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宏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三农”是一片需要理论智慧和实践指导的沃土,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是具有开创性价值的时代问题。乡村振兴事关“三农”事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的农村工作队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与担当[1]。实践中,高职院校在育人环境、育人模式、育人实施、育人队伍上还未能较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涉农专业学生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理解不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缺乏必要关注,学农不从农、从农不爱农现象频出,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与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间对接不紧密,造成乡村振兴无人可用、涉农大学生无业可就,对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如何促进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立志强农兴农,服务乡村振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现阶段高职院校涉农专业面临的一个新命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农耕文明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农民生活生产的空间载体,农民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农业先天特性和当前农业大环境导致农业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流失严重。应加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三农”情怀培育,解决乡村振兴和“三农”发展人才短缺问题。同时运用其技能技术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助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实现。《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明确指出,“三农”工作没点情怀还真搞不了,出差比别人都远,得到乡到村、爬坡下田,必须带着感情、饱含热情、充满激情去干工作,有时候还要有点痴情[2]。“三农”工作艰苦的工作环境、枯燥的工作内容、低廉的工作报酬,对当前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由政府带头致力于改变“三农”面貌,吸收人才从事“三农”工作,提供较好的物质保障。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是一批懂农业、有技术的人才,培育其“三农”情怀,让人才愿意来、愿意干、愿意留。同时,培育深厚的劳动情怀、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青春梦想、形成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提升抗挫折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3]。
一个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就是始终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把农民的利益、需要作为工作的立场、目标和依归[4]。农民是“三农”问题中最重要的主体,爱农民就要理解农民,不仅要看到农民的贡献和付出,还要理解农民的困难和不易,在工作中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和问题,对农民充满深厚感情。要做到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产业、发展乡村文化、缓解各种矛盾,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体从中获益。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应该有科技强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农业发展是国之大计,牢固树立强农兴农的远大理想。涉农专业学生要懂农村、爱农村、服务农村,首先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从农业产业特征、农业产品特征、农村发展规律以及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社会治理等多维视角全方位地懂农村。其次要真心热爱农村事业,把努力改变农村面貌作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自己事业的追求。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应自觉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技术技能,进行耕读教育,下到农村、走近农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乡村调研,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一线,将学到的知识和本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以专业特长服务农业发展。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不断锤炼敬业、勤勉、力耕等品质,努力实现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双提升,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农业技术技能人才[5]。做到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积极践行科技兴农的初衷,立志用真才实学助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要有报效家国之情和胸怀世界之情,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农业农村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丽地球村,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6]。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特点,制定人才培养个性化、人才供给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遵循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强抓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协同推进组织育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工作,精准施策,不断整合育人资源,优化育人机制,打造育人场景,让“三全育人”渗透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服务体系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全环节。利用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相关资源,打造“政府+园区+企业+院校”的开放合作共享模式,搭建“校内课堂+园区平台”,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从现实视角为大学生提供“三农”情怀培育的理论和实践保障。
一是构建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思政课程体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新农人才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文化素养等的培养和固化,在高水平新农科专业集群建设中融入思政元素,校企联合建设优化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具有针对性、育人性、生动性的专业集群基础课程群,增强学生的民族复兴责任感、使命感,专业自豪感、文化自信感,培养学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就业取向,帮助学生建立奉献社会、极致匠心、精益求精的职业意识,为“三农”情怀的培育注入思政力量,提供理论保障。
