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开军,吴汐雯
(1.广州航海学院 国际邮轮游艇学院,广东 广州 510725;2.利兹大学 媒体和传播学院,利兹 LS29JT)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合作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相近,经济互补性强,双方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然而,经济合作的发展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舆情传播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舆情传播是社会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看法、态度、情感和行为反应,它包括公众对某一事件或话题的认知、理解、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多个方面,是社会公众对于该事件或话题的集体智慧和意志的体现。当今已是高度信息化时代,舆情传播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中,有效的舆情传播有助于提高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透明度和互信度,促进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有效的舆情传播也是保障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权益的重要手段。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大国博弈、俄乌冲突等导致的地缘格局变化,世界经济不景气,各种自然灾害等使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中的舆情传播出现了新的挑战。在双方合作过程中,需要通过舆情传播及时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调整合作策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因此,研究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中的舆情传播问题极为重要。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学者们研究了贸易政策、劳工政策、文化差异、未决历史敏感问题、域外国家、网络安全等影响因素。例如,欧阳华研究了贸易政策对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指出有利影响表现在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合作加深、双向投资项目不断增多、其他经济合作不断深入等方面,不利影响表现在货物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进出口市场的集中度过高、出口贸易方式存在内部结构缺陷、贸易主体依赖性太强、制度的不完善增加投资风险等方面[1]。王柏松研究认为民族、宗教、语言等文化差异是影响中国与东盟双边关系发展的深层次阻力,南海问题等悬而未决的历史敏感问题是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是影响中国与东盟双边关系发展的障碍因素,此外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还受到美国等外来势力的制约和影响[2]。欧阳华等研究了劳工政策对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认为各国的劳工政策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能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了整个区域的生产成本,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交流,导致非法劳工的大量涌入[3]。王睿认为网络安全是东盟国家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安全治理的重要议题,也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4]。然而,已有研究缺乏对舆情传播影响的研究。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舆情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是公众表达意见和诉求的重要渠道,也是企业和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舆情传播对于促进公众对事件或话题的理性认识和理解,推动事件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国与东盟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中,舆情传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学者们更多研究了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涉华舆情、负面舆情、舆情应对等[5-6],而缺乏对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中舆情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从舆情传播视角研究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路径。
中国与东盟在舆情传播方面开展了丰富的交流合作,这些合作为新时代中国与东盟舆情更高质量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中国—东盟新闻部长会议机制和媒体合作论坛已常态化。2007年5月,首届中国—东盟新闻部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办;2010年9月,第二届中国—东盟新闻部长会议在中国北京举办;2017年11月,在中国苏州举办的中国—东盟新闻部长会议达成《中国—东盟国家新闻部长会议倡议》;2015年至2019年,中国每年举办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外媒体联合采访活动;2018年至2023年,每年举办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2019年是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双方共同策划实施了近50项重点活动;2019年7月,中国—东盟媒体合作高级别会议和中国—东盟媒体高峰论坛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办,同年6月和9月,分别推出中国—东盟网络短视频大赛、正式启动中国—东盟电视周[7],到2023年,上述活动均已连续举办三届;2021年3月,第六届东盟—中日韩新闻部长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与会部长分享了各国新闻媒体领域创新发展的经验,积极评价各国媒体提升合作层次、丰富合作内涵的成效。
中国与东盟舆情传播良好的合作基础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带来了以下机遇:第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和资源。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舆情传播可以促进双方经济合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和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商机和合作机会。第二,促进了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交流。舆情传播可以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交流,有利于增进双方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经济合作奠定更好的基础。第三,推动了双方产业的互补性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舆情传播可以推动双方产业的互补性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例如,在舆情传播的加持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制造业、农业、能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第四,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舆情传播可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遇。第五,促进了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舆情传播可以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为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总之,中国与东盟良好的舆情传播基础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带来了很多机遇,可以促进双方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技术发展为舆情传播带来了更全面的技术支撑。首先,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舆情监测得以发展出新的技术优势。例如,现在的舆情监测技术能够自动抓取数据,鉴别、提取、分析和解读数据,并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从而为舆情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其次,大数据与云计算的结合使得舆情分析更加准确。例如,通过跟踪关联数据可以提高趋势预判的精确性,还可以发掘更多的隐性信息。此外,深度学习在舆情传播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写作机器人已经在新闻领域中得到应用,它们在处理突发式新闻和需要大量实时数据的数据类新闻方面具有优势。5G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拓展深度学习的应用范围,使得新闻机构能够更好地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提升新闻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最后,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体验,使得用户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舆情信息。
