出,要打造世界级北斗产业集群,进一步延展北斗上下游产业链,拓展其应用规模。他建议,将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产品纳入国家信创体系,并将该体系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开展北斗三号安全可控发展体系的替代试点工作,以信创政策引领,培育和扶植北斗产业和生态的建立。付诚建议,根据北斗产业目前发展现状及未来成长需求,筹建国家北斗应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介绍,支持湖北建设国家(中部)北斗产业数据中心,并纳入国家发展的重点基础项目,从国家层面为项目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全方位支持。同时,支持湖北作为北斗应用场景全覆盖的试点省份,推动北斗与5G 通信、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深度融合,加速发展“北斗+”和“+北斗”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建议支持武汉打造全球北斗全方位规模应用示范城市,将更多国家北斗规模化应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布局武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杰鸿建议国家支持湖北创建国家卫星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议国家从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科技创新平台、通导遥一体化卫星应用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支持湖北打造更多卫星应用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伴随卫星段、地面段的建成,北斗行业正式进入以用户段为主导的时代。国之重器飞入寻常百姓家,北斗产业价值量逐步向下游转移,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及客户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的价值量占比将逐年提高。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商业航天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未来,商业航天有望为新兴产业带动更多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在FLUDW的数据ETL抽取层中,设计了7个抽取器来实现相应的7个文件数据的抽取,再根据数据库模型中各关系表的依赖关系,确定各个抽取器的执行顺序,具体如表1。
今年全国两会上,数字经济备受关注。“发展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发展即时遥感星座,不仅能为支撑航天强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更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三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王长青说。他围绕鼓励发展商业航天、推动即时遥感星座标准体系建设提出提案。王长青建议加强政策支持和产业布局,营造良好的商业航天市场环境;加强顶层指导,推动即时遥感星座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商业航天资源汇聚;加强应用牵引,畅通典型行业应用链条。
王长青介绍,在现代金融方面,遥感卫星获取多种耕地要素,以及地产、交通等工业信贷项目的建设进展数据,拓宽遥感数据应用价值;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遥感数据提取公路、水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基本信息,助力提升相关行业的数字治理能力和产业数字化水平;在乡村振兴方面,利用遥感数据监测大范围农情数据,能够为粮食安全、配套产业数字化能力建设等提供支持;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城镇建设现状信息、辅助城镇规划设计,推动建设用地高效利用,加快区域协调治理发展能力;在对外开放方面,即时遥感星座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提供空间信息服务,实现遥感数据跨地区应用,提升空间信息产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实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冯杰鸿代表建议,关注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建议国家推动建立市场主导的商业航天发展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加快航天法的立法进程,明晰和确定商业航天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鼓励和引导商业航天健康有序发展。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激情和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建设副董事长、总经理窦晓玉就推动我国卫星遥感应用发展提出建议,希望以创新的机制带动整个产业链,从而推动我国商业航天建设高质量发展。窦晓玉代表还进一步关注航天文旅产业发展,建议大力发展“航天+旅游”“航天+科普”“航天+文艺”等专业化个性化体验式文旅业态,做好航天文化品牌IP的培育推广。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提出,建立天地一体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指标涵盖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设计的“五基”协同生态遥感监测体系,集天基卫星、空基遥感、航空无人机、移动巡护监测车和地面观测设备五种手段为一体,可以实现近实时360°高精度监测。自2022 年9 月 “五基”协同生态遥感监测体系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以来,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表示,2023 年将围绕减污降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工作需求,拓展 “五基”协同立体监测在全国的监测范围。
卫星遥感监测是一种大范围、快速响应、客观准确的技术手段,已经在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管执法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吉喜表示,“五基”体系是从生态遥感监测需求出发,通过装备、数据和应用等多种协同技术,将监测过程中每个节点相互联结,构建形成的多维度、多节点、非线性的复杂监测网络。该体系的建立,是追求实用化,为生态保护红线等重要生态空间监测监管工程化、业务化运行提供实用性技术手段和所需装备。
随着航天技术不断突破,地月空间已成为人类活动空间的新疆域和新制高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杨孟飞认为,地月空间开发利用已呈现出全球化趋势,资源开发利用、太空服务等地月空间产业正在萌发。要实现有关目标,必须构建地月空间基础设施。
“我们已经具备建设地月空间基础设施的能力,当前正是空间基础设施向地月空间扩展的关键时机。”杨孟飞表示,目前我国各项航天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为我国后续大规模地月空间探索和开发奠定了良好的管理、技术、物质和人才基础。美、欧、日均已提出地月空间基础设施的相关规划,但尚未进入在轨建设阶段。对我国而言,正是抢占先机、领跑地月空间产业发展的关键机遇期。
超低轨道通常指150—300km 高度的轨道。相较于传统轨道,超低轨飞行可有效降低卫星研制和发射成本、提升信息获取和传输效率,适用于卫星批量化生产和高密度发射。
“十四五”期间,我国提出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院长宋晓明表示,该院正在规划超低轨卫星星座建设,首发星预计将于2023 年9月具备发射条件。
宋晓明表示,面对更高分辨率、更短重访周期和更快传输速度等迫切需求,将基于超低轨道开展超低轨卫星星座建设,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匹敌传统轨道卫星系统的探测性能,以充足的卫星数量获取超过传统轨道的时间响应性能,以卫星快速批量化制造与发射能力支撑星座建设和应用效能,打造以多快好省为特色的超低轨空间基础设施,孵化卫星信息直接服务大众的新型产业生态。该卫星成功入轨后将对超低轨道飞行技术、高分辨率对地成像技术、星载智能处理、信息直达用户终端等关键技术进行演示验证和应用示范。
青少年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未来,是实现民族复兴强国梦的生力军。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需要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接续奋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提出,希望充分利用空间站实验平台,推动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他建议中国空间站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专项实验平台;推动全国性青少年航天创新实践赛事成果实现搭载;将航天创新赛事纳入教育部“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全力培养未来科技创新生力军。
全国政协委员王亚平,是我国首位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和首位太空教师。过去一年来,王亚平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开展太空授课、参加航天科普活动。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王亚平把调研履职的重点聚焦在加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上。王亚平建议,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人才队伍,提高科技成果在科普工作中的转化和应用,从说教式向体验式转变,推进新技术、新形式的运用。在后续空间站任务中,将通过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征集中小学搭载实验、航天员在轨授课、天地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