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如
(福州开发区园林中心,福州 350015)
在园林景观中,充分利用绿色植物不但能给园林产生独特的美感,还能呈现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特征,为城市的精神生活做出贡献,给予民众唯美的自然环境,供群众嬉戏娱乐。植物配置可使景观具备时尚感和设计感,对空气过滤也有重要作用,为大众造就舒服、唯美、温暖的自然环境。景观配置绿植多见灌木丛,也有一些是盆栽花卉。园林绿色植物的选取会依据本地的自然环境和水体。纵览各城市的景观整体规划,大多没有有效的园林绿色植物优化配置。
各类植物作为园林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为景观增加与众不同的韵味,还能提升景观自然环境层次,推动园林的生态发展和基本建设。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将直接关系园林景观的功用和展现形式。从科学视角而言,园林植物的配置就是指园林工作人员遵照一定的科学配置核心理念,在植物配置的前提下,运用有效的方法追求完美表现力和当代艺术美的整个过程。
1.1.1 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和配置 植物是园林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一般来说,园林工作者会依据本地的优点和气候特点挑选不同种类的植物[1]。考虑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和搭配之美,进行花草树木的有效搭配,宏观和微观植物的有效搭配,植物色调和尺寸的有效搭配,植物时节的搭配等,进而推动景观园林的有效发展。
1.1.2 园林植物以及其他元素的合理配置 在园林景观的组成中,除必需的植物外,还有一些协助元素,如雕塑作品、工程建设、坡路、假山石等。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应融合园林附设元素,互相映衬,推动园林的发展。
园林植物配置不但能为园林艺术品展现不一样的美感,还能呈现城市不一样的美感和含义。一般来说,花卉园艺师在提升园林植物配置时,应遵照下列6 个基本原则。
1.2.1 功能性原则 在布置园林植物时,要始终把植物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摆在首位,根据有效的布置,表现出植物间的有效作用。
1.2.2 艺术性原则 园林植物配置的功效不仅体现在改善生态、防御灾害方面,还体现在植物配置的美感美育功效上。随着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园林的美观度要求越来越高,如何遵循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营造出园林美感,成为园林设计者考虑的重点课题。
1.2.3 生态型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植物优化配置的终极目标。必须充分考虑种群的生活习性,有效挑选植物类型,防止植物间相互影响。依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适度提升其他类型的植物或人工植物群落,产生多方位、多层面、基本功能有效的园林生态环境保护。
1.2.4 经济性原则 地方的气候、水质、土壤等因素,直接影响植物的存活率及生长状况。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严格按照植物生活习性及配置原则进行配置,最大限度避免资源浪费。充分考虑植物的种植方式,减少边际效益。
1.2.5 美学性原则 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是美学原则,大城市建设中园林植物配置的设计直接关系大城市景观规划的美感和工程建设造就的极权主义。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植物时,主要运用植物的色彩搭配和总体合理布置来开展设计,注意植物配置的美。一是植物自身的美观大方设计;二是对园林景观设计总体效果的影响。
1.2.6 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是植物配置的重要原则。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域,选择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改善环境质量。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域,选择一些维护水土的植物等。
优化园林植物配置,不但可以使城市植物类型全面,而且能处理园林植物存活的各种问题[2]。一般来说,园林植物的结构特点是类型少、杂草多、花草树木少。依据各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特性以及当地气候特点,挑选合适的植物,根据组植、防护栽种、对植或行植等方法合理布置园林植物,合理降低植被分布不均匀、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提升植物类型,在园林中产生全方位的植物圈,推动园林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方位、多方面、专业化发展。
植物光合作用不但能吸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具有抗风防风功效,减少城市产生风沙的几率。园林绿化建设中有效的植物配置不但能改善空气质量,还能改善城市内部结构的温湿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排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全球变暖。
不同种类和特性的植物组成不但可以使园林景观具备表现力和观赏价值,还能有效维护生物多样性,优化城市空气质量,提升生态水平,为城市居民带来更为舒适环保的宜居体验。在有效优化植物配置时,应充分了解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习性,如福州东江滨公园,充分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植物的习性、色彩、外观等因素进行有效的配置,提升了园林的美感,使游人领略到福州市生态环境的独特诗意。
园林景观植物的合理搭配能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植物间的循环系统,城市的绿化面积也会提升。在城市发展中,工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植物的合理布置能缓解和调整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发展构造,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观。
草坪和灌木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主要绿色植物。草坪和灌木较普遍,能减少园林绿化的成本,造成了园林景观自身作用的单一,园林景观自身的观赏性降低,部分游人感受不到自然的气息,造成园林绿化失去真实的功效。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施工效益最大化,选用一些大规模的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方式,造成许多雷同,缺乏自身亮点,没法通过园林景观反映城市的品牌形象。
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些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放弃自己的特色,引入一些新奇的东西,对地域特色不重视,也会导致资源的消耗。
依据植物配置基本原则,遵照多功能性、表现力和环境性基本准则,从两个层面提升植物配置能力。一方面,在遵照多功能性和表现力的前提下,扩展植物的统一性和综合性,从各方面推动植物配置的提升。花苑的景观规划将依据预置的主题风格开展。在植物配置上,不仅积极主动与制定的题材紧密结合,又需要注意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发育特性,推动植物圈的总体共享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围绕全部植物配置。园林植物的合理布置,除开园林的观赏性和园林种群的完备性,更重要的是推动园林绿色生态甚至整个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全方位、融洽、可持续发展观。在挑选植物时,要考虑到本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身的生活习性,选用合适其生长发育的土壤层,搞好植物的中后期保养,降低浇灌的成本和物力资源,提升植物的日常管理方法,促进植物正常发育。
遵照园林绿化建设中植物配置的规定,重视植物间的融洽,降低植物类型间的相互影响,充分运用植物自身的生态价值[3]。掌握植物间的互利关系,不科学配置不但降低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能力,还增加了病害的风险性,最后影响整个园林的设计效果,如台湾相思和马尾松容易产生松材线虫。要加强对植物类型和生长习性的研究,依照互利共生的标准开展植物配置。
园林设计者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美学素养,在设计时较为注重体现园林的艺术感。通常情况是利用形态各异、色彩多样的植物,产生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效果。还能根据比照和烘托,配搭不同高度或不同叶柄的植物。浅色系的花可以烘托深棕色的花,大的植物能扛起小的植物,要充分结合园林中其他要素,如亭台楼榭、青石板路、雕塑作品等。
不同的景观,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含有相同的需求,务必依据风景区的具体种类选用不一样的植物种类,合理确保景观自身的空间布置和色彩搭配。
在配置园林植物时,当地植物通常比其他地区的植物更适应,可适当挑选乡土植物,确保园林植物的存活率[4]。选取的植物类型也丰富多彩,提升景观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植物本身色彩的运用应依据园林景观的具体情况开展配置,以给观赏者优良的视觉享受。在园林景观植物的色彩配搭上,不仅确保总体植物的主体性和多元性,又要反映园林景观的融洽性。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组合,做到季相变化,使色彩多元化,做到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的表达效果。
根据生态学原理,园林植物的配制务必在种群和生物群落水平上开展,并遵照植物配置的多样性标准[5]。可以选择长寿命、中等生长速度的植物,控制种植密度,完成植物配置的多样性。
园林景观基本建设在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全方位协调发展,务必对景观开展科学、合理、高效的策划和配置。要充分考虑所有的配置要素,充分了解本地的地域性特征和气候条件,随后挑选不同属性的绿色植物开展有效配置,尽可能遵照绿色生态性、实用性和表现力的配置标准,推动景观的有效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