从舆情传播视角看,新技术的发展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带来了以下机遇:第一,增强信息传播能力。新的信息技术,如5G、物联网、云计算等,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拓展了信息传播的广度,有助于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推动双方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第二,促进贸易便利化。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跨境贸易更加便利,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第三,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企业可以更有效地推广自己的品牌、产品和服务,提升市场影响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第四,深化文化交流。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交流更加便捷和多样化,有助于增进中国和东盟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五,提升危机应对能力。新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合作双方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如疫情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快速应对,降低损失。总之,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带来了诸多新的机遇,双方应积极把握这些机遇,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主流官方媒体对东盟舆情传播已构建三方面的数字融媒体矩阵:首先,中国境内主流媒体均开设了外文网络版;其次,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入驻我国主流媒体的官方账号,利用国外社交媒体对东盟国家进行舆情传播;再次,在媒介管理运作方面,直接运用既有的东盟国家媒体传递中国声音。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的《远方的家》(东盟国家部分)、《同饮一江水》等反映东盟国家风土人情的纪录片均在东盟地区播出;广西广播电视台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都设立了分支机构,并与当地媒体开展了常态化的节目交换工作;云南广播电视台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主流视频媒体、数字互联网媒体都建立了友好工作关系,建成了有效的媒体资源共享与新闻信息互换机制[8]。
中国对东盟的融媒体舆情传播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机遇:第一,深化文化交流。在中国对东盟的融媒体舆情传播中,双方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增进双方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从而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第二,拓展区域市场。在中国对东盟的融媒体舆情传播中,通过共享和传播视听内容,双方增加了对彼此商品和服务的了解,这可能进一步激发双方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合作,从而进一步拓展双方的区域市场。此外,也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双方带来经济收益。第三,创新发展模式。中国和东盟的媒体可以通过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双方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络视听等领域的深度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双方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共享资源和技术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第四,提高经济决策效率。中国和东盟通过媒体合作,可以更有效地分享信息,提高经济决策效率。例如,如果一方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那么通过媒体传播到其他国家后,将会促进这些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发展。第五,创造就业机会。媒体合作可以带动广告、影视制作、新闻出版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中国和东盟各国人民创造就业机会。总的来说,中国对东盟的融媒体舆情传播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其能够推动双方的文化交流、拓展市场、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率以及创造就业机会,这些都将有助于中国与东盟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和合作。
2020年中国和东盟互为对方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2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达到了9753.4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额为5672.9亿美元,同比增长17.7%;中国从东盟进口额为4080.5亿美元,同比增长3.3%。东盟成员国中,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依次为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9]。虽然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双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从舆情传播视角来看,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复杂的经济合作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信息不对称指在某些情况下,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这可能导致不公平的决策或行为。区域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由于信息传播(舆情传播)的限制或不对称,导致在信息获取和利用上的差异。在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中,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双方在舆情传播中的信息获取和利用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舆情误解,进而可能导致双方在合作中产生误解、缺乏信任或者错误决策。
舆情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给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合作的信任度降低。由于在舆情传播中信息不对称,双方可能无法充分了解对方的意图、需求和实际情况,这可能导致双方对彼此的信任度降低,缺乏信任将直接影响双方的合作意愿和合作深度。第二,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资源浪费。如果信息不对称导致双方无法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可能会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资源浪费的情况。这不仅影响双方的经济效益,还可能导致市场竞争的混乱。第三,增加合作风险和不确定性。由于信息不对称,双方可能无法准确评估合作项目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可能导致双方在合作中承担过大的风险,甚至可能出现合作失败的情况。
公众对经济合作的认知和期望是影响合作效果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公众的认知和期望对于推动合作的深化和拓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公众对经济合作的认知是促进合作意愿的基础。通过舆情分析可知,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双方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对双方合作战略层面上的意义认识不清。通过正向的舆情传播可以使公众认识到,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发展,同时也可以加强政治互信和地区稳定。因此,公众的认知对于推动双方的合作意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公众对经济合作的期望对合作内容和方向具有引导作用。通过舆情分析可知,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不断拓展,公众对合作的期望也逐渐提高,公众期望双方在传统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加强新兴领域的合作,例如数字经济、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
在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公众对经济合作的认知不清和期望过高可能会带来诸多挑战。如果公众对经济合作的认知不清,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合作的具体内容、目标和意义,从而导致对合作进程和成果的误解,进而产生不信任和抵触情绪。而如果公众对经济合作的期望过高,一旦合作出现问题或挫折,或者实际成果无法满足这些期望,可能会导致公众对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失去信心,对相关政策的执行产生怀疑,甚至可能引发抗议和抵制行为,使得政策执行变得困难。这不仅会影响双边经贸关系,而且会影响双边政治关系和地区稳定,还可能会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甚至可能使得其他国家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信誉和地位产生怀疑。
在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舆论引导和管理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元化的信息和观点。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双方在合作中的利益诉求和观点看法各不相同。这种多元化的信息和观点给舆论引导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何整合和协调不同的观点,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是一项重要的挑战。第二,媒体环境和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媒体环境和传播渠道各不相同,这给舆论引导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些国家可能有新闻自由和信息透明的限制,而其他国家则可能拥有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媒体环境。此外,不同的传播渠道也可能存在差异,如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之间的差异。如何适应这种多样性的媒体环境和传播渠道,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是一项重要的挑战。第三,公众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关注和参与合作事务。然而,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公众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也日益增强,他们不再轻易接受单一的观点或信息,而是从更多角度看问题。因此,如何提高舆论引导的公信力和说服力,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对于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来说,舆情传播可为双方提供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促进双方在经济合作中的协调和发展。为此,必须提高对舆情传播重要性的认识。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到舆情传播在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第一,要认识到舆情传播可以帮助中国与东盟更好地了解对方的需求、关切点和顾虑,减少误解和猜疑,在合作中双方可以借助舆情传播及时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更好地把握合作的方向和重点。