二是探索贯彻全程以劳动教育、专业实习、社会实践、驻村锻炼为主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实施以“专业实习+志愿服务+驻村实践”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师带生助推乡村振兴模式,教师带领学生聚焦乡村,结合专业特色,共同开展调研分析,共同制定扶助方案,共同实施落地并改进完善方案,形成常态化开展的实践育人机制,为“三农”情怀的培育提供实践保障。
三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及体制机制,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打造文旅农业创客部落;开发由教研、运行和企业专家团队联合组建的大学生创业指导团队,打造“专业+双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生产经营、教育教学、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和项目对接平台,实施创新创业孵化,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明星项目、明星团队、明星典型案例,为“三农”情怀的培育提供现实出路。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840 年的四川省立巴中初级农业职业学院。学院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紧密结合秦巴山区和川陕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需求,坚持以立足达州、面向川渝、服务“三农”、助力振兴为使命担当,紧密契合四川省“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达州“9+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紧密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地合作,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科技农人、商旅农人、双创农人和村务能人。为川东北地区乃至秦巴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出了应有贡献。
“党建+农牧”12333 思政育人模式,构建党建融合发展新格局,着力培养听党话跟党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1.1 共建一个党建平台 整合高校、地方、农牧企业思政教育资源,建立农牧人才党建教育平台,提升农牧人才政治素养和“三农”情怀。
3.1.2 打造两个思政课堂 校内课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坛。基于当代学生网络使用特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为驱动,以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为基础,建设“农院云思政”学习平台,致力于不同场景,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推荐不同类型的思政学习内容,开辟政策制度、时政要闻、致富经、田间示范秀、大地讲堂等专栏,结合学院新农人才培养特色,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精选思政学习资源,打造成彰显新农人才培养特色、符合新农人才培养需求的思政学习资源库,随时随地思政教育、思政学习,使“网络育人”有载体、有声音、有效果。用好校外党建教育基地,开展“四史”教育,培养学员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意识。用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培养学生爱农学农、崇农悯农、强农兴农意识。强化对学生技能竞赛等获奖情况的宣传报道,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职教文化氛围。
3.1.3 实现三个阶段覆盖 校内学习阶段,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乡村振兴大讲堂、参观考察、认知实习等途径,强化学生学农知农从农意识和情怀;跟岗实习阶段,通过直接参与校外农牧企业基地短期见习,让乡村振兴学院学员直接参与基层管理,开展农事活动,强化学生崇农悯农爱农意识和情怀;顶岗实习阶段,让学生进入校外实习企业从事种植、养殖生产,乡村振兴学院学员驻村顶岗实习,通过“做中学”,强化学生强农兴农惠农意识和情怀。
3.1.4 开展“三进三体验”活动 劳模进校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工匠进课堂,培养学生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良好品质;农事进教材,培养学生知农时、办农事的意识和素养。文化体验上,让学生入校参观农耕文化体验馆,传承农业文明;节事体验上,组织学生参与传统农事活动,引导学农事、习农耕、知农俗;成果体验上,组织学生参与农作物收获,识农果、尝农艰、品农甜。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动动脑、迈迈腿、出出汗,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传递劳动精神,厚植“三农”情怀。
3.1.5 落实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的“五个思政” 总体要求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全员参与的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小组,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调研论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准确把握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的融合点,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形成培养矩阵。
彰显农业职教特色,建设“思政+高水平专业集群”课程体系。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着力培养一懂两爱三农人才,既关注专业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又关注现代农业、基层管理等方面最新前沿,构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新农人才的高水平农业职教专业集群。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新农人才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文化素养等的培养和固化,在高水平新农人才培养专业集群建设中融入思政元素,将校企联合建设《农业大数据分析》《农业农村法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乡土文化培育》等与“三农”相关课程作为理论基础课,校企共建课程资源,共享师资团队和教学资源。
在技术技能模块上,依托本系已有的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茶艺与茶叶营销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技能分流,强调现代农牧业生产技术技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幸福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等专业培养。在个性化模块上,设置科技农人、商旅农人、双创农人和村务能人等个性化互选模块,实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建设体现农业职教特色的实践育人基地。利用学院优势,校企、校政合作,以“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乡村振兴”相融合为目标追求对接学院精准扶贫对象,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组织相关专业师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科技支农等线下志愿服务活动,线上线下联动为“技福三农”提供技术技能指导和智力智能支撑。定期组织群内专业教师开展科技支农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区域乡村振兴解决技术技能难题;发挥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科技赶场等志愿服务,形成服务“三农”的特色志愿服务品牌。
打造乡村振兴特色的驻村实践教学体系。依托达州乡村振兴学院,在全市范围遴选50 个村作为乡村振兴学院驻村实践教学基地,50 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坚持“做中学”教学理念,完善乡村振兴驻村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乡村振兴学院驻村实践制度,将驻村实践纳入乡村振兴学院日常考核,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农业之知,农村之艰,农民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