第二,要认识到舆情传播是推动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舆情传播,中国与东盟可以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展开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动创新和发展。第三,要认识到舆情传播可以帮助中国与东盟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这有助于增强双方的合作意愿,推动经济合作的深化和发展。第四,要认识到通过舆情传播,中国与东盟可以更加及时地了解双方市场需求和趋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合作的效益和竞争力。同时,要认识到舆情传播也可以为双方提供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合作策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为克服中国与东盟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舆情传播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信息共享,提高信息透明度。双方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加强信息公开,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对称性,这有助于减少误解和猜疑,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第二,进行高效的舆情监测和分析。在制定和执行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政策时,对舆情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分析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减少舆情误解。通过舆情监测和分析,可以获取公众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反应和看法,这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调整和优化政策的宝贵信息。例如,双方公众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谈判等反馈积极,这表明该协定和谈判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政策制定者可以继续推进。反之,如果有些公众的反馈消极,这可能意味着需要对该计划进行调整或优化。第三,加强信息技术的合作与创新,提升信息获取能力。双方可以共同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的合作与创新,提高自身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提高新闻媒体、智库和研究机构等的信息获取能力。同时,借助信息技术,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积极参与信息传播,扩大信息的覆盖面和提高信息的准确性。这有助于我们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
为提高公众对经济合作的认知水平和有效回应其期望,中国与东盟国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宣传和教育。双方可以通过媒体、教育机构和文化交流等渠道,增进公众对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认知和了解,让公众了解双方合作的历史、现状、意义和成果,提高公众的认知和认同感。第二,建立多渠道沟通机制。双方应建立多渠道沟通机制,让公众了解合作进展和成果,如定期举办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为各方提供交流和协商的平台。此外,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第三,建立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双方应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提高合作信息透明度,让公众了解合作的具体内容和方向,如定期发布合作报告,向公众介绍合作进展和成果。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合作项目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公众的期望。第四,拓展新兴领域的合作。双方应积极拓展新兴领域的合作,回应公众对新兴领域合作的期望,如共同推动数字经济、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加强双方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此外,还可以加强在公共卫生、减灾防灾等领域的合作,为双方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应对舆论引导和管理挑战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媒体合作和信息共享。双方可以加强媒体合作和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保证信息传播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第二,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双方可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公众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鉴别能力,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帮助公众识别信息的真伪和背后的利益诉求,从而降低舆论引导的难度和提高舆论引导效果。第三,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并进行必要的舆情引导。有效的舆情引导可以帮助传达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目标和初衷,同时避免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误解和不良情绪。因此,双方应建立健全覆盖新闻发布、舆情监测、应急处置等环节的舆论引导机制,通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公众关切问题、有效引导舆情发展,增进双方的互信和理解,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例如,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平台对政府发布的经济合作政策进行解读、宣传等[10],使公众更好地理解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政策,增强公众的认同感,进一步推动经济合作提质增效。在舆论引导中,应注意培养有利于双方经济合作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能够在传播信息和引导受众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可以是网络红人、社会公知、草根用户、熟人亲友等[11]。意见领袖的推广内容质量、推广人特征会对用户参与意愿产生正向影响[12]。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宣传更需要在良好媒体合作的基础上发挥好意见领袖的正向引领作用,将舆情往有利于双方进一步合作的方向引导。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与沟通。在舆论引导和管理方面,中国与东盟国家可以加强国际合作与沟通,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技术,提高舆论引导和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完善自身的舆论引导和管理机制。第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双方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制定风险评估、预警和应对措施,降低合作中可能因舆情传播产生的损失和不确定性。
中国与东盟国家可抓住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提高舆情传播的质量,进而促进双方经济合作的发展:第一,通过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促进数据流动和共享,实现舆情传播技术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助推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升级。第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舆情分析、预警和应对等。如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快速分析海量信息,准确把握舆情趋势;借助机器学习技术自动识别和分类信息,提高舆情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第三,有效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舆情传播。社交媒体平台是公众获取和分享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提高舆情传播质量需要重视社交媒体平台的作用。可以运用社交媒体分析工具对社交媒体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公众对某一话题的看法和态度;也可以运用社交媒体机器人技术回复公众的留言和评论,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问题。第四,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点提高舆情传播的质量。如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去中心化的舆情信息平台,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舆情信息的可追溯性,增强舆情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五,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提高舆情传播的质量。多媒体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加工处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一体化技术,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种形式呈现舆情信息,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情况;也可以利用音频技术制作音频节目,传播舆情信息并吸引更多的听众。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出沉浸式的虚拟环境,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的信息。因此,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虚拟场景或人物形象等,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某一事件或话题的情况;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增强公众与机器之间的交互体验。总之,技术发展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双方应积极抓住机遇,不断创新思维和技术手段,积极探索新的应用模式和实践案例,通过运用新技术提高舆情传播的质量,共同推动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